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合資車究竟比國產車好在哪裡?

小晴的愛情


合資車與國產車,向來是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國人更愛合資車也是不爭的事實。合資車在質量穩定可靠性和燃油經濟性以及保值率等方面還是有優勢的,這也是大家更傾向於合資車的原因。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合資車都是好的,也有設計缺陷和國外早已停售的車型。



近年來自主品牌汽車可以說是一路高歌突飛猛進,湧現了些許比較有實力和影響力的車企,包括吉利、奇瑞、哈弗等,分別也推出了一些銷量火爆的車型,包括博越、艾瑞澤、H6等。或者大家覺得我們自主品牌的汽車已經達到合資車的水準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國產車與合資車的差距還是有的。


自主品牌汽車與合資車最大的差距在三大家以及調教方面。自主品牌汽車還是不能夠拿出一款像樣的發動機,目前也是剛剛擺脫了三菱開始自己生產發動機了,主要是逆向開發合資車的發動機,包括三菱和豐田等。發動機雖然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存在動力弱油耗高的問題。變速箱方面更是不足,不僅沒有優秀的變速箱,變速箱與發動機的匹配也不夠完美,存在頓挫動力輸出不平順的問題。目前AT、CVT變速箱被德國的採埃孚,日本的愛信和捷特克壟斷,要麼採購他們的,要麼使用問題較多的雙離合變速箱。底盤主要也是逆向研發合資車的底盤,這個難度會小一些,但是調教不夠理想。


我們既要看到自主品牌汽車的進步,也要承認差距。目前合資車都在努力的搞研發,自主品牌汽車可不能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個人覺得購買合資低端車型不如選我們自主品牌的主流車型,因為合資低端車型不僅配置低,還有一些是針對國人開發的特供車或在國外早已淘汰的車型。中高端車型,還是建議選擇合資或者進口車,這個不用解釋太多。


小強說說車


不管是合資還是國產,整車工廠就是將汽車的零部件組裝在一起,除了重要的三大件,零部件的質量和裝配安裝的標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款車的好與壞。



平心而論,現在國產和合資的差距,除了三大件的一些差距外,製造水平已經不相上下了,因為國產車的銷量現在上來了,車企的腰包也漸漸鼓了,也有資金和實力去建造現代化的汽車工廠。

也許十年前,合資車和國產車的製造水平相差很大,比如說車身的焊裝車間,那時候很過國產車企都是靠人工焊接,每個工人扛著笨重的焊鉗一個個地焊接點,這樣的焊接質量和水平,自然不能與合資工廠的全自動機器人焊接想比。但這是十年前的情況,現在的國產車企,更加註重工廠自動化,與國外高端設備廠家合作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的思想似乎還停留在十年前,國產車遠遠比不上合資車的想法也從未改變。



工廠自動化的提高,毫無疑問對整車的加工裝配質量有很大的提升,如果想要更高的質量,甚至可以通過降低生產節拍來實現,而一些國產車企也正在這樣做,通過一流的現代化生產線,使用更加嚴苛的質量標準,以此來提高成品車的品質。

所以從製造質量來看,合資國產目前並無差距,在三大件上,兩者的差距還是存在的,也許這就是國產和合資之間的差距,大家都很耐開,因為裝配焊接水平差不多,但是合資車的性能或許會比國產好,因為三大件還是有差距。


造車人說車


家裡兩臺車

1、奧迪Q3-35TFSI QUATTRO 2013款

2、奇瑞瑞虎3-1.6手動中配智尚 2016款

價格:奧迪Q3-35萬,瑞虎③–7.39萬

動力:奧迪Q3 是2.0渦輪增壓,加速、爬坡肯定超過瑞虎③。但是瑞虎③只要捨得給油和掛合適檔位動力家用也是隨叫隨到。但畢竟1.6自吸發動機還是低一個檔次。

空間:奧迪Q3完全敗下陣來,瑞虎③的後備箱真是太給力。而且對於185的我來說瑞虎③空間大不壓抑,尤其長途駕駛腰部肩頸部要比Q3舒服很多。

底盤:都是四輪獨立懸架,奧迪Q3調教的要比瑞虎③有韌性,原因是奧迪Q3後懸架是四連桿獨立懸架,瑞虎③是兩連桿加橫向穩定杆獨立懸架。再就是Q3的減震器要比瑞虎③高級,畢竟價錢擺在這。還有一點,這款奧迪Q3是四驅版本,脫困能力更強。至於底盤高度兩者都差不多,好像瑞虎③略微高一些。通過性都能夠有所保證。

