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爺爺奶奶那麼照顧孫子、做好家務,兒媳總是不領情,還有怨言?

唐匯楊


我覺得這個提問的人,有點問題,“那麼”、“總是”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兒媳婦打入了十八層地獄,好像全國所有的兒媳婦都很壞,都不領公公婆婆照顧孫子的情一樣,不要用個別現象代替整個情況撒,畢竟說的只是少數,大部分爺爺奶奶來給帶孫子孫女,兒媳婦是很歡迎,也很感激的,大多數家庭,老人和兒媳婦還是和睦共處的,真正鬧矛盾,兒媳婦不領情、怨言多的,只是極少數。

既然是極少數,那麼,就不存在共性了,針極少數爺爺奶奶帶孫子孫女,出現和兒媳婦不能和睦相處情況,我做如下分析;

1、部分老人給帶孩子的思想沒有擺正。很多老人來帶孫子孫女,覺得這不是我的義務,我是被迫來的,來了後,又不情願帶,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啥都不幹,導致各種矛盾突出。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心態擺不正,就容易產生矛盾。

這裡容易產生4種情況:

第一:一些老人到兒子媳婦家後,針對兒媳婦各種刁難。兒媳婦必須聽他們的,長輩的權威不容置疑,不容提出反對意見,家長制和絕對領導權導致兒媳婦矛盾不斷,尤其是農村父母來帶孩子,可能這種現象比較突出。我要說,現在是現代社會了,不是過去時代,長輩們,也要與時俱進,思想進步,不要停留在過去時代,何況,城市女性更加有個性、思想更加的獨立,不吃家長制那一套。

第二、部分老人帶孩子有誤區,認為,我給你帶孩子,就是在幫助你,你必須要對我好。這也是一個思想誤區。確實,老人沒有權利和義務,也沒有責任來給子女帶孩子,他們可以帶孫子孫女,也可以不帶,但是,如果你真來帶了,就擺正心態,開開心心,好好帶,因為,是你自願來的,你不來,也沒有人能強迫得了你。所以,既來之,則安之,擺正心態,跟兒媳婦處理好關係,你只負責帶好孩子,其他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第三、部分婆婆管的太多。公公還好一點,一些婆婆,覺得兒子太聽兒媳婦的話,不聽父母的話,反倒聽兒媳婦的話,成了妻管炎,父母很有想法,這樣很容易導致兒媳婦和公婆之間的矛盾。不僅管兒子太聽兒媳婦的話,甚至干涉兒媳婦的工作,有的極端一點的,甚至覺得兒媳婦晚上出去跟同事吃個飯,也覺得是有問題,對家庭不負責任,甚至擔心有外遇等,干涉太多、但有太多,會導致家庭矛盾不可調和。

第四、極少部分婆婆對兒媳婦有天然仇視。這個畢竟是非常少的一種極端現象,一旦有,就是奇葩婆婆,但不得不說,確實這種現象存在,而且在現實生活種,還不少,我身邊就有好幾對這樣的奇葩婆婆。婆婆認為,兒媳婦把兒子從她身邊奪走,兒子的愛轉移了,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處處找兒媳婦的毛病,刁難兒媳婦,甚至左看右看兒媳婦,都看不順眼,這導致婆婆和兒媳婦之間矛盾越演越烈,不可調和,關鍵一點在於婆婆因為心態不正,覺得兒媳婦把兒子從她身邊搶走了,失去了愛,導致矛盾加劇。

2、現在不少兒媳婦,獨生子女,從小嬌慣,確缺乏包容、大度。現在大多數城市裡面的兒媳婦,多為獨生子女,從小父母嬌生慣養,想要什麼,給什麼,形成自私自利性格,什麼都必須停她的,甚至不少人有公主病(我們單位好幾個),以自我為中心,不僅在老公面前如此,在婆婆面前如此,沒有包容性,更談不上孝敬老人、通情達理、寬厚待人,所以,婆婆來了,這種性格,如何相處?矛盾也就在所難免了。

