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開國皇帝中,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有哪些區別?

阿里巴巴首席噴子


所有的答案裡面都提到了廟號和諡號的不同,都說了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為高皇帝,但是也無一例外地認為是司馬遷誤導讀者。

其實我想說的是,司馬遷這麼說完全沒問題,因為他說“高祖”,並不是把“高皇帝”的“高”和“太祖”的“祖”各拉出一個字,組合出來了一個新詞叫做“高祖”,他的意思本來就是“諡高的那個祖”,這樣簡化為“高祖”,並不一定是他用錯了詞。


漢代人的講法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兩漢只有兩祖,一個是開國太祖劉邦,一個是中興世祖劉秀。太祖開創基業,世祖撥亂反正,只有創業之主才夠祖的資格。其他諸帝哪怕雄才偉略如漢武帝,也只能稱宗。

至於說有些朝代存在太祖、高祖均有的情況,比如唐代,太祖是始封之君李虎,建立王朝的李淵是高祖,這是因為李虎作為李淵的祖父,在北周被追封為唐國公,成為後來唐國號的始封之君。在宗廟之中,太祖地位最尊,是給始封之君的,而不一定是建立王朝的那個人。舉例來說,周的太祖是后稷,武王才成為天子,但是武王並不能因此成為太祖。唐的情況類似,李虎已然作為太祖,李淵建立王朝,也應該享有一個祖號,所以稱高祖。元太祖鐵木真大概也是這個意思,不過建立王朝的忽必烈是用了世祖。

至於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這些人,他們都是庶人而為天子,不存在前代的始封之君的問題,所以他們自己願意當太祖也就當了。


pku小動物


不管太祖,還是高祖,其實都是“廟號”。

那麼廟號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

首先開宗明義,帝王廟號起源於商朝,由於商朝人極其看重祭祀,而在祭祀以及供奉先祖的過程中得有名號,因此最初的廟號,如“某某祖”,便是某位皇帝在死後被供奉時的名號。

直到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駕崩後,才正式起用“高祖”這一廟號,稱漢高祖,所以我們通常寫到劉邦或者唸到劉邦,前面都會加上“漢高祖”,這其實也屬於一種心理上的遙敬行為,後來漢景帝登基,為後世開了一個先例,正是將漢高祖的廟號,又提上一個等級,尊稱為“漢太祖”,以此表達對開國皇帝劉邦的敬意,並歌頌他建立的功德,這種行為便被稱作“追尊”。

因此在漢代天子的家廟中,劉邦的廟號便由“漢高祖”改為“漢太祖”。

從此以後,歷朝歷代的帝王們,都開始遵從這一慣例,但凡是開國皇帝,供奉所用的廟號即為“太祖”。

那麼如漢高祖,隋高祖等皇帝,為何廟號最早並非“太祖”,而是“高祖”呢?

原因正是這些皇帝都將“太祖”的廟號,用來追封自己的祖先了,他們雖然是開國皇帝,但還是想用“太祖”的廟號追尊先祖,所以等他們駕崩以後,則以“高祖”來稱之。

如唐高祖李淵在建立唐朝後,就曾追封自己的祖先李虎為太祖,是為唐太祖。

到此,我們就可得出結論,太祖正是開國皇帝的廟號,而高祖雖然也是開國皇帝的廟號,但因為這些皇帝認為自己能建立某個王朝,離不開某位祖先留下的基業,因此念及祖先的功德,就將太祖的廟號追封於祖先,所以在自己死後,廟號便稱為高祖。

再普及一個小知識,只有開國皇帝才能有資格稱為“祖”,再往後的子孫當上皇帝,那就只能稱為“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尊李淵為唐高祖。

總結來說,我們只要看到某位皇帝的廟號是“太祖”,那也就能明白,這位皇帝肯定是自己打下的江山,沒有祖先的功德基礎,純憑單槍匹馬白手起家,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反之如果某位開國皇帝的廟號是“高祖”,那我們就能想到,在他之前,還有一位祖先曾經留有基業,幫助這位皇帝打下了江山,這就是太祖與高祖的區別所在。

