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枯木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戲曲在我國曆史久遠,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最早形式是為了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祭拜神靈,祈禱風調雨順的一種歌舞形式,經過幾千年的時代演變,如今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地域色彩的各種戲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存360多種劇種,而在這些劇種裡面,蒲劇堪稱佼佼者。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古代中國的文化發源地和聚集地,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而以黃河中上游流域為主。最早的戲曲雛形為載歌載舞,比如現在依然有遺存的“儺戲”、“社火”等,到了西周時期,禮樂制度的建立,形式逐漸完備和等級森嚴,比如不同場合採用不同的樂器和樂曲,比如《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等,是君主貴族們享受的專利。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山西高平二郎廟最古老戲臺修繕前(1183年)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失勢,諸侯爭雄,“禮崩樂壞”,但是對民間來說卻是好事,各諸侯國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樂曲風格,後來被收錄到《詩經》中,稱為“風”,共計有15個地區的土風歌謠。這些地域風格的樂曲,隨著時代發展,形式不斷增加,到漢魏時期出現了“散樂百戲”,包含歌舞、雜技、俳優(插科打諢的藝人)等形式,一直到了唐朝戲曲形式得到固定,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宮廷專門設立了教坊,在“梨園”訓練樂工,因此“梨園”成了後來戲曲界的代名詞,唐明皇也被奉為戲曲行業的“祖師爺”。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修繕後的二郎廟(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

到了宋代,戲曲形式開始從宮廷向民間轉移,得到了廣大百姓的喜愛,那時候演戲唱曲都是以“勾欄瓦舍”的形式進行表演,大多是臨時性的建築,“勾欄”就是圍擋起來,利於收費打賞,“瓦舍”就是用拆裝自由的演出棚,演出時搭建,結束時去掉,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述:“來時瓦舍,去時瓦解。”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臨汾魏村牛王廟戲臺(1283年)

遼金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統治,廢除了科舉制度,斷絕了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通道,使得大量的滿腹經綸的才子有技難施,混跡於勾欄瓦舍的底層,靠寫戲來打發時光。作為以往唐代中都之地,晉南和關東黃河兩岸一帶,人才薈萃,戲曲開始蓬勃發展,於是就誕生了蒲劇的原型——山陝梆子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臨汾市翼城縣喬澤廟元代戲臺 (1324年)

到了元代,戲曲藝術(元雜劇)達到頂峰,成了繼唐詩宋詞之後的又一種具有明顯時代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公認的元代三大藝術中心為大都(北京)、平陽(山西臨汾)和杭州。其中,以晉南平陽為代表的山西,則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單“元曲四大家”就貢獻了其中三個:關漢卿,解州(今山西運城)人;鄭光祖,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白樸,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另一位馬致遠是大都(今北京)人。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臨汾東羊村東嶽廟戲臺 (1282年)

山西不但在元曲作家方面人才濟濟,而且由於當地戲曲的繁榮,在南宋還是“勾欄瓦舍”的時候,山西已經是遍地修建了固定戲臺。據統計,全中國現存的十二座金元時代的戲臺,均在山西,其中現存最早的戲臺為山西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戲臺;歷經兵燹戰禍,尤其是上世紀文化浩劫之後,歷代古戲臺在山西尚餘3000多座(包括遺址),儘管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二,但數量仍然佔全國的五分之四之多,大多數依然正常使用,不能不讓人嘆為奇蹟。這麼多的元明清戲臺,有力的證明了山西不愧是全國的戲曲文化中心。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晉中榆次區城隍廟戲臺(1362年)

山西戲臺分佈以晉南居首,最為密集,平陽(臨汾)、河東(運城)一帶村落,基本上兩三個村子就有一座戲臺,上演的戲曲雖然形式多樣,主要是以蒲劇為主。蒲劇又稱為“蒲州梆子”,山西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之首,是最古老的戲種,屬於早期的山陝梆子,發源於晉南的古蒲州(今山西永濟)一帶而得名。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太谷陽邑淨信寺戲臺

蒲州地處黃河中游,秦、晉、豫三省交界,西接關中以東的同州,南鄰河南的陝州,歷來是南北東西交通要衝,人口密集,物阜民豐,古時並沒有如今的地域區別明顯,語言、風俗相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最早的戲劇形式“山陝梆子”,最遲應該在宋金時期(以戲臺建築和曲牌為據,並非有些文章所說的明清時期。)。山陝梆子後來逐漸演變,先形成蒲州梆子和同州梆子兩種形式,然後向四周擴散,結合本地特色,逐漸形成了北部的中路梆子(晉中地區,後稱晉劇)、北路梆子以及東部的上黨梆子,進一步蛻變成河北梆子;向西形成西路梆子(秦腔);向東南形成河南梆子(豫劇)等,這些梆子戲又向其他地域擴散,從而形成了全國梆子戲遍地開花,可以說,

大多數梆子戲都脫胎于山陝梆子,蒲劇號稱“戲劇搖籃”當之無愧。這些梆子戲(晉劇、秦腔、豫劇、河北梆子等)是密不可分的“姊妹戲”,相互借鑑,最早區分並不明顯,上世紀上半頁,藝人們經常同臺演出,只不過後來的行政分割和語言特色,出現了較大差別。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襄汾汾城城隍廟戲臺(1369年)

蒲劇除了叫蒲州梆子,在晉南當地習慣稱為“大戲”或“亂彈”,作為起源最早發展最完善的戲曲劇種,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悽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並且有著自己獨特的表演形式,其他很多劇種都從蒲劇中吸取了很多精華和表演形式。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河津樊村關帝廟戲臺(1391年)

