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獨立團是怎樣的一個建制?

狼客王子


關於這一點我相信看過電視劇的人應該都稍微有一點兒概念,獨立團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正規編制,他頂著一個團的名號,但實際上它可大可小,少的時候,比如說反掃蕩剛結束,還只剩下幾百人,多的時候,直接八個營,李雲龍之前指揮的新一團也是相當於這樣一個概念,他們都是386旅以外編制,這些人如果是在正規軍裡面,當然肯定就是負責支援啊,或者是運送後勤物資的,或者是運送傷員,這些雜活累活交給他們去辦,但是到了敵後抗日根據地,這種時候就不能挑三揀四了,這批人也得直接上戰場。

386旅按照國民黨編制是由兩個團771團和772團,但是對於當時在敵後大規模發展的我抗日武裝力量而言,明顯這樣的編制已經不夠用了,為了方便指揮,也為了能夠順利的在敵後隱藏起來,只能夠將部隊進行分兵。

但是對於這個時候,各個地方的地方部隊而言,如果說你這一個職務,只給他一個連長或者是一個排長的話,一方面補給很有可能會因此而顧此失彼,因為你的番號就是一個連一個排,我總不可能按照一個團的規模給你供應補給吧,同時對於敵後武裝力量而言,最為重要的是人,也就是那些優秀的幹部,這些幹部才是整個軍隊的骨幹幹部,從哪裡來就是從後方派過來的,如果說你的番號報小了,你的幹部就不夠了,你軍隊基本作戰能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所謂的獨立團意思就是,(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在你的指揮下你手裡的事,並大致1000人上下,而且我會根據你的部隊規模給您指派相應的作戰任務,必要的時候,我會給你幹部或者是補給,所以說這個團實際上就是一個統計概念,就是告訴李雲龍說你手裡大致1500人,以後也不用上報了,反正我就按照這個數給你派任務或者送補給或者送幹部,當然大多數情況之下,後面這兩個簡直就是奢望。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李雲龍的部隊一共有1500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標準團的配置。

但是事實上,到了後來,李雲龍佔據小鬼子的公路線以後,補給不需要擔心了。與此同時,長時間跟鬼子進行對決,也使得李雲龍培養一批優秀的幹部,至少打仗沒二話,說打起來一個比一個兇悍,所以李雲龍到後期可以瘋狂的甚至是完全不需要顧慮,直接就可以擴展自己兵力,總部給他派幹部,他都不需要了。

在李雲龍部隊瘋狂擴編以後,我們發現部署在李雲龍身邊那兩個老戰友的那兩個團也被總部給撤走了,原因就是李雲龍現在你的部隊有這麼大規模了,能夠守那麼大一片區域了,所以這兩個團我就撤走了,你一個團幹三個團的火。

八個營,再加上李雲龍其他部隊一共可以說有7000人,這七千人頂三個團,比他那個老朋友楚雲飛的加強團還要多,第二,如果說真的強行給李雲龍這個獨立團當時給編制的話應該是一個旅的編制,但是事實上,這個團蔣介石不會給他編制,而且八路軍總部也不會傻到跟蔣介石要這個編制,因為你的386旅上面已經說明了,就兩個正規團,你給我弄了一個編制外的團,你跟我說這批人是用來跟你們搞後勤,還有那個運送傷員的,我已經忍了,你現在還把這個編制外的這個團,給我帶到了主力團的位置,並且人數這麼龐大的你要幹什麼?這哪裡是一個團,這是一個旅呀,大哥。

蔣介石如果聽到這件事,也跟楚雲飛一個反應,八路軍拉人的速度太恐怖了。


漩渦鳴人yy


獨立團指的是越過“獨立團”的上級單位,直接聽命於更上一級單位指揮的團級編制部隊!

