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勸”出來的皆大歡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自古以來,勸酒就是人們交際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或是滲透在離別時的款款深情之中,或是藏匿於相逢時的言笑晏晏之中,它從不輕易顯露,只有遇到了至情至性的人或是事情才會揚灑的淋漓盡致。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勸酒文化逐漸深入人心,已經不僅僅是少數人的專利。而過去追捧的勸酒聖地——長亭外、古道邊等,也因為燈光氛圍不太明顯等因素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就在這時,酒桌乘勝追擊,裹挾著一大批人輕而易舉的拿下了勸酒的新陣地。

“勸”出來的皆大歡喜

勸酒,顧名思義,有“勸”有“酒”,偶爾先“勸”後“酒”,偶爾先“酒”後“勸”。

以“勸”開場的酒席,主人往往先憂後樂。酒席開始,有的人推三阻四,以各種理由拒絕著酒,這時酒席主人會面帶囧色,然後以苦口婆心的言語儘量維持酒桌上的氣氛。客人漸漸地在被“勸”的過程中半推半就,進而開懷暢飲。全場進入“酒”環節,主人喜笑顏開。

以“酒”作先鋒的陣地,主人的情緒會漸漸地由樂轉憂再轉樂。酒席開始,客人就緊跟節奏,這也正中了主人下懷,正當酒局進一步推進的時候,有的人打著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幌子要求點到為止,這時,主人為了將氛圍推向高潮,只好苦心孤詣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若是大家都喝盡興了,主人眉開眼笑。

“勸”出來的皆大歡喜

在中國人的酒圈子裡,這種勸酒文化更為風靡!

獨酌是一個人寂寞,分享是一群人的狂歡。勸酒正是中國人與人同樂的一種表現。只不過是以勸酒之名大行分享之道罷了!把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又恐對方礙於顏面不肯接受,只好步步言勸,好讓別人舒心接受。

生活的深處是思想,在中國人的思想之中,“禮尚往來”往往佔有一席之地。無論出於什麼樣的意圖,客人出席酒宴就是對主人最好的禮物與尊重,主人自然也會投桃報李,以更大的熱情去回饋客人,在這種“禮”的回饋之中,喝酒不可避免。而勸酒則是為了讓客人感受到這份“回禮”。

每一場演出的圓滿,都不會只依靠單個演員的獨角戲。每一次酒席的順利進行,都不會只靠一張嘴在維繫。勸酒,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在酒桌上拋頭露面。在推杯換盞之間,不熟悉的人可以相互瞭解,在你勸我聽之時,大家也能增加自己的話語權。“勸”到真情流露時,勸酒也不過是大家藉著酒的名頭廣交朋友而已!

“勸”出來的皆大歡喜

不管是先“勸”後“酒”,還是先“酒”後“勸”,湯溝酒,陪你在勸酒情結之中,懂分享,知禮節,廣交友。

不過,勸酒也要點到為止,勸的有度,喝的有度,才能皆大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