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一份《通知》讓吉林省個體戶上演創富神話

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第一個有關發展個體經濟的報告,提出“各地可根據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後,批准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閒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

“個體戶”這個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時出現的詞彙,標誌著中國人從“割資本主義尾巴”的話語方式中,終於能夠開始走向市場經濟所賦予的對自身命運的自主。

在吉林省,說起“個體戶”,大家多會把目光匯聚到長春光復路。

據不完全統計,從這裡走出的千萬富翁已過千人。

一份《通知》讓吉林省個體戶上演創富神話

光復路市場,曾被當做發展資本主義的大本營被砍掉。1979年,長春市工商局決定開放恢復八處集市,光復路市場就是其中之一。

但恢復之初只是個露天市場,劃分了幾個地段,比如,有黃煙地段,肉類地段、糧油地段,還有乾鮮蔬菜地段。

當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方便社員進入這裡,把自己家裡出產的農副產品拿到這裡與市民進行交易。

1981年8月1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發展城鎮集體和個體商業、飲食、修理服務業若干問題的通知》。

《通知》指出,到目前為止,全省集體商業、飲食、修理服務業已發展到1.1萬多戶,服務人員達11萬多人,個體工商戶已達到4.4萬多戶。

這一年,全國個體戶達101萬人,並且允許個體戶入黨。

“個體戶”的成功,標誌著我國走向了市場經濟。

一份《通知》讓吉林省個體戶上演創富神話

也就是在這一年,光復路市場由“露天”走向“室內”:長春市政府批准,在光復路市場蓋一個大棚,建設一處永久性市場。

1982年7月6日,建成並開業。

1982年3月份,吉林省人民政府發出了《關於發佈 〈吉林省個體工商戶管理試行辦法〉的通知》,《通知》說,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遵守國家的政策和法律,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不剝削他人勞動的個體經濟,是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必要補充。

正是有了這份《通知》,吉林省個體戶開始上演創富神話。

中東集團董事長盧麗回憶: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候我才20歲出頭,改革開放的春風從沿海地區吹向內陸,使我萌生了做生意的念頭,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我怎麼才能賺到錢。

1984年,我在東大橋開了一家五金日雜店鋪,這是我創業之路的開端,也是中東集團的前身。當時啟動資金只有800元,員工只有我的母親、史連發和我3個人,我們靠批發圓釘、鐵線等商品賺取差價。

上個世紀80年代有個特有的詞,叫“萬元戶”,主要誕生在個體戶、私營業主和企業承包者群體中,我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店鋪開張,街上的客流也越來越大。

這樣的場景,不僅發生在城市,農民也要“進城”。

“1979年夏天,看到一篇稿件,說蛟河一個礦山小吃部早晨第一次賣油條,人們竟擠壞了窗戶門和桌子,我很有感慨。”網友“龍之心”在他的《我親歷了改革30年》博文中這樣寫道,“過幾天,收到了樺甸鎮郊一個生產隊來信,說要到城裡開狗肉館,問可不可以。我們請示後報紙旗幟鮮明地公開答覆說:可以!這個事件在某些部門和老幹部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說這是‘棄農經商’,農民開飯館,商業做什麼?爭論經歷了一陣子。此事件後來新華社做了報道。”

1983年,吉林省個體勞動者協會成立,個體戶從此有了“孃家人”。

到上世紀90年代,是個體工商戶大規模“升級”的年代,他們不再滿足於練攤倒貨,而是利用積攢下來的“第一桶金”創辦公司。

1993年,我國第一部《公司法》誕生,全國出現了辦公司大潮,吉林也不例外。

一份《通知》讓吉林省個體戶上演創富神話

修正藥業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誕生的。按照修淶貴自傳性質書籍《正道》描述,1995年,通化市醫藥局的領導找到了交警基建隊隊長修淶貴,提出藥廠要承包,問他願不願意接手?書裡還披露,藥廠當時只有20多萬的固定資產,卻有400多萬的外債。

1995年5月9日,穿著警服的修淶貴來到藥廠……通過努力,這家當年負債400萬元的小藥廠,到2017年實現了年收入600多億元。

包括修正藥業在內,還有吉林敖東、皓月、東北襪業園一串串耳熟能詳的名字開啟了我省經濟發展的一片新天地。

一份《通知》讓吉林省個體戶上演創富神話

尤其是近年來,在我省大力支持下,民營經濟由“後補”選手晉級為主力軍。

2013年,我省將民營經濟作為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出臺了《關於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2017年,以破解民營經濟發展障礙為突破口,制定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若干措施》,高含金量的優惠政策,讓吉林省迎來了又一輪民營經濟發展的春天。

民營經濟,已佔吉林經濟半壁江山。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小野 圖片為資料圖片或網站截圖

一份《通知》讓吉林省個體戶上演創富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