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有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以目前世界軍事力量可以阻止嗎?你怎麼看?

nice


從全球現有的科技技術水平來說 ,基本上沒有希望。

首先,沒有完善的太空預警機制。這個很重要,雖然這種機制是一個耗時費力又花錢但可能沒什麼卵用的東西。但是一旦能準確預警一次,投入再高也是值得的。因為,這關係到全球生物的生死存亡。

其次,人類對太陽系知之甚少。太陽系內擁有數以億計的各種天體,這些天體有一部分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太陽系之外。其中,部分運行有規律的天體的情況,人類是掌握了的。但更多毫無規律,四處亂逛的天體數量更多。

第三,留給人類的反應時間太短了。就目前人類已掌握的天體數據來看,在短時間內,地球是不會有被撞的危險的。有可能撞擊地球的只能是未知的天體。換句話說,當人類計算出此小行星將最終撞擊地球的話,留給人類反應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了。以1994年彗木大碰撞為例,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從1993年3月被發現到1994年7月撞擊木星,前後只有不到16個月。雖然這個時間段放在地球上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在動輒以“億”為單位的宇宙裡,就實在太短暫了。人類幾乎無法對此做出最合理的應對辦法。因為,這個機會幾乎只有一次,根本不可能有調試,修正的機會。

第四,小行星的運行速度遠超想象。仍以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為例,它的運行速度為21萬公里/小時。換算下來是58.3公里/秒。而第三宇宙速度只有16.7公里/秒。雖然現在人類的很多深空探測器的速度已經遠超第三宇宙速度速度了,但是那是經過了數次太空擺渡,又藉助附近行星的引力以及長時間的持續加速才最終達到的速度,這個加速時間要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在小行星如此高速的狀態下,如何使人類探測器成功登陸,是個很嚴峻的考驗。這個比在針尖上豎針尖的難度還要大。畢竟,它的直徑只有10公里。

第五,大氣層內攔截不現實。原因很簡單,21萬公里/小時換算下來是195馬赫(萬米高空時的馬赫數)。當今速度最快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最終速度也只有三,四十個馬赫而已。這就已經超出了人類攔截速度的極限了,何況是比這個還快4-7倍的速度。而且,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內以後,瞬間就到達地面了,地面攔截武器根本沒機會反應。即使成功攔截,碎落的殘片依然會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滅絕性的災難。

總之,真有這樣的小行星。目前人類還缺少應對的辦法。


陌上雲白


就目前來說大體積質量的行星,如果撞向地球人類目前的軍事能力很難組織。因為要組織天地大碰撞無非有兩個方法。

一,直接將小行星爆破掉。

二,改變其運動軌跡。


這兩個方法中,第一個方法就是武力解決戰鬥。目前人類毀滅威力最強的武器核彈。雖然爆炸威力驚人,但是由於行星都是高速運行,而且又是岩石結構,核彈攔截如果只在表面爆炸,很難使行星內核解體。而或者用大當量的核彈,例如前蘇聯的沙皇炸彈威力使得整個亞歐大陸向南推移了幾釐米。這樣的炸彈絕對能毀滅小行星,但是問題是這樣的導彈太重了27噸,運載火箭的推進速度很難攔截小行星。而且是在地球外面攔截,燃料也是問題。所以摧毀小行星很難實現!


那麼另一個辦法就是改變小行星的運動軌跡讓他不撞向地球。這個首先要電腦計算,要遠距離開始利用導彈爆破干擾。這就考慮一個導彈射程問題,威力不能太小燃料不能太少。而且距離要離地球很遠。這樣偏差的位置就大。所以就目前的人類科技水平遇到這種天災就趕緊避難。

但是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未來會有激光武器量子武器等等!面對這些外在威脅會有更好的應對方法。因此要對人類的科技文明要有信心!


經典電影視


近地小行星的軌道距離地球近,存在與地球碰撞的可能。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

上午9時15分(世界時3時15分)發生了一次隕石雨事件。隕石進入大氣層留下大約10公里長的軌

跡。據俄羅斯媒體報道,該次事件中有1500人受傷,1000多房屋受損。1908年6月3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發生大爆炸,毀滅了大約2000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森林。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通古斯大爆炸是一次小行星碰撞地球事件。中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1976年3月8日15時1分50秒左右,一顆隕石在吉林市上空發生了一次主爆裂,碎片散佈在吉林市、永吉縣及蛟河市近郊附近方圓5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這是當時世界上目擊到的最大石隕石雨。當時共收集到隕石標本138塊,碎塊3000餘塊,總重2616kg。其中最大的一塊隕石“吉林1號”隕石重達1770 kg,衝擊地面造成蘑菇雲狀煙塵,並且擊穿凍土層,形成一個6.5m深,直徑2m的坑,這也是當時世界最重的石隕石。2014年11月5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也發生了小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吉林隕石雨對人們造成的損失不大,而車里雅賓斯克造成了很多人員受傷和房屋受損。如果通古斯大爆炸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後果難以設想。科學家們分析歷史上造成恐龍滅絕等災難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小行星與地球碰撞。

