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一線城市久居的你,都有過什麼樣的錯覺?可能最大的錯覺,就是以為自己真的「久居」一線城市了吧。說到底,這就是

夢想和現實的碰撞,越是不甘,越是激烈。之所以留在大城市,是相信這裡的文化,會逼著你成長、競爭、追逐;也逼著你再累再苦,都爬起來拼命奔跑達成對自己的期待。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北京女子圖鑑》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臺詞:

「北京就是一個標準不一的地方,你想要什麼標準,就按照什麼標準去努力」。

這句話,真的太雞血了。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我們這種漂在城市浮華中的人,突然有了一種幻覺 —— 我有自由掌握一切,只要努把力就能爭取到。

知乎上有一個738萬瀏覽的話題:有哪些因久居中國一線城市所產生的錯覺?

最高讚的回答:

在中國三四線小城碌碌無為,你會覺得自己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就是這樣了,一潭死水,沒有波瀾。但是在北上廣,哪怕依舊是碌碌無為,你卻覺得自己還有希望 ——那種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說不定哪天就被「機遇」砸中的希望。

再細分下,這些所謂的「希望」,無非就是這幾個:

隨時創業都可以發家致富;

北京戶口遲早都是我的;

只要肯等房子總會買得起。

這也許就是都市人被慾望一次又一次吞噬到只剩下焦慮的原因吧。

遍地圍城。

幻覺一 創業隨時成馬雲

有人說:一線城市遍地是錢,就看你彎不彎腰撿。

有段時間自我懷疑,我到底是不是一線城市的人,為啥天天彎著腰都沒撿著錢。

每天耳朵旁邊都是誰炒幣又賺了一臺寶馬,誰賣個煎餅兒就月入三萬,還有誰的公司新三板上市已經估值幾十個億。

「離職吧,去創業,去實現財務自由」,同樣的夢想洗著不同年輕人的腦。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中關村有一條創業街,來自四面八方的創業者習慣在咖啡廳裡一窩一整天,就為偶遇一位投資人。關鍵是這種「相遇即機會」的事兒它真的存在。

我曾經有個做AI項目的朋友說,他呆在咖啡館一天就等到了三個投資人(不知道有多少吹水的成分)。等到投資人之後,路演搞十遍,從VP見到MD再見到最高級那個老闆,人人對他友善又熱情,就差加一部火箭送他上月球了。

於是當他一簽訂termsheet(投資意向書,不是合同,相當於蓋個手印表示我對你有點意思)就立馬抵押房產跑去銀行借了一筆錢。

對他來說,反正這錢得先弄,工得先開,偉大的事業要搶跑開戰。

投資人也是正兒八經來調研了一番,把他的核心技術,關鍵文檔,運營思路都刨根問底了一遍,他也敞開心扉無所隱瞞跟人家挖心掏肺。反正大家將來都是一家人了。

然而,四個月後,他靠抵押的貸款花得差不多了,才突然想起投資人好像還沒給自己打錢。再跑去問,人家很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們找到一家比你技術更先進的項目,不投了。

當時他真的差點要崩潰了。攤子剛剛鋪好,還沒開張呢,就面臨著準備收攤。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夥人曾經說過:單槍匹馬創業的成功率,不會高於1%。

創業這件事,實質上,只有九死未得一生。哪怕拿到了投資,熬過了天使輪A輪,到後來發現能真正離做大做強給員工帶來人生幸福的這些事兒,還是有點遠。

更常見的狀態是,掙扎。

不是在夢想和現實的撕裂裡,就是在變幻莫測的競爭中。

幻覺二

給些時間我總能融進這個城市

小地方愛託關係,大城市靠競爭力。

對!

但是前提是,大城市裡有關係本身就更有競爭力。

在北京當了五年程序員的大強沒孩子前,還真覺得「北京是我家」。工資四五萬,班車睡一覺上下班。西二旗的程序員們也特別友善,樓下買個咖啡聊個天也會有人替你埋單。

直到寶寶出生,想買部車要等搖號。想買個房斷交過社保就沒資格。更有甚者,有過來人的同事還給他補了一刀:等以後你孩子讀書了,這都不是事兒。

他開始想起關係兩個字。默默敲代碼的程序員也要開始搞關係了,也算是時代的進步。

然而,遊蕩在已經晃盪了四五年的北京,除了每天熟悉的豆汁兒油條早餐車,三環四環長安街,他似乎找不到更熟悉的人脈關係和親戚。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樓下幫你買咖啡的哥們兒,幫不了你的孩子入學;自以為BAT、TMD都認識點人,但他們基本上都只能幫你跳個槽。

