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邕江城事——一個老南寧的城市記憶

一條河孕育一座城市,比如廣州的珠江,長沙的湘江,武漢的長江,以及南寧的邕江。

穿城而過的邕江將南寧分為南北區域,穿城而過的邕江將南寧分為南北區域,

江西、江南、江北、上堯、中堯、下堯等與這條江水密切相關的街名和地名,

記載著這條大江的久遠往事。

在明清及民國時期,南寧水路暢通,水運頻繁,市場興旺。

沿江的水街、石巷口、民生、江西等多處碼頭街市,

船來船往,熙熙攘攘,一片商貿繁華地。

邕江,南寧的母親河,全長133.8公里,由左江和右江交匯而成,交匯之處就叫"三江口",這裡就是邕江的源頭。三江口素有"邕州三江口,神仙也來遊"的美談。《徐霞客遊記》中記載:"蓋江流之曲,南自揚美,北至宋村,為兩大轉雲。"

據考古發現,一萬多年前,邕江邊上就有古人類在這裡生活,也從此開啟了南寧的早期歷史。南寧因邕江而得名邕城,也正是這一江碧水,讓邕城百姓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也給南寧帶來無限的風情。

"一輩子都生活在船上,如今上岸居住了,做夢都想著在邕江漁船上打漁的場景",今年80歲的黃老伯曾經是邕江上的漁民。他說,他們家四代人都在水上生活至今已經有140多年,在他的記憶裡,邕江水上漁民很少上岸,因為常年都在跑航運,閒暇時就在岸邊修船補網,看著城市的發展變化。諸如,邕江河上跑航運的船裝了馬達,邕江兩岸快速飛架的一座座現代化橋樑,岸邊河堤寬闊筆直的馬路,江邊開始出現第一座聳立的高樓。這些城市發展變化,在黃老伯看來,都是說不盡的邕江故事。

邕江城事——一個老南寧的城市記憶

南寧的母親河——邕江

千帆競發,碼頭連片

南寧人伴江而居,沿江而生。南寧人愛邕江,離不開邕江。自古以來,南寧人就依靠水運,進行商貿活動。邕江河面寬敞,水流平緩,內河水上運輸曾是南寧市交通運輸的重要方式之一。

歷史上,南寧素以商貿發達著稱,溯左江而上可達龍州,溯右江而上可達百色,順邕江而下可達梧州、廣州、香港、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西南地區東向的水上通道。尤其是明朝商貿更旺,南寧發展成為左、右江商品集散中心。南寧的"繁華不亞於中原城市",有"小南京"之稱。清代詩人黃體元的一首詩說道:"大船尾接小船頭,北調南腔語不休。照水夜來燈萬點。滿江紅水亂星浮",向世人展現了邕江當年貨運繁忙的景象。1907年1月1日,南寧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後,有21個國家的商人沿著水路來南寧經商,外國工業品不斷經此銷往內地,內地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也銷往國外。

過去陸路交通非常落後,運輸主要依賴水路,南寧水運的發達,使得邕江兩岸的各個渡口碼頭應運而生。據史料記載,清康熙(1662-1735)年間,邕州古城鎮江門外就建有渡船口碼頭。清末民初,在邕江的上游下楞至下游的長塘之間,共建碼頭49處,其中南寧對外通商後建設的商埠碼頭-洋關碼頭(現桃源橋頭至區一保後門一段)規模最大。民國之後碼頭更多了,1937年南寧境內設有碼頭69個。1947年市區碼頭共19個,其中邕州古城南門至大坑口之間的碼頭最為密集,這些碼頭大多為長途運輸船隻上落的直渡碼頭,而且有明確分工。

如今,邕江沿岸的許多碼頭已消失,聽父輩們講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邕江,那是一片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熱鬧景象。那時候,邕江上的船多為帆船和搖櫓式,動力船(火船)很少。南來北往的貨物從邕江抵達南寧,這座城市成為了商貿的集聚地,並日益發展成為區域繁榮之城。

邕江城事——一個老南寧的城市記憶

邕江堤岸上開到荼蘼的三角梅

上有揚美,下有亭子

沿著這一江水流淌的,還有諸多的貿易古鎮。南寧有句話說:"上有楊美,下有亭子"。說的是邕江的上游有個繁榮的揚美鎮,下游有繁榮的亭子鎮。這兩個地方都是邕江旁有名的商埠鎮,

揚美古鎮,距離南寧市區僅36公里,處於三江口的重要位置。揚美古鎮始建於宋代,繁榮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建鎮到民國年間,一直是近百公里範圍的商品集散地,繁榮一時,素有"小南寧"之稱。

揚美古鎮有一條建於1832年的"臨江街",就在邕江的源頭之一;左江的岸邊。這裡曾是一條繁華的街道,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飛簷屋脊、陳磚舊瓦、柱礎石雕,向世人訴說著往日的榮耀。這裡雖早已歸於寧靜,但古樸中卻蘊含著生機,陳舊中正孕育著希望,行走在這條清明古街上,融進這韻味悠遠的環境裡,綿長的思緒忍不住讓人追尋這條大江的繁華往昔和現代文明的延續。

