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中醫世家》講解關於鱒魚、鯮魚、鑽稈蟲的妙用

中藥材


摘錄:《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鱒魚

《中醫世家》講解關於鱒魚、鯮魚、鑽稈蟲的妙用

《中藥大辭典》:鱒魚

拼音Zūn Yú

別名鮅(《爾雅》),赤眼魚(《說文》),紅目鱒(《脊椎動物分類學》)。

出處《綱目》

來源為鯉科動物赤眼鱒的肉。

原形態體長,略呈圓筒狀,後段稍側扁,腹部圓。體長約30釐米。頭呈圓錐形,吻鈍。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頜兩側有2對不明顯的短鬚。下嚥齒3行,頂端鉤狀。眼大。鱗圓形,側線鱗43~48

。背鰭Ⅲ7~8,無硬刺,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Ⅲ7~8。體背深黑色,腹部淺黃,體側及背部鱗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塊,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眼上半部有一塊紅斑。背鰭深灰色,尾鰭後緣呈黑色,其他各鰭灰白。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一般棲息於流速較慢的水中。

生境分部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佈。

性味①《七卷食經》:"味酸,熱。"

②《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綱目》:"

暖胃和中。"

注意①《七卷食經》:"多食發瘡。"

②《綱目》:"多食動風熱,發疥癬。"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鱒魚

拼音Zūn Yú

英文名Trout

別名鮅、赤眼魚、紅目鱒、紅眼棒、紅眼魚、醉角眼、野草魚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鱒魚,處處有之。狀似鍕而小,赤脈貫瞳,身圓而長,鱗細於鮮,青質赤章。好食螺蚌,善於遁網。

來源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赤眼鱒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骨髒,洗淨鮮用。

原形態赤眼鱒,體長,略呈圓筒狀,後段稍側扁,腹部圓,外形似草魚。頭呈圓錐形,吻鈍,口端位,口端位,呈弧形。上頜兩側有兩對短小的須,下嚥齒呈圓形,側線鱗45(6-7)/(3-V)48。背鰭3,7-8,無硬刺。胸鰭1,14-15。臀鰭3

,7-8。體背深灰色,腹部淡黃色。體側及背部每一鱗片基部有黑色斑,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背鰭深灰色,尾鰭後緣黑色,其他各鰭灰白。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棲息於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或湖泊。為雜食性魚類。

資源分佈: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西自四川,東到江浙一帶的江河與湖泊,均有分佈。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胃經

功能主治暖胃和中;止瀉。主反胃吐食;脾胃虛寒洩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注意患瘡瘍疥癬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鯮魚

《中醫世家》講解關於鱒魚、鯮魚、鑽稈蟲的妙用

《中藥大辭典》:鯮魚

拼音Zōnɡ Yú

別名鯼魚(《綱目》),尖頭鱤(《魚類分類學》)。

出處《食療本草》

來源為鯉科動物鯮魚的肉。

原形態體甚長,略側扁,腹部圓。頭前半部細長,稍成管狀,吻端平扁似鴨嘴形。口上位,下頜向上傾斜,且長於上頜,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之下。眼中等大,距吻端較近,向兩側面突出,兩頰很寬,眼後頭長為吻長的2~2.5倍。下嚥齒1行,細長。鱗細小,側線向腹面微彎;側線鱗140

~170。背鰭Ⅲ8,無硬刺,起點在腹鰭之後。臀鰭Ⅲ9~11。尾鰭分叉很深,下葉梢長於上葉。背部深灰色,腹部及兩側下半部銀白色,胸鰭淡紅,背鰭、尾鰭灰色,腹鰭、臀鰭灰白,尾鰭後緣呈黑色,在側線之上有一微黑色縱紋。為江河中大型的兇猛魚類。

生活於水的中下層,主要以魚類為食。有江湖洄游習性。產卵期4~7月。

生境分部分佈閩江、長江及長江的支流中。

性味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

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食療本草》:"補五臟,益筋骨,和脾胃。"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鯮魚

