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經濟時評:不能讓商務“潛規則”長期“潛行”

當前,營商環境正在改善,但長期存在的各種商業“潛規則”不僅沒有收斂,反而在“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群體意識和誠信缺失的環境中更加通行無阻,這無形中增大了企業成本、信用成本、社會成本。只有嚴抓真管,才能把長期存在的權力任意度量、不顧市場規則、缺乏誠信意識的各種“潛意識”“潛規則”,通過制度的確立逐步形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

“改善營商環境,我們一直在努力。”以這句話來形容這些年許多地方在整治商業環境上的作為與成效,較為貼切生動。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起步相對較晚的地方,曾經較為普遍的“吃拿卡要”現象正在明顯減少,“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狀況也漸行漸遠、漸隱漸退,人們期盼的風清氣正營商環境正漸行漸近。

不過,現實中雖然明目張膽地“吃拿卡要”少了,但並沒有完全銷聲匿跡,尤其是許多長期存在的各種商業“潛規則”不僅沒有收斂,反而在“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群體意識和誠信缺失的環境中更加通行無阻。一些權力部門習慣了分管領域、轄區企業的“感情溝通”,只要“溝通到位”,該辦的不該辦的都可以辦,反之則行不通。

最近,有媒體在營商環境調查中就瞭解到一些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但又上不了檯面的小事。一位“小老闆”說,端午節之際,他緊著給片區派出所、消防等部門熟悉的頭兒送了例行“紅包”,因為春節期間他出國了,現在得補上。“紅包”不大,主要是維護關係,不然可能會添很多麻煩。另一位職能部門幹部在談到轄區企業時也毫不隱諱地說,這些暴發戶,打點打點算什麼,就得讓他們“出點血”。

這兩件事,聽起來都是小事,但恰恰是“潛規則”盛行不衰的突出表現。這些年,隨著政府部門“放管服”改革不斷推進,許多地方對服務企業作出了具體規定,要求“既熱情服務,又嚴格監管”。這本來是好事,但“服務”與“監管”的分寸如何把握,就要看監管人員的政策水平與權力意識了。有企業反映,如果關係處理好了,職能部門就會在“熱情服務”上多下功夫,如果處理不好,對方可能就會在“嚴格監管”上多想辦法。

可是,企業怎樣才能處理好這種關係呢?現實中,很多條文制度的解釋、裁量難以嚴絲合縫,主觀判斷的空間較大。比如,南方城市的早餐店,夏天太陽昇起早,需要在店門口架一把大遮陽傘,但這可能會出現影響市容的問題。是否影響市容,就得城管部門來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通常的辦法就是“和為貴”,通過維護與城管的良好關係來換取“熱情服務”。久而久之,“潛規則”盛行,明明按規矩找市場就能解決的事,非要按“潛規則”找“市長”,無形之中增大了企業成本、信用成本、社會成本。

對少數權力部門人員,熱衷於“潛規則”,或者對“潛規則”心安理得,除了監管制度不嚴、監管手段不多使其容易鑽空子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社會誠信、商業誠信文化發育不成熟。一些權力部門人員潛意識中沒有服務意識和守信意識,本來是分內之責,是政府部門信守市場規則正當辦理的事情,但在“官本位”意識下企業就得“敬禮”才能獲得“關照”。由於認識不到位,行為上就容易跑偏,把“潛規則”視為理所當然。

那麼,如何消除這些影響營商環境的暗瘡與毒瘤?困難當然很大,但關鍵還是抓不抓的問題,真抓還是假抓、嚴抓還是寬抓、長抓還是短抓。真抓,就要制度監督、行為監督、群眾監督一起上,像堵住公款大吃大喝的“嘴巴”一樣,在制度面前一視同仁。只有對“潛規則”嚴抓真管,才能把長期存在的權力任意度量、不顧市場規則、缺乏誠信意識的各種“潛意識”“潛規則”,通過制度的確立逐步形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