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勤於耕耘,甘於平淡的語文特級教師——楊華當

楊華當:男,1966年出生,湖南省正高級教師,湖南省特級教師,湖南省中學語文學科專家,湖南省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專家,湖南省中小學優質空間課堂首席教師,邵陽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邵陽市中學語文職稱評審專家,全國中語會評選的高中語文“四項全能教師”。新寧縣第一中學高中語文教師。

1986年畢業於邵陽師專中文系,2000年從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先後在邵陽市茶鋪茶場子弟學校、新寧縣第三中學、新寧縣第一中學從事初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和教研工作。工作31年來,17年奮鬥在高三語文教學前線,19年擔任班主任,15年擔任語文教研組長。

勤於耕耘,甘於平淡的語文特級教師——楊華當

教研成果

★論文與課題:

2014年、2009年分別獲得省級公開課教學評比二等獎、市級教學比武一等獎。。

2010年帶領學校語文組成績優異,《語文教學與研究》雜誌以《但借恆心磨一劍,亦教風雨細而柔》為題對學校語文組進行了專題報道。

高考成績多次獲得市縣一等獎。

2012年主持的課題"融本土文化於語文教學實踐研究"獲得市一等獎。

2006年參與研究的課題"作文情趣導寫實驗"獲得市一等獎。

2009年參與研究的課題"偏遠地區高中語文合作教與學的探究"獲得市一等獎。

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與研究》《咬文嚼字》《語文教學通訊》等報刊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50來篇,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篇。

★出版著作:

作為副主編正式出版合著兩部:《高中新課標同步攻略》(海南出版社出版);《作文章法》(中國文聯出版社)。

主編校本教材3部:《語文識記本》《學業水平考試語文過關手冊》《崀山文化讀本》。

★輔導學生:

指導學生在省級刊物發表文章20多篇。

指導青年教師多次獲得市縣教學比武一等獎。

2017年,作為導師的教研小團隊的優秀事蹟在湖南教育電視臺展播,被評為優秀團體,並即將送國家教育部參評。

勤於耕耘,甘於平淡的語文特級教師——楊華當

成果榮譽

★2017年被評為湖南省正高級教師。

★2015年被評為湖南省特級教師。

★2013年被全國中語會授予"四項全能教師"稱號。

★2016年被評為邵陽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

★2016年作為首席教師的優質空間獲得優秀獎勵(全省第一名)。

★2016年省教育廳主管網站"瀟湘在線"以《但使耕耘多,會有歲稔時》為題對他進行了專門採訪報道

★2014年《邵陽日報》以《追求》為題對他進行了專題報道。

★2014年《華人時刊》雜誌以《甘於平淡,樂於育人》為題對他進行了整版宣傳。

★2014年《文學教育》雜誌“中學語文名師推介”欄目對他進行了專版介紹。

★2009年、2013年帶領學校語文教研組獲得市優秀教研組稱號。

★2014年帶領學校語文教研組獲得省優秀教研組稱號。

★2014年帶領學校語文教研組獲得市五一先鋒班組稱號。

★工作以來,擔任班主任工作19年,獲得學校優秀班主任11次。

勤於耕耘,甘於平淡的語文特級教師——楊華當

楊老師名師工作室團隊

教育感悟

既然選擇了這門職業,就要熱愛這門職業;不僅僅把教書育人當作一門職業,更要把它當作一門事業。特別是作為班主任老師,既要低頭趕路,又要抬頭看路;既要高瞻遠矚,又要深入實際。 所以班主任老師要常對自己說:我的肩上有一副擔子,一頭擔著義務,一頭擔著責任。要常常告誡自己:我的兩個心房,一個裝的是良心,一個裝的是愛心;我捫心自問時,講的是良心,我傾情付出時,灑的是愛心。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一個教師,首先必須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必須勤奮鑽研,精益求精,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讓自己始終處於學習狀態,讓自己始終站在教育科學發展前沿,刻苦鑽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不斷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不斷為自己“充電”。每個老師要始終堅定一個信念:教無止境,修不停息!