目前,地面人防工程和躲避等被動方式是防禦小規模碰撞事件最有效的重要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科學家開始研究如何主動防禦小行星碰撞地球。

目前主動防禦小行星主要有3種方式:用長期作用力來改變小行星軌道;利用動能撞擊改變小行星軌道;核爆炸。

用長期作用力來緩慢改變小行星軌道有很多手段,包括太空拖船、引力拖車、用挖掘機使小行星拋出質量、用強激光照射改變小行星表面蒸發量、用表面噴漆等手段改變光壓力等。太空拖船是很容易想到的方法,即用航天器連著小行星將其拖動而改變軌道。離子電推進的小推力發動機效率高,已經在“深空1號”探測器等任務上進行使用。

用航天器動能撞擊的方法改變小行星軌道是目前技術可以達到的,深空撞擊任務曾成功使探測器撞擊了彗星Tempel 1。小行星的構成特性對碰撞效果有很大影響,對某些材質鬆散的小行星,有可能碰撞器會從小行星中間穿過而效果不理想。與小行星軌道運動相反逆行軌道可以產生更大的相對碰撞速度。

核爆炸本身是成熟的技術,是目前人類能產生最大能量的主要手段。根據能量分析,對預警時間很短或質量很大的小行星威脅,目前只有核爆炸手段可以進行防禦。

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陷,目前通過實例模擬比較多種手段的優缺點,認為對直徑大於600m的小行星,除了核爆炸外的其他單一手段均不能在30年有效改變小行星的軌道來解除威脅。


蘭順正


現在基本上是沒有辦法阻止的,世界上已經實現的那些太陽系遠征,無一例外的都是借住行星引力實現的,這個都是特定條件下的行為!想要阻止直徑千米級的天體與地球親密接觸,個人認為,起碼需要核動力飛船,這個,世界上的技術儲備有限(俄毛剛宣佈有核動力巡航導彈)。不考慮核動力,那麼我們的技術能力也就遠征個月球(緊急情況下做出更大努力是可以,但能有1%的希望就不錯了),在如此近距離內,給我們爆破臨近天體的時間只有最多十來個小時,有可能在它上面放幾回煙花,但卻不能讓其偏出地球的喜歡。電影天地大沖撞描述的比較合理!炸一炸,但落下來的塊頭還是太大,足以讓大多數人game over!


用戶5753392137


如果出現小行星撞擊地球,那麼人類的辦法還真不多,目前除了用改裝的火箭或者彈道導彈進行攔截的話,還真沒有好的辦法。甚至可以認為我們目前還不具備摧毀小行星的能力,這也是美國宇航局在2020年代要做的事,找到一顆小行星,然後進行研究,看看如何擊潰一顆小行星。

用核彈打小行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命中哪個位置比較合適,摧毀小行星之後會出現大量的碎片,那麼這些碎片就有可能繼續沿著軌道走,最終還是撞上地球。

就算不造成破壞,那麼對地球的影響還是有的。比如一顆10公里級的小行星,被摧毀之後變成了10多塊1公里或者幾百米直徑的碎片,那麼還是對地球構成的威脅。

用核彈打擊的效果其實不佳,還不如把整顆小行星偏轉軌道,讓其改變軌道,這種方法應該是最理想的。但目前偏轉小行星的技術還沒有,對於小行星撞擊,我們只有核彈打擊的方法。


太空伊卡洛斯


在浩瀚星空中,當發現一顆小行星正朝地球飛來,經過計算得知,在地球自轉與公轉的行程中的某一時段這顆小行星恰好會與地球撞到一起。雖說這種偶合的幾率應該是非常低,但是不能確定為零,若碰巧就有那麼一天我們真遇上了,應該怎麼辦?這可是一個思考題,不會有任何證據來證明誰說的對,誰說的不對,純屬是瞎論胡猜吧。