——————


錢品聚


太祖、高祖都是廟號,也就是皇帝死了以後,後面的繼承者給他們立廟,廟的名號。

首先,廟號起源於西漢,秦始皇就沒有什麼廟號,可以說,劉邦是第一個有廟號的皇帝,而他真正的廟號是“太祖”,他理應被稱為漢太祖而不是漢高祖,他之所以被叫成漢高祖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而司馬遷稱之為高祖也不是毫無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混淆了劉邦的廟號和諡號,劉邦的諡號是“高帝”、“高皇帝”,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太祖高皇帝”這一說法,這是稱呼劉邦比較全也比較準的。

西漢時候為皇帝立廟比較嚴格,不是說是皇帝都有廟的,所以西漢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文皇帝劉恆,漢世宗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宣皇帝劉詢。

從中我們也能看出,開國皇帝稱為祖,後面的皇帝大部分是宗,祖,又以太祖和高祖為多,太祖,一般是指白手起家的那一代,開始顯貴,這也是劉邦是“太祖“而非“高祖”的原因,劉邦的家庭八輩農民,從他這裡開始變成皇帝的,變成貴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

高祖,一般也是開國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他建立了大唐,但是他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時就是重臣,上柱國,唐國公,為他起兵奪得天下奠定了基礎,所以被李淵追尊為唐太祖。

到了隋唐以後,廟號就是皇帝人手一個了,所以唐代宋代皇帝大都有一個什麼宗的稱呼。




磨史作鏡



在開國皇帝中,最常見的廟號是‘太祖’和‘高祖’。兩者的區別是:太祖是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高祖是出身貴族。其先輩頗有權勢。依靠先輩留下的良好基礎,統一天天下。如李淵。

先說白手起家的太祖們。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漢高帝。司馬遷將劉邦的諡號與廟號合併,稱為漢高帝太祖。簡稱漢高祖

趙匡胤雖然出身布衣。卻不是白手起家。而是竊取了大周的柴家政權。故其廟號原本為中宗,諡號為景皇帝。以表示對郭威、柴榮功績的肯定。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改其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文皇帝。

朱元璋的廟號是明太祖。諡號是神聖文武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

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三位皇帝都是出身庶人。趙匡胤卻不是白手起家。

再說高祖們。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封爵隴西郡公、北周時期代西魏追封唐國公。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後,追諡李虎廟號為唐太祖。諡號是景。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李淵的廟號只能是唐高祖。


楊朱學派


在閱讀中國古代文獻時,中國古人的一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給今天的讀者帶來許多的困惑。其中,某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混雜兼用,給後人的理解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從而出現了一些不準確的說法或做法。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大多數人很自然的稱其為漢高祖。即便知識淵博、學識明鑑的專家學者,亦有不察之時。如張舜徽先生等認為,劉邦死後廟號高祖。(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9頁)


由於古代典籍中多有“始祖”、“太祖”等含義既相近又有別的稱謂,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於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由於對“太祖”、“高祖”廟號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太祖”、“始祖”含義的異同等問題缺乏深入、系統的瞭解,因而對有關歷史問題的詮釋,難免出現差錯。

“始祖”,顧名思義,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如先秦時期的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棄,皆無父,為母感神靈(契系母親簡狄吞食玄鳥卵孕育,棄系母親姜嫄踩大腳印孕育)而孕育。雖然,我們今天依據民族學的有關理論,可以對此古人頗難理解的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這一現象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於母系社會時期的一典型特徵,即知母而不知父,契、棄之所以被後世的商、周族人分別尊為第一位男性祖先,也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階段,且這一社會轉型宣告完成之時的生動體現。

“始祖”這一稱謂,大致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在由西周初周公據以往喪服禮俗加以修改、制定,再經過春秋時孔子的編訂而成書的《儀禮·喪服》中,已出現“始祖”這一稱謂:“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李衡眉先生認為,“始祖”的廣泛使用,與東漢末著名儒家學者鄭玄有密切的關係。鄭玄註釋《周禮》、《禮記》時,也採用“始祖”這一稱謂。由於鄭玄經書詮釋風靡一時,後人多沿用其說,不察其誤,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於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直至五代後晉張昭遠始糾其謬。這一說法不準確。張昭遠並非發覺上古時僅有“太祖”,無“始祖”稱謂的第一人。早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五月,太常博士張齊賢就明確提出:“莫不尊始封之君,謂之太祖……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後稷是也。太祖之外,更無始祖……伏尋禮經,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