城市的一隅,異地人和本地人總歸是界限分明。沒有戶口的人,體會最深的一句話是:夢裡不知身是客。

所謂人脈,在某一刻顯得那麼的蒼白。

我記得《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裡面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臺詞:

「我明白北京不是我的家,但我寧可擁抱現實中的無家可歸,也不想放棄搏一把的機會」。

「搏一把」就能融進去這個城市,雖然渺茫,雖然艱辛,依然有萬萬千千的人在等。他們,既是你,也是我。

幻覺三 奮鬥十年後我一定能買上房

每次經過東三環最繁華的國貿CBD,看到西裝革履的人影匆匆,偶爾有一種豪情湧上心頭,連《北京女子圖鑑》裡的那個女孩兒也能赤手空拳在北京國貿旁邊弄個小公寓,我為什麼不能?

沒有人是買不上房的,只是看買哪裡。

以海淀區為例,我們先看一下近幾月的房價走勢: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雖然,像過山車一樣起伏過,低點曇花一現。

再看看北京周邊的房價走勢: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一條緩緩下降的斜線,像一條金光閃閃的希望在眼前升騰。再看看數字,只是海淀區的四分一,這是不是意味著「只要再堅持一陣子,買房這件事不是夢」?

但仔細想想,「北京周邊」意味著什麼?

意味「上班8小時往返無影蹤」的蜜汁通勤時間,意味著耗費在路上的有限精力,意味著你只是買了座週末度假房,平時還是得節衣縮食在公司附近租個小隔間叫外賣過活。

你的工資永遠追不上房價是個無可置疑的事實。

揣著985/211畢業證,也不過是拿著一張綠皮火車的站票,這趟火車奔向何處,也會因為房價這個黑山洞,讓你時刻都心存彷徨。

你不是歸人 你只是個過客

每逢年關將至,朋友圈都會被兩個字刷屏:回家。

但每當初七上班之前,我又會在朋友圈看到兩個字:回來。

「回」這個字,很有戲劇性。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暫別忙碌的城市,告別老家的熱鬧,都是回。每個人,都註定是城市的過客,也是城市的歸人。

一線城市的幻覺,說到底就是夢想和現實的碰撞。越是不甘,越是激烈。

我一待在順德工作了3年的朋友回到廣州工作。一開始還是覺得順德好,好吃好住,休閒舒服,上班不用打卡,下班直接溜達回家。

工作半年之後卻也意識到,城市大,人心亂,事情雖紛繁複雜,但每解決一件都是巨大的鍛鍊。

他原本在小城市的地方公司做市場,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斷地做表,往來對接工作的也就那幾個人。沒到下班,同部門的幾個阿姨就開始討論去哪裡買菜,老公的車換了,孩子上哪個幼兒園。

到廣州後發現,哪怕做一箇中層的市場人員,每天接觸到的都是流水過億的廣告公司,負責的項目動輒是覆蓋全國的影響力,好像稍不留神機會就會溜走。公司裡面的項目還要靠爭取。換著以前的老阿姨,早就推給他幹了。

知乎高贊:久居一線城市都有什麼錯覺?

這1年的見識,至少頂小城市的5年。

想鏈接大項目的老總,想招聘一流的學生,想找到有拼搏心的追隨者,都比在一個安逸的小城市容易得多。

文化氛圍這東西,都是潤物細無聲的。

在大城市,文化逼著你成長、競爭、追逐。也逼著你再累再苦,都爬起來拼命奔跑達成對自己的期待。

更多的人,放不下身段回到小城市過平凡閒適的生活,不過只是留戀這種激烈和不甘當中,和生活短兵相接的那種熱氣騰騰。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被幻覺纏身,還是披著鋼筋鐵甲戰鬥在北上廣深。

畢竟像八月長安所說的:

「在小城市工作,就像收到一張五十年後的死亡通知; 而在大城市,則像是攥著一張虛構的藏寶圖」。

再虛構,也是一束通向寶藏的光。

文 | 維小維 來源 | LinkedIn(ID:LinkedIn-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