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群雄逐鹿紛亂世,白馬將軍震九州

公孫瓚,字伯圭 ,《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其母地位卑賤,所以只當了郡中小吏。但是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群雄逐鹿紛亂世,白馬將軍震九州

光和年間(178年-184年),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徵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佔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與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不斷。

群雄逐鹿紛亂世,白馬將軍震九州

中平五年(188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張純於是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由於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丘力居軍也糧盡疲乏,遠走柳城。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公孫瓚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為對付匈奴的輕騎,用跟隨自己的“善射之士”組建的一支輕騎部隊。由於公孫瓚喜歡騎白馬衝鋒陷陣,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常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白馬義從也是漢末三大強兵種之一。

群雄逐鹿紛亂世,白馬將軍震九州

在打匈奴的那段時期,白馬義從經歷了最輝煌的一個時期。白馬義從是典型的輕騎兵部隊,有著強大的機動力和射程優勢。史料記載,匈奴懼怕瓚的白馬義從:“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

群雄逐鹿紛亂世,白馬將軍震九州

《後漢書》:“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至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烏桓看到白馬就遠遠躲開,奔走相告“當避白馬將軍”。烏桓對公孫瓚又恨又怕,於是想了個精神勝利法,把箭靶畫成公孫瓚的模樣,馳馬射靶,射中就高呼萬歲。

另外,從一些資料和當時屬於公孫瓚部下的趙雲騎的也是白馬來看,大家喜歡的常山趙子龍很可能就是“白馬義從”的一員。

群雄逐鹿紛亂世,白馬將軍震九州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聚眾三十萬,想和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前往討伐,公孫瓚軍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扔了輜重,渡河逃跑。公孫瓚等他們過河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群雄逐鹿紛亂世,白馬將軍震九州

後來的公孫瓚佔據了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四州之地(非全部),北鎮烏桓、南結袁術、徐州刺史陶謙,儼然是北方的霸主。一時風雲會聚,連劉備也去投奔他,官拜別部司馬,公孫瓚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群雄逐鹿紛亂世,白馬將軍震九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