內飾:奧迪Q3肯定比瑞虎③高級啦!價格好的多嘛

配置:兩者都有定速巡航,ESP電子穩定系統,彩色大屏(奧迪是黑白的),藍牙電話,倒車雷達及影像,日間行車燈,多功能方向盤,方向盤可調(都是上下調),後視鏡防炫目。

再說一下瑞虎③沒有的:①一鍵升功能沒有,②電動後視鏡摺疊沒有,③座椅加熱沒有,④自動燈光沒有,⑤電子手剎沒有(個人認為看喜好),⑥副駕安全帶提醒沒有,⑦停車輔助只有三秒,⑧自動空調(雞肋,奧迪自動空調,每次都是手動),⑨後排出風口。⑩不是全景天窗

奧迪Q3沒有的:①手機投屏連接,②伴我回家功能(很實用,根據需要鎖車後延遲關燈照明回家路),③讓我想想……儲物空間(Q3手機放起來太狹窄)

駕駛感受:奧迪Q3加速很好,一腳油立竿見影,絕塵而去(一次碰見總裁乖乖被秒殺),通過性,對震動的過濾也很到位,還有車內噪音確實控制很好,高速彎道行駛也很有信心。

瑞虎③檔位合適捨得給油效果也不錯,可是追不上Q3啊啊啊!(能追上誰還買Q3)不過作為老司機,媳婦開Q3我還是能追上的。高速穩定性很不錯,彎道也很有信心,就是噪音確實大了很多。還有就是方向盤按鍵會有一秒鐘的延遲,習慣就好了。觸摸彩色大屏反應不錯。在一點瑞虎③的方向是機械助力,確實沉了一些,不過對路面的感知是很到位的。

加油:兩個車都適合加95以上,奧迪不用說都理解,瑞虎③嘛是因為它發動機壓縮比高了一點(11:1),所以用95以上比較能夠發揮發動機的最大潛能。加了98確實不一樣,高速提速明顯,後繼有勁,就是費錢。

總結:三四十萬和七萬多能比嗎!能比誰還買Q3!不過,瑞虎③作為家用代步或者搬家拉貨確實不錯。而且維護成本低,質量還是可靠的。最後表示國產與進口車還存在差距,但基本質量是沒有問題的(其實我喜歡觀致,可惜沒錢買)



流域7


大家在買車的時候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幾乎相同的配置,合資車要比國產車貴很多,為什麼相同的配置之下會差這麼多呢?難道就因為品牌效應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合資車比國產車貴在哪\r

比如一輛車裸車價格10w,如果國產車有20%的利潤的話,那國產車商賣一臺車就賺2w,剩下的8w權當是成本了吧。同樣,合資車仍舊按照20%的利潤計算。由於目前政策要求合資車國內控股不低於50%,這裡按照內資外資各半計算,我是合資車的中方老闆的話我肯定這麼想:你們自主車都能賺2w,我也不能少啊,我也要賺2w。同樣的,外方老闆也說:你們自主車都能賺2w,你們中方什麼技術都不會都賺2w,我也要賺2w。於是合資車定價就得留出4w的利潤供中外雙方均分,因此合資車的定價就是8+2+2=12w價能力是導致合資品牌價格高於中國品牌的原因之一。\r