秦漢以後,中國曆代皇帝未有以“始祖”為廟號者。這說明,在古代中國,“始祖”僅僅是對久遠最早的祖先的一種尊稱。

太(大)祖,在周代禮制中,是作為宗廟的“始祖”來使用的。《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鄭玄注曰:“大祖,后稷。”不過,鄭玄註釋《禮記·喪服小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時,並沒有繼續使用“大(太)祖”這一稱謂,而是使用“始祖”這一概念:“始祖感天神靈而生,祭天則以祖配之。”“始祖”一詞,其含義與《禮記·王制》鄭玄注中的“大(太)祖”意義相同,並無新意。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天子“七廟”中的“太祖”廟萬世不毀:“太祖之廟,百代不遷。……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後稷是也。”

太祖用作帝王的廟號,始於漢高帝劉邦。劉邦卒後,群臣沿襲古禮,追尊其廟號曰太祖。《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史記》卷一○《孝文本紀》:“高帝親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

此後,魏曹操、吳孫權、晉司馬昭、北魏拓跋珪、隋楊忠、唐李虎、宋趙匡胤、遼阿保機、西夏李繼遷、金阿骨打、元鐵木真、明朱元璋、清努爾哈赤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太祖廟號。用作廟號的太祖,其“始祖”的含義日漸淡弱。

“高祖”原是某人對其父親之祖,即曾祖父之父的稱謂。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祖”逐漸被賦予“遠祖”含義。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之二四《髙祖》:“漢儒以曾祖之父為髙祖。考之於《傳》,髙祖者,遠祖之名爾。《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曰'我髙祖少皥摯之立也’,則以始祖為髙祖。《書·盤庚》'肆上帝將復我髙祖之德,亂越我家’,《康王之誥》'張皇六師,無壞我髙祖寡命’,則以受命之君為髙祖。《左傳·昭公十五年》王謂籍談曰'昔而髙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則謂其九世為髙祖。”

先秦時人有時籠統地通稱曾祖父以上的祖先為“高祖”。清代學者閻若璩《潛邱札記》卷五《補正日知錄》曰:“祖稱曾祖之父為髙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謂之髙祖……按《周書·康王之誥》'無壞我髙祖寡命’。髙祖,文、武也。在康王之世稱文、武為髙祖,是又以曽祖父、祖父為髙祖矣。”

秦漢以後,“高祖”在用作親屬稱謂的同時,逐漸被用作皇帝宗廟廟號。以往多習慣稱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宗廟廟號為“高祖”。清代張尚瑗《左傳折諸》卷二二曰:“愚按漢髙祖、唐髙祖皆始受命之君也。劉宋、蕭梁、陳三武帝,髙齊神武帝廟號皆稱髙祖,亦同此義。”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高”乃劉邦去世後,惠帝及眾臣僚為其追加的尊號、諡號。邦宗廟廟號應為太祖:“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司馬遷混淆劉邦“高皇帝”諡號及太祖廟號,稱其為“高祖”。相比較而言,班固則較為審慎,沒有使用“高祖”這一混雜諡號和廟號的稱謂來稱呼劉邦。清代儒者閻若璩對司馬遷混淆劉邦宗廟廟號、諡號的做法,提出了批評:“又按漢之群帝有號有諡。如太祖,其號也。髙皇帝,其諡也。此既葬後,孝恵與群臣至太上皇廟上其父之稱,著見《史記》,遷忽訛而為髙祖。班固撰《漢書》即正之,曰《髙帝紀》,但史文未盡釐正耳。”(《尚書古文疏證》卷四第五十九)

“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始於三國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廟廟號為“高祖”:“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至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廟之制,曰:'大魏三聖相承,以成帝業。武皇帝肇建洪基,撥亂夷險,為魏太祖。文皇帝繼天革命,應期受禪,為魏高祖。”此後,晉司馬懿、南朝宋劉裕、梁蕭衍、陳陳霸先、北魏拓跋(元)宏、北齊高歡、北周宇文邕、隋楊堅、唐李淵、後晉石敬瑭、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高祖”廟號。