3、兒媳婦為人處世存在一些缺陷,或者是天然的不招老人喜歡。應該說,導致婆媳關係緊張,甚至把公公都捲入進來,除了老人的一些問題外,兒媳婦也同樣存在問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問題的出現,不可能完全是一方導致。這裡就出現一些婆媳關係緊張跟兒媳婦自身存在一些缺陷有關係。一方面,一些女人結婚早,生孩子早,缺乏跟婆婆老人相處的經驗,面對突然來帶孩子的婆婆,不知道如何去相處,遇到一些矛盾,不知道如何去協調處理,有時候,甚至說話太直,傷害了婆婆或公公,被認為沒有教養。另外一方面,確實有一些兒媳婦,天然存在一些人品或性格缺陷,不尊重老人,在說話做事方面,對老人有偏見,甚至嫌棄農村來的公婆沒有見識、目光短淺、不講究衛生等,甚至嫌棄穿著土;還有一點,一些公婆可能存在一些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闖紅燈等不文明行為,遭受兒媳婦鄙視,甚至直接說出來,傷了老人心。

4、還有一些兒媳婦存在認知誤差,認為公婆就應該來給她帶孩子。一些兒媳婦錯誤地認為,我的孩子,是公婆的孫子孫女,就應該是他們來帶孩子,我只負責生孩子,他們負責帶孩子,這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我要說,這個認知是錯誤的,孩子是自己的,公婆是否來帶孩子,他們可以說NO,也可以說YES,但人家沒有責任和義務,所以,既然你生了,如公婆不願意帶,你就必須自己去解決誰來帶孩子的問題,哪怕是你自己辭職做全職太太,生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養孩子,也同樣是你和你老公的事情,而不是公婆的事情,跟公婆沒有關係,人家來給你帶,那是他們自願,不帶,也是正常的事情。

5、兒子沒有起到調和劑作用。老人和兒媳婦之間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這個化解之人,其實很多時候是老人的兒子、女人的丈夫。很多事情,只要這個家中的頂樑柱能夠起到說話管用,公平公正,就能把問題處理好,一個事情的發生,作為兒子,要站在一個公平角度,如果是父母不對,那麼,就委婉的跟父母說,錯在哪個地方,不要怕得罪父母,你給父母的錯誤進行糾正,不是不尊重他們,不是不孝順,而是在幫助他們。

反之,媳婦也一樣,如果是做錯事,不尊重老人,同樣要指出問題所在,及時糾正,甚至如果是針對老人說了一些不敬的話,做了一些傷人的事,那就必須給公婆當面道歉,事情就會很快解決,風波就很快平息,但很多男人,一方面,害怕父母,擔心指出父母的問題,會覺得是不孝順,這種愚昧的孝順,不僅是害了父母,也會加劇矛盾。而面對媳婦出現的錯誤,又擔心說出來,被媳婦罵,不敢說,導致矛盾不可調和。所以,很多時候,問題的出現,作為家長的核心人,這個男人有很大責任,會“圓滑”處理婆媳之間各類矛盾的男人,就如同一個潤滑劑,會潤化婆媳矛盾,達到家庭和睦。而沒有主見、窩囊廢的男人,則不僅化解不了矛盾,甚至還有可能稀裡糊塗的不問是非,不分青紅皂白,要麼指責老婆,要麼指責父母,導致雙方都受傷而傷心,加劇矛盾。一個會處理婆媳關係的老公、兒子,一個情商高的男人,一定會遊刃有餘的去化解各類婆媳矛盾,最終使家庭和睦。

總之,大多數家庭來說,城市和農村存在一些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傳統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導致農村來的老人和城市的兒媳婦難以相處,甚至矛盾重重,說白了,就是雙方都缺乏忍讓、包容和相互理解,把小事情升級為大事情,導致出現矛盾不可調和。加上兒子又不能從中調和,最終導致兒媳婦跟公婆關係鬧僵。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主要是看用怎樣的心態去看爺爺奶奶給帶孩子。如果兒媳抱著感恩的心去看待的話,可能很多問題就很好溝通了;如果兒媳是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判爺爺奶奶帶孩子,那麼可能就會出現這種,爺爺媽媽盡心盡力了,但是沒有達到兒媳的標準。所以總會挑剔和不滿意。

我家孩子當時一歲多的時候奶奶過來幫忙帶了幾個月,要說完全沒有矛盾也是不可能的。但孩子奶奶屬於那種很老實也不善言辭的人, 而我也是有什麼事情一般不說,只要不是很過份的事。

首先奶奶大老遠的一個人來我們家給帶孩子,我們是很感激的。但畢竟老人不識字,也沒有什麼文化,是自己養了好大了好幾個孩子,但完全都是家裡的老一套。所以在帶孩子方面還是有矛盾,最主要的就是給孩子餵飯,之前孩子雖然也不是很老實的坐在那裡吃飯,但是也不用我們追著到處跑著喂,不吃就先不管,想吃的時候再坐下好好吃。但是奶奶來了會端著碗,,到處追著喂。關於這個問題說過多次,但是“濤聲依舊”啊~

