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觀察:肯尼亞,中非合作的“領跑者”?

觀察:肯尼亞,中非合作的“領跑者”?

本文共1816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作 者:

田 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員

曾省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9月將在北京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是2018年中國四大主場外交之一,標誌著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非合作進入新階段。肯尼亞是東非地區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和關鍵地緣戰略樞紐,美、英、日等國曆來將其視為對非政策的重點。中肯之間經貿往來源遠流長,早在15世紀,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就已率領船隊抵達了肯尼亞的馬林迪、蒙巴薩等地,開啟了中肯經貿合作的大門。 2017年5月,中肯關係已經升級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雙邊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目前,肯尼亞是“一帶一路”建設關鍵的戰略支點國家以及中非產能合作“先行先試”示範國,深入研究中肯經貿合作的現狀與前景將為新時期中非合作的開展提供重要借鑑。

雙邊貿易情況

(一)貿易總量

中肯經貿合作的總體態勢是:雙邊政治互信加強,文化交流加大,經濟交往加深,雙邊貿易大幅增長。特別是,自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之後,兩國貿易發展迅速進入快車道,2006-2015年,兩國貿易並未受金融危機衝擊及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貿易總額連創新高。2016年雙邊貿易總額雖下滑至56.85億美元,但也處在歷史第二高位。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從產品結構上看,中國對肯主要出口商品為原料製成品、機器和運輸設備、雜項製品三大門類。2016 年三者分別佔中國對肯出口貿易額的29.55%、30.51%和32.35%(見表1),三者之和約佔到中國對肯尼亞總出口的九成。肯尼亞對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除燃料外不宜食用的天然原料。2016 年,除燃料外不宜食用的天然原料出口佔肯尼亞對中國出口總額的76.3%。從表1可以看出,2005—2016年肯尼亞對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整體變化較小。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商品結構,導致肯尼亞長期處於中肯雙邊貿易關係的逆差狀態。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從中國在肯尼亞貿易對象中的地位來看,雖然肯尼亞對中國出口佔比不高,但中國是肯尼亞最重要的貿易進口商品來源國。2016 年,中國居肯尼亞貿易進口夥伴國第一位,其次是印度、阿聯酋、日本、沙特、南非、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肯尼亞的出口夥伴國中排第一位的是烏干達,佔比8.82%。中國並沒有進入肯尼亞出口夥伴國前10 位。肯尼亞在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體份額相對不高。2016 年中肯貿易總額在中國對外貿易伙伴國中排名第63,其中肯居中國出口夥伴國的第47 名、進口夥伴國的第128。

(二)貿易特點

1.中國貿易的競爭性總體強於肯尼亞,但各自相對優勢不一

在貨物貿易競爭力方面,中國明顯強於肯尼亞。中國貨物貿易的競爭優勢在2006年、2007年、2008年、2015年最為突出。金融危機後雖呈現下降趨勢,但2013 年又開始回升,且在2015 年達到新高。肯尼亞貨物貿易處於競爭劣勢地位,金融危機後劣勢進一步加劇,不過在2014 年開始觸底反彈(見圖2)。中肯貨物貿易在競爭力上存在明顯的差距,不存在激烈競爭的狀況。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在服務貿易競爭力方面,由可得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肯尼亞綜合競爭力強於中國。肯尼亞的服務貿易在2004年之後一直處於競爭優勢地位,金融危機後不斷上揚,2014 年雖有所下滑,但仍強於中國。中肯兩國在服務貿易上也處於不同的競爭力水平和層次(見圖3)。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2.中肯貿易的互補性較強

中肯貿易的綜合互補性指數結果顯示,兩國之間的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見圖6)。2000—2015 年的中肯貿易綜合互補指數基本都大於1,綜合互補性強度從2004年開始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最高時超過5。金融危機後有所減弱,但仍高於1。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產業互補性指數計算結果表明,紡織品、鋼材、機器和運輸設備、製造業是中肯互補性較強的產業,尤其是紡織和鋼材(見圖7)。2008 年金融危機導致了農產品、服裝、能源和礦產品產業貿易互補指數下降,但鋼材、機器和運輸設備、製造業卻呈現較強的上升勢頭。這和肯尼亞經濟平穩發展,中國在“一帶一路”項目帶動下,加大了和肯尼亞的經貿往來有密切關係。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3.中肯貿易潛力很大

