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什麼是辯證法?它是怎麼戰勝形而上學的?

我們是如何從辯證法滑向形而上學的?

德國古典哲學是繼法國唯物主義之後,在歐洲大陸上最流行的的哲學思潮,它最終在黑格爾的哲學中得到了完成。

恩格斯說:“它最大的功績,就是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為什麼說“恢復”呢?因為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運動過程,在古希臘哲學那裡,大部分的哲學家都是辯證論者,其中亞里士多德就已經研究了辯思維的主要形式;但近代哲學卻日益陷入所謂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中,18世紀的法國人幾乎全都被這種思維方式所支配,直到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形成後,辯證思維方式才得以恢復,為了說明辯證思維方式與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差別,我們需要作出一番考察。

首先,我們的思維所考察的對象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這三個領域。但我們觀察這三個領域的時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必定是一幅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生存和消逝。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話說就是:“

我們踏又踏不進同一條河,我們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存在而有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生成和消逝”,這種原始的、樸素的世界觀認為世界處於無窮的聯繫與流變狀態之中,這就是樸素的辯證思維。這種思維正確的反映了現實世界,但它也有著明顯的缺陷,它只是對整體、總畫面的一般性質進行把握,還不足以說明構成整體的各個細節的關係,缺乏關於細節的認識。

什麼是辯證法?它是怎麼戰勝形而上學的?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為了認識細節,我們不得不把它從思維所考察的三個領域中抽出來,進行專門的研究,利用分析的方法,考察細節的特性、特殊的原因和結果等等。這樣對整體進行思維的樸素辯證思維就變成了對細節進行研究的機械思維。這首先是自然科學和歷史學的任務,自然科學不但要研究整個自然界,還需要研究自然界內的各種現象、各類物質,歷史學不僅要研究整個時代,還要研究時代中的某些特殊事件、特殊人物。

自然科學把自然界分解為各個部分,把各個自然過程和自然對象分成一定的門類,對有機體的內部按其多種多樣的解剖形態進行研究,正是最近400年來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的進步的基本條件。

在歷史學方面的研究也類似,東方早期的史書《春秋》《左傳》《尚書》《戰國策》都是一些籠統的整體史觀,直到《史記》出現,才分出了本紀、世家、列傳和志、書、表;西方普魯塔特的《希臘羅馬名人傳》採用比較立傳的方式來寫作,也改變了希羅多德《歷史》與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籠統。

這種注重於細節的思維方式在運用到極端之後,不僅倒末為本,把細節當作比整體更重要的東西,甚至還遮蔽了整體。它給我們留下一個習慣——把各種自然物和自然過程孤立起來,撇開宏大的總的聯繫去進行考察,因此,就不是從運動的狀態,而是從靜止的狀態去考察;不是從它們看做本質上變化的東西,而是看做固定不變的東西;不是從活的狀態,而是從死的狀態去考察。這種考察方式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到哲學中以後,就造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侷限性,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精神世界中的認識論是由自然觀與歷史觀共同決定的。

辯證法的復興

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事物及其概念視為孤立的、應當逐個地和分別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死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它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矛盾思維,他們的說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在他們看來,一個事物要麼存在,要麼就不存在;同樣,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是自身又是別的東西。正和負是絕對相互排斥的;原因和結果也同樣是處於僵硬的相互對立中。

從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特點來看,因為它只考察細節而缺乏對整體的認知,因此它必定是在很有限的範圍內、在嚴格的前提條件下才能成立,也就是說“它是合乎常識的”。然而常識一旦跨入更為廣泛的領域,就會遭到驚人的變故。

德國古典哲學從精神思維領域中解釋了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矛盾,康德率先提出了二律背反,雖然它相比於黑格爾的矛盾論來說,還是相當貧乏的東西,但它成功揭露了命題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此外,康德早期還用星雲假說把牛頓的穩定太陽系和太陽系永恆存在理論改造成歷史的過程,終結了不變論在天文學領域中的地位,將運動的觀念引入自然科學中。在黑格爾的哲學裡,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概念無時無刻不處在流變之中,從一個範疇到另一個範疇,甚至同一個範疇之中也存在著兩極性的矛盾。當我說“某物”時,同時也就說出了“他物”,因為任何“某物”都是其他事物的“他物”;當我說“結果”時,“原因”也包括在內了,因為這個“結果”就是下一個結果的“原因”;黑格爾的哲學證明,形而上學中所謂的根據律、同一律、相異律和排中律都是一些粗陋的同語反覆,它們不過是一個矛盾律的各個部分而已。德國古典哲學利用辯證思維批判了形而上學思維,從思維領域中復興了辯證法。

證明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具有侷限性的另一個方法、也是最有力的方法是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恩格斯說:“自然界是檢驗辯證法的試金石,而且我們必須說,現代自然科學為這種檢驗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與日俱增的材料,並從而證明了,自然界的一切歸根到底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現代自然科學證明任何一個有機體在每一瞬間都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因為有機體無時不刻不處於新陳代謝之中;在進行精細的考察之後,我們還會發現,任何事物中都存在某種對立的兩極,“例如正何負,既是彼此對立的,又是彼此不可分離的,而且不管它們如何對立,它們總是相互滲透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是矛盾分析法,它是辯證思維的核心。