中國品牌在發展之初,是以低端市場起步階段由於能力限制,難免的出現一些問題,這就給消費者造成了中國品牌低價低質的印象。合資品牌則絕大多數都是以成熟產品引入,憑藉其在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佔領市場,也成就了很好的口碑。產品上差距在縮小,但系統化的管理上更待提升。合資品牌汽車售價高昂除了品牌溢價和領先的技術實力之外,其較高的售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r

眾所周知,國外汽車公司授權合資整車企業生產的車型要收取鉅額的技術轉讓費。不僅如此,合資品牌企業的零部件採購定點權都牢牢掌握在外方手裡,大量的進口零部件、進口原材料以及進口機械設備都致使其採購成本居高不下,推高了合資企業的運行成本。不僅如此,合資外方所委派的技術、管理人員,其令人咋舌的高額工資和福利,都是需要合資公司來買單。再加上合資企業自身的利潤率指標,那麼合資品牌汽車定價高也就是必然的了。雖然說,現在的國產車進步還是挺大的,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配置空間都是可以完全媓美合資品牌的。但是很多人還是會考慮合資車。在一些人的眼中,對於汽車品牌的認知,只是在大眾和豐田之間。而對於咱們國產車的認知很是有限,覺得國產車就是小作坊裡生產的,還是覺得買國際大牌才有面子。其實,我們知道,我國的一些主流汽車品牌在市場上的車型已經有很多完全可以媲美合資車型了,差的就是“國產車”標籤。不過我相信,隨著人們的用車觀念越來越成熟,咱們的國產車也會越來越受消費者們青睞。



愛車堂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鑑別。要回答這個問題,首要的應該是既開過國產車,有又開過合資車的駕駛員。而且我說的開過不是僅僅偶爾開個幾十百把公里,應該是長時間的駕駛。用我自己的實際駕駛感受來回答吧。

首先要聲明,請噴子們不要搞道德綁架,不要用愛國與否來衡量我的回答。

本人21年駕齡(有懷疑的朋友可上《汽車之家》輸入我網名看我在論壇裡帖子駕駛證照片,可以證明我駕齡)。國產車開過吉利豪情,這車買來第三天油箱頂部漏油,沒錯,是頂部,以後大小問題不斷(這是本人私車,購於2001年,現在的私車是合資的)鑑於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但是這車的質量確實十分糟糕,後減震、總泵、雨刮水壺、2萬公里右後輪吃胎等等。此外,開過紅旗,開過獵豹,開過長安、昌河微型車,這些都是單位公車,所有這些國產車質量都存在不同的問題。其中,尤以獵豹讓人無語,問題查不出,就是力量差。而紅旗則是莫名漏電,小長假停3天就無法啟動。要命的是4S還查不出何處漏電,只好加裝一斷電開關。要強調的是,這些車我最少的也開了一年半時間。合資車我開過桑塔納、捷達、標緻505(廣州標準,已停產)、別克商務、帕薩特、三菱帕傑羅、本田雅閣、奧迪A6等。這其中,雅閣開了大概3、4年時間,我就想以這老雅閣為例,說說合資車。這雅閣已經是10多年的老車了。2015年12月,按照一年一檢的要求(畢竟十年多的車了),我上線檢測,心想它環保肯定過不了關,至少三元催化要換,很可能節氣門也要換。於是要求檢測小哥不要檢環保,大不了我不進二環(昆明環保不過不能進二環以內),但小哥說檢不檢環保都必須要上線。無法,只有讓他上線檢。誰知下來後小哥說,你還不檢環保,你這車環保數據檢測下來與新車一樣!

