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郭德綱啥都可以模仿,唯獨有一樣,別人很難模仿

很多朋友都喜歡郭德綱的相聲,本人也不例外。在目前的相聲界,如果說郭德綱是龍頭老大,恐怕很多朋友都會舉雙手贊同。而很多相聲從業者,想必都在暗地裡以郭德綱為榜樣,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有他一樣的影響和“江湖地位”。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兒呢?相聲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是少不了的,需要苦練,這個問題沒有捷徑。而我們都知道郭德綱會太平歌詞、會各種形式的曲藝、會好多種戲曲,比如:京劇、河北梆子、評戲等等……

這些都是可以學、可以練的,但是郭德綱有一樣東西,假如相聲從業者學不到,個人認為他永遠成不了大家,當然也很難擁有郭德綱現在的江湖地位。這樣東西是什麼?本人個人認為,是情懷,是一種懷舊的情懷。

郭德綱啥都可以模仿,唯獨有一樣,別人很難模仿

我們可以想想,值得我們反覆聽、怎麼聽也聽不煩的郭德綱相聲有哪幾部?就我個人來說有《西征夢》、《託妻獻子》、《大保鏢》等等……我為什麼喜歡聽這些相聲,因為這些相聲除了必需的搞笑包袱以外,還有一種很深的懷舊情懷。

這些相聲裡所提及的器物和生活方式,都是舊時的,恐怕只有70後之前的人才見過、用過、對它們有感情,比如:“上炕認識娘們下炕認識鞋”,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睡過土炕的?即便在農村,恐怕也只有老房子才有土炕吧!還有“被摞子”,現代社會誰家的被子還這樣在外面擺放著?

還比如:裹粽子、推糧食的獨輪車、死人打的幡兒等等……這些東西經由郭德綱的相聲說出來,總是透露著那麼一種懷舊、懷念甚至愛戀的情懷在裡面,您覺得呢?而這些發自內心的東西,即便聽眾沒有見過,也經歷過,但也能受到感染。

郭德綱啥都可以模仿,唯獨有一樣,別人很難模仿

說到這裡我們不免要跑一下題,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看韓國的戰爭片或者反戰片?因為這些影片真摯地表現了朝鮮作為一個小國家、小民族,無法擺脫充當大國博弈棋子的命運、不得不忍受國家分裂,骨肉相殘的痛苦。

我們中國可以說沒有這樣的歷史遭遇(差一點兒),但這些電影傳遞的情緒我們能感受到,能被其感染,所以我們覺得這些電影很好。沒錯兒,我們說的就是韓國電影《高地戰》。不過,假如我們中國電影也模仿韓國電影這一點兒,那變成了“惺惺作態、令人作嘔”了。

好了,還說郭德綱的相聲,郭德綱有很多相聲,但值得反覆聽的也許只有那些透露著深深懷舊、懷念情懷的作品,那些純粹拿于謙的爸爸和老婆開涮的作品,反正我聽一次也就夠了,永遠也不想聽第二次。

郭德綱啥都可以模仿,唯獨有一樣,別人很難模仿

說到這裡我們還要提及建國後相聲界的一代宗師侯寶林先生,我們認為他的相聲也有情懷,作為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藝人,他的作品不單純是搞笑,而常常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比如《改行》:

戲曲大師由於皇族有喪事而無法演出,只好以賣菜為生,北京的老太太買黃瓜之前要先掐一口嚐嚐,不甜不買。此時大師肩膀痠痛、疲憊不堪,於是用戲腔說了一句:苦啊……老太太一聽:苦的?不要啦!

於是買賣黃了,搞不好今天的飯錢沒了,又要捱餓。這難道不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嗎?

還比如《關公戰秦瓊》,民國時期就有了穿越劇,但如果不這樣演,軍閥頭子就“不管飯”!這不也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嗎?所以侯寶林先生之所以成為相聲界的一代宗師,絕對不是偶然的!

郭德綱啥都可以模仿,唯獨有一樣,別人很難模仿

而現在的相聲界,很多從業者都在殫精竭慮地找笑料、研究段子、找包袱,他們的作品也都很好笑,但就是沒有情懷。苗阜、王聲的相聲很不錯,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用心和用功,畢竟如果不讀那麼多的書,有些作品是創作不出來的,但是我們也無法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到某種深切的情懷。所以,他們的作品基本上聽一遍也就夠了。

當然,我們誇了半天郭德綱,同時也要說明:我們認為郭德綱的藝術成就比起侯寶林大師來,還有很大的距離,或許永遠也趕不上。這不是說郭德綱功力差、也不是說郭德綱面對生活缺少發現的眼睛,而是時代變了。不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相聲也不例外,這一點恐怕永遠也不會變。

緊扣時代的脈搏,抓住底層民眾的喜怒哀樂,相聲便有了不竭的創作源泉、也便有了情懷,也便可成為傳世之作。可問題在於,現代的快餐式消費社會除了郭德綱式的懷舊,還有情懷可言嗎?您的看法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