紅軍在改編為八路軍時,115師就有一個獨立團。按照編制,115師下屬兩個旅(343旅和344旅),每個旅下屬兩個團(343旅:685團和686團;344旅:687團和688團)。也就是說,115師有4個團。

但是,八路軍為了多增加部隊人數又在115師下面設立了一個“獨立團”!這個團不用屬於344旅和343旅指揮,而是由115師師部直接指揮。

這樣的師部直屬團,在八路軍120師和129師也有,只是名字不叫獨立團,而是叫教導團。名字不一樣,其實差不多,都是越過“旅”,直屬於師部指揮。

葉挺獨立團的前身是孫中山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後來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12師34團。到1926年時,又改編為“第四軍獨立團”,屬於我黨直接領導的一支武裝部隊。也是我黨組建自己武裝的一次嘗試。

這支部隊改名為獨立團以後,其實就不再聽命於12師的指揮,也不聽命於第四軍!而是聽中共廣東區委的領導。因為,這支部隊不同於其他部隊,是直接由中共廣東區委出錢組建的。獨立團內只有共產黨的黨組織,沒有國民黨的黨組織。獨立團連級以上幹部任免,新兵補充,軍隊擴編等事項也是由我黨自己做主。

第四軍的副軍長兼12師師長陳可鈺是原來的孫中山警衛團長;副師長張發奎是原孫中山警衛團三營營長;而獨立團團長葉挺是原孫中山警衛團二營營長。因此,選擇在12師組建獨立團,也是考慮到三者之間的關係,方便我黨在獨立團開展工作。

所以,葉挺獨立團姓“共”的事,屬於公開的秘密。

按照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的編制,八路軍應該只有12個團。八路軍給各個師組建的師部直屬團(獨立團\\教導團)也是不在國軍編制之內的。

也是因此,115師獨立團曾因為不在編制,吃過國民黨的“閉門羹”。當時,獨立團團長楊成武率部隊東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守著渡口的國軍以國軍序列沒有115師獨立團番號為由,不讓楊成武過河。後來,楊成武找到686團團長李天佑幫忙,把獨立團的人全部編入686團,才過了河。

在《亮劍》中,李雲龍也借用了這個故事。只是,他的“新一團”是被晉綏軍阻攔。最後,他找程瞎子幫忙,合編為一支部隊才過了河。李雲龍後來被調往獨立團,這個獨立團跟“新一團”和“新二團”一樣,依然要聽旅長的指揮,不直屬於師部。

等到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從12個團(實際15個團)發展到擁有上百個團。這些擴充出來的部隊,名字一般都是“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支隊”“**縱隊”等稱號。此時的“獨立團”,更多意味著是八路軍自己擴編出來的部隊,不一定直屬於師部指揮。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獨立團就是一個軍隊中編制,獨立團一般是不編入高一級的師級單位,而且直接由高級指揮部指揮。

一般來說獨立團都是一些技術兵種中比較大的範圍,比如防化團,工兵團等這些團一般會叫獨立工兵團,這些技術兵種平時都由高級的指揮部門掌握,到了戰時這些獨立團就會加強到主要方向,比如如果要緊急修建一條路,這時候獨立工兵團就該上場了。這種工兵團稱呼的時候通常會把獨立兩個字省略掉。

而現在最有名的獨立團不是這種技術兵種的獨立團,而是李雲龍的獨立團。其實,八路軍歷史上的確有叫獨立團的,但是隻有一個當時這個團是由楊成武指揮的。

八路軍的獨立團編制和769團這種團沒有什麼區別,這種獨立團只是為了給由於國民黨不給番號,而編出來的番號,後來由於八路軍的規模擴大,而且開始建立自己的行政系統,比如晉察冀軍區,這些大軍區下邊還有二級軍區,而這些二級軍區會直接指揮幾個團。而這時候,八路軍開始放手發展,番號沒有,好辦,自己給,這時間八路軍的番號一般是某軍區多少團。而獨立團這種名號一般是二級軍區裡邊的二線部隊,這種獨立團一般兵少,通常以地名命名。這種獨立團主要是進行遊擊戰,很多時候這種團都是所謂的小團,就是一個團指揮大約大幾百人,要說真實的這種獨立團都是用地名來命名。

李雲龍的獨立團按理來說就是一個小團,不過小說裡邊把獨立團說成一個人數超過5000人的大團,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時。


