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除了一些我們常見的治療,還有一個治療則是:心理治療。

其實,心理療法又叫精神療法,這種療法與化學、天然藥物及物理治療則不同,它是醫生在與病人交往接觸過程中,醫生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等因素來影響病人心理活動的一種特殊方法。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可以說,當翻開中國古代醫家的醫著,我們中醫先哲們早就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探討了“形神”即:心身間的生理病理關係,構築起樸素的心身醫學體系。從而,更是形成了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臟腑藏神”、“七情內傷”的理論和本土化的“情志相勝”的操作技術,並且,還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經典醫案。

熟悉歷史的朋友,想必都聽過“范進中舉”的故事。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講的是古代有一位名為范進的書生,出身貧困,生活悽慘,早年一直鬱郁不得志,連續多年未能考上功名。但是,他並未放棄,終於,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喜中舉人。消息傳來後,范進由於太過欣喜,反而失去了理智,自此變得瘋瘋癲癲,可謂是樂極生悲。

人們同情范進,遂想辦法幫他醫治此病,後經高人指點,周圍百姓尋來范進最為懼怕的岳父大人,對著范進腦袋就是當頭一喝:“該死的王八犢子,不就中個舉人麼,還能給整瘋了,瞧你那出息。”說完,范進岳父猛然就是一個嘴巴子,巨大的力道,徹底將范進瘋病給打掉了。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這個故事恰好與中醫所講的“恐勝喜”相合,范進因大喜而瘋,最好的辦法便是引發其內心恐懼,使得內心躁動的“喜”被壓制下去。因此,他岳父一巴掌,等於說是最好的良藥。後世將這種療法稱之為“驚恐療法”,這在中醫裡很是常見。並且,這也與現代心理治療的一些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中醫通常認為:人有五臟,分別會產生五氣“喜、怒、悲、憂、恐”五種情態,這五種情態既相互影響又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人們生氣的時候,會傷害肝臟,“悲”卻又勝過“怒”,說明,悲傷對身體的危害遠遠勝過生氣。

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利用體內五氣互相制約的規律,可以治療不少心理方面引發的病症。簡單來說,當人的某個情緒出現問題,可以調動另一個情緒來進行治療,這是很有效的心理療法。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之後,隨著不斷髮展,逐漸成為中醫獨特的治病手段,且形成一套完善的“以情勝情”的干預療法。其中包括:“激怒、悲哀、喜樂、驚恐”等療法,具體對症下藥,像上文范進的例子,便是驚恐療法的典型。

它是利用范進內心對於岳父的恐懼,以毒攻毒,掃除“大喜”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並且,在《儒門事親》中,還記載了張從正運用感、娛、怖、觸、奪等方法,無藥而愈病的經典驗案,從這裡,也可窺古代中醫心理療法的神奇。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其實,古代關於驚恐療法的例子很多,清代《徊溪醫書》便就記載了這樣一樁趣事:

當時,有位秀才剛考上狀元不久,抱著光宗耀祖的心態,他向朝廷請假,滿心歡喜往家趕,然而,卻在路上得了重病。這位狀元遂向當地一位名醫求治,醫生大致診斷後,說:“你的病我無法醫治,已經病入膏肓,存活不了幾天了。你還是在臨死前,多見家人一面吧。”

狀元聞此,面如死灰,他又如何能想到,寒窗苦讀多年,千辛萬苦考上狀元,卻又得了重病時日無多,真的是造化弄人。萬般絕望下,他卻是撐出一口氣,日夜兼程往家鄉趕去,就為見父母親最後一面。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等到狀元趕到家時,發現自己依舊安然無恙,絲毫沒有病態,身體也沒有不舒服的地方。他正覺奇怪時,家裡的僕人走進屋內,遞出一封信,道:“這是一位醫生送來的,特意叮囑我拿給您看。”

狀元疑惑間,打開信件,看到這樣一段話:“小友,其實你並無大病,無非是喜中狀元,歡喜過頭導致傷了心神,非藥力所能醫治。因此,老夫便用‘驚恐療法’幫你治療,騙你重病難愈,時日無多,利用恐懼壓制歡喜,可助你儘早痊癒。”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狀元看完後,內心豁然,遂對醫生佩服不已。

作為苦讀書生,能夠喜中狀元,自然是難得美事,但凡事總要有個限度。如果過於欣喜,耗了心神,反而會得不償失。這位狀元便是多日處於亢奮狀態,大量耗費心神,散了正氣,導致身體虛空,出現隱疾。

而醫生的驚恐療法,則是用恐懼引出悲憂,內心更多的則為消極心思,使得身體裡的亢奮之意被死死壓制,有助於身體快速恢復正常,只需要注意休息,損耗的心神便會重新出現。除此之外,古代還有用摔瓦盆治好舌頭的案例,此事被記載於《邵氏聞見錄》中: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隋唐時期,有位婦人在生孩子的時候,接生婆誤把鹿角脂(女子塗鬢物)當成了溫水,遞給了產婦。結果,產婦剛入口中便“哇”的一下吐出來了。這一吐不要緊,舌頭卻再也收不回去了,一直耷拉在外面。生完孩子後,伸在外面的舌頭仍然沒有縮回的跡象,連說話吃飯都成了問題,眼見婦人一天天身體越來越差,家人心急如焚。

後來,在好心人的介紹下,家人尋得一位名醫甄立言為產婦治病。名醫仔細觀察後,用硃砂敷在產婦舌頭上,而後,讓她擺出生孩子的姿勢,由兩個女子扶著。然後,他私下讓人準備個大瓦盆,偷偷藏在牆後,趁產婦不注意的時候,突然摔在地上,只聽“砰”的一聲巨響,產婦嚇得一驚,舌頭竟然縮回去了。

眼看此人病入膏肓,神醫大吼一聲,第二天,病人竟然安然無恙了

甄立言先用硃砂,讓婦人鎮心安神,然後,再令人藏在牆外突然摔碎東西,使產婦突然一驚,“驚則氣縮”,所以,她的舌頭便自然的收回去了。

用情志互相制約的方法來治病,十分獨特巧妙。然而,元代名醫張從正也說:“這種方法並不是誰都能用得來的,只有擁有一定才能和器度的醫生,才能真正運用好。”如果,以上幾則驚恐療法的運用都很得當,對症下藥,很快就使病人痊癒了。

『《范進中舉》、《儒門事親》、《徊溪醫書》、《邵氏聞見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