還有一點是可能我老公小的時候他們家孩子都比較聽話,比較好帶。奶奶帶我兒子的時候總是會說沒見過這樣的小孩,意思是說不好帶。而且這樣的話說過好幾次,我都沒有說什麼。

但客觀的說,我兒子從小一直在姥姥家,那裡的鄰居都說我兒子比較聽話,而且從小到大,都沒怎麼聽見孩子哭。但到了奶奶這,才帶了沒幾天就說不好帶,我也是無語。但從沒因為這個說過她或者有過爭吵。

對於這個問題,爺爺奶奶付出了那麼多兒媳婦還是不領情,我認為應該就是兒媳婦對老人在某一方面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標準,所以才會心生不滿,可以多溝通一下,如果沒有辦法好好溝通的話,可以讓孩子的爸爸在中間給協調處理一下。

其實大家相互,只要用心做,相信都可以感受到的。公婆疼愛兒媳,兒媳孝順公婆,這樣才能好好一起生活。如果老人不把兒媳當自家人的話,相信也得不到兒媳的真心。

其實我還是堅信婆媳關係問題全在於中間的這個男人:婆婆的兒子,媳婦的老公。如果他情商高、會做人做事的話,一切問題都可以溝通解決的。


張小刺


這個問題的根源還是來自婆媳矛盾。相信看了這個問題的大部分爺爺奶奶都深有同感!而如果把標題換成“為什麼兒媳婦包辦家務,照顧老公,也得不到婆婆的認可,還有怨言?”一定會換來大部分媳婦的同感!



困擾的影響大於付出帶來的效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大學的時候曾經因為關門的聲音大被室友們指責,當時很委屈。因為我自己感覺我在她們提出之後已經很注意這個問題了,關門已經輕了很多。

但是我室友她們還是認為我打擾了她們。後來我們仔細的回想以後,發現其實我只記得了我很小心的把門關上的時候付出的努力,但是這努力因為並沒有打擾到我室友所以被她們忽視。而她們更記得的那幾次是被我忘記和忽視的習慣性動作對她們的打擾。

同樣的道理,在爺爺奶奶和兒媳的相處過程中,爺爺奶奶記得的更多的是記得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付出。而兒媳可能更多的被婆媳關係,兩代人育兒衝突帶來的困擾纏身,自然沒法領情爺爺奶奶的付出。



付出理應被肯定和感激

可以說,在中國的家庭裡,上一輩父母甘願為孩子付出很多。尤其是很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公公婆婆很多時候把兒媳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起來寵。

我見過不少的小夫妻就住在公婆的家裡,公婆包攬了包括做飯,洗碗,洗衣服,拖地等幾乎所有的家務活。而兒子媳婦下了班連帶娃都想推給爺爺奶奶,更多的時間則花在手機和遊戲上。

但是這些爺爺奶奶越是付出,越是被兒子和媳婦當成了理所當然。非但不會感激,反而會因為公婆的某些不如意的行為而心生不滿。

爺爺奶奶也要反思自己的帶娃方式

說實話,我見過太多隔代育兒的坑了。

很多時間,老人寵孩子其實自己根本都不察覺。舉個我爸的例子,我小時候他對我是各種嚴厲,做錯了事常常就是一頓竹筍燒肉。但是他對我的女兒那是各種無條件的寵,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要天上月亮,他也要想辦法去摘。

但是,我爸根本不承認也完全察覺不到他自己在寵孩子!他一直認為他依舊是很嚴格地在要求我的女兒!!更有甚者,即使他每每對我女兒的哭鬧妥協,他也會把鍋推到我身上,因為我沒有管好她所以導致了她的任性!!!問題是為啥我女兒從來不跟我哭鬧撒潑任性呢?!


比我爸更誇張的是我前同事的公公婆婆,對孩子那是有求必應,還不許孩子媽媽管教孩子。逼的孩子媽媽每每氣急了把孩子帶出去打一頓,結果孩子爺爺奶奶居然在每次孩子跟媽媽出門回到家後,都會追問孩子:“你媽媽是不是又打你了?” 氣的我前同事最後下決心辭職也要把孩子爺爺奶奶請回了老家。

如果是這樣的溺愛式付出,爺爺奶奶即使付出再多,恐怕也不會換來兒媳的認可和感激吧?