紅色手電筒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真實情況,抗戰時期的獨立團是八路軍的特殊編制了。 話說當年,國共第二次合作,紅軍接受校長改編,但是隻有三個編制有糧餉,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三大主力師:115師、120師、129師,每個師兩個旅,每個旅2個團,主力加起來才4萬多人。

然而軍餉經常不到位,和國民黨部隊比起來簡直連個零角都不夠。 隨著戰爭的不斷髮展,這點人哪夠,但是編制就這大,人多了硬塞也塞不下,還不能讓上面知道。於是八路軍就誕生了這些獨立團、警備團、特務團、留守團等千奇百怪的名字,還有決死縱隊、獨立大隊、XX縱隊等單位,都不在編制之內。



這些部隊人員複雜,有農民、學生,接受整編的游擊隊,有投奔八路軍的愛國志士,軍警,和國軍將士,還有收編的土匪。武器起初有大刀,長矛,土造打獵火槍,後期慢慢繳獲鬼子和偽軍裝備,慢慢好起來。所以就這樣發展出來很多部隊。

就拿電視劇《亮劍》李雲龍獨立團舉例來說,起初,李雲龍剛接手時候,應該是最弱時候。

電視劇臺詞中說,全團1千多號人,可以判斷應該下轄3個營,還有騎兵連之類的,連、排、班建制還是很齊全的,李雲龍善於重用手下虎將,比如張大彪的一營,編制就會大一些,武器配備也比較強,是一個加強營,後期會比一個團規模大。

但是隨著戰爭的變化,人員也是不斷變化的,例如大掃蕩那場突圍戰,全團減員接近一半,建制就不全了,但是之後隨著戰爭發展,人員不斷擴充,從李雲龍和楚雲飛的對話之中,是老蔣不給軍餉,所以只能自給自足。平安縣城之戰之前獨立團張大彪所率領的一營有兩千多人,一個團有上萬人。

還有就是戰後李雲龍,孔捷,丁偉三人吃飯,李雲龍曝出自己有8個營,當時震驚老戰友,還有騎兵、炮兵,這在當時並不稀奇。

由於沒有足夠的軍餉,後來日軍的囚籠政策,很多部隊都被分割開來,基本都靠部隊幹部自己經營,八路軍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廣泛發動和武裝群眾,大量人員參軍,因此八路軍部隊內出現了大量的擁有不同於正規番號的部隊。於是後來就上演了百團大戰這樣的大戲。


哈雷武研


二營長,把他孃的意大利炮給我拉過來!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的一個基本作戰單位是一個聯隊,大約有兩千人。與其相對應的,我們的基本單位是團,團上面服從的是旅。而獨立團是越過上一級單位,由師級直接指揮,而且編制規模要比一般的團大。



一般的團有1500人,下屬三個營。而由於獨立團的特殊性,一般有2000人左右。而且只要經過上級的同意,在作戰的時候可以自行制定作戰計劃。而對我們來說,比較出名的也就是葉挺獨立團。在北伐戰爭中,從廣東出發最後攻克了武昌。

關於獨立團的情況,我們最熟悉的是《亮劍》中李雲龍領導的獨立團。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獨立團比較水,因為我們都是靠著收編,或者直接是地方武裝組成。隨著抗戰的全面化,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的部隊,而國民黨所給的編號又有限,所以出現了很多黑戶“獨立團”。



《亮劍》當中李雲龍的直屬機構是旅長,並不符合我們通常所說的師長,因為他就屬於不健全的一種。因為在抗日戰爭時期,紅軍被改編成了第八路軍。每個軍有三個師,每個師兩個旅,而每個旅有兩個團,每個師最多15000人。

我們除了正規的編隊外,我們部隊還經常往外“授予”獨立團稱號,通常對象都是地方武裝。他們包括了縣大隊、區大隊、村小兵等抗戰第二線,起到的作用不容小闕。一般上級都是為了鼓舞士氣,給他們特別的番號。



