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長期在股市盈利的散戶有多少人呢?買基金後長期就一定能夠盈利嗎?

Acb666


理論上能夠盈利的人有10%,可是事實上長期盈利的人5%都不到。在這個市場裡,大多數的人在牛市的盈利會慢慢被熊市磨平甚至損耗成虧損。

至於說基金,又哪裡有什麼一定穩贏的基金呢?就拿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來舉例。公募基金現在退市的少,大多數公募基金在運營到清盤線以後,依然繼續運行。對於大多數投資了這些基金的基民來說,未來數年後出現的一輪牛市也不過就是等待著解套罷了。

而對於很多私募基金來說就更殘酷了,私募基金往往有槓桿,到了清盤線會直接強平,你虧損的那些錢,是別想再賺回來了。私募基金經理頂多給你一封信,告訴你市場和我們判斷的不一樣,不是我們錯了,是市場錯了。

當然基金中不是沒有好的產品,在熊市最殘酷的時候開始選擇定投,比如現在開始逐漸定投,也並非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那些持續數年業績穩定的公募和私募,在這個市場裡還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但是不要試圖一次性買完從此不管,這樣做很不明智。

如果你常年虧損,真的不如找一個不錯的基金產品,在人們最痛苦的階段開始定投,這會是不錯的選擇!


瞌睡蟲的窩


2015年牛市時期,A股賬戶數為1.98億戶,交易股民將近在1億人左右,而近幾年的熊市行情中,算上銷戶和緩慢增加的股民數來看,真正在交易的維持不到6000萬人

以A股市場開放28年來計算,要達到真正能長期盈利的股民最少要在市場呆滿十年,以五年一輪牛熊計算,經歷過兩次牛熊才能成長,並且在這十年中還需要有豐富的實盤經驗和對市場經濟比較瞭解才有望長期穩定。那麼28年來,真正能成長並長期穩定的人不到20%,因為需要符合經歷多輪牛熊還堅持在市場的股民佔比是非常少的,基本上都是牛市中衝進,熊市中離場的多。


而買進基金後並不一定能長期盈利,基金只是專業性比股民強,並且是團隊作戰,在消息方面能有更好的渠道來源,尤其股票型基金,碰到市場行情不好時,都會存在虧損,雖然虧損面不及股民進入股市賠的多,但是利潤成長也是緩慢的,不過你要是能放個十年二十年的,當然是有盈利機會。

做投資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任何時候都需要自己成長,才能應對危機。

希望解答可以幫到你,點贊和關注可閱讀更多股票分析,有問題多留言。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從你炒股的那一天開始,到你從股市金盆洗手出來那一日,算下來散戶能夠盈利的人,在這個市場上肯定是屈指可數。在短期內,你可能買只個股後,股價大漲一把,讓你賺了一回,但從長期來看,你經常在股市中操作,哪有不出現損失的道理呢?也就是說,你要想在股市長期盈利,就要儘可能的減少操作,因為不操作就沒有錯,一操作就很容易犯錯誤。

所謂的股票型基金,只是把散戶們的錢聚籠在一起,讓專家去替你們打理,但是專家也是人,也有操作失誤的時候,所以別指望買基金後就能夠長期盈利。更何況,股票型基金也要看A股市場的行情走的,也就是說股票型基金的淨值波動,與A股市場的整體表現有直接關係,而一旦股市大跌,就算買了股票型基金的投資者,淨值也會大幅縮水`。

在股市中能保持長期盈利的投資者,必然是價值投資者,就是低位買進,高位拋出,一生只炒股次股票,平時絕不關心股市的波動,也絕少有操作股票的行為。同樣,買了股票式基金能否贏利,這主要看基金經理的能力和A股市場的走勢。現在多數股票基金都是看A股臉色行事,如果A股行情不好,買基金後不要說贏利,出現大虧損也不一定噢


不執著財經


長期在股市中能夠盈利的人估計百分之幾吧,畢竟能在股市中賺錢的人也就一成不到,還得是能夠在長期盈利,這個更少了。但是為什麼大家都賠錢還在炒股?我詢問過很多股友,他們在開戶時的理由一般是,我朋友最近在玩,賺錢了。也就是說,他身邊有人賺錢,而且見別人這個錢來的快,所以也開始加入這茫茫的股海,如果身邊沒人靠這個炒股賺了錢,肯定沒人再願意入股市。一波一波的韭菜前仆後繼,正是因為市場中還是有那麼不到1成的人能夠賺了錢。

長期在A股中炒股的散戶,超過99%的人不會長期拿一隻票,大多都是看見別的股票漲的好就去買別的票,追漲殺跌,導致自己在市場中永遠都是割肉離場。好的股票拿不住,爛的股票捨不得賣,虧損越來越多,這就是散戶!