黑格爾的辯證法

與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不同,辯證思維是一個更為全面、更為廣闊的思維方式,它的特點表現為“辯證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觀念上的反映時,本質上是從它們的聯繫、它們的聯結、它們的運動、它們的產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所以馬克思說:“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這種用聯繫的、聯結的、運動的辯證思維觀念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得到系統的完成,“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偉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也就是說,在黑格爾之前,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哲學家也提出過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但他們要麼是在自然領域承認它,要麼是在思維領域承認它,只有黑格爾把它貫徹得更為徹底,同時在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中堅持了辯證法。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把自然界視為一個處在辯證法發展的運動中,《邏輯學》揭露了概念範疇之間的辯證轉換,《歷史哲學》和《法哲學》則把歷史視為人類本身(世界精神)的發展過程,而不再是亂七八糟的、被理性唾棄的暴力行為。

什麼是辯證法?它是怎麼戰勝形而上學的?

辯證法大師黑格爾

可是黑格爾雖然堅持了辯證思維,但他沒有實現辯證思維的任務;他認識了辯證法,卻沒有使用好辯證法。辯證思維的任務在於要透過一切迷亂的發展現象以便探索這一過程的逐步發展的階段,並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黑格爾的辯證法既沒有正確的認識發展階段,也沒有正確的揭示發展過程的內在規律性,而是用“絕對理念”來作為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把問題給搪塞了過去。黑格爾的辯證思維方式提出自然、社會和精神都是一個不斷產生和消逝的過程,但它沒有在特殊領域裡揭露這個過程的規律,也沒有說清楚世界為什麼是生成和消逝的?更沒有揭露這種生成與消逝的規律性。

黑格爾的侷限性主要是由三個原因造成的,一、黑格爾是一個哲學家,是一個思維著的人,所以他必然要受到自己有限知識的限制;二、他的知識同樣受限制於他所處的時代;三、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妨礙了辯證法的徹底貫徹。前兩個原因是客觀的,最後一個原因則是主觀的,恩格斯說:“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就是說,在他看來,他頭腦中的思想不是現實的事物和過程的或多或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在他看來,事物及其發展只是世界出現以前已經在某個地方存在著的‘觀念’的現實化的反映。這樣,一切都被頭足倒置了,世界的現實聯繫完全被顛倒了。”在黑格爾看來,辯證法就是一種“觀念”,他不是從自然界、社會和精神從去解釋辯證法規律,而是要求自然界、社會和精神的發展必須符合辯證法這種“觀念”,所以就回避掉自然界、社會和精神為何會存在辯證發展的規律問題。因此馬克思說:“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是馬克思唯物的辯證法與黑格爾唯心的辯證法的區別之處。

同時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還有十分荒謬的邏輯矛盾,例如,一方面黑格爾以歷史的觀點作為基本前提,說歷史是一個無窮髮展的過程,因此我們永遠也無法窮盡絕對的真理;但另一方面他又硬說自己的哲學就是這個絕對真理的化身。特別是在晚期的《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的這種保守的實證主義元素表露無遺,他並沒有徹底的貫徹辯證法。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辯證法

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與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思維方式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歷史發展的新階段上,辯證唯物主義成功地克服了這兩方面的缺點,建立起全新的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恩格斯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這樣唯物辯證法的內容與任務也就確定了下來,唯物辯證法不僅要澄清形而上學與唯心辯證法在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中的錯誤,說明歷史的發展過程,而且還要揭露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及原因。

什麼是辯證法?它是怎麼戰勝形而上學的?

馬克思與恩格斯提出了唯物辯證法

與形而上學的自然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認為自然界不是一個沿著狹小的圓圈循環運動的整體,而是存在著不斷向上發展的歷史,無論是有機界還是無機界,都存在著各種形式的辯證運動。討論辯證自然觀的問題出現在《反杜林》第一編的《自然哲學。時間和空間》《自然哲學。天體演化學,物理學,化學》《自然哲學。有機界》以及《自然哲學。有機界(續完)》之中。

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反,唯物辯證法的歷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自從階級社會產生之後,以往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而階級鬥爭是基於物質利益的鬥爭;這些相互鬥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都是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產物,是時代經濟關係的產物。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是由觀念形式所構成的上層建築的基礎,歷史問題歸根到底要從整個基礎中來說明。討論辯證歷史觀的問題出現在《道德和法。永恆真理》《道德和法。平等》《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乃至第二編和第三編的所有章節中,是馬克思主義的關鍵點。

與唯心主義的認識論相反,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建立在普遍的唯物主義原則之上,用辯證的思維來認識對象。不再是用不變的、固定的、孤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去考察事物,而是用聯結的、運動的、發展的、不斷產生與消逝的、矛盾的思維方式去考察事物;不再是把辯證法運動當成某種“觀念”的產物,而是力求從現實世界的辯證運動中發現辯證規律。談論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的問題出現在《分類。先驗主義》《世界模式論》《辯證法。量和質》《辯證法否定的否定》之中。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後,辯證法的發展並沒有停止,而是繼續發展著。列寧寫作《談談辯證法問題》,第一次提出了辯證法的核心和本質就是對立統一;毛澤東寫作《矛盾論》,第一次系統的論述的“對立統一”的方方面,這點我們留待以後再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