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信託和私募基金有什麼區別?

海闊天空199075490


信託,私募基金,它們既有相同點,也有很大的區別,做投資的朋友們,非常用必要了解。


一,信託和私募基金的相同點。


兩者都是金融投資品種,投資好的信託或私募基金,都能夠獲得好的投資回報,當然,兩者都有投資風險。信託投資的起點是100萬元起,私募基金裡面的私募股票基金投資起點是100萬元起,但是,私募基金裡面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起點是500萬元起或者1000萬元起,相同點是它們都有比較高的投資門檻。信託和私募基金,都是中高端客戶進行理財的選擇。

二,信託和私募基金的區別。


1,風險高低。


相對而言,信託產品的風險,要比私募基金更小一些,但是信託也是存在風險,特別是現在打破剛性兌付的趨勢下,信託的風險正在越來越大。


2,投資方向不對。


信託的投資方向,一直都是房地產為主,因為房地產有抵押物,才能發行信託產品。私募基金的投資方向,一般是股票,或者是股權。

3,預期收益率不同。


信託的預期收益率,比較穩定,如果成功投資信託產品,收益率都能實現。但是,私募基金的收益率無法確定,可能很高,也可能虧損,波動性很大。


4,時間長短不同。


信託產品,短的時間是3個月,長的時間是一年或兩年,信託產品的期限都是在2年之內。但是,私募基金的產品期限比較長,特別是股權投資的私募基金,產品期限是7年時間,也就是投資者必須持有7年時間;股票投資私募基金的時間,封閉期至少3個月或6個月,在封閉期內不能賣出私募基金。


遇見是緣,喜歡我的回答,請馬上點贊和轉發,謝謝您的支持!



雄風投資


當以募集方式作為區分標準時,私募管理人發行的私募基金和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計劃均屬於私募產品,其是由於是否面向不特定多數人進行募集決定的,因此,首先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包括信託計劃和私募基金在內的私募產品均面向合格投資者(即前述不特定多數人)進行募集。

以下對信託計劃和私募基金進行區別概述。

首先,二者的發行方有所不同,信託計劃是由持信託牌照的信託公司進行募集發行,目前全國獲批信託牌照的信託公司有共計68家,私募基金是由在基金業協會進行登記註冊的私募公司進行募集發行,目前全國經登記的私募管理人有兩三萬家,其中不乏超越公募、能實現絕對收益的高毅資產、紅杉資本等優質私募,同時也的確存在站街拉客的皮包私募,在這種情況下,學會甄別私募管理人變得尤為重要。

其次,不管是信託還是私募均有主動管理型和事務管理型兩種分類,從本質上來說,信託的主動管理型業務又分為融資類和投資類,前者如房產開放、政府基建等,後者如證券投資等。私募由於具有多個牌照屬性,號稱“專業化經營”,比如,其他類和股權創投類牌照主要做投融資業務,參與一級市場,證券類牌照主要做投資類業務,參與二級市場。

最後,關於產品安全性問題,由於資管新規打破剛對,無法實現剛性兌付,投資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別靠譜公司,其次是甄別符合自己風險承擔能力的產品,前者可以去監管網站查詢,後者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孫建波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私募基金和信託的合作開始說起,為什麼很多投資者會將私募基金和信託聯繫一起?那是因為私募基金最早就是通過信託的渠道開展業務,成為陽光私募,直到國家立法確認了私募基金的定為,才沒有了陽光私募的說法。

私募基金在沒有合法化之前,主要是通過與信託公司進行合作來取信投資者。因為信託公司可以與銀行對資金的安全性進行監管,一定程度上的推動了私募基金的發展,並開始進入銀行的白名單。市場通過探索開啟了私募基金與信託公司合作的大門,證券投資類信託也成為了信託公司的一個重要業務。

私募基金也通過信託公司的渠道找到了一條相對合法化的發展路徑,信託公司也就順理成為私募基金產品的受託人和發行人。相對“地下私募”而言,媒體把證券投資類信託稱為“陽光私募”,與公募基金呼應。

