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你是一個常常憤怒並表現出來的人嗎?我不是。我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憤怒無能者”,因為我總認為憤怒是“不得體”,“不沉穩”的表現。有一句話說: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我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把它當作金科玉律——因為我不想當一個無能的人呀。

直到後來我走進諮詢室裡慢慢探索自己時,我才明白,我應該憤怒,為什麼不呢?憤怒,從來就不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簡單心理J室長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文|犀犀張 簡單心理內容實驗室

Terry 今年四十好幾歲了。用她女兒的話說,她「曾是這世界上最和善、溫柔、甜美的女人」——是的,「曾是」。

在丈夫 Gary 忽而一夜消失不見之後,她確信自己和四個女兒被拋棄了。於是,這個曾經最溫柔的女人內心的憤怒像火山一樣爆發。她開始酗酒、亂髮脾氣、戾氣十足。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叫做 The Upside of Anger,或許可以翻譯成「憤怒的好處」。電影中,憤怒就是一把利刃,戳破 Terry 看似四平八穩、實則被空虛和不安全感充滿的生活。想來,Terry 可能從來就不是那麼和善、沒脾氣的一個人,而是一直在掩蓋自己的「陰暗」情緒,直到憤怒的導火索將她陳舊的心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捅破。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儘管影片中的 Terry 並沒發生太多成長,但「憤怒的好處」絕對是確實存在的。

在大多數人眼裡,憤怒是種從根本上就很消極的情緒,甚至還帶著讓人羞愧、恥辱的餘味。悲傷、焦慮尚且有人湊過來,理解、陪伴,給予安慰和同情;還因為它天生具有攻擊性,給予安慰和同情;但憤怒之下,必然只剩你一人站在怒火之中。

但是,真的一定要如此麼?

壓抑憤怒,是一種受傷害的開始

如果我告訴你,嬰孩時期,我們的大哭便是一種憤怒的方式,來表達需求未被滿足或被剝奪的痛苦。那麼,你就會相信,憤怒是一種原始的情緒。只是,隨著成長,人們漸漸意識到,在社會文化中,我們需要壓制憤怒,因為它太不討喜——不僅因為消極,還因為它天生具有攻擊性,往往會嚇跑身邊的所有人,無法招致好意。

初二的時候,我們班來了一個剛畢業的語文老師。也不記得最初是誰惹了誰,總之,我們班迅速成了她口中全年級紀律最差、最不像話的班級。上課時,她總是將手裡的鼠標當成角尺,噼裡啪啦摔打在桌上。而同學們也不負所望,紛紛則從課桌裡掏出 CD 機、小說、漫畫,甚至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小聲聊天。課堂瞬時變成兩軍交火的戰場——不管你信不信,這是所重點中學。

我,也和所有那個年紀的孩子一樣(呃什麼?你們都不是這樣?),甚至可能再稍稍過分那麼一點點:私下給老師起外號,對她的吼叫置若罔聞,上語文課有可能在做任何事,除了聽課……

終於,在一次公然與老師作對之後,我被請到了辦公室。當時我怒不可遏,但又隱隱有些擔憂。在語文教研組的辦公室裡,另一位老師走過來,拍拍我,笑著滿是善意地說:聽說過你,挺有個性的?

瞬時間,我所有的未被尊重(當然,反過來年少的我也報以對方傷害和不尊重)、被否認、被質疑,都在她這動作、話語和笑容間消散了。後來,初三的時候,她成了我們的語文老師。我和她關係還挺不錯。

但是,話說回來,未必人人願意以我這種「叛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許也懼怕面對類似的衝突。所以,我們漸漸學會壓抑自己的憤怒:在學校得不到尊重,夢想被嘲笑;轉身,面對社會上的不公,對房價、對上司……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選擇控制。還有些時候,原本和平的社交關係被對方忽然越界,邊界被侵犯混淆;有時,陌生人或親人會侵犯、剝奪我們的權利或空間。凡此種種。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憤怒的「電光火石」,隨處皆是。小火苗一旦燃起,被它傷害的「初始」模式,就是壓抑憤怒,將其埋在心裡。尤其,對於向影片女主角 Terry 這般,有著諸多「附屬身份」的女性而言,發怒似乎意味著粗魯、自私,更不被接受,因而也更傾向被抑制。

未被熄滅的憤怒會轉化為兩種情緒:自責、自我懷疑,與焦慮。心理學家凱倫·霍妮曾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孩子對於父母的敵意如果受到了壓抑,將會逐漸導致這種敵意被轉化為焦慮,並且蔓延到孩子對整個世界的觀感中去。即,如果長期壓抑自己的敵意,那麼這種敵意就會從有明確對象的「憤怒」,轉化為失去明確對象的,泛化的焦慮。

