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電影《我不是藥神》火了!

它還原了一樁真實案件

講述的是小人物因病掙扎

卻折射出了對生命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其實,對生老病死的叩問

幾乎是每一名從醫之人

職業道路就必過的關卡

如果他(她)的身份是

一名經歷過許多的醫療兵

思考也許會更深入、徹底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軍營故事講述人”

與你細說一群醫療勤務兵

眼中“生命與生活”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關鍵詞:拯救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雖然看慣了生死病痛,但是當它出現在身邊時,我還是拼盡全力抵抗。”

——衛生員 林炳庚

走進熟悉的學習室,面對的是朝夕相處的戰友,可衛生員林炳庚還是特別緊張。

這是林炳庚當兵以來第一次登臺演講,他覺得在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太值得一說了。

“那天我們在院子裡訓練,‘砰’的一聲,歡就倒了,毫無預兆!說真的,長這麼大,我也是第一次碰見身邊人出狀況,怎麼喊歡哥都不應、臉色發白,四肢抽搐……”

當兵第三年,林炳庚就跟隊參加了醫療巡診及演訓任務保障,對於急病、險情都有一定的經驗,可他說,“戰友倒地的當時,自己有些手足無措”。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臺下戰友聽得入神

“救別人跟救自己戰友不一樣!”林炳庚回憶當時的場景,他很快理清了思路,開始給戰友心肺復甦術搶救,所幸搶救及時,最後脫離危險。

“為什麼救戰友就不一樣?”在臺上有人問林炳庚這個問題,他一時半會兒不知如何回答,可一走下臺,他就想到答案了:“來當兵,誰都沒示弱過,自己的戰友倒下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情況”

在演講中,林炳庚的一席話感動了許多人,他說“當醫療兵真的很幸運!自己是特殊的‘戰鬥員’,可以在關鍵場合,救人一命,從而改變命運。”

林炳庚坦言,戰場上救的可都是自己的戰友,要想解救戰友于危難之間,他要更經常的訓練、更努力的提升技藝……

關鍵詞:相隨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一路下來,40多公里,光是水泡,我幫他們挑了20多個。”

——衛生員 朱明超

由於業務精湛,士官朱明超經常被抽調參加重大演練、安保任務的衛勤保障。登臺發言,他講了最近一次參加拉練及其衛勤保障的經歷。

“有時候我在想,我和地方醫院的工作人員相比,有什麼不一樣的呢?”朱明超說,到了野外拉練場,區別就凸顯出來了——

和普通醫生不一樣,一名醫療兵(軍醫)自己也得有戰鬥能力。沒一雙鐵腳板,就無法隨隊保障;不懂戰術基礎動作,遇到緊急情況自己也要被判“出局”。

朱明超說,每次參加大項任務,他都感覺”自己的身心都能得到鍛鍊。”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語言樸素,但收穫了掌聲

“剛出發時,每個人都精神抖擻,隨著訓練強度、難度不斷加大,尤其是在廣西叢林訓練,難免會出現一些傷痛”,朱明超說,因為全程隨隊,所以戰士們經歷的,他也會經歷,只不過他的“戰鬥”在幕後。

說起一個新兵的故事,朱明超有些淚目。他說有一年參加拉練,他看到一個新兵全副武裝走了40公里,已經有些發燒了,腳上也都是水泡……

朱明超給這名新兵挑過水泡後,讓他上收容車,可他一瘸一拐頭也不回地往前走,說不能丟了班級的臉。那一刻,朱明超彷彿看到了18歲的自己,想到自己是頂呱呱的團體的一員,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跟隨一路,收穫一路。朱明超說,雖然自己的戰位不是最前沿的刀槍相對、赤膊上陣,但為戰鬥力保駕護航,也是一份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必須有人去幹,而且一定要幹好”——這,是我們醫療兵的使命。

關鍵詞:新生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有時,患者恐懼的不是病痛本身,而是未知感和孤獨感。”

——護理兵 馮茹

“年初,上等兵小李在障礙場受傷,做完手術後只能臥床休息,連吃飯都要人幫助。”講臺上,士官馮茹和大家娓娓道來一段故事。

“我想回中隊!班長,你說我什麼時候能回去?”幾乎每一次換藥,小李都會問馮茹。這讓馮茹想到了自己第一次跑3000米時的場景,每跑一小段路,她都會問自己的班長,啥時候能到終點。

馮茹說,這樣的場景自己還碰到了許多。伴隨著擔負的任務愈重、訓練愈嚴,屬於戰士的“傷痛”彷彿也悄悄地多了起來。好在,對於訓練傷的防治工作,部隊也越來越重視。

“有的戰士,17、18歲,就要面對人生中第一次‘大手術’、‘超級疼痛’,而在肉體康復的同時,他們最需要的其實還有心靈的慰藉。”

馮茹說,小李就是這樣的一個戰士,他天天問什麼時候能康復,就是因為心理不安。為了開導他,馮茹經常跟他講解一些病理知識,一有空就和他談心,教他樂觀面對。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事例生動,獲得了臺下戰友的共鳴

在交流中,馮茹瞭解到,小李不是因為皮肉之苦而不安,而是怕自己回到中隊跟不上訓練進度,這種“內心恐慌”讓她很感動,戰士心裡惦記的,都是訓練場。

這之後,在馮茹的幫助下,小李對自己的病情也有了瞭解,增強信心的他康復得很快。

“一次,我試著給小李的戰友取得了聯繫,瞭解情況後他們來了好些人探望小李。” 馮茹說,當看到病房裡戰友們樂呵呵地抱成一團,讓她莫名覺得十分有趣。

如今,康復歸隊的小李參加了骨幹集訓,正在向著一名合格士官發起衝鋒。而馮茹自言:“我對護理工作也有新的認識,有時候,我們需要幫助戰士的心裡獲得新生!”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一場官兵自發開展的

“軍營講述人”活動

引得官兵紛紛大方登臺

有的說義務巡診故事

有的說救治戰友經歷

有的說自己下步打算

我不是“藥神”,我只是醫療兵,我想說說我們的故事……

據悉,這場故事會是

他們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

的系列活動之一

他們在屬於自己的陣地上

為了強軍目標正進行的

是“不一樣”的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