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崇禎的勤政程度堪比朱元璋,為何未見成效還加速了明朝的衰敗

崇禎十五年(1642)崇禎帝對大臣意味深長地感慨說:“與諸位共同裁決政事,除了按例應免日期外,每日視朝不輟,視朝完畢,文武大臣如欲奏報,可以報名候召,敢有壅蔽者,以奸欺論斬”《思陵勤政記》

他甚至認為大明王朝走到今天都是由於皇帝不上朝所致,在勤政上,他要學習太祖朱元璋“八天內看了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平均每天要看或聽兩百多件公文”《朱元璋傳》。崇禎帶著心急如焚的狀態終日處理大量政務,總是通過對大臣說明自己急切為政,希望臣下們能夠跟上他的節奏和思路。

崇禎的勤政程度堪比朱元璋,為何未見成效還加速了明朝的衰敗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_圖

早在登基的第一個月,剛剛在文華殿講讀完就趕緊召見內閣輔臣、六部及督察員堂上官,責問前天發生月食要求群臣拿出陳述為政利弊,為何不見部院大臣奏報?輔臣施鳳來稱頌崇禎說:“召對之典久廢,皇上勵精舉行,真聖朝第一美政,天下何憂不治?”

此後,崇禎與群臣見面形成了制度,往往一次見面就要探討幾個時辰,甚至這些大臣習慣了過去“套路式”對話,突然面對崇禎的較真嚴謹,讓許多大臣感到非常的不適應。有一次,在聽了臣下彙報後,崇禎疑問地說“這就是召對了嗎?”覺得他們的回答不認真,不能讓他感到信服,於是規定,此後每次討論政策,要由左右專門負責記述人員,說了什麼,給國家提了什麼建議都要記下來“召對諸臣仍用記注及諫官二員”。為了節省時間,他決定“今後除盛暑嚴寒時日,他堅持每天到文華殿處理公務,一切章奏與輔臣當面參詳,分別可否,務求至當”《思陵勤政記》

為了進一步提高官員隊伍素質能辦事能力,他經常召開各種學習討論,最後還熱情的對講課的人說“先生們吃酒飯!”,並賜給一些銀幣,講官們謝恩而退。《國榷》

崇禎的勤政程度堪比朱元璋,為何未見成效還加速了明朝的衰敗

明朝官員_圖

崇禎每次與講官討論學術時,往往都能發揮見地,他經常總結當朝存在的各種弊端,要他們結合實際去闡述問題,“講官們對皇上如此重視歷史上朝政經驗教訓,肅然起敬,感嘆:真不世之英主也。”《烈皇小識》

除了政務處理和學習,崇禎四年開始,他一次次親臨抗旱第一陣地,面對嚴重旱情,傳統農業為本的帝國,這種焦灼是因損失十分嚴重,大明王朝的稅收大部分都來源於靠天吃飯的土地。

崇禎四年(1631),大地被旱情撕裂了一道道口子,每次聽完旱情報告,崇禎心急如焚。為了感動上天,他決定親自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齋戒,想用懲戒自己來感動上天,從而緩解旱情。在這裡,他列舉九條罪過,希望臣下能夠和他一起反省,如“用人選擇不當、任事者推諉不前;刑罰失中而獄底多冤”等等九個要害失誤,對於問題的嚴重性,崇禎感慨說:“有一於此,便足上幹天和!”《崇禎長編》。浙江道御史給崇禎上書,闡述了久旱不雨原因,意思是,皇上應運中興,今年誅殺太多,用了重典,建議用溫和一點的方式對待臣下。崇禎對此聽到心裡,幾天後,下令釋放了一些判處笞刑的囚犯,並對其他重案犯也進行了酌情減刑處。

崇禎的勤政程度堪比朱元璋,為何未見成效還加速了明朝的衰敗

明末遼東形勢圖_圖

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誠意,崇禎在五月時帶領文臣武將步行求雨,一路上不坐轎,全程步行,幾天後,果然下了一場大雨《崇禎長編》。

此後的幾年,大明帝國氣象時常進入乾旱少雨狀態,各地災荒旱情在崇禎面前擺放一大疊,為了抗旱,他依舊進行齋戒,說這是“皇天不棄,以象示教“,於是自己在大殿外,在日頭最毒的時候自己跪著暴曬祈禱,第二天竟然得雨,他在中左門對諸臣說:“雖然得雨,而禾苗多損,惟反躬修己,誠信愛民,庶可挽回天意。”崇禎完全明白,大明已經被禍害得氣息奄奄,而他所能做的就是不斷替前人道歉,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上天的寬恕和原諒。

遺憾的是,這架政治機器,只有崇禎加緊轉動,而下邊的關鍵部位卻絲毫不懂,敷衍怠工。

崇禎的勤政程度堪比朱元璋,為何未見成效還加速了明朝的衰敗

明末形勢圖_圖

崇禎有一次因為吏治問題,將各大部尚書招來,對幾年來積弊所作毫無起色感到非常憤怒,他指著跪著的尚書們說:“吏部、兵部用人根本,近年來弊端最多,沒等用人,先行賄賂,文武俱是一般,最近聽說選官借錢云云,許諾到任還債,這債出生在何人身上?定是剝民了!這樣怎的有好官愛百姓?”《春明夢餘錄》

崇禎對官場的震驚只能說明早期他還未能真正瞭解整個大名王朝的官場風氣,實質上已經爛透了,在崇禎登基的第一年,戶科給事中韓一良就已經做過深刻剖析:“今之世局,何處非用錢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愛錢之人?彼厚以錢進,安得不以錢償”《崇禎長編》

工科給事中顧光祖對崇禎總結說:“我太祖第一重視官吏貪汙與否,法用重典,懲貪無數,故人人自愛,好官很多。”此後法律漸輕,加上貪官不知廉恥,很少有因貪汙罪被殺,於是此起彼伏,對百姓竭澤而漁。崇禎雖然對貪官也曾出重手,但是一想到建議恢復對貪官“剝皮實草”後,還是不敢決定試行,最後敷衍說:“吏治貪汙殃民為首惡,贓款既確,重處何辭?”後便沒了下文。

崇禎的勤政程度堪比朱元璋,為何未見成效還加速了明朝的衰敗

劉宗周(1578—1645),字起東_圖

此後崇禎雖然誅殺幾位大臣,皆是因為觸怒他的爆裂脾氣,於重特大案件並無太多關係,一些敢與說真話的大臣此後也很少進諫,最後只是用對話回應對話,未有實際動作推進下去。此後雖然日日看似勤政忙碌,卻終日與大臣探討無關痛癢話題,很少能夠推進下去,大明王朝就在這種急切希望救治,卻未能施行具體務實措施的路上離後金入關越來越近,最後對使用的人都不能放心,只能把自己身邊的心腹太監安插到軍隊要害部門,充任耳目,而這些更造成了官員的不敢做,不敢說的現象。劉宗周勸諫崇禎說:“大小臣工豈無一人足當信任者?自古未有宦官典兵不誤國者。”

崇禎絲毫不聽,依舊忙忙碌碌,這個急性子的崇禎最終與大明王朝逐漸走向了太陽落山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