買基金做長線投資這個盈利概率還是比較大的,畢竟這個是有數據統計的。前提是參與點位很重要,若果你是在2015年5000點附近建倉的基金,大多數持有到現在應該是虧損嚴重,但是畢竟中國股市牛短熊長,目前大盤點位位於2800點左右,這個點位建倉基金做長線投資反而是獲得正收益的概率非常大。

從表中可以看到,如果在3000點以下夠買基金,持有半年平均收益可達17.37%,持有一年平均收益可達35.88%,持有兩年平均收益可達53.37%,持有三年平均收益可達82.17%,持有四年平均收益達106.42%,基本長線持有100%賺錢。

哪怕是在4000點購買基金,同樣持有四年平均收益也可達57.07%。

因此,對於基金來講,選擇較低點位做長線投資確實是不錯的選擇,眾人瘋狂我獨醒,不趕熱鬧,當市場越冷淡時,或許就是投資的最佳機會。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本人問答,認為對大家有用的可以多多點贊,也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觀點表達出來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你把你瞭解的分享給大家,我把我懂得的告訴大家,一起學習一塊進步!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交流,歡迎大家!


材疏學財


所謂的“散戶思維”,其實不僅侷限於股市中的股民。我們大多數人,在處理自己或家庭的資產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所謂“散戶思維”的影響。


第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沒有時間概念。在自己想去做投資的時候,恨不得馬上把想買的股票買好,一分鐘都等不得。股票買好以後,恨不得隔天就漲個20%,一個月就翻個倍。



這個相同的投資者,對於股票的持有,卻朝三暮四,猶如猴子的屁股-坐不長。短則幾個月,長則不超過三年。


這個毛病也不是中國人獨有。根據美國DALBAR機構對於美國基金投資者的定量分析,美國人持有股票或者債券基金的平均長度是三年。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每三年他們就會把自己手中的基金賣出再去買一個新的基金。在這種操作頻率下的回報可想而知。在本人專欄下搜索關鍵詞“長期投資”,有更多相關的擴展閱讀。



巴菲特曾經說過,如果你沒想過持有一隻股票至少十年以上,那麼還是不要考慮購買這隻股票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例子是對資本市場(比如股市,債市和房市)的回報和風險的關係認識幼稚。對投資不甚瞭解的朋友們,關於投資上來第一個問的問題大多是:回報多少?正所謂新手追回報,老鳥看風險。在這個世界上回報高的活動有很多,比如你可以去伊拉克開面館,或者去山西挖煤。在這樣的例子前很多人很容易看出這樣的回報是需要通過承擔極高的風險才可能獲得的。但是在金融投資面前,很多人卻把這條最重要的原則忘記了。


比如很多人在選擇債券類基金是,首先看回報。6%的債券基金肯定比4%的好,殊不知那額外的2%可能需要通過承擔更高的風險,比如更長的久期(duration),更低的債券評級,或者一些外匯風險獲得。從市場有效性角度來說,你投資一個4%的低風險債券組合,或者一個6%的高風險債券組合,你並沒有佔得任何便宜。風險低,所以回報低;回報高,需要通過承擔更高的風險獲得。對市場有效性不太熟悉的朋友,可以在本人專欄下搜索關鍵詞“市場有效性”做擴展閱讀。


第三個例子是對回報的期望不切實際。每個人都想獲得高額回報,越高越好,沒有上限,這是普遍的大眾心理。但是很少人會靜下心來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獲得高額回報最可能的途徑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有不少人會訴諸於彩票,或者創業,或者股票,或者期貨,或者投資其他基金經理,等等。很遺憾的,這些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事實上,一個人獲得高額回報的最實際的途徑,就是出賣自己的專長,獲得和自己專長匹配的收入(比如工資)並且把多餘的收入存下來。美國有本暢銷書叫《隔壁家的百萬富翁》。在書中作者研究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得出了和上述說法相似的結論。



