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人們又開始讀詩了

人們又開始讀詩了

李少君

詩歌似乎一夜之間又突然火了,“詩刊社”“睡覺前讀首詩”及“為你讀詩”等微信公眾號訂戶動輒在十至數十萬,甚至數百萬。這也意味著,每天有龐大的微信訂戶在閱讀詩歌;草根詩人餘秀華一夜走紅,詩集發行很短時間內突破十萬,創二十年來個人詩集發行量最高,《給孩子的詩》《中國好詩歌—最美的白話詩》《那些年我們讀過的詩》《那些孩子們喜歡的詩歌》等詩歌選本也廣受歡迎;微信朋友圈裡,詩歌是刷屏最多最受關注的;一檔詩歌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創造最高收視率……種種跡象表明,詩歌越來越受到關注,詩歌又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詩歌,再一次成為人們精神的需要,甚至,正在成為一種心靈的必需品。讀詩,正在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和喝茶聽音樂一樣了。

詩歌重回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也有著歷史的和文化的原因。在中國文化中,詩歌有特殊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是“詩國”,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中國古代是以“詩”來教化文明的,據《禮記·經解》記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故“詩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因此,詩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基礎。有人甚至稱,西方有《聖經》,中國有《詩經》。

詩歌在中國從來關乎心靈。學者胡曉明先生就說過:“中國詩是中國文化最具有心靈價值的創造。”錢穆先生則認為詩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類似宗教的作用。詩歌在傳遞個人心靈微妙感受、抒發性靈之外,還在規範倫理、教化人性、慰藉人心方面,起到與西方宗教類似的作用。林語堂先生也認為:“吾覺得中國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指出詩教導中國人一種仁愛悲憫、具有同情心的人生觀,理解和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與同類。

所以,自古以來,中國有著廣大的詩歌市場,甚至有一種詩歌崇拜的氛圍,在其背後,是因為中國有著廣大的心靈市場。而詩歌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一種心靈的學習或者說學問。詩歌的起源是感於心動於情,其過程是從心出發,用心寫作,也可以說是一種修心的過程,而其目的是不斷提升境界即心靈層次,從而不斷自我超越,最終達到安心。好的詩歌作品一旦創作出來,又能讓他人讀了以後感到動心,體驗詩中情感,領悟詩中意境,同樣達到安心的效果。而這一點,也許正是當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當代社會正在進入一個解決溫飽之後開始追求安心的“新精神追求”階段。這是一個傳統觀念分化、新的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人們希望建立新的精神價值的時代。由於這樣的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全球化、網絡乃至各種新現象、新事物紛紛湧現,人們無法迅速適應,所以人們一方面緊張焦慮忙碌,另一方面又茫然不知所措。有人說這是一個有些“窩心”又有些“糟心”的時代,而詩歌正好可以承擔特殊的安心作用,比如個人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寄託與相互慰藉,個體精神的救贖,超越性意義的追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詩歌可以說是具有廣泛的歷史和社會基礎,直接便利的心靈安慰品和精神營養劑。不獨社會中上層的人們,草根底層人群也將這一古老有效的精神療養方式撿拾起來,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如此多的草根底層詩人寫詩,而一旦有人寫出好詩,又有那麼多高大上的人也由衷喜愛併為之推廣,比如餘秀華現象的發生。因為,詩歌就具有“以心傳心,心心相印”的特點,還因為,中國自古就有這個傳統,擁有廣大的人心基礎。同時,詩歌的神奇力量和強大功能也由此可以看出一斑:在某個時候,少數清貧甚至近乎一無所有的人,居然覺得有詩歌就足夠了,就能活得很滿足和很有尊嚴。

因此,有人歡呼,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到來了。我覺得不宜過分樂觀,也許,這還只是一個新的起步,當然,這是在詩歌的社會基礎夯實以後的一個起步。就像電影院線建立完善之後億元大片不再是神話,現在,詩歌讀者群、新的詩歌傳播渠道和相當數量的寫作群體都已經有了,但我們似乎還需要呼喚偉大的當代詩歌的出現,期盼“高原”之上的“高峰”。最近詩歌界熱烈討論詩歌的“草根性”,期望一個自由、自發、自然並最終走向自覺的詩歌寫作時代的到來,其背後也許有著這麼一個深層的思考:在中國現代化加速以後,在當代詩歌已經向外(西方)學習之後,需要再向下(本土)、向內(傳統)尋找資源和動力,從而最終向上建立中國人的現代意義的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學的世界。

充盈中國人的現代意義的精神世界,詩歌或許可起到或多或少的幫助作用。這也是我們選編這本《那些中學生喜歡的當代詩歌》的原因之一。

人們又開始讀詩了

主編:李少君 評點:何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