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最實用講課模板!原來特級教師是這樣上課的!

導語經常有粉絲留言,詢問有沒有優秀教師的課堂實例。今天阿堯就從全國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的著作《聽竇桂梅老師講新課》中選擇了一篇課堂實錄,看看她是如何講課的。想了解更多竇老師的課堂,可以掃描文章末尾的二維碼購買此書。

P.S.推文有點長,可以先轉發分享,慢慢來看

物象為骨,意格為髓

——在吟誦中學習《清平樂·村居》

竇桂梅

主題:安居樂業

步驟: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以意格為髓,品味詞境。

一、引入《清平樂·村居》

(一)解題

師: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創造這個字的(板書:居,並演示“居”字的變化過程)。由此,你想到了什麼?

:這個字是半包圍結構,外面的“屍”字旁就好比屋子,裡面像個“人”字,後來改成“古”。意思是,人在房子里居住。

:請老師把剛才的PPT再回放一下好嗎?(師再次回放“居”的字形演變過程)我想到了一座房子,它很堅固,上面表示拱頂,旁邊的“撇”表示一堵牆,裡面的“十”表示住著十口人,那個“口”就好比一張大床,這就組成了一個家。

:人們常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典故。有居住的地方就有了家。有了家,心就安了。那麼,這個家坐落在這裡(板書:村,把課題補充完整),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我眼前有一幅農村田園生活的場景,有小河、村莊、雞鴨,還有人們在田間勞動。

:聽你這麼一說,不禁會想起清朝詩人高鼎的《村居》。

:(齊聲背誦)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居住在這樣一個愜意的地方,說著這樣的話(板書:吳音),是怎樣的話?

生:江西上饒地方口音,在春秋時代該地區稱吳國,故叫“吳音”。和北方的語言相比有輕細、柔軟之特點,常稱“吳儂軟語”。

師:吳儂軟語,好聽啊。你們會說嗎?

(生搖頭,表示不會。)

:老師說一句北方的普通話,再說一句江西上饒的吳音,請體會這種吳儂軟語。

“這個女孩真漂亮”是這樣說的:Jie gou nan ne gui zen qing gan。

“我很高興跟大家上課”說成:A hn gao xin gin da ga san ku。

“鄉下的風景真好,我們大家一起去看看”是:Xiang ha ge fong jin zen hao, nga da ga yi qi ke kuang kuang。(這裡只好用漢語拼音釋音)

(儘管不能盡然,學生還是哈哈大笑,感受到吳儂軟語的確細膩、柔軟、嫵媚。)

:你想啊,在村居里生活,說著吳音,多麼美好。於是愛國詞人辛棄疾就寫出了自己在上饒老家閒居時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板書:清平樂)

(二)瞭解詞牌

:同是寫村居,辛棄疾的是詞,高鼎的是詩。說說詩和詞有什麼不同。

:詞是詩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可以配樂吟唱的,故有個詞牌名。比如“清平樂”。

:有人說,詩是語言的藝術,詞是精美的語言藝術。隨著閱讀的豐富,你們還會體會到更多。詞呢,發端於隋唐,大興於宋朝,按照一定的詞牌來安排句子的多少,還可以配樂演唱。

:我們的古人很了不起,表示詞的節奏,不是用樂譜,如四二拍、四三拍的形式,而是用詞牌。不同的詞牌還有不同的意境。老師試著為“清平樂”配樂,請大家瀏覽這首詞,體會這個詞牌有什麼特點。(放輕柔音樂,出示《清平樂·村居》。)

(生有感受,紛紛舉手想發言。)

師:不急。為了讓大家比較得明顯一些,我們再看另一首辛棄疾的詞(配雄壯音樂,出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請再感受一番。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生在音樂中體會)

:兩種音樂換一換行嗎?現在回過頭來說說“清平樂”這個詞牌和“破陣子”有什麼不同。

生:不行。“破陣子”這首詞讓我的心情慷慨激昂,我彷彿看到戰爭中詞人和敵人廝殺的場面,很悲壯,有不可一世之氣概。而“清平樂”呢,我感覺,好溫馨、舒緩。

生:“清平樂”輕鬆幽靜,有一種悠閒自得的感覺,與“破陣子”的激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學習《清平樂·村居》

(一)以聲律為竅,學習“吟調”

:好啊,從詞牌上我們也能找到這首詞的感情基調。那讓我們帶著剛才的輕鬆溫馨一起走進這個“村居”。古人講,詩有三體,一是要“以聲律為竅”(出示課件)。你怎麼理解?

