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財報及產品分析

我們之所以能感受到外面世界的變化,是因為有五官和觸覺。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成了基本的要求,物體要實現感知離不開傳感器。就像人有幾千萬個觸覺神經一樣,傳感器的種類也非常多,各式各樣的傳感器近萬種,未來傳感器將是又一個萬億級市場,潛力巨大。

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財報及產品分析

我國的傳感器起步相對較晚,在高端傳感器方面的發展落後於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伴隨著國內信息化飛速發展,同時國家將傳感器技術列為重點突破的領域,近年來我國的傳感器發展飛快。據OFweek電子工程網統計,目前全國從事傳感器研究的相關企業接近兩千家,其中上市公司近三十家。

2018年已經過半,很多企業紛紛公佈了自己的財報數據,筆者通過整理國內主要的傳感器上市企業的半年業績報表,發現了一些行業的規律。

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財報及產品分析

一、整體營收大幅增長,“百花齊放”仍是行業特色

我國的傳感器市場增長迅速,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據統計,2016年國內的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1126億元。2018年上半年國內傳感器上市企業整體的營收增長明顯,八成以上的企業營收都出現增加,僅有兩家企業(歌爾股份、晶方科技)出現負增長。其中歌兒股份營收下滑的原因是智能手機增速放緩和VR產品銷售未達預期,導致傳感器業績不理想;晶方科技的傳統傳感器產品面臨的激烈市場競爭導致價格戰,同時它們加大了應用在汽車電子上MEMS智能傳感器的投入放緩了營收增長率。

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財報及產品分析

二、行業競爭激烈巨頭尚未形成,營收15億以下是常態

半年百億營收的傳感器企業尚未形成,這與國內傳感器企業發力晚、競爭大有關聯,即便是作為國內傳感器領頭羊歌爾股份,其營收仍未破百億(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因主營業務並非傳感器,故而不做橫向對比)。營收10億以下的企業佔比超五成,利潤均在5億以下(不包括海康、大華),這也反映了國內傳感器行業激烈的競爭形勢。

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財報及產品分析

儘管如此,但整體而言,這些企業均實現了盈利,僅航天機電出現虧損(其虧損部分主要是光伏業務),也表示傳感器行業巨大的市場和前景。

三、位移、圖像、壓力傳感器等增長迅速

據悉,今年傳感器市場上增長最快的是汽車市場,而位移、圖像、壓力傳感器等是汽車傳感器最基本的器件,上述表格中有眾多企業從事相關傳感器研究,並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

在我國,傳感器除在交通領域的智能應用外,還在智能工業領域的生產過程控制、安全生產,智能農業領域的精細化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智能環保的汙染源監控、水資源保護,智能醫療領域的特殊人群看護、遠程醫療等方面應用廣泛。尤其是在智能可穿戴設備方面,傳感器更是獲得了廣泛應用,並將隨著智能可穿戴設備的逐漸普及,迎來更大的發展。溫度、感知傳感器市場可期。

四、智能傳感器成企業未來重點佈局領域

傳感器是一種應用型的技術,只有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發揮效果,才能真正體現它的價值。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智能傳感器成為了一種新的市場需求。智能傳感器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與傳統傳感器相比, 智能傳感器的特點是精度高、高可靠性、強適應性、性價比高等。

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財報及產品分析

據上表統計,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從事智能傳感器的企業有12家,接近一半的企業從事智能傳感器研究,可見市場前景廣闊。

綜述:隨著中國“信息化”、“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的推進,傳感器產業也將迎來新的增長點。如今傳感器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業生產、宇宙開發、海洋探測、環境保護、資源調查、醫學診斷、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護等領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再到各種複雜的工程系統,幾乎每一個現代化項目,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傳感器。

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財報及產品分析

傳感器在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這一領域的發展。中國的傳感器企業規模相對較小、高端技術領域待加強等,目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產業結構不合理等。

儘管如此,但中國的優勢也很明顯,比如擁有另全球羨慕的產業鏈,傳感器企業若能沉下心去研究技術,前景可期。比如智能傳感器,如今它已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國防、科技和工農業生產等各個領域中。例如,它在機器人領域中有著廣闊應用前景,智能傳感器使機器人具有類人的五官和大腦功能,可感知各種現象,完成各種動作。能把技術做精,智能傳感器這塊蛋糕就夠吃好久了。

國內25家傳感器上市公司2018上半年財報及產品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