整體上,中肯貿易合作有著較廣闊的空間。中肯之間的貿易額至少在未來5~10年的時間內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這是由中肯貿易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所決定的。

(三)中肯貿易存在的問題

首先,貿易失衡問題制約了中肯貿易的長遠發展。中國已連續數年成為肯尼亞對外貿易逆差的第一大來源國,並且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1996—2016年,中肯貨物貿易差額中,中國的順差從1996 年的0.91 億美元增加到2006 年的5.97億美元,2016 年進一步增加在54.9 億美元,較1996 年增加了60 倍,比2006 年增加了9 倍多。貿易不平衡的擴大將引起肯尼亞對中肯貿易的擔憂和不滿。

其次,中肯兩國貿易結構過舊,缺乏深度的分工合作。從中肯貿易進出口的行業分佈上,肯尼亞以出口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為主,如鐵礦砂、貴金屬、農產品、海產品等;而中國以出口機械、化工產品、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為主。肯尼亞出口的原材料和資源物資是一國的戰略性產品,而中國出口的工業製成品又很容易對肯尼亞產品形成競爭衝擊。這樣的進出口商品結構

很容易招致肯尼亞的抵制,不利於未來中肯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再次,在市場準入方面,肯尼亞存在貿易壁壘。肯尼亞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影響中國產品的市場進入。例如,自2005 年肯尼亞與烏干達、坦桑尼亞兩國簽署了關稅同盟以後,其對外貿易開始實行分段式進口關稅,其中對蔗糖、水泥、菸草、小麥等產品徵收的關稅高達35% ~55%。總的來看,肯尼亞整體關稅水平較高,其對商品領域徵收的關稅最低為35%,最高達到了100%,對進口貿易作了限制。

最後, 中國對肯貿易中存在市場信息不對稱、信息渠道不暢、市場營運風險度較高等問題。 部分企業在對肯尼亞國情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進入肯尼亞市場,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肯尼亞貿易政策法規等軟環境和硬環境也有不完善之處,可能造成貿易糾紛。

中肯投資情況

(一)投資情況

中國對肯尼亞直接投資自2005年以來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規模較小。截至 2016年,合同累積金額達9.87億美元。其中2015年的規模最大,佔比46.8%,投資的6個項目合計4.62億美元。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肯尼亞是中國工程承包企業在東非開展業務的重點國別,在肯尼亞開展業務經營的中資企業約110家,多以工程承包企業為主。2016年,中國企業在肯簽約合同累積達23個項目,合同金額達131.6億美元。其中2012年的合同金額最多, 6 個項目合計67.4億美元,佔比達51.2%。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中國對肯尼亞直接投資中,建築業、工業、創意產業、交通運輸設備、食品飲料和菸酒、信息通訊技術電子產品、金融服務、消費品等行業都有涉及。其中,投資規模和項目數量最多的是建築行業,分別為5.3億美元和6個,合同金額佔中國對肯FDI總規模的53.8%。居第二、第三位的為工業和創意產業,規模分別為1.79 億美元和1.23億美元,佔比分別為18.1%和12.4%。對交通運輸設備的投資居第四位,規模為0.91億美元,佔比為9.2%。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二)投資特點

首先, 投資總規模和單筆規模相對較小,大額投資項目不多。在中對肯直接投資當中,平均每筆合同金額為 4937 萬美元。承包工程方面,平均每筆合同金額為 5.7 億美元。目前,中國對肯尼亞單筆金額超過 1 億美元的大額投資只有 1 筆。即 2013 年中國江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投資肯尼亞可再生能源的綠地投資,規模為 1.4 億美元。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當地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沒有可投資的大項目,同時考慮到當地相對落後,需要風險可控。

其次,中國對肯的併購方、工程承包方,以國企為主。在中對肯直接投資的 20個項目中,有16個項目是國企參與的,是民營企業的4倍。資金規模方面,國企平均每筆合同金額為5633萬美元,高於民營企業的平均每筆 2154 萬美元。中國在肯尼亞承擔的23項工程項目中,國企和民營投資數量比為22:1。國企每筆工程合同金額為5822.7萬美元,唯一一筆民營工程合同金額為350萬美元。