據科學家推測,大約是在幾千萬年之前,就有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而導致延續了幾千萬年的恐龍時代滅絕。若這個測算屬實,真就很難說,只有那第一顆就沒有第二顆了?記得大約是在80年代吧,在廣播中就聽到過一個驚人的消息,一顆小行星正朝地球飛來,恐有與地球相撞的危險,也不知是當時科學家算錯了數字,還是什麼原因?小行星在距地球幾十萬公里處與地球擦肩而過,這則消息確讓地球人虛驚了一場,若那顆小行星當時真能與地球接上了吻,恐怕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了。

若問當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就我們當下的軍事力量能阻止嗎?有人會說能,有人說不能,無論說能或不能,都屬推論,說錯了也不用負責任。說能者的意見是:當發現一個小行星向我們襲來,通過我們望遠鏡搜捕與計算機運算,得知小行星所在的位置,並確定它行進的秒速,它的質量,它的體積,並與我們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秒速與方位分別運算,得出結果,小行星會與地球在某一時空段撞到一起。雖說這是假設?我們就當真的,樂觀派會說:“沒事”,用我們的超型火箭,攜帶核彈頭,射向小行星,在我們操縱的時間與空間裡讓核彈與小行星相遇起爆,把小行星炸成碎片,就算這些碎片再流向地球,由於力的分散,其能量也會大減。或者用超型火箭,通過運算在地球精準的位置上射向小行星,讓火箭強大的推動力迫使小行星變軌,讓其在偏離地球的安全位置裡與地球擦肩而過。

這些美好的想象,也許一些人在科幻片裡看到過,也許就是憑空的一想而已,好像人就是萬能的,沒有做不了的事情。當然這一論點也會遭到質疑 :(1)小星星也有大有小,當一顆小行星超過十公里的體積,以第一宇宙速度砸向地球,它的能量會有多大?就是我們當下地球上最大的火箭與核彈,與小行星在真空中相遇,也無疑會像跳蚤給大象撓癢癢,(2)用地球上發射火箭的推力,來迫使小行星變軌,那更會是不可能的,單從速度上講,人造的動力,與自然的動力,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就像一隻野雞在高速路上與大貨車相撞,野雞的重量與速度要想改變大貨車的走向,是根本作不到的。(3)地球是圓的,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轉與公轉,若想在地球上向小行星發射火箭,必須要在精準的時間與精準的位置上才行,若達到這個要求,最起碼地球不同的經緯度上都得有發射點,試想如果當某一發射場的最佳發射時間,恰在地球的自轉使發射場正處在與小行相背的另一面,須24小時才能再轉回來,這一時差,恐怕黃瓜菜都晾涼了。達到這一要求,預測在世界大同之前,是根本做不到的。要說在若干年後地球人預防這一天災可能會有辦法,可要在近代碰上這種事,恐怕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就說這幾句吧?反正都是沒有根據的瞎論。


手機用戶58801659536


以當前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尚不能在太空,自由的馳騁,要在太空攔截小行星,那簡直是痴人說夢,雖然當前有些武器很先進,但也只能在地球上逞逞威風,太空和地球完全是兩回事,可小行星是在太空飛行的,要阻擋它必須用太空武器,而現如今連個太空站都維護不好,就別提什麼太空武器了,要阻擋和擊毀小行星,必須要用超級熱核巨能炮,但它需要一個太空載體平臺,就目前世界的軍事科技水平而言,要突破這個極限,似乎還很遙遠。


畢信奪1


實際上己人類現有技術,這類問題經無多大難度。現在問題關鍵是建成機制,成立相應部門負責小行星的觀測,軌道計算,預警,制訂相應的技術方案,落實經費保障。技術上有兩類,一是變大為小,用核彈將行星炸散,讓其在大氣層中燒燬。二是用大型火箭將其推離與地球相碰軌道。




解惑去疑


承邀,對於這問題,我個人認為:

笫一,要看這顆小行星的體積有多大,如果這個小行星的體積超過了當今地球上核能力的攔截力量,那是無法攔截的。

笫二,小行星向地球撞來,主要是地球引力的作用。如果這顆小行星自身沒有引力,是可以在它飛行的速度範圍內,提前發射核動力導彈進行攔截,我認為是可以防止它撞擊地球的。

此乃本人愚見。謹此!


奔馳52208960793


如果有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以目前世界軍事力量炸掉是一回事,阻止要是另一回事。炸掉一小行星,在太空爆炸中,其衝擊波比小行星撞地球更可怕,地球只有保存了植物標本了,一切動物都被衝擊波震得捲了鳥蛋。改變一小行星行運行軌跡需多大推動力,還要克服地球的吸引力。天地的遊戲規則是由天地定的,非人力定的。改變天地其規則,必須用天地的遊戲。人雖上能通天,下能入地,太過之過不可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