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公司:年收入超過4000億,壟斷市場長達二十年

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公司:年收入超過4000億,壟斷市場長達二十年

作為當今芯片市場的龍頭,英特爾在半導體技術上的創新可說是至今無人項背,包含創新了微處理器的設計,定義了行動處理器的架構,3D記憶體架構的研發,儘管目前的聲勢不若以往,但其在技術上的領導地位,依舊坐得穩穩的。

前段時間,英特爾公佈了他們的季度收益,2017年是該公司又一個創紀錄的年度。第四季度營收達到171億美元,全年營收達到628億美元(約合4100億元人民幣),均創歷史新高。

英特爾是美國一家主要以研製CPU處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近50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

英特爾最初的產品是半導體存儲器芯片。1969年,他們推出自己的第一批產品——3101存儲器芯片,隨後又推出1101和1103,這種價廉物美的產品深受歡迎,供不應求,它的誕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儲器的滅亡。

自1993年發佈針對個人電腦的Pentium處理器以來,Intel一直霸佔全球第一大芯片製造商的寶座長達25年。

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公司:年收入超過4000億,壟斷市場長達二十年

任何一個和計算機相關的人一定都聽過“摩爾定律”,這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先生提出來的半導體行業發展規律。

在英特爾公司,摩爾定律開始得到徹底的發揮和實踐。從70年代起,英特爾就構築了其賴以成功的商業模式——不斷改進芯片的設計,以技術創新滿足計算機制造商及軟硬件產品公司更新換代、提高性能的需要。

摩爾先生提出,計算機的性能每18個月翻一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高額利潤並將獲得的資金再投入到下一輪的技術開發中去,才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來。而摩爾的口頭禪就是“改變是我們終身的熱愛”。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CPU市場基本都由英特爾壟斷。在服務器CPU領域,英特爾的佔有率更高達九成以上。

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公司:年收入超過4000億,壟斷市場長達二十年

技術上的創新使得英特爾不斷領先於同行,始終佔據著微處理器市場的極大市場份額,利潤連年上升,根據IC Insights的統計數據,2017年排名前10位的半導體廠商研發總支出為359億美元,英特爾位列第一。報告顯示,2017年英特爾的研發支出為131億美元(約合866億元人民幣),佔集團總支出的36%,約為英特爾2017年銷售額的五分之一。這比排在後面的五個競爭對手高通、博通、三星、東芝和臺積電加起來還要多。

近日,獨立研究公司聲望研究院(ReputationInstitute)發佈了2018全球企業中國聲望調查報告,在“中國最具聲望的公司”(RepTrak100)排行榜中,英特爾在包括155家中國和跨國公司中位列第1,華為公司位列第2,谷歌公司位列第4,蘋果公司位列第12位。

目前,英特爾擁有全面而整合的產品佈局,覆蓋客戶端與通信、物聯網、Mobileye、數據中心與網絡、新技術、存儲解決方案、可編程解決方案等產品線。除此之外,英特爾還在人工智能、5G、自動駕駛、物聯網、神經元計算、量子計算進行持續的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