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春來上市首日破發,高等教育“黃金整合期”是否仍可期?

導語

9月13日,中國春來教育集團(以下簡稱“春來教育”)正式在港交所掛牌。開盤價2.05港元,發售價每股2.08港元。截至當天收盤,其股價為1.74港元,跌幅達16.35%,總市值20.88億港元。

春來教育不僅是今年第9家在港股上市的教育企業;同時也是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公佈以後,第1家上市的學歷教育企業。

送審稿來了,高教併購邏輯未變,跑馬圈地激戰正酣,誰先快速搶佔市場,誰就能做大做強。留給各大教育集團的時間不多了?

9月13日,等待半年多後,春來教育終於在香港上市了!但是開盤即破發,截至當天收盤,其股價為1.74港元,與發行價相比,每股虧0.34港元。由於貿易戰、新興市場貨幣貶值、美國加息三大因素的影響,加上春來教育自身投資故事不強,只是組團上市的概念,缺乏一定獨特性,因此,破發看起來是必然事件。不過,仍然要強調的是,每家企業最終能走到資本市場的臺前其實都不容易。

就在9月12日,公司以招股價下限2.08港元定價,獲得了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5.52億港元,相比早前的1億美元計劃融資額縮水嚴重。

據悉,本次上市籌集資金50%將用於取得土地使用權,以及興建現有學校及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的教學及生活設施;30%用於收購中國其他大學或與其合作;約10%用於償還貸款;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作一般企業用途。

14年磨一劍,劍指華中

春來上市首日破發,高等教育“黃金整合期”是否仍可期?

春來教育已經成立14年,是我國民辦普通高等教育的提供商。根據Frost & Sullivan統計,按照2017/2018學年在校生總數計算,春來教育在華中地區排名第一,市場佔有率為3.5%。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市場集中度比較低,前五大供應商的市場佔率合計僅為5.8%,其中,春來教育位列第4,市場佔有率為0.6%,前三家分別是北方投資集團、希望教育和中教控股。

有數據顯示,2015年-2017年,公司實現了盈利增長,核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0%,調整後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3%。預計第4所學校——湖北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將在FY19合併,到時公司淨利潤會有3000萬左右的提高,增幅約為20%。

另據中信里昂預計,2019年-2021年,春來教育的營收、營業利潤,以及經調整的淨利潤,將分別增長12%、20%、26%,主要得益於招生人數的增加、學費的上漲、運營槓桿以及即將到來的湖北學校合併。其公允價值為4.92-5.73億美元。

港股高教,年營收呈梯隊分佈


春來上市首日破發,高等教育“黃金整合期”是否仍可期?


春來上市首日破發,高等教育“黃金整合期”是否仍可期?

△數據來源:Wind(注:春來教育年報截至8月31日,半年報截至2月28日;其它幾家年報均截至12月31日,半年報截至6月30日,下同)

如果把春來教育放進港股高等教育這個大“蓄水池”,你還能看到它嗎?從營收來看,中教控股明顯是第一梯隊的,去年全年營收接近10億元;希望教育次之,去年營收為7.52億元,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已達5.28億元;而其餘4家則為第三梯隊,營收狀況較為一致。

以2017年為例,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團、中國新華教育,以及春來教育,全年營收集中在3.5-5億元之間。去年營收增長比較猛的是新高教集團、希望教育,以及春來教育,增幅均超20%。進入2018年,民生教育表現良好,上半年實現營收3.16億元。

那麼,6家高教集團哪家賺錢?哪家盈利能力最強呢?


春來上市首日破發,高等教育“黃金整合期”是否仍可期?


春來上市首日破發,高等教育“黃金整合期”是否仍可期?