長此以往控制情緒,可能會愈發喪失覺察與滿足自我需要的能力,甚至無法體驗、表達憤怒,而這本身,已會讓人們產生無力感。

「合理」面對自己的憤怒

不同的情緒會激活大腦不同的部分。例如,焦慮和恐懼會激活大腦中與「逃避」有關的區域,而憤怒則與趨向行為有關。在生氣的時候,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結果,使之有所不同。所以,我們會趨向行動、改變,而非逃避。因此,從本質上講,憤怒的情緒帶有「命題驗證」的色彩,驅使人們去尋求能夠證明自己想法的證據。

那,憤怒的人一定會更熱衷尋找與先前想法結論一致的證據啦?——你的直覺這樣告訴你,畢竟,像十五歲的我一樣,他們看起來那麼自以為是。

然而,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憤怒狀態下的人反而會更多地採集駁斥自己的信息,想法更開放,結果也更有可能改變先前的認識,而非陷在其中。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相比僅僅只是感到「悲傷」,憤怒下的行動傾向有助於減弱「證實偏差」,即一種搜索、解釋新信息,將其統統解讀為對原有認識的強化和支持的偏差。

這種狀態下,如果運用得好,別說是和語文老師的戰爭了,即使是社會中根深蒂固的衝突,甚至也能以憤怒化解。

在巴以衝突的背景下,曾有研究者請以色列的被試者們閱讀一份煽動性很強的內容,以此激發他們憤怒的情緒,然後衡量這種情緒會讓他們更激進,還是更緩和。結果是:說不準,更高漲的憤怒使一些人的仇恨加深,但同時會令另一些人的仇恨得到妥協和緩解。

這聽起來很奇怪:為什麼同樣的刺激會使人們向兩個不同方向驅使?

原因要歸結於一個社會心理學概念:「基本歸因謬誤」。對方做出惹惱你的行為,究竟因為他這個人就是壞,還是當時情況所導致的呢?如果我們相信令我們憤怒的、不受歡迎的行為來自對方的內在特點,例如人格,或是一個組織的道德風氣時,我們便會以破壞性的、激進的方式行動;而如果認為不滿意的結果只是由當時的情境因素造成,那麼人們則會以更緩和、更和平的方式趨近。

所以,如果當時語文課戰場上的雙方都能意識到自己在火上澆油,講臺上的人未必天生氣急敗壞愛攻擊,講臺下的人也不全然無藥可救、目中無人,那麼,可能……可能會少很多有趣的回憶吧。

高情商之間的對決

乍看之下,「情商高」的人似乎會選擇把怒氣及一切消極情緒都拋到一邊,但心理學家 Dan Moshavi 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真正情商高的人會選擇擁抱憤怒——只要這種情緒在當時情況下,可以幫助他們實現某個目標。

毫無疑問,「會哭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注意力,憤怒的表達甚至可以讓對方感受到某種真實可信感。相比那些從不發怒的夥伴,懂得憤怒的人們居然能得到更大的尊重,也更受歡迎。

如此說來,高情商者們一定意識到,如何解讀憤怒也是門藝術。這種能力被稱作「認知動機」:認知動機高的人,會試圖尋找憤怒表達背後的意義,而認知動機低的人則會關注與憤怒本身。

可能,這也正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寧願選擇脾氣不好的老闆的原因:當你以高認知動機對待上司的憤怒時,看到的是引發憤怒的根本原因,例如自己工作上的不足,或是溝通上的失誤,進而可以得到自我的進步和提升。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每個人都會發怒,這很簡單。但向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動機、恰當的方法,表達恰當程度的憤怒,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易事。」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其實,憤怒的情緒並不值得我們羞恥。相反,其中對於個人空間、邊界、正義的知覺,恰恰是人性中自尊與道德的生動證明。

很多時候,憤怒只是我們的一種逃避方法,逃避其他更深、更脆弱的感情,例如悲傷,或羞恥。當被有意識地處理、審視的時候,憤怒可以將我們指向那些真正的問題,告訴我們,自己究竟在意什麼,甚至,究竟什麼是自己真實的模樣。

所以,事情很簡單:要麼,你觀察、瞭解你的憤怒;要麼,你受制於它。

電影中,Terry 的女兒這樣講道:

我現在知道,憤怒和憎惡讓你在原有軌跡上停下來。它並不需要什麼燃料,僅是把空氣和生活吞噬、浸沒……但它是真實的。它會改變你,塑造你,把你打造成不同於原本的樣子。

是的,憤怒有這種力量。但將它駛向哪裡的方向盤,在你手上。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當你生氣時,數到四。

當你非常生氣時,咒罵吧~”

― Mark Twain

——微博@簡單心理J室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4Z185MBJE Anger, Compassion,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Strong | Russell Kolts | TEDxOlympia

Maia J. Young, Larissa Z. Tiedens, Heajung Jung and Ming-Hong Tsai (2011) 'Mad enough to see the other side: Anger and the search for disconfirming information',COGNITION AND EMOTION, 25(1), pp. 10-21.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活著就是要有“生氣”!|“憤怒無能”逆襲指南

任何組織,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轉載和二次修改

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