多溝通,多理解,互相尊重

人與人的相處更多的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的,付出需要被對方理解和接受,接受了付出需要及時對對方表達感激,才能夠讓付出者覺得心甘情願。


TT三寶麻麻


有句老話叫做“不養兒不知父母恩”。而現實生活中,為何會有如題所說的現象,我的直感是兒媳的作為大錯特錯。她的錯誤體現在——我是在為你們家生的孩子,你們帶孩子、養孩子、為孩子付出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責任,並絲毫意識不到公公婆婆是在幫自己解脫諸多困境。

當年我的女兒落生後,4個半月便送到私人幼兒園,只因為我不想給雙方身體皆不佳的老人增加負擔,直至孩子上學。對此,我妻子對公婆毫無怨言,反倒極盡所能減輕他們的負擔,並攬下所有的家務活。

都說愛屋及烏。但在現實生活中,婆家、孃家弄得楚河漢界、涇渭分明、內外有別的事例比比皆是。從前那種“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的優良傳統再無蹤影,反而公公婆婆整天低三下四看著媳婦的臉色討生活。難道僅僅因為時代變了、世道就跟著變了那麼簡單嗎?我看,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心變了。

如今的獨生子女哪個都是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委屈。在孃家頤指氣使橫行霸道,在婆家亦如法炮製並心安理得。我曾多次告誡女兒,讓她孝順公婆就像孝順我們一樣,別總把自己當個“寶”似的供著。一要讓公婆無憂,二要經常關心問候他們,三要盡力多多陪伴他們。女兒很是聽話,做的比我預期的還要好很多。


怡人之人148633009


你的這個問題應該不是普遍的現象。可能會存在少數家庭裡面。


就拿我自己來說,孩子剛出生到1歲多時,和爺爺奶奶一起住過兩年,奶奶買菜,做飯,收拾房間,還要抱著寶寶轉悠,很辛苦,奶奶很愛孫子,但也很寵溺孫子。我對奶奶也有過抱怨,但這種抱怨並不是否定奶奶的付出,而是老人在帶孫子的一些方式方法,一些育兒觀念上跟我有不同,從而會產生一些爭議或是小矛盾。後來我們分開住了,矛盾也沒有了,大家和和美美。

當然,我周圍也有個別媽媽總抱怨奶奶這不好那不好的,具我瞭解,她是應為覺得他家奶奶雖然在幫她帶孩子,但還是貼他小叔子家更多,對他的孩子沒有對他小叔子家的孩子好。所以不管她奶奶如何為孫子付出,她總會認為奶奶是偏心的。



每個家的家務事都是說不清道不完的,可能有的奶奶真的偏心了,可能有的奶奶是真的全力付出,只是在某些習慣方面與兒媳不同而產生摩擦,或者是其他的原因…

但我覺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只要他們在幫你把孩子帶著,在為你們的生活提供幫助和支持,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特別是有些60多70的老人還在幫忙帶孩子的,他們真的很累!小寶寶要抱著,走路的寶寶要恭著腰牽著,會跑的孩子要在後面追著,生怕有個摔跤什麼的,年輕人都會累的不行,可況老人呢?其他的帶孩子細節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爸媽們,老人帶孩子真的很累,多感恩,少抱怨,就算是有其他的一些家庭矛盾,在帶孩子的這件事情上,請多給一些寬容,理解和感謝。


小小余的世界


最近剛好有家裡親戚碰到這個問題:親戚家有兩個小孩,爸爸外出打工,爺爺也在上班,媽媽算全職在家帶小孩。但大的主要由奶奶帶,主要是生小的時候媽媽無法照顧到大的,大的就一直由奶奶帶,而小的原則上由媽媽帶。事實上,媽媽在家有兼職手工活,大多數家務都是奶奶完成,一日三餐等等多數由奶奶做,媽媽主要是負責送孩子上學放學。小孩子大的有10歲,小的7歲。由於是男孩子,經常打鬧,兩個孩子的打鬧的結果經常導致大人也口角,一個人護著一個,媽媽就經常抱怨奶奶把大的給寵壞了。

這個春節期間更厲害了:兩小孩子的再次打鬧發展到了大人的動手,婆媳雙方竟然為了孩子大打出手,導致雙方關係破裂,女方跑回孃家,而女方家人竟然還是指責大孩給奶奶帶壞了,甚至口出“女方嫁過來被欺負了十年”的怨言。雙方積累的矛盾終於爆發,一度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最後雖經多方調解,有所緩和,女方也算回到家中,但對婆婆的態度已經冷到了冰點。