“太祖”、“高祖”廟號有無地位尊卑之別?從最初並採“太祖”、“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的三國曹魏來看,在魏明帝和眾臣僚的觀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於“高祖”。魏明帝君臣雖比較嚴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關記載,以曹操為皇家宗廟“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廟,親盡迭次遷毀。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認為皇家宗廟太祖,無疑是因為無論就宗法行輩,還是生平功績而言,都高於其子曹丕。其後,北魏、北周分別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廟號,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廟號,雖似皆表明“太祖”尊於“高祖”。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劉宋追加開國皇帝劉裕“高祖”廟號,而追加其子文帝劉義隆太祖廟號,且後來的南朝梁、陳、北朝的北齊及後來的隋、唐、五代後晉,皆唯有“高祖”廟號,而未有太祖廟號,似表明某些朝代統治者的觀念中,“高祖”尊於太祖。


糖糖的五千年


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其實很簡單,這兩個廟號一般都是給開國第一個皇帝的,就像是宋太祖,唐高祖。一般都是開國皇帝被稱為祖。

那麼為什麼又有太祖和高祖的分別。其實二者的差別主要是,開國皇帝是不是白手起家的。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稱之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礎上奪取天下的,那麼就是高祖了。

就像是朱元璋出生貧寒,在他的努力之下才登基為帝的。因此也被稱之為明太祖。像是李淵,他的祖輩就已經是一方的諸侯了,有權有勢,自然他也被稱之為高祖。


MINGYINGHOME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劉邦

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應該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擁有廟號的人。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諡號則是“漢高帝”,而不是人們習慣稱呼的“漢高祖”,那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問題就出在司馬遷的《史記》上。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曰:“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文字相同,只是恐引起歧義,將《史記》中的“高祖”換為“帝”。

司馬遷

司馬遷《史記》作“高祖本紀”時,首稱劉邦為“高祖”。司馬氏為漢世宗孝武皇帝(武帝劉徹)時人,孝武皇帝之皇考為孝景皇帝(景帝劉啟),孝景皇帝皇考為太宗孝文皇帝(文帝劉恆),孝文皇帝皇考即是太祖高皇帝(劉邦),對武帝而言,高皇帝是自己的曾祖父。

按《爾雅》:“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照理講,漢武帝要稱呼太上皇(高帝之父)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釋名》雲:“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韜諸下也。”《潛邱札記》雲:“曾祖之父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謂之高祖。”

漢武帝時期的漢朝疆域

《周書·康王之誥》:“無壞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這是以曾祖父、祖父稱“高祖”。因為周文王、武王是肇基建國之王,功高至偉,所以稱高祖,是最上之尊稱。

同樣,漢武帝稱曾祖父高帝為“高祖”亦是此意,是後世子孫對於先祖的至高稱呼,司馬氏應該是使用當時漢朝對高皇帝的尊稱,以劉邦為“高祖”。

因此,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稱劉邦為“高祖”,後世多沿用之,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


每天讀點歷史


祖宗十八代的來源。

對於姓氏家族成員的稱呼,我們中國人是根據古書《爾雅·釋親》中的定義來稱呼的,這個是我們中國禮儀文化的特色。

我們先來看看這古書中是如何去定義。以自己開始算,往上次序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往下次序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由此,古人編排好了十八代的各種稱呼。



開國皇帝中,太祖與高祖的區別。

一般的意義上,太祖與高祖都能稱為開國皇帝,可是嚴格來說,兩者有著的區別,太祖是廟號,而高祖是諡號與廟號並列。

太祖是廟號,只有功勞非常大的皇帝才能享有,例如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一般來說,太祖就是開國皇帝。 《史記》、《漢書》都記述了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顯然,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而高祖最早也是稱呼劉邦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稱呼劉邦為漢高祖,而漢高祖則是漢高皇帝太祖的簡稱。所以這個高祖是諡號與廟號。 但是在當時高祖和太祖混用,人們也不大區分二者,所以可以說從漢代開始,兩者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

