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稜軍刺有多厲害?

古今說史


說起解放軍最為厲害的刺刀,恐怕人們下意識想起來的就是三稜軍刺了吧。但其實三稜軍刺的某些功能被人們過分的神化了。

外界盛傳被三稜軍刺刺傷者,會慢性中毒而死。其實這完全是造謠,只因為三稜軍刺的顏色暗白,因此總被人誤以為含砷。真相其實是為了避免刺刀腐蝕變形,所以才在三稜軍刺表面鍍了一層鉻。而鉻的毒性也遠遠沒有達到致人性命的地步。

還有的人說三稜軍刺可以通過血槽把空氣扎到血管裡,從而帶走對手的性命。真相是即使有空氣進入到了血管,不是無藥可救。對成年人來說,至少要打進100毫升的空氣才有可能造成致命的空氣栓塞,刺刀能夠產生的影響很有限。而且三稜軍刺上血槽的設計也不是為了插入而是在於拔出。因為在白刃戰的時候短兵相接,刺刀刺出去拔不出來就等於失去了武器,這在戰鬥中極為危險。

還有一種說法是稱三稜刺刀鋒利無比,這就純粹是胡扯了。刺刀通常是不開刃的,因為開刃的刺刀不容易從體內拔出,而沒有開鋒的刺刀造成的創面大,拔出的時候阻礙會少一些。要知道刺刀的三道稜不是為了增加殺傷力,而是出於材料上面的考慮。要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強,設計出來的武器堅固耐用,比如在秦始皇兵馬俑裡發現的箭頭就是三稜形狀,鋒利無比到現在還能輕易的劃破紙張。在宋朝時期,為了對方北方遊牧民族的精銳帶甲騎兵,部隊也大量裝備了三稜破甲刃這樣的神兵利器。

至於說因為三稜刺刀的殺傷性太大,所以才將其從裝備列表中除名,是根本沒有的事情。三稜刺刀並不是我國獨有的武器裝備,在我國之前法國、俄羅斯也都進行過裝備。三稜刺刀終究是一段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國家的工業產能、,材料質量上來了,三稜刺就不是一款戰鬥性價比最高的選擇了。三稜刺刀的戰鬥用途太單一,除了拼刺外,剩下就是開開罐頭什麼的,比不上匕首型刺刀,甚至還不如一把百搭的工兵鏟好用,能鏟、能刨、能砍,還能當手盾,急了還可以用來做飯煎雞蛋。

解放軍現在裝備的格鬥兵器,往往是更加全面而小巧的多功能匕首,刺的功能被弱化,而作為工具的其它功能增多。這樣對於士兵而言負荷更小,戰鬥適用性更多,一旦戰爭爆發了,士兵的生存能力也就越強悍。


迷彩虎軍事


小時候,我們家離幾個部隊很近(烏魯木齊步校、後勤部還有個空軍部隊),所以一老和門口的哨兵混的很熟。每次放學之前早早在學校把作業寫完,放學後書包放回家,就往步校大門口跑,一開始學著哨兵們站軍姿、敬禮、齊步走,就這樣一天一天,終於有一天哨兵和我聊了起來,我告訴他們我家是司法廳的,那時他們列裝的是63式步槍和56式衝鋒槍,巧的是這兩款槍都裝配的“三稜軍刺”,一開始我能很近距離的觀賞,終於有一天我用幾塊桃酥,換得親手持槍的機會(彈匣和子彈退出)。



我還通過槍管下方的卡筍,將三稜刺刀呈打開狀態,那時的中國已經實用衝壓技術,所以刺刀打開摺疊時都會發出清脆的機械聲響。很可惜那段經歷只持續了一分鐘左右,便不得不因為他們排長查崗而結束,如今雖然步校已經搬離多年,但每當開車經過舊址大門時,那一幕彷彿就在昨天。


據那時哨兵跟我講,三稜軍刺用的是含錳的鋼,所以刀身輕易不會變形,如果遇到強力會折斷,可見剛性之強。至於三稜軍刺的形狀,他們說是為了放血,同時造成的傷口形狀不易手術縫合(方形傷口,縫合一個角,另外一個角會迸裂),至於刀身是不是喂毒了,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刀身發光是因為鍍了鉻,最早的一批則沒有鍍鉻。

三稜軍刺最早源自歐洲戰場和二次大戰,那時的法德和俄國步槍,都配備了三稜軍刺,就像最早的擊劍一樣,採用三稜形狀,後來隨著56式半自動步槍從蘇聯引入新中國,三稜軍刺也被一起列裝到部隊。後來三稜軍刺已經不能適應戰場需要,便被劍式刺刀所取代。而三稜軍刺在坊間引起關注,都是在90年代的電影《中南海保鏢》熱播之後。如今隨著95式和03式步槍的普遍列裝,三稜軍刺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棟哥遊新疆


一些人看過李連杰主演的《中南海保鏢》,其中就出現過三菱軍刺,由於對敵人造成心理壓力太大,被禁止使用。

6式三稜刺刀,中國造。此刀用合金鋼鍛壓打造而成,鋼材的硬度在60HRC以上。刀身呈稜型,三面血槽。整刀經過熱處理,硬度極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刀身熱處理時加有毒素,一旦刺破人體皮膚則傷口很難癒合。刀身帶有槍環和底座,可上於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1、56-2全自動步槍上。刀身經過去光處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可以輕易的刺穿2個成年人的胸膛。國際認證為最毒刺刀,已禁用,只用作禮儀表演。


其實三菱軍刺並沒有那麼恐怖,它只能做刺,動作,刀身修長,不利於近戰。


愛在西緣520


最愛的一把刀!


