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內蒙草原的羊肉吃起來沒有羶味,而內地的羊肉羶味卻那麼大?

Meggy跳舞的蘋果


決定羊肉味道有三個因素:飼料、品種和肥瘦。

先說飼料。相比內地,草原水草並不顯得多大優勢,反而不如內地的水草資源豐富。草原氣候,五月草才露頭,七月旺盛,十月就下雪。一年也就不到半年的碧草連天,牛羊才能吃到鮮草,其餘都吃乾草。內地就不同,基本上整個生長期都有得青草可吃。但就這個原因,乾草的營養成分相對集中,羊肉反而長得有質量,羶味自然的少些。


再說品種。大概在三十年前,內地羊和草原羊有著根本的品種區別。那時內地的羊個小肉少肚子大,羶味很重。如今這問題已經解決,品種實現了國際化,中牟這裡到處看到的,都是那種兩頭棕黃中間雪白的品種。草原就不說了,品種的升級換代更是走的國際化路線。羊品種進步的主要目標就是羊肉肥美羶味少。

最後說肥瘦。吃羊肉的都知道,肥羊肉比瘦羊肉香,烤個串還要一塊瘦肉一塊肥油的串著。草原羊是高度專業的飼養,普遍比內地養大的肥胖,自然的羶味小啦。
綜合評價,主要還是內地羊吃的都是鮮草,水分大,長個長肉不長膘,這是比草原羊肉羶味重的主要原因。不過很多人還就喜歡羶味,不然怎麼還叫羊肉。


普濟


先回答為什麼內蒙古的羊肉沒有羶味。

我因為工作的原因多次去過海拉爾,當地有一種羊叫巴爾虎羊,這種羊除了吃草之外還吃一些黃芪,柴胡,蒲公英,山蔥等中草藥,羊肉鮮美肉嫩沒有羶味。特別每次去吃的手把肉都是現宰現煮的,不放任何佐料和調味品,就是白水煮肉,六七分熟的肉最好吃。我想這裡的羊肉沒有羶味的原因一是羊的品種好,二是新鮮,三是跟草原放養環境有關。

而內地的羊肉大多是圈養的綿羊肉,冷凍保鮮在解凍食用,也是造成羊肉羶味重的兩個主要原因。








天一閣農業


我成長在中原地區,如今生活在內蒙古地區,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和盛產牛羊的地區不同,在內地大部分地區,牛羊肉只會在特定時期出現在餐桌上,比如幼時在我家,受當地飲食習慣等影響,只有在過年期間,母親才會採購一些牛羊肉,其中以牛肉為主,羊肉幾乎很少出現在餐桌上。僅有的幾次,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為羊肉是非常抗拒的食物:因為羶味太重。

後來到了北方地區,吃過不少地方的羊肉,無論是內蒙古地區,還是青海、甘肅、寧夏地區,羊肉都是非常常見的食物。而這些地區的羊肉雖然各有特色,都非常美味,而且幾乎沒有所謂的羶味。

為什麼會有如此差別呢?綜合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其實原因不外乎這幾種:

首先,這些地區的牛羊大多都生活在廣袤的野外,如青海、內蒙古地區,有大量的草原草地,這些牛羊大多是散養在草原之上,以多汁且自然的青草為主飼料,因而少了許多圈養餵養所導致的羶味。其次,和大多數朋友說的一樣,羊肉的味道其實和品種也有很大的關係。如今,內地許多地區也引入了草原羊,在我的家鄉,也能夠吃到羶味很輕的羊肉了。再次,其實在西北地區,人們一般都會選用羊羔肉食用,而羊羔肉和成年羊的味道差異還是很大的,比較起來,羊羔肉鮮嫩且沒有羶味,很受人們的歡迎。

內蒙古的羊肉種類很多,許多地區的羊肉都很美味,其中錫林郭勒草原和烏珠穆沁草原的羊肉較為有名,有空一定要來嘗一嘗正宗美味的草原羊肉哦!


新華融媒新消費


羊有羶味實際上是雌雄激素引起的。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羊身上還體現在豬身上,我們如果去吃種公豬或者種母豬的時候也會發現有一股羶味。這就是豬身上的雌雄激素引起的,動物成年後會由性器官分泌雌雄激素進入血液裡,直接促成動物出現雌雄特徵。而我們日常食用的豬肉卻沒有這個問題,因為肉用豬選用的豬都是年齡低於10個月的嫩豬或者煽豬,這些豬從出生到出欄都尚未成年,或者已經去掉生殖器的豬,這兩者都不會分泌性激素,自然也就沒有羶味了。

羊與豬不同,羊的養殖肉率不如豬,它們必須飼養更長時間才能屠宰食用,像土養羊基本要養一年半以上,這使得羊在屠宰的時候已經開始分泌性激素了,這是我們的羊種羶味重的主因。反之,像法國的波爾山羊,草原的羊,由於體格本身比較大,這類羊只要養10個月到1年左右就可以屠宰,這時候羊的生殖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或者已經被煽掉了,自然就沒有羶味了。

其次,運動有助於排洩性激素。不僅草原的羊比較沒有羶味,像黑山羊的羶味也比白綿羊羶味低,因為黑山羊的運動量比白綿羊大。相比之下,草原羊是放養的,內地羊大多圈養。前者比後者的運動量是大得多得多,這也是草原羊羶味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優己


藍藍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羊兒跑;

如果有人來問我,內蒙羊肉為啥好?

