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鄉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將伴我牽念一生!

鄉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將伴我牽念一生!

故鄉的碇步

人到中年,多易念舊。

日前,堂弟在群上轉發的一張兒時舊照,背景是:蕭瑟的深秋、荒涼的遠山、乾涸的溪床,遍目的裸石,還有堂弟身後那長長的碇步……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碇步兩頭,偶有二三人影經過,顯得歡鬧。而堂弟甜甜的微笑,一直定格在這淒涼的秋日,為故鄉增添了幾分親切。莫名間,這一樹一草、一石一碇步,觸電般勾起了我對逝去碇步刻骨的懷戀。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難敵誘惑,我特地在丁酉年除夕前夕,借探訪溪對岸三伯母之機,重溫了一趟童年老路。坳頭殿門前,當年近三十米的碇步,至今大半已沒了蹤跡,只留下殘缺的小半截在風中哀吟。過了碇步,便是江心幽,昔日田疇井然,苗禾蔥鬱。如今卻是荒草雜蕪,枯蒿瘋長。曾經爽潔而彎曲的蠻石小路,依稀不辨。快達溪邊,幾叢燒焦的蘆葦,落敗無助。那段滄桑的門前溪碇步,早已被現代化的攔水堰所取代,看了不免讓人悲切。

門前溪碇步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毀於何日也難說確切。稍能講得理直氣壯點的是,隨著1988年,故鄉建成了百米石臺、雙柱式砼墩空心板梁結構大橋後,碇步便漸行漸遠……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印象中,故鄉除了門前溪碇步、殿前碇步外,還有一處至今保存完好的巖垟頭碇步。那時候,我在抱岙中學求學兩年,每逢週六、週日往返家校,穿越巖垟庵大片天然草坪後,都要過巖垟頭、殿前碇步。除此之外,不大再走那段路。

而門前溪碇步不同,記得那時,我幾乎每天都要走,它是故鄉的母碇步。大約從三官亭出來,先行大段筆直塊石路,至埠頭缺口,再跨百多枚碇步,才算走完全程。碇步齒寬約30至50釐米,每隔8至9個碇距,碇旁便置有子碇,用於來往交會避讓。要是一口氣走完,覺著要好長好長時間。若是夜幕下一人過碇步,我便飛跑,覺得身後老有影子跟著你,特害怕……

那時的鄉親很謙讓、樸實,懂得禮讓三分。見有慌急者跑來,抑或老人過碇步,大家不約而同都要先在子碇上等待。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倘若不巧,當你與挑糞大叔擦肩而過,亦須在子碇上捂鼻靜候,怪考驗人的。

碇步埠頭,也常有好戲上演。每早課前,幾個調皮鬼跑到碇步頭,要戲侮鄰村女同學一番。見她們過碇步走近了,淘氣鬼們便一呼而上,在流急處紛紛向她們潑水。女生們進退不得,便會哭罵起來,直到上課鈴聲響起,各自才會一鬨而散……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那時候,我和兄弟姐妹最想去外婆家。外婆從來不曾罵我們,相反,還有美味佳餚款待我們。所以,在家時,一逢母親嘮叨了,我總是最先偷偷跑到外婆家去,門前溪碇步,我可以三齒一步,飛奔雀躍。

曾記否,那時的門前溪碇步,還是通往鄰近四鄉八村唯一的水上通道。北去山背、陳周、張溪村;南去福佑、抱岙、鯉溪村;西去八沸垟、溪口、巖坦村;東行德岙、齊山等地,都要經過故鄉。所以,心裡偶爾也會阿Q起來,覺得故鄉地旺村興,為自己生於斯而沾沾自喜。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要是,遇上農曆四、五月,正是麥黃豐稔時節。如果不想上課,我便邀上幾個同學逃課出來,溜到門前溪碇步下游,不顧烈日炙烤,光著膀子徒手在溪石下摸魚抓蟹。有時,兩手往石下一探,可以輕鬆掐到石斑魚、白口駁什麼魚兒的,可謂驚喜連連,心跳提到嗓子眼上。但我從不敢將魚獲捎到家裡,如教母親知道你逃課,是要被咒罵的。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天熱時,我們也會在門前溪碇步上游岸畔,擇一潔石,將脫下的衣褲放好,鑽到水裡暢遊一番。上岸時,將溼褲頭擰乾,往一旁石頭上曬著。此刻,最怕有人看到,慌忙又光著屁股,一頭扎入水裡再遊片刻。等驕陽曬乾褲頭,我們就像神一樣悠哉悠哉地回家來。要知道,語文、數學課我們是不敢逃的。假如遇上下午的音樂、美術課,我們就不大害怕了,因為次科的老師從來就缺一幅嚴苛的臉龐。

兒時,除了覺著晴天有小半好之外,但那時,我似乎更喜歡雨天。因為,惠風和暢的日子裡,母親總是念叨著要我們去鋤草、砍柴、背樹(意指背松樹賺工錢)什麼的……

所以,我就時常虔心盼望著老天能下點雨。有雨便好,路浥草潤,不用上山去。水大時,更可以去溪邊釣魚。那時候,沒有魚鉤,我們把小截細鐵絲一彎,就當釣鉤,所以釣不到魚。

漲水時,碇步上下無疑是最美的一道風景。碇步水色、水勢,瞬息多變。由浪淘珠璣,雪卷千堆;霎時變成“弧流”一線,氣勢磅礴;不多時,濁浪滔天,一片汪洋……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小時候,是一個特別崇拜英雄的年代。而故鄉的碇步上,會不時演繹著一幕幕英雄的故事:溪水暴漲時,若能在故鄉的碇步上,看到一兩個如履平地的人,那是讓我們喝彩仰慕的。據說,昔日我的爺爺,還有巖起公走碇步都很了得,說水漲到臀部時,他們照常過碇……

乡愁就是楠溪江的碇步,或将伴我牵念一生!

遠嫁桐廬的八沸垟同學戴春微不無感慨地說:“小時候,我是走杏岙的碇步長大的。後來呀,還多次夢到這條路。最深刻的是,每逢大水,不能回家吃飯,便到表姐、堂姐家蹭飯吃,等放學水退時,才能回到對岸的家裡……”

韶華易逝,我們都將慢慢老去,而鄉愁深處那長長的碇步,或將伴我牽念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