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乾貨!王羲之書法——姨母帖 妹至帖 其書帖 講堂帖(附譯文)

乾貨!王羲之書法——姨母帖 妹至帖 其書帖 講堂帖(附譯文)

王羲之《姨母帖》硬黃紙本。縱26.3釐米,橫53.8釐米,藏遼寧博物館。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姨母帖》,行楷,載原裁於唐人摹《萬歲通天帖》。

《姨母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早期作品之一,帖中文字雖屬行楷書體,但書法中還留有隸書遺意,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整體風格厚實凝重。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從帖文來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後,心情十分悲痛,連正常的事務都不能安頓料理了。

《姨母帖》在王羲之的書法中屬於“過渡型”的書體。它對研究東晉書法,和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發展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萬歲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是王羲之後裔王方慶家物,內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書。王方慶於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6)上進武則天,武命人臨摹後將原本又賜還王方慶。現存《萬歲通天帖》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鉤填技術極其精妙,可謂“下真跡一等。”董其昌曾稱此帖“奕奕生動,並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洩殆盡”。

此帖曾摹刻於《戲魚堂》、《真賞齋》等叢貼。現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盡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質兩種,《姨母帖》屬於後者.楊守敏說:“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此類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寫,其結字和用筆都還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現在出土的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橫畫,隸書的筆意都很明顯;“痛”“日”“何”等字的轉折處都較生拗峭拔,並殘存橫式。這些都是隸書筆勢孑遺。另外筆畫質樸凝重,出筆入筆比較自然,不像唐以後那樣強調一筆三折。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較接近。

乾貨!王羲之書法——姨母帖 妹至帖 其書帖 講堂帖(附譯文)

王羲之《妹至帖》 摹本 縱25.3釐米 橫5.3釐米

(日本東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1973年首次公開發表) 釋文: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耽之。

乾貨!王羲之書法——姨母帖 妹至帖 其書帖 講堂帖(附譯文)

王羲之《其書帖》臨本,紙本。3行,24字。草書。

此帖為近代羅振玉收錄於《貞松堂藏曆代名人法書》,為敦煌文書中所見‘晉人尺牘'中的一件。

釋文: 其書,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然其有書,數載何以如此斷絕耶。

乾貨!王羲之書法——姨母帖 妹至帖 其書帖 講堂帖(附譯文)

王羲之《講堂帖》(唐人臨,趙孟頫補)王羲之《講堂帖》(唐人臨,趙孟頫補)

《講堂帖》是王羲之寫給蜀中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封信,收在《十七帖》中。

《講堂帖》原文: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欲因摹取,當可得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