03.04 太平洋戰爭美國殲滅日軍150萬,原子彈又炸死30萬,日本人是不是很恨美國人?

宮粽


現在日本人對美國的態度是什麼?主要還是親美、感激美國,而不是恨美國。

首先,日本的文化向來是服從強者,是服從征服者的。

其次,二戰中同盟國與法西斯軸心國之間的戰爭的基本是非與正義邪惡分野是非常清楚,不容混淆的。日本作為不義的一方,最終當然得服從正義的審判。本來就沒什麼可叫屈的。

而且,同盟國的美軍對於多數普通日本人來說,其實是被視為解放者的,因為普通老百姓並不想繼續生活在軍國主義的統治之下。

麥克阿瑟被視為日本的解放者

二戰後在日本相當於當了六年太上皇的麥克阿瑟,對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給日本搞出了一部和平憲法,保障民眾的基本權利,還讓女性有了選舉權,基本剷除了日本的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帶給了日本民眾極大的自由,締造出全新的日本,使日本真正實現了所謂的“脫亞入歐”,令日本跨入現代文明,成為西式國家。沒有麥克阿瑟,就沒有日本現在這一切。

總之,日本的普羅民眾是受益於戰爭結束與美軍佔領的。真正想繼續做炮灰的人是極少數。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歷史,看看日本人在麥克阿瑟被解職回美國時的感受。

在麥克阿瑟離任前 3 個月,橫濱所在的神奈川西岸人民自發為他打造了一尊銅質半身塑像,底座上銘刻上了這樣的文字:“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日本的解放者”。

吉田首相在廣播中向全國人民宣佈:

“將軍在日本的成就是歷史上的奇蹟。是他將我們的國家從戰後投降的困惑與衰竭中拯救了出來,送我們走上了……重建的道路。是他堅定地讓民主紮根於我們社會的每個角落。是他為和平協議鋪平了道路。他無疑會受到我們的人民最深刻的崇拜與喜愛。面對他即將離開的事實,我找不到任何言語來表達我們國家的悲嘆之情。”

裕仁天皇親自到大使館門口去送別,並且表達了自己深切的憂慮。

事實上,上至天皇、首相,下至普通民眾,沒人想讓使日本陷入二戰的軍國主義重新復辟。

現在的日本痛恨麥克阿瑟而不敢明說的,可能只有那些還在參拜靖國神社的右翼分子。但是麥克阿瑟在日本普通民眾心中,絕對燦爛光明有如太陽。麥克阿瑟可謂拯救日本民眾於水火。多數日本普通民眾其實也明白,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才是問題所在,並不是同盟國的美軍對日作戰有問題!

事實上,整個日本基本上是視美國為拯救者的!說日本人恨美國是沒有根據的。


建章君


“日本人為什麼不恨美國?”

自從2003年到中國留學至今,中國朋友們在不同場合跟我提過這個問題。在這裡,我想梳理一下自己的基本觀察和觀點。

回顧自己內心的旅程,我18歲來到中國,被中國朋友提出這一問題之前沒有想過“日本人為什麼不恨美國?”這個問題。不過,看看日本社會上各界的人士,比如遭遇原子彈轟炸的廣島人、長崎人;1980年代被日美貿易摩擦捲進去的行業和企業;在政府部門平常與美國進行談判的官員;受駐日美軍影響最直接的沖繩縣民...我相信,日本不同年齡、地區、行業的人對美國的認識和情緒是不同的,即在日本沒有一個統一的美國觀。

不過,總的來說,活在當下的日本人是不那麼恨美國的。主要理由在我看來有兩點;

其一,日本戰敗後美國在佔領日本期間“改造”了日本,使得日本非軍事化(雖然朝鮮戰爭發生前後情況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和民主化,又保留了天皇制。在這一點上,包括吉田茂那樣的直接參與戰後對美談判的政治家還是普通老百姓,在戰爭結束不久的形勢下,廣泛日本人對美國的佔領是帶著“謝意”和“感恩”的心態的。何況,大多數普通老百姓最痛恨的不是美國,而是忽悠、矇騙本國老百姓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在這一結構和局面下,美國“幫助“日本廢除了軍國主義,產生謝意和感恩也算是天經地義吧。

其二,二戰結束後,日本和美國同屬於自由主義陣營,又成為同盟關係,在冷戰格局下日本把安全保障”委託“給美國,從而集中發展經濟。日本人很清楚,沒有來自美國的安全保障,作為戰敗國的日本經濟社會不可能如此快速地發展起來,國民生活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恢復起來。雖然戰後日美之間在安全、經貿等領域發生過不少摩擦和衝突,我也認為日美關係也好,日美同盟也罷,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而充滿矛盾和代價的。但總的來說,活在戰後的日本人有意或無意地感覺到美國對日本的重要和必要,這樣的局面已經持續了70多年,在此局面下,所謂”反美情緒”即使存在,也難以浮出水面上來。

反過來想想,美國人恨不恨日本?我相信,美國國內也沒有統一的日本觀,不同的年齡、地區、行業的人士之間的認識和情緒是不同的。但我在美國生活,與美國人打交道也能感覺到,總的裡說,日本人與美國人之間已經,甚至早就建立了相對友好和相互尊重的情感基礎,這並不是說我們忽略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情景,而是戰後的局面使得雙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情感和思想雙層面的障礙。

不過,我始終認為,日本人的“反美情緒”也好,美國人的“反日情緒”也罷,是潛在的,所以,需要雙方持續不斷的立體努力,通過被制度和價值觀所支撐的人為的獻身,使得“日美友好”變得長青,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和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