相對於日本聯隊的兩千人,我們1500人顯得有點少。而且我們的團建都比較雜,不像日本的精兵化。所以我們對戰日本聯隊的時候,往往需要幾個團一起。


史之策


中國工農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到達陝北後不久就發生了"西安事變",事變的組織者是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其扣押了到西安督促兩位剿滅紅軍的蔣介石,最終在共產黨人的斡旋下"西安事變"圓滿解決。



蔣介石在大敵壓境和民族大義面前選擇了聯共抗日,不久"七七事變"爆發,日本軍隊開始大舉進犯中國領土。蔣介石和中共磋商改編紅軍,將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不久就改為第十八集團軍。國民黨在改編中儘量壓制中共軍隊的數量,八路軍後來被編為三師六旅十二團。其中原紅一方面軍和陝北劉志丹、徐海東的部隊編入115師,紅二方面軍編為120師,紅四方面軍編為129師,全軍人數為45000人左右。


長征到達陝北的三支隊伍和原來的陝北紅軍匯師後,雖然紅四方面軍在西征時損失過半,但人數還是不少的,加之紅軍渡過黃河東征,在山西"擴紅"數量也不少。(最可惜的是東征中陝北紅軍的領導人劉志丹犧牲。)國民黨給的軍隊編制遠遠不夠,中共就在原來的基礎上各加了一個團,115師叫獨立團,其它二師叫教導團。這三個團在國民黨的花名冊中不存在,沒有經費和彈藥補給。

115師獨立團首任團長是"三羊開泰"的楊成武,後來的開國上將。至於李雲龍那純屬虛構的115師獨立團只是文藝的加工。

獨立團早在北伐前就已出現,最有名的當屬隸屬第四軍的葉挺獨立團,這是中共掌握的最早的一支軍隊,軍官多是共產黨員,例如周士第為參謀長,許繼慎為營長,林彪為排長。做為當時的北伐軍先遣團,戰鬥力超強,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

獨立團早已成為歷史,但其創造的戰爭奇蹟還是值得我們去緬懷。


行雲流水1437995


正規軍的戰鬥序列裡絕對不會出現番號相同的兩支部隊,這是常識。比如楚雲飛的358團,八路軍的771團、772團等。

國民黨在大陸曾兩次整軍,第一次是在定都南京後,南北方出現表面的大一統,老蔣開始著手整軍,當時產生了一批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加上將銜等,李宗仁就是不滿老蔣給桂系的番號少,決定發動第二次蔣桂戰爭,後來日軍進逼,出於民族大義,李宗仁只得聽眾老蔣調遣,此事在《李宗仁回憶錄》裡有詳細描述。第二次是在1938年,老蔣把全國的武裝力量不分派系地一律給予番號。有了番號就是合法武裝。

國民黨只給共產黨3個師的番號,這就是名垂史冊的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其實當時延安方面想要4個師的番號,老蔣處處打壓非嫡系。只給三個番號。那麼八路軍多餘的部隊就暫時沒有編號了。自平型關大捷後,山陝一帶老百姓參軍踴躍。八路軍急需擴編,沒有正規番號,就自行解決,於是八路軍每個旅都出現非正規番號。獨立團就是這樣誕生的。這種團類似於沒有計劃生育指標的“黑娃”。官方不予認可。《亮劍》裡李雲龍曾描述一個場面,當時八路軍要渡河,守衛黃河的國民黨軍隊一扒資料,整個國民黨軍隊裡就沒有八路軍獨立團的番號,不讓過河。當時軍情緊急,正規軍還過不完,怎麼會把寶貴的戰略通道讓非法武裝使用?