:將詩或者詞的韻律當作竅門吧。

:是這個意思。用吟誦表達出古詩詞的平仄與節奏。當然它的前提是,要讀得字正腔圓。作為高年級同學,你們一定預習了,誰來讀一讀?(板書:讀)

(生讀得字音正確)

師:(對著剛才讀詞的同學)自評一下讀得怎麼樣。

:(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還可以。

:這個用詞很謙虛,具體說說,怎麼叫“還可以”?

:這兩個字——“翁媼”讀作wēng ǎo,我讀得很正確。

:“剝”是個多音字,這裡你為什麼讀作bāo?

:把一個東西去掉外皮兒,這個過程就叫“剝”,讀bāo,不讀bō。

:“蓮蓬”,口語時“蓬”可以讀輕聲,可你讀原調,這是為什麼?

:詩講究壓韻啊,所以這裡可以讀原聲調。(老師讓同學給該生掌聲)

:不過,提一點建議,詞分上闋、下闋,就像我們平常學習文章的段落,讀整首詞的時候,要注意其間的停頓。

(在此基礎上,同學們從頭至尾讀了一遍,滲透朗讀詞時的停頓意識。)

:古人常說,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所謂“手舞足蹈”。既然是一首詞,我們當然可以手舞一番,體會其節奏美。

(生一邊擊掌,一邊讀上闋,如遊戲一般,很有節奏。)

:不僅可以“手舞”,也可以“足蹈”,還可以“踏歌”體會節奏。我們一起“踏歌”下闋。

(學生一邊腳踏節奏,一邊讀下闋,踏出了特別的韻律,興趣很濃。)

:把整首詞從頭到尾“手舞足蹈”一番。

(生興致勃勃地表演起來)

:讀得這麼好,就要用“吟”來找準聲律。若說吟,講究平仄方為入竅。誰知道平、仄聲分別指現在的哪幾個音?(板書:吟)

:平聲是現在漢語拼音聲調中的一聲和二聲,仄聲是漢語拼音的三聲和四聲。

師:真好,在吟誦中要做到平聲音拖長,仄聲音短促,也就是“平長仄短”。請同學們試一試。

(生讀)

茅—簷—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真正的吟,要“依字行腔”。這裡的腔也有高低。平聲和仄聲有什麼不同?

:平聲因為是一聲和二聲,所以聲調要高;仄聲因為是三聲和四聲,所以聲音低。

:好啊,也就是依據平仄的長短、高低,吟出屬於自己的腔調來。自己試著練一練。

(教師引導,學生跟著練習吟誦。)

:老師根據自己的語感,試著吟誦一下,請同學們鼓勵我呦。

(學生聽教師吟誦,熱烈鼓掌。)

:誰來大膽試一試,用自己的調,吟起來。

(學生們紛紛練習吟誦)

:由於地域不同,吟誦的腔調也不同,下面聽一位吟誦專家吟的浙江吟誦調。

(教師播放浙江吟誦錄音,學生傾聽體會。)

師:不用學別人的,就找自己的調。

(學生再次試著運用平仄行腔吟誦起來)

(二)以物象為骨,感受畫面

:吟出了自己的腔調,那你們說咱們下一步幹什麼呢?

:默寫吧。

:背誦下來。

:我覺得先要理解,然後才能談背誦和默寫。

師:你說得真好!與古人講的詩的第二體“以物象為骨”(出示課件)說的意思差不多。學習詩詞,不僅要注意平仄腔調,化為形象方為理解感受到詩詞的風貌,帶著感受吟,才有味道。那咱得再一次走進詞中,感受一番。說說讀這首詞,你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

:“茅簷低小”,我眼前浮現出一座茅草屋,屋簷非常低小。(教師隨機再現相應畫面)

:說得好,用詞中的詞語講出了特點。草屋只一間,如此而已,真是一種特別的鄉村氣息啊。帶著你的感受吟一吟。(生讀時,強調了“低小”,吟出了味道。)

:我還發現,茅屋前有一對老年夫妻,老爺爺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媼。他倆聊天呢。(教師出示相應畫面,學生帶著感受吟了起來。)