我這麼說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那你聽我慢慢道來。


術業有專攻。在一個成熟和穩定的經濟體內,每個人各司其職,並且和別人(比如你為其他人理個髮或者修個電器)或者機構(比如你為某公司/學校/政府進行打工)進行交換獲得自己的回報。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議價能力,或者對自己付出的時間和勞動的回報,最實際的辦法是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獲得別人的認可然後提高自己的單位小時價格。


炒股也是一個專業。廣大股民來自於各個不同的行業,但是指望他們都有高超的炒股技術並從中獲利,就像要求每個人都有梅西那樣的球技一樣毫不現實。大家回到自己專注的行業裡想一想,如果有一個對你行業一竅不通的哥們,沒學啥技能,沒看什麼書,上來就說要跟你在你的行業裡分一杯羹,甚至獲得比你更高的報酬,完全無視你在自己的行業裡刻苦學習深耕細耘了過去那麼多年,你會怎麼想?是不是有種想罵人的感覺?


可是搞笑的是,大多數人對股市的看法不同。也不知道他們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即使沒有花多少時間去學習提高,也有本事獲得比其他人更好的回報。當然在行為學上有個術語叫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專門描述這樣的心理弱點。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會受過度自信的影響。


比如我在這裡問,你覺得自己的選股能力如何?

A。超過平均水平

B。低於平均水平


大部分人會選擇A。幾乎沒人會選擇B,即使我們都知道有一半人屬於B。


回到主題,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超過常人的知識儲備,鑽研精神和日以繼夜的不斷訓練,要想獲得比整個市場(即其他人)更好的回報簡直是痴人說夢。


但是更多人不理解的一個更深的道理是:沒人逼你一定要獲得比別人更好的回報。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獲得市場平均回報(比如上證180指數回報),這才是最實際的期望。


從個人競爭優勢來講,你如果真的想致富,更靠譜的方法是鑽研自己擅長的本職工作提高自己的價值。比如醫生就努力提高自己的醫術和醫學知識,教師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會計就努力考出自己的專業準證並且熟悉各種會計軟件,等等等等。


但是獲得市場平均回報,也就意味著你需要理解資本市場特有的波動性和風險。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財準則(他們並不複雜,但需要你有一定的毅力去長期堅持)。在本人專欄下,有更多相關的擴展閱讀。


伍治堅:《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

伍治堅:《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


伍治堅


俗話說的好:股市是一賺二平七虧。大概能夠總結散戶在股市中的狀態。

l 賺錢的少數,虧錢的是多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① 專業知識不強,買賣全都“靠打聽”

基本的金融投資知識匱乏不說,有的散戶甚至連自己買股票的公司是做什麼的可能都不知道,多數散戶是盲目入市,交易又都是靠傳言,沒有把公司基本面先研究一下,財報寫的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可能賺錢。

② 玩短線,高買低賣

眾所周知,交易越頻繁犯錯的可能也就越大,但散戶還是孜孜不倦玩短線,但往往都是在股價衝高時買入,震盪時就恐慌賣出,如此操作下來,無論股價翻了多少倍,散戶還是與賺錢無緣。


l 那麼散戶想要在股市中盈利應該怎麼做呢?

① 順勢而為,學會止損

熊市與牛市是週而復始的,在牛市中賺錢的人通常是在熊市就開始建倉持有,等待股票上漲,這是順勢而為。並且在進入股市之後一定要學會止損,而且止損點要隨著市場情況以及股價進行調整,不要在虧損20%之後,還不顧一切的加倉,以為是抄底,擴大虧損。保住基本收益,乃至保住本金,才是投資基礎。

② 分散投資,長期持有

股票市場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分散投資是對抗市場不確定的一種辦法,分散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股票,應對市場變化,是攤低風險的一種策略。購買股票後也不要盲目跟風交易,股票也是長期投資工具,只有長期持有,由低位等待市場回覆高位,獲利機會才更大。

有的人說,既然股票這麼難賺錢,買基金總該穩妥一些,的確,基金有專業人士管理,本身就是股票的分散投資行為,相比股票而言風險的確更低,但長期持有基金一定能賺錢嗎,這卻沒有人敢打包票。

l 下面我們分別從長期持有基金的優先與缺點分別說明:

一、 長期持有基金的優點——

① 避免頻繁交易,基金成本低:

基金的每一次交易都有交易費用存在,一般在1.5%-2%之間,長期持有基金避免了頻繁操作的成本損失,無形中增加了收益。

② 長期持有可靜待市場走高,不必擇時買賣

市場的週期有如寒暑交替,短期會有所反覆,但長期趨勢不變,長期持有的好處就是樹立了長期的投資信心,等待投資淨值的持續增長,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


二、 長期持有基金的缺點——

① 長期持有基金不能決定基金好壞

無論是一次買入還是定投買入,基金長期持有是否盈利,本質上還是要看所買基金的質素,挑選基金非常重要。如果挑選到的是一隻不好的基金,可能不僅無法盈利,還有可能虧損。

② 長期持有基金也要考慮機會成本

如果持有基金的時候,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市場底部運行,可能這個時候的收益可能還不如購買一隻貨幣基金的收益高,這就是投資基金的機會成本。

以上兩點都說明了選擇優質基金的重要性,在股票中賺錢很難,在基金中收益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無腦的事情。

l 那麼,如何購買一隻基金呢?

① 首先確定這是一隻好基金

在成百上千只基金中挑選幾隻好基金並不一件容易事,但並非無處著手,主要看基金的幾個方面:

看評級:晨星網對基金評級給出了五年與三年的參考,這是一句基金的歷史業績進行的長期綜合測評,可以篩選出一部分四星與五星評級。

看收益排名:除了評級之外,還要看基金的歷史收益率排名,有的基金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裡,收益率一直排在同類基金的前列,歷史業績不言而喻。

看基金經理:十年如一日管理一隻基金的基金經理很少,有不少基金的歷史業績可能更多歸功於前一任經理的管理,看看基金經理是否任職穩定,和現任基金經理的其他業績。

如果覺得主動型的股票基金挑選起來因素太過多,可以選擇一隻被動型的指數基金,這類基金受指數影響大,人為操作影響小,挑選起來也更容易一些。

②如果不太會“擇時”,不如嘗試基金定投

有人覺得,投資基金,只要一次性把錢投入基金中,然後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但其實需要選擇一個市場有較大上漲潛力的階段投入資金,才能儘可能多的享受收益。如果沒有這樣的擇時的能力,選擇基金定投,在不同的價位買入基金,利用時間的魔力和市場的變化拉低成本,在市場高位的時候,是會獲得不錯的收益的。

基金投資與股票投資都有專業知識與操作技巧在其中,但總整體上來看,有專業人員管理的基金,相對於股票市場而言,風險的確小很多,只是無論是投資任何領域,都要提前做好功課,對產品謹慎選擇,不要被高收益所誘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品類與方法,才是穩健的理財方式。


度小滿金融


短期在股市盈利的人肯定不少,但是長期在股市盈利的散戶估計屈指可數,由於在證券行業工作的原因,我接觸的股票客戶少說也有300多個了,但是真正獲利的可能不會超過50個,如果把期限再拉長一點,可能真正賺錢的也就1成左右。當然一方面源於大部分散戶的主觀操作原因,頻繁操作,做到好票提前下車,做到垃圾股不及時止損死扛,盈虧比嚴重失衡,當然容易虧損,另一方面A股牛短熊長,跌多漲少,客觀的行情格局註定了炒股散戶容易虧錢。

當然題主提到買基金長期就一定能夠盈利嗎?答案是不一定。如果單純買的就是股票型基金,這個和股市行情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股市行情不好,基金淨值一樣會出現下跌。不過如果買的是貨幣型基金,比如大家熟悉的餘額寶這類基金,年化收益率差不多在4左右,收益可能不是特別高,但是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能獲取穩健的收益。

當然還有一種無論行情好壞,只要堅持每月固定購買,隨著定投時間的延長,投資收益能夠凸顯的定投基金,也是能夠享受時間的成果,“熊市賺份額,牛市賺市值”,比較適合每月有閒錢的長期投資者。切記定投的話,短期可能會半途而廢。


