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此國把“中國”標註在地圖上,自稱華夏正統,借中國名義擴張領土

日本是個島嶼國家,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這四大島嶼組成,但是,在歷史上,日本的領土範圍並不全部包括今天的日本列島,日本的一些領土是以“中國”的名義擴張而得來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日本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以及其它相關史料的記載,一般認為,日本的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日本建國的時間是在公元前660年2月11日,但是,這些記載傳說的成分很大。

此國把“中國”標註在地圖上,自稱華夏正統,借中國名義擴張領土

神武天皇畫像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是日本歷史上的彌生時代,彌生時代,日本還未出現統一的政權,處於小國林立的狀態,東漢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日本奴國國王來到東漢,向光武帝朝貢,被封為倭奴國王,並賜漢倭奴國王金印。

公元188年,倭國發生大亂,邪馬臺國成為諸小國中的強國,周圍的奴國、伊都國等各小國共推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為王,東漢三國時期,邪馬臺國多次派遣使節來中國朝貢,魏明帝曹叡封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為“親魏倭王”,並賜金印。

在古代的東亞世界,中國是文明的中心區域,今天日本、東南亞等地的國王一旦受到中國中央王朝的冊封,該國國王在其所在地區所擁有的霸權就有了合法性,同時,他們也可以藉助中原文明的權威進一步加強對周圍小國的控制,這就是在漢唐時期,中國周邊的小國不斷來中國朝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

此國把“中國”標註在地圖上,自稱華夏正統,借中國名義擴張領土

現在的日本

公元4世紀後期,在日本的近畿地方,興起了一個大和國政權,大和國逐步征服了周圍的小國,並把疆域擴張到本州島、四國島和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大和國可以說是奠定了今天日本版圖的雛形,日本的主體民族是大和族,“大和”一詞與大和國有關,但是,日本在大和時代的領土只有現在日本領土的面積的一半左右,在本州島的中部、北部地區以及北海道地區有蝦夷人,在九州島的西南部地區有熊襲國,熊襲國的主體民族是隼人,蝦夷人是本州島中部、北部和北海道地區的原住民,隼人則是九州島西南部的原住民。

此國把“中國”標註在地圖上,自稱華夏正統,借中國名義擴張領土

隼人與蝦夷人的分佈範圍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中原文明進一步傳播到了日本列島,此時的日本人不再主動來中國朝貢了,而是有與中國隋唐王朝並駕齊驅的野心,比如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倭王多利思北孤派遣使節來隋朝朝貢,在給隋煬帝的國書中有“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話語,引起隋煬帝的不悅,日本人後來還發現“倭國”的“倭”字其名不雅,遂改為日本,“日本”國的國名本身就有“多自矜大”的意味,“日本”含有“日出處”的意思,意為“太陽昇起的地方”。

而且此時的日本人已經有了“小中華”思想,大和國經常以“中國”自居,認為自己是中華文化的正統,把日本列島上尚未臣服於大和國的部族稱為夷狄,大和政權四處擴張領土,如奈良時代(710年至794年)的日本廷臣藤原廣嗣稱:“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這裡的“中國”指的就是日本,他們以“中國”自居,擴張領土,企圖把蝦夷人和隼人所在的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此國把“中國”標註在地圖上,自稱華夏正統,借中國名義擴張領土

用漢字書寫的《日本書紀》

公元720年以後,大和政權基本上平定了九州島的西南部地區,隼人部落完全歸附大和,在後來的歷史時期,逐漸與和人融合。

蝦夷人本來生活在本州島的中部、北部以及北海道地區,後來,大和朝廷把蝦夷人驅逐到了本州島的北部和北海道,直到江戶幕府時代的後期,和人才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張至北海道,明治維新時期,北海道則完全變成了日本的一個行政區。

日本人在征服隼人和蝦夷人的過程中,總要“師出有名”,所以,他們往往藉助“中國”的名義進行擴張,認為自己是中華文化的正統,文明的中心區域,有責任將中華文明推廣至夷狄居住的地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有一半的領土是依靠“中國”的名義獲得的。

與此同時,日本人不僅在日本列島自稱自己是“中國”,而且在面對新羅的時候,也自稱自己是“中國”,由於日本人有“小中華意識”,所以,在稱呼中國古代的各個王朝的時候,往往習慣稱王朝的國號,而不願意稱中國。

在現在的日本,還有一個地方叫做“中國地方”,並在地圖上標識“中國”這兩個字,中國地方是日本本州島西部的一個區域,總面積為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為771萬。

此國把“中國”標註在地圖上,自稱華夏正統,借中國名義擴張領土

中國地方

日本的“中國地方”源於“近國”、“中國”和“遠國”,日本平安時代(794年至1192年)的律令《延喜式》學習中國唐朝的制度,將全國分為五畿七道六十八國,按戶口的多少,將各個行政區分為“大國”、“上國”、“中國”和“下國”四個等級,後來,日本人又根據各個行政區與都城的遠近,分為“近國”、“中國”和“遠國”。

日本人一直以來都有“小中華意識”,但是,到了明治維新以後,他們開始倡導“脫亞入歐”,逐漸不再以“中國”自居了,而是努力學習西方文化,然而,在近代歷史上,日本仍然有一部分學者還堅持認為日本人繼承了中華文化,不過,堅持這種觀點的人已經很少了,畢竟在日本近代歷史上,西化才是主流,現在,日本人多以“日本文化”自居,強調日本文明的獨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