:我還看到溪上有很多青草,可茂盛啦,可能還會在水中留下倒影。詞中說是“青青草”,這裡的草不是“草色遙看近卻無”,應該是綠油油的,像一首歌詞中唱的那樣:“青青河邊草,悠悠天不老。”

:草經常會成為詩人筆下的物象。像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雖然地點不同,年代不同,但都是要表達那綠綠的顏色,就如同詩人的生命一樣充滿綠意。你的引發真好,請再吟一吟。(生吟)

:我還看到一幅畫,“大兒鋤豆溪東”,真賣力呀!(教師出示相應畫面,學生吟描寫大兒的這句。)

: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兒正在用他那雙靈巧的手,用雙腿夾著雞籠,迅速地編著,給雞搭窩,讓雞有個家。(教師出示相應畫面,學生吟描寫中兒的這句。)

生:翁媼最小的兒子,非常頑皮淘氣,正在小溪旁剝蓮蓬。(教師出示相應畫面, 學生吟描寫小兒的這句。)

:古人有時候用字往往虛指。比如小兒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小兒子,有可能是自己的孫子呢。但不管怎樣,都是一家人。

:你看你們多了不起,透過這文字,發現了這麼多的畫面。(將學生剛才提到的“村居”的畫面一幅一幅地用PPT呈現。)

:還有一處景物,剛才有同學提到了,可是沒有重點描繪,是什麼?

:小溪!溪上有青青草,溪東大兒在鋤豆,溪頭小兒在剝蓮蓬。

:古人用字忌諱重複,可詞中出現了三次“溪”,不重複嗎?

:我認為不重複,因為他寫的是不同地方的溪,溪上青青草裡的“溪”,指的是整條小溪,大兒鋤豆是在溪東,小兒臥剝蓮蓬是在溪的一邊。

:我認為辛棄疾是故意這麼寫的,都圍繞“溪”來寫,想突出一個山清水秀的村居。所以,故意用這麼多“溪”是起強調作用。

:你看,溪東是大兒子,身邊有小溪。既然大兒子已經在溪東了,再往下看,溪水又流到面前了,中兒、小兒和茅草屋都在溪邊,他們家整個被小溪包圍了。

師:好一個“綠水人家繞”。看,就是這小溪,把剛才的一幅幅散圖完整地連接了起來。(課件巧妙地連接,呈現出了一幅完整的村居圖)這小溪,平添了江南村居特有的靈性和生命的顫動。讓我們伴隨小溪的潺潺之聲,吟一吟,感受溪流的不同之處。

(生吟誦時,重音在“溪上”的“上”,“溪東”的“東”,溪頭的“頭”。)

:好美啊!請大膽地想象,此刻,詞人會在哪兒?

:詞人可能在溪上的小船上。

:小溪上還能行船,這有點誇張。

:詞人有可能在溪邊,眼睛向東一望,就是“大兒鋤豆溪東”;再往近處一看,“中兒正織雞籠”;眼前呢,小兒“溪頭臥剝蓮蓬”。

:詞人還有可能在對面的一座山丘上,遙望這一片綠水人家,一切盡收眼底,於是寫下這首詞。

:再大膽想象,詞人會是畫裡的誰?

:還有可能,詞人就是那個翁,他想象自己就在茅屋前和自己的老伴說話呢!

:是呀,他看到小兒,有可能就把自己想象成了這個樣子,彷彿回到自己小時候在溪邊玩耍、剝蓮蓬的情景,他好開心。

:真是人在畫中游,己是畫中景,也是畫中人啊。那讓我們再次吟誦起來吧!(學生美美地吟誦全詩)

:吟著吟著,不知不覺就背誦了下來。用一個字形容此時此刻你的感受吧!

:好迷人,美!

:我想到了一個詞——樸素安適,一個字——爽!(笑)

:我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悠閒,美不勝收。一個字——妙!

:在詞中找找?

:“醉”!

:為什麼用這個“醉”字?(板書:醉)

:因為村居太美了,都讓我陶醉了,所以我用“醉”,而且“醉”就在詩中。

師:哈哈,你用的和詞人的相同啊。居於如此的鄉村,怎麼不喜?歡喜得都“醉”了。真應了那句——“沉醉不知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