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您會允許孩子痛快地哭嗎?

孩子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場合地哇哇大哭,估計每一位做家長的都遇到過。

還記得印象最深那一次時候的場景嗎?

當時:

您的想法是什麼?

感受是什麼?

您的應對行動又是什麼呢?

效果又如何呢?

歡迎大家在文末積極留言,將會選取典型案例,大家做深度回應與解析。

常見的“應對方式”有:

1. 轉移注意力:拿東西哄。

內心戲:我給你喜歡的獎勵,然後你就可以不哭了!

2. 恐嚇、威脅:你再哭,我就. . . . . .

內心戲:你怕不怕?怕了是吧,然後就可以不哭了!

3. 著急問原因: 盯著孩子問 “為什麼哭?“”寶貝,你怎麼了?”

內心戲:趕緊說,說出來我幫你解決,然後就可以不哭了!

目的只有一個:你不要再哭了

您會允許孩子痛快地哭嗎?

01 為什麼受不了孩子哭

孩子的哭 引發了父母內心的痛苦。

  • 自責

    孩子哭了,一定是我這個當媽/爸的哪裡沒做好。

    (認知偏差:非黑即白。孩子哭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哭也是人類再正常不過的情緒表達。)

    感覺真糟糕,我就是個失敗的媽媽/爸爸!

    (認知偏差:情緒推理。認為自己的消極情緒必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實情況。這種“跟著感覺走”的情緒推理阻礙了對事物真實情況的瞭解,使人陷於情緒不良而不能自拔。)

  • 羞愧:擔心別人說“這個人怎麼當媽/爸的,怎麼連個孩子都管不好?”

    (認知偏差:任意推斷。你不是別人,你怎麼知道別人怎麼想?)

  • 焦慮:這麼件小事就搞不定了,以後還得了?!

    (認知偏差:過度引申。孩子哭,只是一個隨機事件,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 憤怒: 恨自己,在外受領導氣,回來還搞不定你個小兔崽子!

    (踢貓效應: 把孩子當作了“權力之爭”的對象。其實這根本兩碼事嘛!)

孩子的哭引發了父母內心的痛苦,父母不想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於是第一反應就是想要去“消音”,因為這個時候 孩子的哭聲就是父母的心理應激源,孩子一哭父母就感到痛苦,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孩子不哭。

02 孩子為什麼要哭

01. 哭的原因

在還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的年齡,孩子面對生氣、傷心、難過、嫉妒、不捨之類他們也分不清說不明的情緒的時候,他們的表達方式就是哭。

哭只是他們對心裡感受的一種表達。

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

02. 哭的作用

哭,可以將堆積在內心的負面情緒疏洩出去。

雖然它們無影無形,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產生於內心,存在於軀體。無法用理性去消除它,也無法假裝視而不見。忽視和壓抑只會讓它在身體裡埋藏得更深,無聲無息地影響你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甚至在身體上有所反應,產生各種各樣的病症。

哭,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情商。

孩子通過體驗豐富的情緒經驗,情緒的感知能力會得到有效提升。能夠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善解人意、溫暖的人。

03 “不許哭”對孩子的影響

不被允許的淚水,會將那些情緒和感受一點點都積累在身體裡,下次孩子可能遇到一點小事,就會勾起這些情緒,大哭大鬧。

如果孩子總是愛哭、無理取鬧、胡攪蠻纏,其實,是因為之前的情緒沒有處理好,那些委屈、憤怒、恐懼、不安全感、挫敗感又被觸動、激發了出來。

簡單、粗暴地把情緒壓制住,讓孩子錯失了體驗情緒的經驗,消弱對情緒的感知能力,而積壓在體內的情緒也可能以另外的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打人、摔東西等更為激烈的行為。

情緒感知能力是情商的基礎,我們身邊總是有一些人讓人感覺很舒服,說話總是能說到你心坎裡。也有一些人沒眼力勁,別人傷心難過,他還一個勁地說著自己開心的事。這其實就是情緒感知能力的差異。

03 如何科學地應對孩子哭

01. 自我情緒平復

首先在我們的心裡,要去接受“孩子哭”的行為,只有我們接受了,我們才會有耐心去引導孩子。

雖然有些“陳詞濫調“,但遇到事情,還是需要 ”深-呼-吸”。

正面管教中的“積極暫停”十分好用,可以先找一個安靜的角落自己先平復一下情緒。

02.處理情緒,而不是事件

曾參加過一個活動:父母被問到 “會如何處理孩子哭” 的問題時:

  • 當不面對具體事情時,父母會想到很多很好的安慰情緒的方法:抱抱、安撫、拍拍背。

  • 當面對具體事情的時候,大部分父母就都集中在事件本身:各種講道理。

這是我們經常進入的 誤區:把情緒和事件混為一談,試圖通過處理事情來安撫情緒。

所以,我們要記住:要解決的是情緒,要懂得共情。

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不要去批評、制止,不要試圖讓他從情緒中轉移出來。

而是:身體與孩子建立起鏈接(擁抱,或是牽手等),感同身受地去傾聽,用安慰性的話語、不帶任何批評地去回應聽到的一切,幫助孩子標註自己的情緒。

有媽媽可能要問,我接納了、理解了、共情了,可是孩子還哭怎麼辦?

我只能說:我們大人真是太功利了,想想我們要是考試考不好,丟了心愛的東西,心情能一下子好起來嗎?

共情,是讓孩子知道:

在TA感覺糟糕的時候,有爸爸媽媽的支持和關心;

當他感覺亂成一團的時候有爸爸媽媽和你共度難關.

在接納和認可中,他體驗了自己的整個情緒,而父母安慰他的方式也會被他習得用來安慰別人。

03.探究原因,劃清界限

或許有人會說:事情總還是要解決的吧?

其實並不一定。

對於較小的孩子,有時候讓他們痛痛快快地哭一場,轉身就能夠快樂地玩耍了;

對於較大的孩子,作為家長,也要不斷審視,自己定的規則是否必要與合理。

  • 如果一件事情本身父母的堅持就是不合理的,那麼不妥協就是強權,講道理就是講歪理(還不自知)。

    比如:在孩子物權意識萌芽的階段強迫孩子分享還振振有詞。

  • 如果一件事情父母本身堅持是有真正道理的,那麼我們要把道理以孩子能夠理解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孩子自然會遵從(除非因為親子關係鬥爭史比較長,孩子已經無條件逆反了)。

    孩子遵從的不是他人的意願,而是事物的自然規律,人天生能夠內化世界萬物運行的規律,但對他人的(強烈)意願則天然排斥。

親子關係的核心,無非是通情和達理,而情和理又往往是合二為一的。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所謂社會規則,其實也不外乎情理,而很多父母卻讓孩子只是生硬的執行,這就是背算術規則跟理解算術原理的區別。

您會允許孩子痛快地哭嗎?

據說,最好的愛情是“我看見你,我懂得你”,其實,這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永遠的渴望。

而哭泣,就是這種渴望的激烈表達:請你看到我!我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你的擁抱!

所以,當孩子哭泣,我們要學會透過一時一事,看到孩子內心的真正渴求,告訴他:我看到了,我理解你,我在你身邊。

每個哭泣的孩子,都需要一個溫柔的擁抱。

放下心,讓孩子痛痛快快地哭一場,您會收穫到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