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武松並非病逝六和寺,真實死因慘烈,死後葬於杭州與蘇小小墓為鄰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行者武松的大名幾百年來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早已是英雄好漢的化身。而武松景陽岡打虎,替兄報仇獅子樓砍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等故事,不管是從情節還是形象上來說,都是一個極為正面的形象,所以幾百年來,武松的這種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形象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根據《臨安縣誌》、《杭州府志》等史籍中有記載,我國北宋末年時期,確實存在著武松這樣一個人,不過與《水滸傳》中描述的不一樣的是,真實的武松,沒有經歷過那些令人動容的情節。歷史上的武松是在監獄中受刑而死。當地百姓念武松為民除害而死,深感其徳,將他埋葬。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歷史上的武松是這樣死的:有一天,武松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衝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武松墓位於浙江杭州西泠橋畔,修建於1924年,1964年被平毀,現在的墓園是根據老照片依原樣重建的。武松墓牌坊兩邊的石柱上刻著的一副楹聯“失意且伍豪客,得時亦一英公”,是由著名作家馮驥才撰寫的。2004年,為充分挖掘西湖的歷代傳統文化,在廣大市民遊客的要求以及專家學者的論證基礎上,決定在原址恢復墓。

武松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徑4米。墓碑高3米,採用福建青石製成。甬道寬6米,長10米。在甬道上豎著取材福建莆田青石的石牌坊,高6.04米,重達16噸。為了增加排放基礎的穩定性,下面埋了4米多深的松木樁,牌坊豎起來後周圍又用混凝土加固。圖為一女遊客在武松墓前照相留影。

武松墓與蘇小小墓是鄰居,相距50米左右,面對的是秀麗的西湖。武松墓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蘇小小是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錢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車。歷代文人多有傳頌,唐朝的白居易、李賀,明朝的張岱等都寫詩文歌頌,有文學家認為蘇小小是“中國版的茶花女”。


據史書記載,1894年,杭州湧金門,一具棺材被修城牆的工人起出來,棺材正面板上題曰“武松之柩”,宋體字,每字大約六寸見方,凸刻,貼金,金色未變,全棺完好,比平常的長大,漆色黑裡泛紅。初以為此是空冢、想象冢或衣冠冢。一經掘發,赫然有棺,且長大,而棺木已朽,從朽縫中窺見其骨亦頗長大。

1964年掘開了的武松墓,人們看到了什麼呢?裡面有武松嗎?當時的報道這樣說:腐朽的棺柩裡,確實有白骨,然後工人們把遺骨盛進骨甕,也由汽車運往雞籠山的亂墳堆中安葬。如果運往雞籠山的遺骨是武松的話,那麼杭州的武松墓裡就沒有武松的遺骨。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英雄武松的祭拜。圖為與武松為鄰的蘇小小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