自平型關大捷後,八路軍與日軍進行了小規模的戰鬥,頗有斬獲。但這樣消耗從南方帶到北方的革命火種,是很不划算的,於是黨中央決定分兵開展敵後游擊戰。鑑於八路軍的名氣,隊伍迅速壯大,但是軍隊一無給養二無槍支,三無實戰經驗。在日軍九路圍攻中損失慘重。在《亮劍》裡也有描述。

凡事都有兩面性,既然獨立團不是合法的番號,自然無法與正規部隊相比,但是缺點恰恰是優點,獨立團可著勁地擴軍。以致後來發展到8個營,近一個師的編制。在國際慣例中,軍隊的戰鬥序列一般都是以“團”為基本單位,團以下沒有番號,一般只叫一營、二營、三營等。所以團以下的單位機動性、靈活性、自主性就更強些。所以到1940年,老蔣忽然發現八路軍已經發展到近百萬人的武裝。這才有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出現。這已經與本問答無關了,就此打住。


沙洲孤鴻24331826


一個團一般有三個營,總人數在一千五百人左右。而獨立團是直接旅一級,直接最高級別的師級單位獨立指揮作戰,相對於一般的建制團更具獨立性,自然編制也更多。特別是在行軍打仗時,只要經過上級領導同意授權,就可以獨立制定作戰計劃。

抗日戰爭時期的獨立團,大部分是被改編、收編或由地方武裝組合而成的。紅軍的主力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分設三個師:五師、一二〇師、一二九師,總部特務團、炮兵團、陝甘寧留守兵團,每師兩個旅,每旅兩個團,每師總人數約為一萬五千人。由於八路軍口碑好,群眾基礎好,想參軍的人越來越多,但由於編制番號的數額是固定的,所以只能通過建立獨立團的方式擴建軍隊。由於沒有正式番號,所以這些獨立團都是“黑戶”。還有一些在抗日戰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地方武裝力量,上級為了鼓勵他們,也會授予獨立團的番號。

歷史上最著名的獨立團非葉挺獨立團莫屬。葉挺獨立團,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1926年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總人數有兩千一百多人,分設有三個營,兩個直轄隊,由葉挺擔任獨立團團長。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武裝部隊。北伐戰爭時,葉挺率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率先從廣東出發,正面進攻。獨立團驍勇善戰,屢破強敵,獲得多次勝利。

1927年,聶榮臻、周士第率領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第七十四團機槍連、第七十五團三個營發動了八一德安起義,葉挺獨立團於8月2日與八一南昌起義部分會和。

1928年,由朱德、陳毅帶領獨立團的殘餘部隊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成功會師,改編為第二十八團,成為紅四軍的主力部隊,也是紅一軍團的主力軍。


老照片


又是一道送分題。


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一般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民兵,有地方政府指揮,是人民自衛武裝。第二種是游擊隊,同樣由地方政府指揮。第三種是地方部隊,也就是由軍區統一指揮的軍隊,但有時候也可以根據戰爭的需要,配屬給野戰部隊臨時指揮。第三種則是我們熟悉的野戰部隊,也就是有統一的番號,編制和建制的部隊,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正規軍,實際上就是指野戰部隊。

一般而言,野戰部隊的裝備最好,建制最完整,訓練也最好,是專門負責打仗的部隊,主要以正規軍為作戰對象。地方部隊主要負責所屬軍區內的地方治安,比如剿匪,作戰對象主要是進入軍區內的戰鬥力比較差的敵軍。游擊隊是比地方部隊的戰鬥力個裝備都要差很多,主要用於配合地方性的戰鬥任務,作戰對象一般是小股敵軍。民兵則是由地方上的青壯年組成的,平時勞作,閒時訓練,是人民自衛武裝。

在戰爭時期,地方部隊一般是野戰部隊的後備軍,當野戰軍戰鬥損失比較大的時候,一般就是從地方部隊中抽調部隊來補充。地方部隊損失比較大,或者缺員比較多的時候,則從地方上的游擊隊抽調來補充。游擊隊如果缺人,一般就是從地方上的民兵中抽調來補充。


根據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這幾個層次之間也經常相互轉化。比如正規軍,開闢了新的根據地之後,一般就要從主力部隊抽調部隊劃歸軍區指揮,充當地方部隊骨幹。地方部隊和野戰軍也經常根據需要,抽調幹部去發展遊擊武裝。而當戰爭的規模發展到以大規模野戰為主的時候,則會不斷從地方部隊抽調兵力去補充主力部隊。