在這裡奶奶也很委屈:平時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做牛做馬,不但早上很早起來承擔孩子早餐,承擔家裡的家務打掃,洗碗等,到頭來竟然換來這樣一個結果,不但媳婦不理解,家人也似不太理解,自己那麼疼孫子,卻鬧到了這樣。

雖然婆媳關係自古就是個難題,但鬧到這個地步的也少見,另外,女方家人不但不理解,還單方面的添油加醋,這不但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困擾,也給奶奶帶來很大的傷害。其實根本原因還是相處太久,難免矛盾,矛盾積累下來,終於爆發了。經大家一致勸說,婆媳雙方應該分開,只要分開了,所有矛盾就能解決。於是,媳婦決定春節後出去打工,而婆婆呢,經過這麼多天的折磨,也決定不在插手孫子的事情,由父母直接帶孫子。

但新的問題來了,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誰帶?兩孩子都在家裡上小學,要去外地,轉學可不是一時半會能搞定的。要是換在以前沒有這個激烈矛盾的時候,肯定奶奶也樂意接過來帶孩子,現在這矛盾一出,奶奶已經怕了,不想在插手孩子的事情了。此時,孩子安置已經成了大問題了。。。直到今天,這個問題能無法完美解決。。。

這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孩子長期由奶奶帶,父母方面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但如此,一旦孩子有什麼問題還指手畫腳的,指責奶奶的不是。一旦奶奶不插手了,才發現自己根本忙不過來。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法定撫養人,才應該為孩子的行為負責。爺爺奶奶帶孩子,不是義務的,只是一方面老人喜歡,另一方面是幫忙的,不要把這種幫忙當成理所當然,當成義務。

而現實中往往多數人都把這種幫忙當成理所當然,當成義務。彷彿老人才是孩子的法定負責人是的,自己則是一個旁觀者。所以一旦出問題,往往多有怨言,指責老人。這種人就是跟我們常說的那個故事一樣:A常常帶東西給B吃,只是有一天,A由於特殊原因沒能帶東西給B吃,B反而抱怨連連,指責A的不是。這類人,就是所謂的“白眼狼”,沒有感恩的心,老人為她做再多也不值,還是及早的脫身為好,樂的清淨~


蘆柑媽媽


這個問題,我是深有體會了,老婆和我爸媽之間總是摩擦不斷,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男人難做啊,結婚後,總是在老婆和爸媽面前不停的選擇,不停的受著夾板氣。

我的媽媽因為為了幫我帶孩子,所以從老家過來,一個人專門帶孩子,而我和老婆都是要每天上班的,我媽每天要洗衣服做飯,帶孫子,接放學,很多家務事要做,很瑣碎,每天都忙的不停。

但是我老婆呢,總是下班回家都會一會指責這個沒做好,一會那個沒做好,比方說地又髒了,怎麼地都不拖?拖鞋怎麼也都沒擺好?

現在老人都很護著孩子,我小時候我媽也沒那麼心疼過,真的是隔代親,小孩要什麼都答應,怎麼鬧都能哄著,所以我們想教育孩子嚴厲點,我媽就心疼,但是我都理解,只是我老婆就會很生氣,硬是和我媽對著來,動不動就吵起來了。

畢竟不是自己的親媽,怎麼都不能理解彼此,一直以來的生活環境都不一樣,所以觀點也很大的差別,我就能理解自己的媽媽的辛苦,老婆就喜歡理性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想問題,所以造就了這些矛盾。

其實都是對家有好處,但是就是在自己的立場而已,多一點的理解就可以了!


嘰裡呱啦剪輯師


你自己是什麼人,看在眼中的別人也便成了什麼樣的人。

我有很多同事朋友都當了爺爺奶奶了,他們對兒媳婦很好,幫著帶孩子,幫著整理家務,有時間也幫著買菜送上門,甚至有的婆婆給兒子媳婦燒好了飯菜再自己回家吃飯。兒媳婦也很懂得感恩,自己有時間的時候儘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讓公婆操心。逢到節日給公婆禮物或者紅包。或許,在當今人眼裡這些可能都不缺,但是因為這種禮尚往來,也得成了雙方交流溝通增進情感的一劑良藥。

我一向是不太贊成說兒媳婦與婆婆之間要親密無間的。彼此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客客氣氣和睦相處應該是最佳的相處之道。以免造成“近則不遜遠則怨”,畢竟媳婦和婆婆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太近了確實不是什麼好事,太疏遠了又不像一家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卻也不是太生疏便好。

彼此尊重對方的個人空間,有能力的時候幫助對方一把,不要去想著回報,以一顆長輩的心看待小輩與自己之間存在的差異和觀念上的不同,或許,眼裡再看到的媳婦就不是那總是不領情總是有怨言的了,而是看到她可愛的一面了。

我是蘇小妮,喜歡請點擊關注 和分享!