就拿現在戲劇表演中的一些絕活來說,不少都是過去蒲劇表演藝術家的獨創。我們知道戲曲講究“唱、念、做、打”四個基本功,拋開“唱、念”不說,“做、打”基本功有老生必練的髯口功、甩髮功、靠把功;小生的翎子功、扇子功;旦腳的水袖功、扇子功;醜腳的矮子功、扇子功;武生、武淨的毯子功、把子功、靠把功;武旦的出手功等。除了這些基本功,大多數戲劇都有自己的絕活,比如川劇的“變臉”,秦腔的“吹火”,以及現在二人轉的手帕功等。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翼城曹公村四聖宮元戲臺 (1341年)

而蒲劇的絕活很多,關於扇子功、髯口功以及手帕功起源於蒲劇,可能爭議比較多,然而,椅子功、蹺功、翎子功、帽翅功、馬鞭功、梢子功、靴子功等高難技巧,無可爭議的是蒲劇表演藝術家的原創和獨特藝術。蒲劇人才薈萃,歷來具有引領戲劇界之勢,挺然翹楚,其中以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蒲劇三個小旦的表演最為精湛:

王存才的"路數",馮三狗的"亂彈",孫廣勝的"走",都各稱絕。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老年王存才戲裝扮相

“椅子功”和“蹺功”以民國時期王存才(1893-1957)最為著名,王存才十歲投師蒲劇老生彭世德,因勤學苦練,掌握了蒲劇花旦的臍功,通過揣摩和觀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絕技,在

《掛畫》中扮演的少女含嫣,唱做俱佳,技藝超群,尤其是“椅子功”和“蹺功”,在一張太師椅上穿著木蹺,騰挪跳躍,輕盈靈活,同時還要刻畫人物內心,令觀者驚心動魄,震驚戲劇界,當時廣為流傳有"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意即不當民國總統)"。可見蒲劇的魅力有多大!後來的蒲劇表演藝術家任跟心更是憑藉《掛畫》,榮獲1983年首屆戲劇梅花獎桂冠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帽翅功”是由蒲劇五大名家閻逢春(1917-1975)首創,代表劇目《徐策跑城》、《寇準背靴》,閻逢春15歲學藝,勤學苦練,善於觀察,經過苦心研習創造了帽翅功,通過帽翅的單甩、雙甩、交替盤旋擺動,節奏鮮明,層次清楚,刻畫人物內心性格,讓人歎為觀止,受到同行的一致讚譽,後來的秦腔、晉劇、婺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表演家紛紛移植到自己的劇目中。1983年蒲劇表演藝術家郭澤民憑藉此榮獲首屆戲劇梅花獎。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翎子功”賈王女(1864—1919)首創,代表劇目《風儀亭》、《小宴》,通過運用翎子功的左擺、右攔、直立,翎子時而單鳳展翅,時而雙風齊飛,造型絕妙,把呂布的英武、驕矜和輕佻好色的性格飾演的活靈活現,特別是呂布佯裝依桌而睡,當貂蟬上前呼叫時,其翎子即由腦後自然地豎起,此時的觀者無不為之喝彩稱奇。現在翎子功已經傳承幾代,也被不少劇種借鑑學習。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當然,蒲劇的絕活還有很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詳述,隨著戲劇的廣大交流,不少絕活被引進其他劇種,成為保留劇目,蒲劇對戲劇界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戲劇表演藝術家,比如王存才、蓋天紅、馮三狗、孫廣勝、閻逢春、王秀蘭、楊虎山、筱月來、任跟心、郭澤民、武俊英等等,自從國家舉辦首屆戲劇梅花獎以來,屢屢斬獲各項大獎,獲得了戲劇界一致好評。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蒲劇,作為進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優秀劇種之一,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在晉、陝、豫、青、甘、寧、蒙等黃河流域廣為流行,深得百姓喜愛,是以往人們休閒時節的主要娛樂方式,如今,隨著新的娛樂方式和新媒體的誕生,同其他劇種一樣,受到了衝擊,人才流失,後繼乏人,因此保護國粹迫在眉睫。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據筆者觀察,其他新興的娛樂方式,雖然方興未艾,然而大多缺少文化積澱和歷史傳承,不少是快餐式的表演,不需要積年累月的功底紮實、勤學苦練,只需要模樣身段就可以快速攫取鉅額財富,往往“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雖然是風氣使然,有關方面的文化引導還需要扭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激勵措施仍然需要加強。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筆者調查,戲劇發展受阻的原因,群眾基礎不存在問題,曲目也不是原因,主要由於演出成本過高,轉換成視頻形式無法感受現場的震撼。城市藝術形式多樣,選擇性強,農村戲劇基礎深厚,而現場表演的道具、服裝、舞臺、人工、交通、食宿等費用,使得戲劇只能萎縮到劇場裡,或者分散成三三兩兩,紅白喜事表演,不免流俗,不能展現戲劇的全貌和真正魅力。而廣袤的村鎮,喜歡戲劇表演的人們非常多,只是迫於經濟壓力,無法進城觀看,以至於二者之間的銜接出現脫節。雖然有戲劇下鄉之說,然是實際操作中流於書面形式,資金扶持力度甚弱,倘若有政策傾斜,予以補貼,進行巡迴演出,那麼,戲劇的繁榮指日可待。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2018/8/18榆木齋

蒲劇:“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