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蔣介石抗日並非“被逼”,日記中多次要“雪恥”無奈時局千變萬化

周渝

蔣介石抗日並非“被逼”,日記中多次要“雪恥”無奈時局千變萬化

不少學者關注《蔣介石日記》並非為了研究蔣介石本人,作為中國近現代上重量級的政治人物,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很多爭議多年的問題可以通過日記來解密。九一八事變可以說是較為典型的一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軍幾乎沒有抵抗便匆匆撤離,日軍隨後佔領瀋陽。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在九一八事變當夜,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了“不抵抗”命令,導致瀋陽淪陷。這一說法主要出自張學良的秘書郭維城的回憶文章:“九一八事變當時,張學良將軍等在北平,一夜之間,十幾次電南京蔣介石請示,南京方面卻若無其事地十幾次覆電不準抵抗,把槍架起來,把倉庫鎖起來,一律點交日軍。”還說,蔣介石的電文至今還保存著。這段話言之鑿鑿,遂成為定調。儘管從沒有人見過那些所謂保存至今的電文,而張學良晚年也親口否認了這一說法,並承認:“我當時沒想到日本軍隊會那麼做,我認為日本是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誤了。”但仍不乏有人認為這是張學良想為蔣先生洗脫汙名才主動背的黑鍋。《蔣介石日記》公開後,進一步解開這個謎題:九一八事變當天早上,蔣介石登船前往江西對紅軍進行“圍剿”,下午在船上研究地圖和閱讀《中山全集》,當晚事變發生時,蔣介石在船上,對東北驚變毫不知情,自然不可能從南京拍發“不抵抗”電報。直到19日,蔣介石才得知瀋陽和長春被佔領的消息。

蔣介石抗日並非“被逼”,日記中多次要“雪恥”無奈時局千變萬化

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這6年中,蔣介石推出“攘外必先安內”之政策,直到西安事變後才“被逼”抗日,這也是長期以來的定調。但翻閱蔣介石1931-1937年這6年日記,再結合當時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會發現無論歷史事件,還是蔣介石其人都非常複雜,不能單純作臉譜化處理。總體而來,蔣介石這6年一直在“攘外”和“安內”之間徘徊不定,側重方針也在變化。如1933年元旦,日軍侵略的步伐向山海關邁進,戰爭的陰雲籠罩華北。這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兩行字:“雪恥之記,已足五年,今年不再自欺乎?倭寇警報日急,望自奮勉,毋負所生也。” 1月4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自今日起,每日記雪恥一則,總使倭寇敉平,國恥湔雪也。”然而僅在18天后,蔣介石卻親赴南昌指揮“剿共”,對蘇區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圍剿”,最終迫使紅軍長征。

從蔣介石的日記來看,當時的他不但深刻意識到日軍侵華的企圖,並時常勉勵自己不忘“雪恥”,但實際上卻還是在實行“攘外必先安內”之方針。因此不免有人質疑,是否蔣只是在日記中裝腔作勢,“日記強國”呢?實際上在紅軍長征前後,國內外的形勢也十分複雜:日本虎視眈眈,蘇聯居心叵測,德國若即若離。此外偽滿軍、偽蒙軍多次挑釁,各省勢力同床異夢,國民黨內政敵蠢蠢欲動⋯⋯蔣介石面對這樣一盤棋局,所謂“安內”也並非單純指對付紅軍。如1934年1月28日的日記中,他寫道:“寧夏孫匪(孫殿英),新疆盛閥(盛世才),必為國家大患。”與此同時,蔣介石也深知中日戰爭不可避免,在對日抗戰必須提前部署。早在1933年8月17日,蔣就在日記中寫下“大戰未起之前,如何掩護準備,使敵不加註意,其惟經營西北與四川乎”。次年12月29日,紅軍主力已從蘇區撤離開始長征,蔣介石又在日記寫道:“若為對倭計,以剿匪為掩護抗日之原則言之,避免內戰,使倭無隙進而乘,並可得眾同情,乃仍以親剿川、黔殘匪以經營西南根據地之張本,亦未始非策也。當再熟籌之!”

蔣介石抗日並非“被逼”,日記中多次要“雪恥”無奈時局千變萬化

這一則日記信息量極大,結合之後蔣介石的作為,可得知這麼幾點:第一,蔣介石預見將來中日必戰,重心從“安內”轉向“攘外”;第二,經過第五次“圍剿”後,蔣介石認為紅軍的威脅已消除,剩下的只是可以利用來讓中央勢力進入西南地區的“殘匪”。第三,他拋出經營西南的計劃,西南對其重要性,正如其一個月前在日記中所寫:“如經營四川,應注重駐地,以對倭、俄寇與兩廣皆能顧到為要也。”

1934年底至1935年秋,蔣介石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去實行這個計劃,先後控制貴州,滲透四川,拉攏雲南。抗戰全面爆發後,西南能成為國民政府堅持長期抗戰的根據地,與蔣介石在這幾年的部署有直接關係。1936年冬季的綏遠抗戰爆發,蔣介石對日政策也由之前的退讓轉變為強硬。11月23日的百靈廟戰役就是蔣介石親自部署、指揮的,此役粉碎了日軍在內蒙古炮製第二個偽滿洲國的陰謀。當時蔣介石還制定了收復商都的作戰計劃,以期擴大戰果,只是20天后(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綏遠抗戰被迫中斷。綏遠之役發生於西安事變之前,故而說蔣在西安事變之後才“被逼”抗日並不準確。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作為中國最高統帥,地位之特殊不言而喻,日記中絕大多數文字記載了他對當前軍政大事的處理經過、對國際時政的種種看法等。因此《蔣介石日記》對於抗日戰爭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歷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