如唐代,李淵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為了追封李淵的爺爺李虎為太祖,就只能稱呼李淵為高祖了。 從宋遼開始,趙匡胤、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都是始受封與始受命,全部為太祖,不再使用高祖,才結束了這種稱呼。

太祖是指事物的原始,而高祖並沒有這個意思。 如《文子·道原》:“夫無形者,物之太祖。”(意思是那沒有形狀的東西就是太祖。)

而鼻祖,是我們中國人認為人在胎中成人形時,是鼻子最先形成,所以叫鼻祖。


醉墨客


廟號是古代特有的一種習慣,皇帝死後要被供奉到廟中,而廟號就是對他的稱呼。這種習慣最早是源自於商朝,那時的人們喜歡祭祀,也就慢慢演變出了這種習慣。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皇帝中,有的人被稱之為太祖,有的人被稱之為高祖,那麼廟號和廟號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其實很簡單,這兩個廟號一般都是給開國第一個皇帝的,就像是宋太祖,唐高祖。一般都是開國皇帝被稱為祖。

那麼為什麼又有太祖和高祖的分別。其實二者的差別主要是,開國皇帝是不是白手起家的。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稱之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礎上奪取天下的,那麼就是高祖了。

就像是朱元璋出生貧寒,在他的努力之下才登基為帝的。因此也被稱之為明太祖。像是李淵,他的祖輩就已經是一方的諸侯了,有權有勢,自然他也被稱之為高祖。

但是也有特例存在。劉邦也是白手起家的,本來也應該被稱之為太祖。他的廟號其實也是漢太祖,諡號為高皇帝。但是司馬遷卻把二者相結合稱他為高祖,這種叫法就沿用了下來。

帶祖的廟號還有一種,那就是世祖。世祖也是第一個皇帝,但是他並不是開創基業的人。就像是劉秀他就是漢世祖,雖然他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但他是延續的漢朝的統治,漢朝早有太祖劉邦了。還有就是忽必烈,雖然他是元朝的第一個皇帝,但是在他之前的成吉思汗才是真正的奠基者,所以忽必烈也被稱為世祖。

除了開國皇帝,其他人一般被稱為宗。但是還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朱棣,他本來廟號是明太宗的。只是後來的嘉靖皇帝由於也不是正常繼承皇位的,他比較推崇同樣不是正常登基的朱棣,於是就抬了他一級稱他為成祖。

還有就是康熙。他也不是第一個皇帝,也應該被成為宗。但是由於他的功績斐然,也被抬了一級被稱為清聖祖。

在古代還有最特別的兩個人沒有廟號,一個是武則天,還有一個就是秦始皇。武則天最後退位了,死的時候身份是皇后所以無廟號。秦始皇他認為廟號就是大臣評價皇帝,是大不敬,於是就廢除了廟號。


君馨看世界


在閱讀中國古代文獻時,中國古人的一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給今天的讀者帶來許多的困惑。其中,某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混雜兼用,給後人的理解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從而出現了一些不準確的說法或做法。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大多數人很自然的稱其為漢高祖。即便知識淵博、學識明鑑的專家學者,亦有不察之時。如張舜徽先生等認為,劉邦死後廟號高祖。(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9頁)


由於古代典籍中多有“始祖”、“太祖”等含義既相近又有別的稱謂,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於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由於對“太祖”、“高祖”廟號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太祖”、“始祖”含義的異同等問題缺乏深入、系統的瞭解,因而對有關歷史問題的詮釋,難免出現差錯。

“始祖”,顧名思義,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如先秦時期的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棄,皆無父,為母感神靈(契系母親簡狄吞食玄鳥卵孕育,棄系母親姜嫄踩大腳印孕育)而孕育。雖然,我們今天依據民族學的有關理論,可以對此古人頗難理解的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這一現象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於母系社會時期的一典型特徵,即知母而不知父,契、棄之所以被後世的商、周族人分別尊為第一位男性祖先,也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階段,且這一社會轉型宣告完成之時的生動體現。

“始祖”這一稱謂,大致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在由西周初周公據以往喪服禮俗加以修改、制定,再經過春秋時孔子的編訂而成書的《儀禮·喪服》中,已出現“始祖”這一稱謂。