侯哥財經


A股多年來一直保持了七虧二平一盈的格局,按照中登的數據,目前A股股民多達1.4億戶,只是從理論上推算大約有1400萬的股民實現了盈利,但實際數據會更低,更何況很多股民都只是短期盈利,最終還賠回去且陷入虧損的不在少數。長期在股市盈利的散戶有多少人,這個具體數據是無法統計的,只能說很少很少。

而買基金後長期就一定能夠盈利嗎?這個是不一定的事情,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更何況股票基金類屬於高風險和潛在高收益的投資類別,誰也不能給你保證盈利,只能說基金是由專業的投資人士打理,實現盈利的概率比一般的散戶要高一點。

實際上國內的基金雖然多,但是即使手握比散戶投資多一層的股市期貨的利器,但管理水平還是欠點火候,虧損累累的不在少數,投資者需要鑑別基金投資品種、行業,還要看基金管理人團隊的水平。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長期在股市盈利的散戶有多少人呢?

根據A股以為的數據統計是90%的股民都是虧損的,只有10%的人賺錢的,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七虧二平一盈利”;A股真有10%的人是賺錢的嗎?其實按照A股近三年表現能5%的股民賺錢都是封頂了;

近3年A股的表現只能“虧損累累”來形容了,指數從5178點跌幅到最低2638點,跌幅在48%,而個股跌幅超過50%的已經有70%多的個股,個股平均跌幅在46.6%;這就是說三年來股民資產腰斬的有70%多的股民,所有股民虧損幅度將近腰斬了,也就是說三年來A股只要能活著不虧損的人就已經是股神了;從這三年來A股行情已經打破了A股歷史說法“七虧二平一盈利”,完全達不到10%的股民虧損,近三年有5%的人賺錢都是那些股市高手才行;

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截止上週2018年7月27日統計數據顯示,目前A股散戶有1.41億的散戶投資者,1.41億*5%=705萬人的散戶是賺錢的;所以可以大致推測中國股市能長期在股市盈利的散戶只有705萬人。

買基金後長期就一定能夠盈利嗎?

你要知道投資都是有風險存在的,沒有任何投資是零風險的,所以不存在買基金後就能長期盈利,這是錯誤的觀點;基金同樣存在風險,特別是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會跟隨股市行情的好壞出現漲跌的,跟買股票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所以同樣是高風險高收益!


還有就是債券基金,債券基金相對股票型基金風險性稍微小一點,債券基金就是購買債券後這些錢機構會拿著投資者們的錢主要投資債券為主,但是股市行情不好的時候債券日子一樣難過,投資債券基金操作不好一樣虧損累累!

再有就是貨幣型基金,貨幣基金是屬於低風險低收益,在基金當做是風險性最低的,但也不一定都是賺錢的,也會面臨機構倒閉的風險,系統性風險,雖然這種概率比較低,也不能用百分百賺錢的說法來形容,同樣存在投資風險;

最終答案就是買基金是沒有一定長期盈利的,都是面臨不同的風險存在,即使最低風險的貨幣性基金都是存在風險的,你這種買基金後長期一定盈利是錯誤觀點!


老金財經


散戶歷來都是韭菜,但是那些牛散除外,

牛散分為兩種,一種是今天買明天賣,也就是遊資,他們是速戰速決,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嚴格的紀律,他們的鼻子是最靈敏的,哪裡有肉吃,他們最先知道,很多在短期內迅速爆發的個股,都是他們打造的,但是隨著監管的加重,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遊資或許會慢慢的改變自己的風格

另外一牛散就是根據企業的基本面情況,買入並持有較長時間的投資者,他們是波段或者價值投資者,賺取波段操作,

說了散戶,再說下基金,基金要看你買的什麼基金,如果買入那些什麼加速,什麼高收益基金,還是要注意下,基金經理對產品的影響很大,他們有很大的自主權,所以基金經理的能力對收益影響較大,個人也買過這類基金,可是不管從交易制度還是管理方式都太坑人,最後還是撤了

基金要買就買上市交易的指數基金,比如etf基金,他們是跟隨某一個指數上漲下跌的,指數長了他就長,基金經理沒有太多的主動權,是被動跟隨,這樣基金經理能力對產品影響較小,但是從長遠看,指數必然是上漲的,這個毋庸置疑,所以,指數基金必然也是長期上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