2003年7月12日,雲國投信託(現雲南信託)推出“中國龍資本市場信託計劃”。雲國投模式的核心是,產品發行人與投資顧問均為信託公司。這個模式是信託公司主動管理早期的踐行者,而主動管理正是信託公司當下苦苦轉型的方向。

中國龍已經於2018年7月清盤,清盤時的收益率高達962.55%,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中國龍都交出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單,使得趙凱聲名鵲起,直到2012年11月,其離開雲國投,湧峰投資。

2004年2月20日,私募投資人趙丹陽與深國投信託(現華潤信託)合作,成立“深國投-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投資顧問”的形式開啟了私募基金陽光化的模式。

華潤信託·赤子之心價值已經於2008年1月清盤,清盤時的收益率是51.42%,年均收益約為12.86%。

目前市場上對於國內第一隻“陽光私募”產品到底是出現在2003年還是2004年,還存在著爭議,其背後,也是雲國投模式(原雲南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現雲南信託)與深國投模式(原深圳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現華潤信託)之爭。

因此,私募基金和信託公司之所以很多人會混為一談,其實是源於特定歷史背景下,兩個金融機構的發展需要,私募基金要提高公信力,信託公司需要拓寬收入來源,陽光私募因此誕生,雲南模式和深圳模式也開始鬥豔。

而陽光私募快速發展的那幾年,幾乎都是與信託公司合作發行的產品,包括做得比較好的華潤信託、雲南信託、華寶信託等等。

直到現在,證券類的信託產品依然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但佔比已經開始逐步降低了。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證券投資類信託佔資金信託比重已降至12.94%。

從2017年的15.39%開始逐步下滑到現在的12.94%,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私募基金的合法化以後,原本只能選擇信託公司的私募基金開始通過與券商、期貨公司等更多的中介機構合作,信託公司的業務開始受到挑戰。

因此,信託和私募,個人認為業務差別還是非常多的,而兩者最容易讓人混淆的,就是這兩種金融模式曾經的合作,這裡就給大家做個說明。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A亞特斯


信託計劃,從本質上說,其實也是私募,從產品的形式和風控措施等方面綜合比較,信託計劃比一般的私募基金確實要安全一些。

1、私募

私募,顧名思義,就是非公開募集。

不管是私募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私募證券基金)還是信託計劃(信託計劃分單一信託計劃和集合信託計劃),在募集方面都是不允許通過公開宣傳的方式進行,都屬於私募的性質。

2、信託與私募的比較

(1)產品形式不同

拋開單一信託計劃不說,僅比較集合信託計劃和私募基金。

集合信託的產品形式一般為固定收益型,表現為投資人委託信託公司將資金以信託貸款的方式發放給融資方,融資期限屆滿後由對方償還本金和利息;

而私募基金是浮動收益型,表現為投資人委託私募基金管理人以股權的形式將資金投資於未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或購買股票(證券投資)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出售,買賣之間的差額即為投資回報。

舉個栗子,信託計劃中一般會明確收益率多少(如果不是設計為:固定+浮動),比如100萬~300萬,8%/年,這意味著其收益率最多隻會是8%/年,如果產品不能到期兌付,連8%都拿不到。

私募基金可能也會出現預期年化收益率8%這個說法,但是主要是用來作為管理人提取超額業績報酬的分界線,即如果年化收益率低於8%,管理人是不得提取業績提成,只有再超過這個標準之後,管理人才可以拿到超額提成。

(2)風控措施不同

信託計劃也分多鐘類型,多數會要求融資主體提供相應的擔保措施,比如實物資產抵押、股票等質押、實控人夫婦提供無限連帶責任擔保、第三方提供擔保、財務監管等,一旦融資方到期無法兌付,信託公司還可以通過第二還款來源進行追償。

而私募基金,無論是私募股權基金還是私募證券基金,都不可能要去兌付提供類似的擔保措施。

私募股權基金或許會要求被投資機構的管理層或實控人進行對賭,私募證券基金會設置平倉線等指標進行止損,但其保證程度是遠不如信託計劃。

(3)發行主體不同

信託計劃的發行主體為信託公司,全國只有不到70家,而且各個實力強勁,償付能力自然是不用說;