蘇小妮


家裡的那點事,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明明是一件事,不同的角度立場,他本身就是矛盾的,真得很難說清,更何況分出個對錯。


拿我家最近發生的一件事來說:

我老公說:“為什麼孩子感冒後總纏著爺爺奶奶,是因為最近我們陪他的時間不多嗎?”

我說:“本來跟媽媽約好一天看兩集動畫片,奶奶卻跟她約定可以看三集;上幼兒園後好不容易養成的自己吃飯,到奶奶那又可以飯來張口了;知道孩子在忌口,油炸排骨本來就不該買回家,偏偏又買回來了,還給孩子看到了,然後孩子鬧著要吃的時候,底線是問媽媽,媽媽說可以就可以,媽媽說不可以就不能吃。要你,你是親奶奶還是親媽媽。”

我就簡單舉了三個例子,老公就說知道了,儘早搬出去住。

很多時候也真的不是怨言,作為媳婦,也打心底感謝公婆,沒有她們幫忙帶孩子,我這班也上得不安心,更不可能留出時間做自己的事。但是育兒,家庭的觀念必須一致,才讓孩子無縫可鑽。假如觀念不在一條線上時,也必須有輔有主。講真,家庭裡的其他事情,我挺尊重公婆的,也以她們的意見為主,但是孩子的教育事情上,我還是比較強勢的。定出的規則,大家都通過了,那本就好好去執行,可往往是成人自己帶頭去破壞,那孩子當然就往漏洞去鑽了。


baby的童年足跡


老倆口為兒子分擔家務,照顧孫子,從情感方面來講,既有對兒子和媳婦的疼愛,又有對孫子細心照料的踏實感,幾乎是不夾帶任何私心。但是對兒媳婦來講,內心的情感卻不那麼單純嘍。下面我分析一下吧。

第一,老人的全身心付出,卻被兒媳婦看成了理所應當。這種現象在中國家庭裡可不佔少數呢,很多老人也很不解,為什麼自己這麼操心受累,有時兒媳婦不領情,甚至有時還糟白眼兒?老人所不清楚的是,自己幹了不本不應該乾的事,你越是幹多了,兒媳婦就挑剔的越多。與其這樣,為何不轉身回自己的家呢?放不下,放不下心啊。這就是老人的普遍心理。恰是這不放心,反而成了兒媳婦的理由,他們願意幹啊,我也沒求著他們幹啊。瞧,混帳邏輯!

第二,很多中國兒媳婦不把公婆當親人對待。有很多時候,看這類兒媳婦對待公婆的態度,竟然還不如對待保姆親近。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其實這是兒媳婦壓根就沒有老倆口當自己的親對待,在她的情感裡,老人不過就是她眼中熟悉的陌生人。試想,不把老人當親人對待,又把老人當成最好用的不需要付費的免費傭工,自然底氣十足啊。你們住在家裡,我還要給你們管吃管住,還要買衣服,病了我還給你們看病花錢。我有足夠的理由挑你們毛病。瞧,又一混帳邏輯!

第三,家有不主事的男人,一個得了軟骨病的男人,縱容老婆不孝的品行。在中國家庭裡,很多男人為了不讓家庭矛盾擴大化,不是積極協調家庭成員的關係,教育老婆要善待公婆,盡兒媳婦行孝之本份,相反還怕老婆與公婆產生矛盾。於是乎,整天和稀泥。如此一來,倒助長了老婆惡劣的囂張氣焰。看到兒子拿媳婦沒辦法,很多老人只好忍氣吞生,逆來順受。就這樣的軟骨病男人,把父母長輩的家庭地位給降低了,甚至排到孫子後面去了。瞧,一個不爭氣的男人,苦了自己的爹和娘。

以上三點,基本上把原因剖析出來了吧?但凡品行好,懂得尊重老人,體諒老人辛苦,並有感恩之心的兒媳婦,往往不會有怨言。因為老人即便觀念落後,有些缺點,但畢竟是為兒女在默默付出,還有什麼理可挑,還有什麼怨氣可撒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