要做一個有個性、有詩性的語文教師。“語文”二字,乃是詩性的字眼,語文教學,理應為詩性的教學。詩性,激發我們內心的真情與性靈,喚起我們心底真、善、美的感情,引導我們走進語文世界去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激勵我們去聯想、去發現、去探尋。語文教師需要一直注重以詩性慰心,以詩意行教,以日益精湛的教藝揮灑才情,使課堂教學展現語文獨特的魅力。語文教師無論是不是詩人,內心都必須蘊含一份涵養深厚的詩魂,課堂深處都該有著一縷詩魂的迴盪。

三尺講臺,一顆愛心;放飛希望,樂此不疲——這就是楊老師從教三十幾年來的真實寫照。勤耕不輟,天道酬勤;求木之長,必先固根——這是楊老師一直的執著信念。甘於平淡,不計得失;汲汲進取,默默奉獻——這是楊老師畢生的追求。他始終堅信;“天道酬勤”,“但使耕耘多,會有歲稔時”,沿著這樣的道路走下去,相信會越走越寬!

勤於耕耘,甘於平淡的語文特級教師——楊華當

勤於耕耘,甘於平淡的語文特級教師——楊華當

楊老師與學生們在一起

湘軍論壇:

語文教學中的詩性展示

湖南省新寧縣第一中學 楊華當

一個漢字,一個藝術載體;一個詞語,一個有聲有色的藝術形象;一篇文章,一個多層次的審美空間:“語文”二字,乃是詩性的字眼,語文教學,理應為詩性的教學。詩性,激發我們內心的真情與性靈,喚起我們心底真、善、美的感情,引導我們走進語文世界去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激勵我們去聯想、去發現、去探尋。

要做一個有個性的語文教師,就需要有底蘊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審美哲學,需要一直注重以詩性慰心,以詩意行教,以日益精湛的教藝揮灑才情,使課堂教學展現語文獨特的魅力。語文教師要走出低俗、媚俗、庸俗的俗態,要有支撐語文教育教學大廈的雄心壯志,支撐起語文教師不凡之教骨。而要達此境,語文教師無論是不是詩人,內心都必須蘊含一份涵養深厚的詩魂,課堂深處都該有著一縷詩魂的迴盪。

教學的語言:優美的詩句

教學語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底、知識修養和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語文教師的語言若能是優美的詩句,必定會營造全新的詩意般的氛圍,讓學生走進詩一般的園地裡去品味語文教學內容並獲取人生最寶貴的教益。因此,優秀的語文教師都在教學語言上孜孜不倦,苦心追求語言的平實、簡明、流暢且具有個性化的詩性美。

有的教師善於用詩情畫意的語言設計導語,有的教師善於用精煉明快富有啟發性的詩性語言作結束語,有的教師善於用詩性的語言揭示人物形象的意蘊。如分析林沖形象時,就可抓入火燒草料場時林沖的“大喝一聲”:這一喝,震掉了林沖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奴性;這一喝,喝出了一個虎虎生威、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一喝,喝走了林沖安於現狀俯首聽命的道德觀念;這一喝,喝出了林中的威風,點燃了林沖心中復仇的火焰。一條血性漢子啊,在喝聲中人性復甦了,大夢也做醒了——殺仇敵造反便是唯一的出路。這如詩的語言,讓學生徹底理解了人物的性格。

可以說,如果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貧乏,就會像花朵失去了芳馥和神韻,語文課的審美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

詩句,誘發出燦爛多彩的審美情趣,構建著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教學結構:精美的詩章

教學結構看起來是一個形式,其實它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無不緊密聯繫,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所以必須以精美的篇章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方法很多,比如要突出教眼。教眼的設置因文而異:抒情的作品,以“情”為教眼,敘事的作品,則以高潮為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中的講授就可以抓住一個“情”字,全文用了32個細節描寫來塑造大堰河的形象,32個細節便是32個抒情點,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這32個抒情點上傾聽作者心靈中的情韻。這樣,學生恰似在一首首抒情小詩中暢遊,感受那一縷縷最動人的詩意。