私募基金的發行主體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基金業協會註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好像還近20000家吧,各家機構實力良莠不齊,有管理幾十億的大鱷,也有隻管理1000萬的小蝦米。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不當之處,還望指正!好讀書不求甚解,尤喜武俠、推理,歡迎朋友們相互交流學習。

西天蝸牛


什麼是信託:

信託是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進行管理和處置的行為,也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信託與銀行、保險、證券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體系。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三方面當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以及受益於人的受益人。

什麼是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並以特定目標為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私募基金是以大眾傳播以外的手段招募,發起人集合非公眾性多元主體的資金設立投資基金,進行證券投資。

綜上所述,信託與私募基金的區別在於:

1、安全性

信託產品的安全性普遍高於私募基金,這主要是因為信託受銀監會的嚴格監管,行業較為規範,且信託公司本身註冊資本雄厚決定的。

2、投資渠道

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私募監管暫行辦法》)的規定,私募基金可投資於股票、股權、債券、期貨、期權、基金份額以及投資合同約定的如紅酒、藝術品等其他投資標的。而信託產品的投資範圍也相當廣,既可以投資證券等金融產品,也可以投資實業,兩者投資範圍限制區別不大。但信託投資實業的居多,投資金融的多為通道類產品;而私募基金投資股票股權之類的證券投資基金為大多數。

3、流動性

信託根據簽訂的協議,在信託期限屆滿之前,不得回贖,但可以依法轉讓,流動性較差。而私募基金經常有封閉期和贖回費的設定,導致轉讓折價高,流動性也較差。

4、門檻性

信託類的門檻很高,一般都是100萬起步,並且不能大範圍公開宣傳,只能特定的小範圍宣傳和推介;2016年“7.15新規”出臺後,根據規定: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投資單隻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符合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機構,以及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的個人。但就市場實際情況而言,由於信託有大小額配比限制,100萬能買到的信託產品已經越來越少了。

5、收益性。

目前市面上的信託產品多為固定收益,收益區間在10%以下,而私募基金隨標的不同,收益構成也不同,浮動收益較多,不能統一比較。



訴味評生


隨著國內金融行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的金融機構,信託和私募基金隨之日漸興盛。今天,老虎君就帶著大家一起認識認識這兩位新朋友。

所謂信託,就是信用委託,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當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以及受益於人的受益人。可以理解為是信託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是指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委託人將財產委託給受託人管理的行為。它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的比較早,最早是由家庭資產管理演變而來的。

私募,即私募基金,是通過非公開方式面向少數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的基金,其銷售和贖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過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的。對沖基金一般按照私募基金的方式進行運作。

兩者不同:

1.風險承擔能力不同

信託公司由一定規模的真實的資本金組成,對於未能履行受託人義務而給受益人造成損害的要用自有資金進行賠償,並且信託公司也確實有一定的賠償能力,但是私募基金就並不一定是這樣了。

2.資金用途不同

私募基金的資金主要是投放在證券市場中,信託資金運用的範圍會更廣一些,在國外也是一種非常成熟的金融方式。


環球老虎財經


首先,明確“信託產品”與“私募”的定義。

您說的“私募”指的應該是私募投資基金,而非發行方式。

私募投資基金是通過非公開方式向少數機構投資者和富有的個人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的基金,它的銷售和贖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過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的。私募投資基金實行備案制,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人在設立私募投資基金後按期到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備案,並披露相關信息。

信託產品由信託公司發行的、向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信託公司目前由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管。每一個信託產品均需到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登記,並披露相關信息。