我就驕傲的告訴他,那是因為大草原。

內蒙古草原羊肉,鮮嫩多汁,無羶味,肉層厚實又緊湊,高蛋白,低脂肪,瘦肉率高,肌間脂肪分佈均勻,富有人體所需各種氨基酸和脂肪酸,容易消化等諸多優點,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之一。


那麼迴歸上述問題,個人覺得以下幾點是主要原因:

1.環境,內蒙古大草原的優良環境,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是主要因素。大草原天然的草場,無汙染的水源,清新的空氣環境,是要素之一。

2.品種,內蒙古由於長期以來的遊牧生活習慣,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畜牧業是主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引進優良品種,不斷地進行改良,長久的積澱,培育出許多優良的品種。主要有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內蒙古細毛羊、察哈爾羊等等。優良的基因決定了肉質的鮮美。

3.飼養方式,大草原的羊喝著天然礦泉水,吃著天然青青草,更為關鍵的是草原上的叢生禾草,沙蔥,甚至不知名的中草藥,吃著這樣的美味,看著藍天白雲,聽著悠揚的長調,這樣的放養方式,怎能不出美味?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活動量大,造就了羊肉有嚼勁兒。

個人覺得以上幾點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至於內地羊的飼養方式並不太清楚,因此也不敢妄言。

遠方的朋友,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歡迎您的到來,炒米,奶茶,手扒肉,我們喝個夠......


呼市老賀


問題:為什麼內蒙草原的羊肉吃起來沒有羶味,而內地的羊肉羶味卻那麼大?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描述錯誤,錯誤的地方在於“為什麼內蒙草原的羊肉吃起來沒有羶味”。羊肉的羶味和其品種、養殖方式存在一定關係,內蒙古草原的羊也不一定沒有羶味,只能說羶味比較小而已。在我看來,沒有羶味的羊不多,內蒙古有些地方的羊肉一樣羶得要死。所以說,我認為問題可以改為“為什麼內蒙古草原的羊肉羶味要比內地的羊肉羶味輕一點”。

那麼為什麼內蒙古草原的羊肉羶味要比內地的羊肉羶味輕一點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和羊的品種有關,不同品種的羊,其羶味輕重也不一樣。其次,牧草品質比較優良的內蒙古東部草原地區(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主要以綿羊為主,如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做的手把肉是比較好吃的!)

原因二、很多內地地區養羊都是以圈養或者半圈養半放養的模式為主,尤其是草料多是苜蓿,秸稈等為主,這對於羊肉的羶味也有一定影響;

原因三、內蒙古草原用來吃的一些羊肉屬於羔羊肉,肉質比較鮮嫩,其羊肉所帶的羶味自然要比成羊輕,原因就在於其還沒有安全性成熟;



一隻電影人


羶味主要來源於瘤胃微生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作用非常複雜,人們可控的有兩點。

第一,選擇合適飼料。目前認為,新鮮草料瘤胃發酵後羶味偏大,乾草發酵後羶味偏小。所以,想羶味大就在飼料裡多加點鮮草,想羶味小就多點乾草。

第二,和品種有一定關係。有的種類羶味偏低,有的偏高。

具體到內蒙和內地,也要從這兩點來考慮。內蒙應該是乾草比例大,而內地,尤其是南方,鮮草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內地羶味大。另內地尤其南方,傳統零散養的羊多是山羊,內蒙綿羊居多,這裡面可能有區別。


加密貨幣百曉生


首先,我來現身說法——親身經歷告訴我,內蒙古的羊肉真的沒有羶味,這一點是內陸的很多地區所做不到的!

筆者是河南人,自小也吃過不少羊肉,除非是比較有特色的飯店,羊肉一般都是羶味比較明顯,一般家庭更是駕馭不了羊肉的烹飪,我們家沒有一個會把羊肉做的既滾爛又鮮美而且沒有羶味的!我一度以為其他地區的羊肉也是如此,直到我出差去到了內蒙古,吃到了那裡的肉羊肉......發自內心的感嘆,原來羊肉真的可以做的那麼好吃。

從內蒙古回來後,我仔細想了想,為什麼內蒙古的羊肉那麼好吃,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首先是品種和產地!

據筆者瞭解,不管是放牧或圈養,羊吃的食物對於羊肉烹飪最終是否帶有羶味有很大的影響。

有科學研究得出結論,如果是圈養的羊餵食太多豆科植物,比如苜蓿等,羊肉羶味更重,而內地的很多地區多以圈養為主,而內蒙古地區的羊多以放牧養殖為主,而且內蒙古地區是我國最著名的羊肉養殖基地,通過良種篩選和優化飼料,已經可以飼養出基本沒有羶味的羊肉。

年齡和部位!

除此之外,影響羊肉羶味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齡和是否被閹割等。

眾所周知,養殖的公羊的羶味更重,而閹割後的羊羶味會減輕;

同時,成年後的羊羶味比羊羔明顯。

據內蒙古的朋友介紹,內蒙古人一般會選擇用羔羊來作為食材烹飪羊肉,而內陸地區的羊肉多以宰殺成年後的羊為主,所以,內蒙古地區的羊肉吃起來口感要好很多。

烹飪手法!

內蒙古地區有著我國面積最大的草原,當地居民烹飪羊肉歷史悠久,手法多樣,相對於內地居民來說,更加得心應手,所以做出來的羊肉更加美味而不羶也是情理之中。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2.05


糧油市場報


我在內蒙的赤峰住過一段時間,我也曾和當地人提出過這個問題,據當地人說,內蒙大部分的羊都是來自山東等地養殖的山羊,也叫小尾寒羊,一般來說,綿羊的味道比較羶,油也大。俗話說,世上三樣油:綿羊尾巴大腸頭。


鄉村視野


我是內蒙的,我更傾向於內蒙羶味小烹製方法和調料的問題不能忽視。內蒙地區也不全是草原羊,吃飼料長大的育肥羊也很多,同樣羶味也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