除了相互轉化之外,這幾個層級的部隊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區別。野戰軍的裝備和軍需物資是由野戰軍的後勤部統一供給的,一般團以上的建制都會配備重武器。地方部隊的裝備和軍需物資則是由軍區來供應。地方游擊隊的武器裝備多數情況下,以輕武器為主,比如抗戰時期,游擊隊一般連機槍都非常少。民兵的武器最差,一般就是紅纓槍,梭標,很少配備槍支,更不用說重武器了。

在戰爭時期,這幾個部隊的武器裝備供應自然也是有明顯差別的。軍區必須把自己最好的裝備配備個野戰軍,剩下來的武器再裝備地方主力部隊。還有剩餘的時候,才能給游擊隊。因為戰鬥力的差別,主力部隊的野戰軍往往能夠在對敵作戰中,大量繳獲敵人武器,在他們挑過之後,把他們認為已經沒有用了一部分武器,再轉交給地方軍區。軍區再挑一遍,用來配備地方主力部隊。等到游擊隊的時候,就只有經過兩層挑選之後剩下來的了。


比如黃海波主演的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這裡面的黃海波從正規軍出來的,到地方上發展遊擊武裝。最後在黃海波的努力下,成立了地方上的縣獨立大隊。那麼縣獨立大隊這個番號就意味著,這個不對的級別已經比一般的游擊隊要高,是有可能被改編為地方主力部隊的。

所以這個電視劇裡面的黃海波是很慘的,好不容易拉起來的隊伍,還沒有裝備,只能找地方軍區和自己原來的老部隊,去軟磨硬泡,求人家給他們一點槍支彈藥。為什麼這個電視劇要特別強調這個番號不能被撤銷呢?就是因為一旦這個番號被撤銷,他們就又回到了游擊隊的狀態,武器裝備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上級給他們的只會是最差的。就算自己能在戰鬥中繳獲一點好的武器,都會被上級拿去裝備給主力部隊。

在亮劍當中出現的幾個八路軍的番號,比如新一團和新二團,這是在當時八路軍的常規序列之外編成的部隊,是已經脫離的地方軍區指揮的部隊,但還沒有上升成為主力部隊。李雲龍所在的獨立團就是地方軍區指揮的地方部隊,實際上是要比新一團和新二團低一級的。所以李雲龍在戰鬥中一旦有所繳獲,尤其是比較多的物資和比較好的武器裝備的時候,旅長就會打電話來要求他上交,也就是李雲龍所說的打土豪。

但是在亮劍裡的獨立團和新一團,新二團,這三個不對,明顯都是由原來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為骨幹組建起來的,所以戰鬥力是比較強的,遠比一般的地方部隊都要強。只是為了解決物資緊缺的問題,才把他們配屬給軍區,但在發生較大規模戰鬥的時候,他們都是主力部隊要優先抽調配屬的。


蕭武


就說下電視劇中的常見的獨立團的情況,獨立團建制其實是特殊時代特殊情況下的產物。事實上是脫離政府編制擴充出來的軍隊,雖然叫獨立團但是可能人數超過了一個團

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名義上接收了國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在國民政府的編制裡面,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來改成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師、第一二零師、第一二九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原本留在南方的游擊隊等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或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

這是八路軍的名義上的編制,蔣介石也是想以此限制共產黨的軍隊實力,國家根據編制撥發軍餉(名義上是如此,別管蔣介石發沒發)。

但是共產黨怎麼會如此自縛手腳,所以擴充了很多編外軍隊,這個所謂的獨立團其實就是沒有編制的編外部隊,給不了番號,所以稱為獨立團。

在亮劍中有一個細節,原文記載:“蔣委員長很快就樂觀不起來了。194o年華北八路軍百團大戰後蔣委員長突然現這兩年一不留神八路軍競變成4o萬之眾僅正規軍就動用了1o5個團。委員長只記得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部隊建制表上八路軍只是個下轄三師六旅幾萬人的部隊。娘希匹誰給了他們擴充的權力?委員長一不高興問題就有些複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