中教控股的淨利潤最高,淨利潤連續2年破4億元,淨利率連續3年在40%以上,是高教領域當之無愧的槓把子。民生教育偏穩定,新高教集團、希望教育2家公司的淨利潤漲幅較大。2016年、2017兩年,所有的高教上市公司營收都破了億元。不過,2015年,春來教育的淨利潤出現虧損。今年上半年,民生教育、中國新華教育兩家公司的淨利率都在60%以上,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春來上市首日破發,高等教育“黃金整合期”是否仍可期?

2017學年,春來教育的學生人數為45210人,在6家港股高等教育集團中位列第4。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春來教育旗下三所院校的利用率已達90%,擴招空間比較小,如果學費受到教育部門監管的話,未來擴張只能通過外延併購。另外,從市值來看,春來教育也是幾家裡面市值最小的。

送審稿後,高教併購邏輯不變

9月10日,送審稿徵求意見正式截稿,離靴子落地又近了一步。送審稿中與併購直接相關的是第十二條,即:“實施集團化辦學,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


春來上市首日破發,高等教育“黃金整合期”是否仍可期?

其實,國家鼓勵社會資金興辦民辦教育的大邏輯其實並沒有改變。之所以會出臺這條規定,與“公益性的教育行業變成暴利行業”的輿論壓力有一定關係。新高教集團投資者關係董事總經理柯霆鈞表示:“送審稿的核心指導思想是分類管理要分清楚。如果選擇營利性以後要付出什麼代價,如果不選擇要遵守什麼規則。”

同時,柯霆鈞進一步強調:“送審稿第十二條,‘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指的是,民辦教育選擇新的分類管理後的情況,而不是在未選擇分類前,40年來一直默認的‘非營利性’狀態。其實,國家層面不會‘一刀切’,會把具體的實施意見再交給地方,變成‘一省一策’,甚至於省級層面,也有可能變成‘一校一策’。”

送審稿公佈後,高等教育領域的併購並不會受到影響,唯一有可能受影響的是定價,因為對幾年後的情況大致會有預判,包括每個省的細則不一樣,個別相差很大。比如:上海馬上就要選分類;而廣東省則10-20年不選擇分類都可以,大部分省份的過渡期還是5-7年。

因此,柯霆鈞認為:“現在可以依據原來的法規政策,該併購就併購,舉辦者該變更就變更,該並表就並表,這些都不會停。如果等著民促法實施意見落實以後才去對外擴張的話,可能原本可以買的標的早已變少……這也會導致一些高教上市公司側重偏穩定的內生髮展模式,外延擴張逐漸放緩,當然也還是有不少學校可以圍繞學校網絡二次開發尋找新增長點。

跑馬圈地,高教迎“黃金整合期”

目前,全國有獨立學院 262所,可以併購的獨立學院至少還有70-100所。柯霆鈞強調,當前對於目前還是高度分散的民辦高等教育領域,現在有一個3-5年的“黃金整合期”,短期內誰能夠把這些有限的稀缺優質標的(獨立學院)掃光,誰將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快速提高市場份額,做大做強,引領市場。

下半年資本寒冬,加上政策不確定的影響,教育行業二級市場出現下行,但是教育行業作為避風港,具有確定性高、現金流好、抗週期、防禦型的特點,如何讓投資者繼續相信教育的投資邏輯呢

柯霆鈞坦言:“首先需要等到送審稿定稿,確定是否還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其實,投資人不怕付出代價,只是怕付出的代價沒有實際的數字,即便是最差的情況也要明確,不能模糊。另外,如果定稿出來以後,各家上市公司再宣佈併購計劃,就可以說明:短期內,沒有分類管理之前,還可以繼續併購,這個邏輯也是通的,這樣也就打消了投資人的顧慮。”

由於民辦高校招生名額受限,因此外延併購成為其長期發展的動力。送審稿公佈後,雖然市場上普遍存悲觀情緒,但其實並沒有影響到高教的併購擴張邏輯,加上市場上可併購標的數量有限。所以,如果誰“手速”快,搶先贏得足夠大的市場份額,也就奠定了龍頭地位,後續企業也會迎來長期穩定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