再次,中國在對肯尼亞的直接投資和工程承包以建工和交通運輸企業為主。其中,福建建工集團是最大併購方,投資規模為2775.5萬美元,佔比28.1%;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和中鋼集團位居第二、第三位,投資規模分別為235.64百萬美元和178.9百萬美元。工程承包方面,中國交通建設公司位居首位,合計63.7億美元,佔比48.4%。

最後, 投資結構單一。從中國對肯尼亞的投資結構來看,大部分集中在道路建設以及動植物產品的加工與栽培上,其中,基礎設施建設佔到了80%以上。據調查顯示,肯尼亞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品有鹽礦、銅礦、金礦、螢石、純鹼、石灰石等多種,但目前只有螢石、純鹼和石油被少量開採。肯尼亞是非洲國家中礦產業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國家,對中國企業是一個潛在機會。

中肯合作展望

肯尼亞是東非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是中國在非洲重要的合作伙伴。未來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東非共同體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中肯經貿合作將迎來更多、更大的發展機遇。

1.雙邊經貿合作的經濟基礎日益雄厚

2012 年肯尼亞經濟克服全球經濟下滑不利因素影響, GDP 增長率達到4.56%。 2013 年肯尼亞 GDP 總額為 550 億美元,同比增長 5.88%。 2016 年,肯尼亞 GDP 總額為 705 億美元,同比實際增長 4.7%。未來,肯尼亞的 GDP增速有望保持 4.5% 的水平。近兩年,雖然中國 GDP 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依然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經濟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在工業、農業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中國與肯尼亞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為中肯經貿關係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

2. 中肯關係的發展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過去幾年,中非、中肯關係書寫了新歷史。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將中非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確定了政治、經濟、文明、安全和國際事務“五大支柱”,推出“十大合作計劃”,並提供 600 億美元資金支持等務實舉措,開啟了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中肯關係進入歷史最好時期,兩國高層交往、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不斷取得重要進展。習近平主席和肯雅塔總統在紐約、約翰內斯堡兩次會晤,全年雙邊貿易總額突破 60億美元,連續兩年年增長 20% 以上,蒙內鐵路、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等標誌性大項目順利推進,中國對肯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和承包工程分別躍居全非第一和第四,第四所孔子學院在肯成功開辦運行……兩國人民相互瞭解、學習的願望和加強交流合作的動力日益強烈,中肯關係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未來,中國仍然是非洲商品的重要採購和消費國,中國經濟發展一定會為非洲國家生產的大宗商品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肯尼亞可以成為中非合作的“領跑者”和“示範者”。肯尼亞是中方對非產業產能合作的先行先試示範國家。

3. 中方戰略利益的推動

中肯合作前景廣闊,肯尼亞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前景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商機。 2007 年,肯尼亞政府制訂了“2030 年遠景規劃”,致力於發展成為一箇中等收入的國家,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並將重點發展旅遊、製造業、清潔能源、農業、建築業、信息技術和金融服務等產業。肯尼亞電力供應嚴重短缺,嚴重製約社會經濟發展,為此肯政府正大力推動風能、太陽能、地熱、沼氣、核能等新能源開發。兩國企業在上述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2010 年,東非共同市場正式啟動,東非五國將在共同市場機制下逐步形成一個擁有 1.34 億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之和達 745 億美元的單一市場,實現五國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肯尼亞是東非共同體最重要的成員國,在該地區組織中實力最強,其國內生產總值約佔東非共同體的 50%,有可能成為共同市場的最大受益者。

2011 年,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非共同體和東南非共同市場舉行三方首腦會議,宣佈正式啟動三方自由貿易區談判。東南非共同市場、東非共同體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由 26 個國家組成,人口約為 6 億,約佔非洲聯盟成員國總人口的 57%,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過 6000 億美元。總的來說肯尼亞是非洲的“東大門”和東非第一大經濟體,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相對優越,金融體系和法律制度相對健全,是中國企業開拓非洲的樞紐國家和重要橋頭堡。

綜上,無論是肯尼亞的戰略位置,肯尼亞的經濟基礎以及肯尼亞在東非、南非的重要地位,都為中國加強與肯尼亞以及東非、南非整體經貿合作提供了較大的機遇,有利於中國加大對整個非洲市場的開拓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戰略需求。

來源/財經智庫CASS

責編/曹家寧 審校/劉夢 監製/李雨思

投稿/糾錯:[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

观察:肯尼亚,中非合作的“领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