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花饃,又稱為“面花”,不僅可食,更是一種享譽中外的民間藝術品,表現了淳樸善良的農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象力。花饃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等地。鄉間的花饃講究很多,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等等,都有各類造型和不同用途,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被評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興平地處關中腹地,自古以來就是以農耕為主的米糧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麵粉做成的各種食品為人們經常食用。人們的走親訪友、禮節往來都以麵粉蒸、烙成的饃為主要禮品,傳送在千家萬戶之間。這些饃總稱為禮饃,其中最具文化韻味的就是花饃,有正月十二、十六的鏡兒饃,有五月端午的團兒饃,有九月九的花狗饃,做法講究,做工精細,花樣繁多,形態巧致,既引人食用,又耐人品味,稱得上民間的上乘藝術品。

花狗饃

鏡兒饃

團兒饃

……

興平的花饃與民俗有哪些呢?

花狗饃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九月九的花狗饃是孃家給剛結婚的女兒送。若三年內未生娃,就連送三年。生外孫後也得連送三年。蒸花狗饃要用一斗(30斤左右)麵粉,先做成一個高1.5尺,底直徑1.5尺的圓錐體大饃蒸好,接著就用麵糰捏製活靈活現的小狗、龍、鳳、雞、魚、蓮花、小鳥、小蟲、花蓋、食盆等,分開放在籠裡蒸好,插在大饃體的周圍。小狗與食盆插在饃的頂端,龍鳳附在兩邊,其他根據想象插在饃體周圍。其說法是小狗看家,攀龍附鳳,吉慶有餘,蓮花生子,魚兒鑽蓮等等。送花狗饃要放在大木盤上,用新花單子包著,放在大竹背籠裡背送。現在都用自行車、三輪車或機動農用車送。

鏡兒饃

正月十六日,當年結婚的男方家要接回在孃家的新媳婦,女方父母要送結婚的女兒回婆家。男方叫接新媳婦,舉辦豐盛的宴席。女方叫送十六,要帶上鏡兒饃,一對大紅燈籠。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鏡兒饃要送十六個 (有的是十二或十個),一個鏡兒饃用面約一斤,其做法是和麵起面後,先做圓錐體的大饃,再做三或五個直徑六七公分的薄圓麵餅,周圍剪成花邊,叫花蓋,再用面捏小鳥小魚,分開放在籠裡蒸熟,然後用短細的掃帚棍把花蓋插在大饃頂,又在花蓋中心插上小鳥或小魚,有的還在花蓋中心鑲上紅棗,鏡兒饃就成形了。有些地方做圓錐體的大饃時,饃底八個是實的,八個是空的。其含義是說世上的事一半是實實,一半是空空。饃底空的還要放進棗、蔥、蒜,寓意早生貴子、聰明、能掐會算。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正月十二送鏡兒饃是給一兩歲的外孫送,一般是十二個,一個饃只插一個花蓋,且花蓋是四方形,一個角還要折壓在花蓋中心,周圍用洗淨的木梳紮成花紋,還要在饃體一邊的中間捏一個向外伸出小嘴嘴,意味著男娃的小牛牛。鏡兒饃要擺放在大木盤上,用織好的新花包袱包著,風風光光地送到女兒家。

團兒饃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五月端午的團兒饃是給小外孫送,有蒸的、有烙的。蒸的饃要做成幾種小動物的形狀,有青蛙、有蠍子、有長蟲、有小鳥、有魚等,形象逼真,逗人喜愛。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這意味著孩子吃了這些,就能在炎熱暖和的季節避五毒,保平安。烙的饃都做成小圓餅,十二個,每個上邊都扎刺各種圖案,叫花坨坨,非常好看。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坨坨饃的一半還要做成中間空,稱作曲連饃,周圍捏成鋸齒形的花邊,孩子可以戴在手腕上,一邊吃一邊玩。這曲連饃寓意著把孩子圈住,保佑其健康成長。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端午將至,花狗饃香飄興平!

花饃是高等級的禮饃,呈現出鄉村人純真熾熱的愛心和珍惜禮儀的親情。花饃在興平源遠流長,各地的做法式樣自有特色,真是琳琅滿目。在當代商品發達的經濟社會,樸實別緻的花饃給人們帶來了對往日的美好回憶,也展示出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張揚讚頌與美好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