李衡眉先生認為,“始祖”的廣泛使用,與東漢末著名儒家學者鄭玄有密切的關係。鄭玄註釋《周禮》、《禮記》時,也採用“始祖”這一稱謂。由於鄭玄經書詮釋風靡一時,後人多沿用其說,不察其誤,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於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直至五代後晉張昭遠始糾其謬。這一說法不準確。張昭遠並非發覺上古時僅有“太祖”,無“始祖”稱謂的第一人。早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五月,太常博士張齊賢就明確提出,太祖就是始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

秦漢以後,中國曆代皇帝未有以“始祖”為廟號者。這說明,在古代中國,“始祖”僅僅是對久遠最早的祖先的一種尊稱。

太(大)祖,在周代禮制中,是作為宗廟的“始祖”來使用的。《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系三昭三穆祖先廟與大祖廟合而為七。鄭玄也注說,大祖,就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不過,鄭玄註釋《禮記·喪服小記》 時,沒有繼續使用“大(太)祖”這一稱謂,而是使用“始祖”這一概念。所以,“始祖”的含義與《禮記·王制》鄭玄注中的“大(太)祖”意義相同,並無新意。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天子“七廟”中的“太祖”廟萬世不毀。

太祖用作帝王的廟號,始於漢高帝劉邦。劉邦卒後,群臣沿襲古禮,追尊其廟號曰太祖。

此後,魏曹操、吳孫權、晉司馬昭、北魏拓跋珪、隋楊忠、唐李虎、宋趙匡胤、遼阿保機、西夏李繼遷、金阿骨打、元鐵木真、明朱元璋、清努爾哈赤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太祖廟號。用作廟號的太祖,其“始祖”的含義日漸淡弱。

“高祖”原是某人對其父親之祖,即曾祖父之父的稱謂。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祖”逐漸被賦予“遠祖”含義。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之二四《髙祖》中已經指出了這一問題。

無獨有偶,清初學者閻若璩在《潛邱札記》卷五《補正日知錄》中也指出:先秦時人有時籠統地通稱曾祖父以上的祖先為“高祖”。顧炎武、閻若璩的研究表明,古籍中記載的“高祖”,不單純是某人對父親祖父的稱謂,還有可能是對遠世祖先的一種籠統的稱謂。

秦漢以後,“高祖”在用作親屬稱謂的同時,逐漸被用作皇帝宗廟廟號。以往多習慣稱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宗廟廟號為“高祖”。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高”乃劉邦去世後,惠帝及眾臣僚為其追加的尊號、諡號。邦宗廟廟號應為太祖。惠帝以後的漢朝人稱呼劉邦,嚴謹的合乎禮儀的稱謂是“太祖高皇帝”。

司馬遷混淆劉邦“高皇帝”諡號及太祖廟號,稱其為“高祖”。相比較而言,班固則較為審慎,沒有使用“高祖”這一混雜諡號和廟號的稱謂來稱呼劉邦。所以,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卷四第五十九中對司馬遷隨意混淆劉邦宗廟廟號、諡號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始於三國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廟廟號為“高祖”。此後,晉司馬懿、南朝宋劉裕、梁蕭衍、陳陳霸先、北魏拓跋(元)宏、北齊高歡、北周宇文邕、隋楊堅、唐李淵、後晉石敬瑭、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高祖”廟號。

“太祖”、“高祖”廟號有無地位尊卑之別?從最初並採“太祖”、“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的三國曹魏來看,在魏明帝和眾臣僚的觀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於“高祖”。魏明帝君臣雖比較嚴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關記載,以曹操為皇家宗廟“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廟,親盡迭次遷毀。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認為皇家宗廟太祖,無疑是因為無論就宗法行輩,還是生平功績而言,都高於其子曹丕。其後,北魏、北周分別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廟號,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廟號,雖似皆表明“太祖”尊於“高祖”。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劉宋追加開國皇帝劉裕“高祖”廟號,而追加其子文帝劉義隆太祖廟號,且後來的南朝梁、陳、北朝的北齊及後來的隋、唐、五代後晉,皆唯有“高祖”廟號,而未有太祖廟號,似表明某些朝代統治者的觀念中,“高祖”尊於太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