對這樣的結果,我都感到吃驚,完全沒有想到。這老雅閣,10多年裡,3個駕駛員開過,換過機油,機油格,4個輪胎(正常磨耗更換),雨刮片,腳墊,剎車片,冷卻液,右轉向燈泡。其他沒有換過,火花塞我自己刮過積碳,調整過間隙。其他沒有出現過任何故障,就是在200幾年,昆明下大雪(昆明很少下雪,具體時間記不清了),都能一打馬達就來,這就是合資車的質量。

發表了以上回答後,一大波噴子們紛紛噴我或者來噴我的路上。有噴我活在十多年前的,有噴我打時間差的,有噴我崇洋媚外的,等等等等。現在統一用2017年3月6日,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央視《焦點訪談》上講話回答噴子們 。

2017年3月6日央視《焦點訪談》上全國"兩會"期間,汽車界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在談到供給側結構改革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汽車大而不強的現狀。並指出,2016年,我國汽車產量2800萬量,居世界第一,但絕大多數是低端車,不能在質量上與外國相比。他還指出,2800萬輛車的產量當中,我們出口僅佔80萬輛,質量不高,這就是差距!看到沒有?噴子們,這不是我說的!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說的。看到沒有?現在是2017年3月7日,這該不是過時評論了吧?看到沒有?這該活在今天了吧?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做大做強我國汽車(代表、委員語),知恥而後勇,不要盲目自大,是我們汽車工業的職責,看到沒有?


天藍水碧2015


首先需要澄清,合資車裡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採用了合資品牌新技術、新平臺、新動力總成的車型,大多是針對歐洲、美國、亞洲等全球各大市場研發而來,這種才能代表合資品牌的真正水準。典型車型包括豐田卡羅拉、一汽大眾邁騰、本田思域等。

另一種,就是所謂特供車,是合資品牌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車型,其中一些是以老平臺、老技術搞的低端貨,優點就是便宜,代表車型有大眾朗逸、寶來、桑塔納、別克凱越、現代瑞納、新ix35等;

不過,近幾年合資品牌還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一些中高端車型,都採用了最新的技術,例子包括雪鐵龍C6、馬自達CX4、本田冠道等。

題主問自主品牌跟合資品牌的差距,我們就先從根源的平臺說起,目前自主品牌95%以上的車型都是拿合資車的底盤逆向研發而來,而且是拿很多年之前的合資車逆向而來,例如哈弗H6的原型是上上代本田的CR-V,哈弗H7和WEY VV7則是逆向自沃爾沃的上一代XC60,這都是有不下十年曆史的老車了。而吉利最火的SUV是博越,這款車的原型車是豐田的RAV4。

從平臺根源就是借鑑的合資品牌老車,你說能沒有差距嗎?

當然了,如果是跟朗逸、寶來、凱越這種低端合資特供車來比,自主品牌的車型差距其實就不大了,但直接跟合資品牌全新車型PK的話,在平臺、操控、油耗等方面的差距還是有的,只是這些差距不明顯,一般消費者感知不出來而已。


深入淺出新車君,回答完畢。


新車新技術


國產車和合資車差距,人們長說的都是三大件:地盤、變速箱,發動機,那我們就來一一看看,到底差距有多大。

1.發動機:一輛車比較核心(有的人調侃說的有的車是買發動機送車)。一款發動機的好塊,不只只是賬面上的參數很強勁,雖然發動機賬面參數是發動機技術的表現,但是發動機好壞要實際開起來體驗,在這方面,國產發動機不乏參數上超越合資發動機的,也有不少並肩和合資發動機的,但是裝配這些發動機的車,上路開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有些差勁了,而且多開幾年就會出現發動機漏油,動力衰減,燒機油等一些問題。




2.地盤:在底盤上,以前很多的國產汽車都是根據商品車的底盤逆向研發而來的,開在路上過個減速帶,井蓋這些,感覺鬆鬆垮垮的,多開上幾年,車子到處都是異響,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麵包車的地盤,在上面拼湊了一輛車出來,而合資車就感覺很整,地盤很紮實,不過近兩年國產廠商開始完全自主研發了,或者收購國外一些成熟的生產線,慢慢的國產車地盤的水準和調教都趕要趕上合資車地盤的水準了。



3.變速箱:這是國產車最受詬病的一個方面,一直以來國產的變速箱給人的映像都很差,變速箱對於技術要求比發動機要高太多,國產中能把變速箱做好的還是比較少的,而且,就算是合資車有的也是購買變速箱組裝的,也沒有使用自家研製的變速箱,所以,這個我們要對國產有信心。



4.安全性能:國產車,在安全配置方面也就是加強車身骨架的用料來增強安全性,增加更多的安全氣囊,電子安全輔助系統的應用。這其實也是和國產車的價格分不開了,我們不能吐槽太多,大部分國產車定價都在20萬元以內,10萬價位浮動的比較多,而且,還有配備很多科技配置和舒適性配置,所以,安全性能不及有的合資車。


如果大家還有什麼疑問的,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或者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給大家解答的,謝謝!