邕江城事——一個老南寧的城市記憶

邕江邊的古宅黃家大院

南寧有"先有亭子渡,後有南寧城"之說。早在南寧還沒有形成城市以前,就已經有了亭子碼頭,亭子渡記錄了南寧的發展和變遷,它和亭子圩一樣,一度成為南寧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亭子,是邕州鹽運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上絲綢之路"通往"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轉運中心。自古以來,亭子就是南寧碼頭圩渡最多的地方,達8處之多。至今仍在使用的碼頭有3處,即亭子圩碼頭、亭子渡、西江港碼頭。

發達的水路交通也成就了亭子的商埠文化。當年,鹽商們從北海、欽州、合浦等地,以馬馱人挑的方式經陸路從吳圩一帶入境,把鹽運到亭子"華記""聚福"等鹽莊,再分銷至南寧周邊,或轉運到梧州、廣東、港澳,或經龍州、憑祥出越南。

亭子是一個集南寧的商業、文化以及傳統為一體的地方。史料記載,亭子以雷廟為中心點始於隋唐。有廟的地方自然就有廟會,雷廟也不例外,熱鬧的廟會逐漸形成圩鎮。南寧還沒有建城之前,邕江南岸的亭子就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居民聚集點了。後來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亭子周邊數十里的村鎮,紛紛將物產貨品運到亭子銷售,漸漸的,亭子圩成為了邕江南岸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江畔老街,晨鐘暮鼓

水運帶來的商貿發展,也帶動了城市的建設發展,解放路、民生路等南寧老商業街,正是依靠當年碼頭港口商貿發展而來。水街、當陽街、鐘鼓樓、黃家大院……依稀隱藏著當年這條大江與這座城市的解讀密碼。

說起水街,南寧人沒有不知道的。關於水街名稱的來歷,眾說紛紜。據說解放前,布行街、華強路一帶的居民都要經過這裡到邕江挑水吃,成條街水粼粼,因而得名。也有人說,水街之前是因為是賣水的,才有"水街"之名。還有人說,水街是因為多年前常遭洪水和內澇浸泡而得名。

無論水街因何得名,水街所代表的,是一種濃郁的南寧風情。水街,代表著南寧的傳統,是最南寧特色的老城區,水街也因水而名、因水而旺,只要一提起水街,老南寧人就知道指的是那兒。

在這座城市,與邕江有關的,實在太多,比如當陽街。當陽街夾在民族大道和新華街之間,街道不長,卻面向邕江。站在興寧路步行街的入口,江風撲面而來,徜徉邊陽街,樹影婆娑,蟬聲吱吱,參天的古木和陳舊的人行道告訴你,這裡是老街。

邕江城事——一個老南寧的城市記憶

南寧水街

今天的當陽街依然霓虹閃爍、熱鬧非凡,民生廣場、步行街這些新地標,在見證著當陽街的變遷時,也見證著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的欣欣向榮。

除了因水路貿易興盛的老街,在邕江江畔,曾經的暮鼓晨鐘一度是老南寧記憶深處的詩意。

鐘鼓樓原稱平楚樓,舊址在今共和路與民族大道交界處,是古南寧最負盛名的一景。據《邕寧縣誌•古蹟志》載:明嘉靖十年(1531年)南寧衛明威將軍軍政掌印指揮僉事王佐鑄了一口大銅鐘,懸掛在平楚樓上,故稱鐘鼓樓。

鐘鼓樓洪亮的暮鼓晨鐘曾在邕江邊悠悠遠揚。 "晨鐘"即每天早上敲三陣,每陣三十六響,共鳴一百零八響,送走108種煩惱;"暮鼓"在晚間敲響,與晨鐘對應。晨鐘驚夢,暮鼓催歸。

住在邕江邊聽著鐘聲長大的張老伯,回憶起鐘鼓樓的鐘聲時仍是一臉的嚮往:"鐘聲洪亮而悠長,長長的尾音迴盪在江邊,顫顫的,就象心裡也有根弦被撥動。很可惜我十多歲時鐘鼓樓就拆了,從那以後再也聽不到鐘聲。"

而據父輩們回憶,鐘鼓樓的鐘聲一般在晚上7時到第二天凌晨6時按時響起,然後是每條小街巷的更夫傳更。一般南寧發生了什麼大事,也會在白天鳴鐘祝賀。鐘聲帶給老南寧人太多的回憶。如今,老南寧談起鐘鼓樓時最為津津樂道的是"一根稻草能掛大銅鐘"、"番鬼佬偷寶草"、"鐘鼓鬥龍王"等傳說。

老城慢慢淡去,江畔的晨鐘暮鼓也不再響起,新城生機勃勃,一江碧水依舊,邕城的故事在一天天地更新著。

一條大江,承載了南寧從古至今的歷史往事,而如今,那些過往都已經"俱往矣"。不過,關於這條大江的記憶,南寧人是無法忘懷的吧,與城共生的邕江,註定了它就像這個城市不可磨滅的烙印。

或許,在某一個下過大雨的清晨,路過江堤,會突然想起了邕江水漫進城裡時的童年。那時候,沒修河堤前,邕江每年汛期都會發大水,大家都緊緊盯著大坑口的刻度,到70多米時,水就要漫進城裡了。如今有了河堤,許多老南寧依舊習慣在河堤上的民生廣場散步時看看目前水位多少,那些江水漫進街道,大家拿著菜籃撈魚的場景已經成了童年回不去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