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的修養,怎樣叫做得道?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的修養,怎樣叫做得道?


一個人的修養,怎樣叫做得道?

本文摘錄自 《列子臆說》

【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辨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辨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這一段是講一個人的修養,怎麼叫做得道。我常常說孔子的學生命真好,你研究看看,三千弟子七十二門人,都沒有著作留下,都靠老師的著作捧了學生。有一個老同學就講:“老師啊,我就希望你做孔子啊,我們不要寫東西了,只要你寫東西提到我們的名字就行了。”當然,世界上命最好的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不寫一個字,統統都是弟子們寫的;老子嘛,也不大好,說不寫,還寫了五千字;耶穌也不錯,自己也沒有寫半個字,也靠那些門人給他寫;最可憐命苦的是孔子,專捧學生。

子夏問孔子,“顏回之為人奚若”,他說老師啊,你經常說大師兄顏回怎樣怎樣好,他的人格修養到底如何?子夏這個時候問,是不是吃醋還是真的就不知道了。“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孔子說,顏回這個人心地仁慈,比我都好。孔子捧學生啊,捧得沒有理由,好像一個媽媽捧兒子一樣,兒子總是自己的好。

“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夏又問,二師兄子貢怎麼樣啊?“子曰:賜之辨賢於丘也”,子貢口才之高明,超過了我。孔子講的是真話,子貢既會做生意,又是工商界的領袖,又是外交的祖師爺,口才之好,在歷史上有名的。所以當魯國有難時,孔子傷心極了,自己的國家有問題怎麼辦呢?就希望有哪一個學生出來救。子路當然第一個跳出來,我去!孔子說你不行,你去了會打仗,這個不能光靠打仗。最後子貢一出來就行了,他出來挑起吳越之爭,解救了魯國,所以越王勾踐的復國是子貢挑起來的。

那麼子夏又問了,“子路之為人奚若”,這位學軍事的同學子路,武功第一,他為人怎麼樣呢?學問修養如何?“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孔子的武功也很高的,不過,他說子路的這個勇啊比我還行,好像武功方面是傳給子路了。

子夏又問,“子張之為人奚若”,這幾位都是孔門高才生,子張為人怎麼樣?“子曰:師之莊賢於丘也”,子張的名字叫師,孔子說他做人之規矩啊,恭敬、嚴肅,比我還好。

子夏聽了孔子對師兄們的稱讚,就憋不住了,“子夏避席而問曰”,古人是席地而坐,跪坐在那裡問老師,孔子那麼一答話,子夏跪不住了,就站起來問道,“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既然四位師兄都比老師你高明,他們為什麼跟我一樣來當你的學生呢?

孔子一看到這樣就說了,“居”,你坐吧!你坐下來,不要緊張,“吾語汝”,我告訴你。“夫回能仁而不能反”,他說顏回啊,好人一個,有道德,但不能用道德。一味的仁慈那不叫做慈悲,就是佛家的話,“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道德是重要,仁慈也重要,他能夠仁慈而不能反用。換句話說,他能夠成聖人,不能成凡夫;可以成佛,不敢成魔,那不行。

“賜能辨而不能訥”,子貢口才高明,不能木訥;他學不了沉默不語的這個笨,他做不到。聰明會講話的人,你叫他不講話比死都難過,他寧可去死,臨死以前他也要講兩句。聰明愛講話的人就是這個樣子,習氣難改,本來兩句話能解決的,他要說十句八句。

子路呢?“由能勇而不能怯”,只曉得衝,跟人拼命!不過,真勇敢的人啊,比誰都膽小,非到必要的時候不會用武。但是真到拼命時,忘我了,那個才是大勇。真大勇的人臨事而懼,子路就沒有學到。“師能莊而不能同”,他說子張做人規規矩矩,方方正正,方得不能轉彎,一點都不圓,所以不能合群與大眾和樂相處。

我經常說,世界上的人,每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但是短處就是長處,所以長短是一個東西。你說某人是個天才,他某一方面的天才高了,別的都不會。所以書讀得好的人往往是書呆子,人情世故都不懂,因為他書讀得好,是他的長處。常常有些同學來了,我一看,說你書一定讀得很好,這個話聽起來像是恭維,實際上在罵他是個書呆子!沒得用的,只能叫他跟書見面,叫他辦事一無是處,沒有一樣對。所以長處就是短處,孔子這個道理就說明了。

“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孔子說,把他們四個人的長處換給我,我也不換。孔子沒有講自己長處在哪裡,他不執著這些長處,不執著任何一方面,所以佛家叫這個是解脫,《莊子》叫做逍遙。他無往而無不自在,就是學佛的叫做觀自在菩薩,這個才是自在,非常自在。

換句話說,孔子的長處啊,這一班三千弟子七十二門人,每人都是隻學了一個專長。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也是各有專長,但不是佛那樣。“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因此他們願意做我的學生,一輩子也不變心,“不貳”就是不二法門,就是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他們一輩子沒有辦法超過這個老師,所以從師學,永遠不變,就是這個道理。孔子沒有承認自己是聖人,但他究竟是不是聖人呢?我們看了這些,大家叫做“和尚不吃葷,肚子裡有素(數)”,你自己去下評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