一個拍客


這個問題真心容易吵架,並不是開過很久國產車並且開過很久合資車才有發言權。

很多人就買過一輛國產車,開了幾萬公里,沒啥大毛病,跳出來大罵賣國賊走狗,這個態度就是不理性不客觀。

有的人買了合資車,開了幾萬公里,一點毛病沒有,一組嘲笑買國產車的窮逼土錘。

必須得有大樣本大數據才能斷定這個問題,合資的不是都質量好,國產的基本都不靠譜。主要是工藝精度不同,穩定性不同,按照現在的技術和裝配水平,新車區別不會很大,主要看6年後和6萬公里以後的表現。

就本人十幾年工作經驗來看,單位經手過合資車蘭德酷路澤,三菱v73,日產雲豹,桑塔納數量,雅閣,其中桑塔納和三菱質量差,老得修,各種小毛病。

國產車如奔騰b50,北汽路霸,福田皮卡,普遍小毛病多不抗造。

個人家裡親戚們有起亞獅跑,質量還行,現代瑞納,質量不錯,雪佛蘭景程,質量還行,動力太次,奇駿目前公里數少,不發表意見。


好奇的二把刀


要說合資車和國產車相比,到底好在了哪?我覺得還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核心技術差距。雖然現如今我們的自主品牌已經擺脫了對三菱發動機的依賴,已逐漸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但相比於合資品牌來說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咱們就單拿發動機來說,目前自主研發的發動機應用在量產車上的技術也就只有氣門正時技術和缸內直噴了。反觀,我們來看發動機技術較為領先的日本呢?豐田的混動技術獨步天下,本田地球夢發動機擁有一大批粉絲,馬自達也在創馳藍天技術上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所以單就技術而言,自主品牌還是有些差距的。這也是為什麼自主品牌在油耗方面總是有些偏高的原因了。

其次就是品牌影響力了。我們常說的“品牌力”總給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但其實每一個品牌,包括我們的自主品牌在市場上都有一定品牌影響力,只不過是大小的不同而已。合資品牌呢,由於成立時間較早,經歷了諸多的歷史事件,同時也獲得許多消費者的文化認同,在品牌影響力上自然要好於我們的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的發展時間本身就不是很長,二、三十年的時間,對於消費者而言,品牌對他們的影響有限。

其實,如今的自主品牌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在10萬級市場上自主品牌有著很大的優勢。當我們在中低端市場站穩腳跟之後,慢慢向高端發展,成為了自主品牌向上走,提升品牌力的重要手段。


高氏觀市


我不是很懂車,但很愛好車,第一輛車雪鐵龍愛麗舍,15年1月份買的,16年7月份賣的,因為手裡有點閒錢,就是想換車,本來想買標緻408,後來朋友推薦我買博越,看了現車以後對才意識到國產車的品質那麼好,也越來越關注。因為擔心博越油耗太大,目標轉向GS4,去4S店談好價錢準備拿下了,又把目標轉向瑞虎7和帝豪GL,原因是GS4是5擋手動,虎7和GL是6擋手動(本人手動控,多一個擋對我誘惑很大),最終拿下瑞虎7手動耀目,上一輛是轎車,這次買SUV換換口味,對這個車我非常滿意,該有的配置實用性很高,雞肋的配置沒有,動力足油耗低,開了快1萬公里了,以前只關注合資車,以後只會買國產車,尤其特別關注奇瑞和吉利,真心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