又比如變繁瑣的分析為探究、品味。醉心於繁瑣的分析與架空的傳授知識都有損於優化語文教學結構,必須予以摒棄。要抓住課文中的主幹精髓讓學生自己去明其究竟。文章的精彩部分,應重錘敲打,讓學生探究、比較、品位,反覆咀嚼語言中的情和意,體驗其中的人情美與意境美。比如,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就可抓住鳳姐與寶玉的出場描寫,讓學生比較其同中有異的細節描寫。王熙鳳驟喜驟悲的表演,賈寶玉無人敢管的特殊地位,都是通過細節描寫來完成的。因此,讓學生走進細節去比較分析人物的情態和神態,體悟感受語言中每個詞的藝術魅力,學生在比較探究品味中理解了人物形象的意蘊,理解了人物形象的內涵。

教學情感:多彩的詩情

教師的感情形態一定要緣文抒情,從而形成感情鮮明的教學氛圍。比如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祥林嫂兩段“我真傻,真的……”幾乎一字不改的語句。教師那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流淌著祥林嫂那血與淚的控訴。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靜靜地傾聽著,細細的品嚐著每一句話的辛酸與苦味,一顆顆晶瑩的淚水落下了……

教師的感情形態要與作者的感情心態合拍。比如教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便可用大波大瀾式的感情形態去感染學生;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可用微波細瀾式的感情心態去感化學生;教魯迅先生的雜文,可用冷峻激憤式的感情形態去啟迪學生……不論是分析人物形象,還是理清情節;不論是繪景狀物,還是生髮議論,都應該以課文中的感情基調為基調,用感情的波瀾去召喚學生,帶領他們走進感情海洋裡去品味課文的真諦。

教學節奏:有味的詩韻

節奏,是詩歌絢麗多彩的外衣。語文教學的節奏,應該蕩起悠揚有味的詩韻,引導學生“接近藝術家的最終目的”。

比如《將進酒》中李白的情感富於變化,忽而高亢激昂,忽而低沉渾厚,忽而歡暢淋漓,忽而愁上心頭,那“悲——歡——憤——狂”的感情變化正式我們教學所要把握的節奏旋律。

又比如教《安東諾夫卡蘋果》,除了抓住場景描寫外,可用張弛交替的教學節奏傳達課文中的詩情詩韻。講述“蘋果豐收圖”,可用較快的語速、輕鬆的語調把學生帶進馥郁香甜的蘋果園;“莊園生活圖”,可用舒緩的語速、甜蜜的語調引導學生進入作者難捨的貴族情懷世界;“深秋打獵圖”,可用較快的語速、高昂的語調,因為這同畫面中的主要人物謝苗內奇的野性、豪爽的陽剛氣質相吻合;“小地主生活圖”,語速便可平穩舒緩,語調略帶傷感,帶領學生走進那深秋光禿禿的果園、荒僻的小道、蕭瑟的樹林、寒冷的曠野。總之,以“張——弛——張——弛”的變化交替的教學節奏,構成優美有味的詩韻,,再現那個已經逝去的田園夢境。學生在如詩如畫、似歌似潮的意境中盡情的享受美,體驗美,回味美,進而產生表現美的激情。

泰戈爾說:“這世界乃是美之音樂所馴服了的、狂風驟雨的世界。”美妙音樂的魔力就在於它春風化雨般的直達人心的感染力。語文教學就應該是這樣一曲充滿詩意的“美之音樂”。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了詩意,你會發現:語文是閃亮的先秦繁星、皎潔的漢代宮闕,是珠落玉盤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莊子的逍遙雲遊、孔子的顛沛流離,是君子好逑的《詩經》、魂兮歸來的《楚辭》,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夢中淚!

(本文發表於《語文教學通訊》2016年第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