拼音Zōnɡ Yú

英文名dace

別名鯼、火筩嘴、尖頭鱤、馬頭鯮、鴨嘴鯮、喇叭魚、長嘴鱤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鯮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Lacepede)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得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原形態鯮魚,體細長,腹部圓,無腹稜。頭前部細長如管狀,吻平扁似鴨嘴。口上位,下頜長於上凳且稍向上傾斜。無須。眼中等大位於頭側稍上方,距吻端較近,眼間隔較平坦,眼後頭長約為吻長的2-2.5倍。下嚥齒1行,稍呈圓柱狀。鱗細小,側線鱗136-170。背鰭3,8,無硬刺,其起點在腹鰭之後。臀鰭3,9-11,起點和背鰭末端相對或稍後。尾鰭分叉較深,下葉稍長於上葉。體背深灰色,兩側及腹部銀白色,胸鰭淡紅,背鰭、尾鰭灰色,腹鰭、臀鰭灰白,尾鰭後緣呈黑色,在側線上有一微黑色縱紋。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活於江河中下層,為兇猛的大型魚類,主要以魚類為食。

資源分佈:分佈於長江、珠江及其支流閩江。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補虛益脾胃;強筋骨。主久病體弱;脾胃不和;食慾不振;腰膝痠軟;行走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各家論述1.《食療本草》:鯮魚,多食宜人,作鮮尤佳,曝幹甚香美,不毒,亦不發病。

2.《綱目》:鯪(魚),生江湖中。體圓厚而長,似HAN魚而腹稍起,扁額長喙,口在額下,細鱗,腹白背微黃色,亦能吠魚,大看二、三十廳。

摘錄《中華本草》

鑽稈蟲

《中醫世家》講解關於鱒魚、鯮魚、鑽稈蟲的妙用

《全國中草藥彙編》:鑽稈蟲

拼音Zuàn Gǎn Chónɡ

別名高粱條螟[成蟲名]、高粱鑽心蟲

來源昆蟲綱鱗翅目螟蛾科高粱條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er),以幼蟲入藥。

生境分部東北各地。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主治便血。

用法用量0.5

~1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鑽稈蟲

拼音Zuàn Gǎn Chónɡ

出處《東北動物藥》

來源為螟蛾科動物高梁條螟的幼蟲。尋找有蟲口的陳舊秫秸,劈開取蟲,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成蟲體長1.2~1.4釐米,展翅2.4~3.4

釐米。頭、胸部背面灰黃色,腹部黃白色。前翅灰黃色,翅外方右多數暗褐色條紋,外緣翅脈間有7個小黑點。後翅銀白色。幼蟲體長2~2釐米,頭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節硬皮板淡黃褐色,胸腹部其餘各節淡黃色或黃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縱紋4條,各節近前緣有黑褐色斑紋4個,近後緣有2個。

寄主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蟲在寄主莖稈內越冬。

生境分部分佈東北、華北、華東及廣東、廣西等地。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治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

~1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鑽稈蟲

拼音Zuàn Gǎn Chónɡ

英文名grain insect

出處出自《東北動物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螟蛾科動物高梁條螟的幼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oceras venosata Walker

採收和儲藏:尋找有蟲口的陳舊秫秸,劈開取蟲,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乾。

原形態高梁條螟,成蟲體長1.2-1.4cm,展翅2.4-3.4cm。頭、胸部背面灰黃色,腹部黃白色,前翹灰黃色,翅外方有多數暗褐色條紋,外緣翅脈間有7個小黑點,後翅銀白色。幼蟲體長2-3cm。頭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節硬皮板淡黃褐色,胸腹部其餘各節淡黃色或黃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縱紋4條,各節近前緣有黑褐色斑紋4個,近後緣有2個。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寄主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蟲在寄生主戲稈內越冬。

資源分佈: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性味鹹;寒

歸經涼血止血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主血熱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或5-10條。

摘錄《中華本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