其次,明確“安全”的含義。

私募投資基金、信託產品均是面向符合條件的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的金融產品。評價一個金融產品,一般有三個維度,一是流動性,二是收益性,三是安全性。“安全”對應的應該是金融產品的安全性維度,指投資期限到期,投資本金不受損失。評價一個金融產品是否安全,一般需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是投資範圍。一般情況下,投資範圍包括股票、債券、非上市公司股權、非標準化債權(如貸款)、房地產等。顯然,股票、非上市公司股權的波動性大於債券、非標準化債權,屬於相對不安全的資產。

二是風險暴露。同樣是一筆貸款,借給一家資產雄厚、經營狀況良好的大型國有企業,自然比借給一家規模小、經營狀況不穩定的小型民營企業更加安全,原因在於大型國有企業比小型民營企業的信用風險低。同樣地,除信用風險外,金融產品還涉及到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

三是管理能力。同樣的一筆貸款,不同的機構來管理,可能會是截然不同的結局。舉個例子,還是一筆貸款,借款人沒還,但有土地抵押,可以用土地抵債。一家管理機構有豐富的土地拍賣經驗,也有豐富的土地買賣資源,因此,以高價出售土地,償付了投資者的資金;另一家,可能從來沒處理過類似的事情,可能根本賣不出土地,也無法償付投資者。

那麼,信託產品、私募投資基金在上述三個方面的差別如何呢?

從投資範圍上看,信託產品投資範圍廣泛,但主要投資於有固定收益的非標準化債權,部分投資於債券,很少有投資於股票、非上市公司股權。私募投資基金主要分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前者主要投資於股票、債券,後者主要投資於非上市公司股權。因此,一般情況下,信託產品相對私募投資基金更加安全。

從風險暴露、管理能力上看,相比信託公司,在多數投資領域,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普遍規模小、人員少、社會關係簡單、客戶資源薄弱,因此,投資的資產可能相對風險暴露大,出了問題,處置能力也比較差。不過,私募投資基金在證券投資、非上市股權投資方面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比大多數信託公司有更強的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一般情況下,信託產品相對私募投資基金似乎更加安全。但通過上文所述,這也並非絕對。國內目前有68家信託公司,每一家的資產獲取、風險管理能力都不相同;國內目前有20000多傢俬募基金管理人,每一家的風格偏好、投資能力也都不相同。針對具體的產品,建議從投資範圍、風險暴露、管理能力等角度進行多方比較,從而確定到底哪一個才是更“安全”。


陳米因


致力於知識轉化力量,讓財經問答幫助更多的人,更多精彩回答請右上角關注。歡迎各位點贊,回覆,諮詢。

單就目前市場上發行的由信託公司還是私募基金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而言。他們二者在根本上沒有實質的差別。就運作行為而言,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資產管理類產品。

但是其實他們還是有一定的不同的。首先看髮型主體也就是管理機構,信託產品由信託公司發行,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發行管理。而二者都是對特定人群募集資金且不公開宣傳。但監管機構不同,信託由銀保監監管,而私募由證監會下屬機構中國基金業協會備案監管。

備案登記,信託由中國信託登記總公司(中信登)登記,私募基金由中基協備案。

投資方向上,私募基金分為證券投資基金和股權、其他類基金,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於公開或非公開市場證券,這個與信託完全不同,更像公募基金。而另外兩種股權和其他則與信託類似,但就產品考量,信託在核定產品時更傾向於其歸還能力如抵押,質押等內容,而私募基金更注重盈利能力如市場,經營等附以抵押質押尤其涉及股權質押等內容。

就管理而言,信託由信託公司管理,而私募也有GP/LP中的GP管理,LP拿收益。私募更看重管理能力和管理機構的誠信道德。而信託則更看重背景和抵押等。

大概是這樣,更加詳細可以私信問問我。


張小帥說理財


1、信託計劃:委託人將資金或者其他財產委託給信託公司管理,實現保值增值,其中涉及到三方關係人,委託人(投資人)、受託人(信託公司)、受益人(多數情況下受益人和委託人是同一人,但也存在二者不一致的情況)

2、私募基金:即私募基金管理人通過非公開方式向特定對象的投資人(即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的基金,主要涉及到投資人、管理人兩方(有些私募基金會在管理人之外聘請投資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