看圖說話!


m哥47994522


看看這把軍刺,說是前蘇聯的。



書香四季冬


《中南海保鏢》裡殺手用的是這樣的莫辛納甘步槍的槍刺


皮皮爾森


首先,三稜軍刺並不是我軍發明的,甚至可以追溯到燧發槍時代。其次,三稜軍刺”這玩意兒簡直被神話得不能再被神話了,諸如“三稜軍刺傷口無法縫合”、“三稜軍刺扎到人身上可以迅速放血”、“三稜軍刺淬毒”、“國際組織禁止使用三稜軍刺”等等這些離奇的傳言。

三稜軍刺在平時一般是不開刃的,士兵在開戰之前會用刀鞘自帶的磨刀石快速開刃,但也只限於刀尖處,側面是不會開刃的,而且很多步槍上裝的那種三稜軍刺刀尖是呈扁平的,這也決定了在刺殺的時候刺得並不會太深。三稜軍刺確實會形成一種難以縫合的傷口,但這也是發生在過去。對現代的戰地救護水平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還有所謂的“放血”,之所以設計成三稜的形狀是為了增加刺刀本身的結構強度,此外還可以使刺刀在插入人體後迅速拔出(因為有空氣的注入),放血這種說法不太靠譜。而且在即使形成空氣栓塞,也會隨著血液排出,大範圍的空氣栓塞沒那麼容易形成。

三稜軍刺在鍛造時加入了砷元素,而且表面也經過磷化處理,三者並不意味著刀身有毒。在實際使用中,可能會因細菌附著在刀上造成傷口感染,但這和“毒”根本就不沾邊。還有說“國際組織禁止使用三稜軍刺”,這純屬就是意淫,即使真有此事,一般這類型的野雞條約也根本就不具備任何的約束力。

我軍在當初的56式步槍上使用三稜軍刺,這既出於結構強度上的考慮(那個年代的鍛造技術有限),也是為了增加殺傷(那個年代的戰地醫療水平有限)。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軍刺逐漸被淘汰,因為功能過於單一,只能進行刺殺。而現代的軍刺需要具備刺、砍、劈等多種功能,這就讓三稜軍刺這種跟不上時代的武器漸漸退出戰場。


兵說


1、三稜軍刺的神話造謠,最大的可能是不良商家編造出來的,用來騙軍迷的錢,去網上看看,賣得多貴,銷量多大,這財大得爽啊!

2、所謂三稜軍刺摻了毒素之類的神話,都是沒有冶金知識的胡話,你摻一個試試,武俠小說看多了吧……三稜軍刺主要是冶金水平不過關,雜質多,傷口容易感染,不是什麼故意在鍛造時摻什麼有毒物質……

3、正因為當年冶金鍛造水平差,所以才做成三稜形狀,因為這樣不易折斷,後來冶金水平上去了,就全部做成類似匕首一樣的了。

4、關於什麼血槽放血、造成空氣栓塞,還有什麼肌肉吸住不容易拔出等等之類的神話,我只能說你們小說看多了,一點常識都沒有!三稜粉懂個屁什麼是空氣栓塞,空氣栓塞是空氣經過開放的靜脈竇強行擠入血管後形成的,你用刺刀扎人,栓塞個鬼啊!有空多學點醫學知識!

5、關於傷口難以縫合的神話,也是缺乏醫學知識的表現。三稜的傷口,呈現Y字型,這類傷口是屬於非常規則的傷口,縫合簡直是小兒科,更復雜的皮開肉綻三稜粉還沒見過呢。這種Y型創口,縫合很簡單,你們見過醫院縫針用的針嗎,你們絕對想不到,針的形狀是半環形的,Y型創口把創面分隔成三塊,用針可以直接勾起縫合就行了,給三稜粉看一張圖就懂了。



這就是三稜軍刺的傷口,那些喊著三稜創口不規則的,請你們有點空間想象力好麼?規則的形狀刺進去能得出不規則的創口,也是醉了……

所以不要再輕信所謂的三稜神話了,信道去買來收藏的話就是去繳智商稅了……


jexie


這玩意一刀下去,血基本就放幹了,傷口也難以縫合。三稜刺冶煉時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在戰場上含有砷的鋼體,即使只擦傷敵人的皮膚,也很難癒合,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江湖上流傳出種種“軍刺浸泡過毒素”的傳說!



微語江湖


中國56式三稜刺刀,是中國軍工技術,沿襲繼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兵器的巔峰之作。

三稜軍刺,是刀身呈稜型,有三面樋的刀具(注:樋不是血槽,存在的意義在於減輕重量的同時保持軍刺本身的堅固)。

三稜刺刀

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進行下一動作。三稜刺在刺進入人體後,血液隨血槽排出,肌肉收縮時無法貼緊刺刀面而不會“吸”住刺刀,這樣刺可以從容的從人體拔出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如果沒有血槽,因為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刺會被裹在人體內,這樣的話拔出刺就會很困難,影響士兵的進一步的動作。相信任何士兵都不願意因為拔刺刀而浪費時間。

三稜刺刀

三稜槍刺扎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在軍隊中,刺刀刺進對方身體後順勢旋轉刀身,就會造成組織大面積破壞是基本常識(如果內部存在著肌腱斷裂或是血管破裂,你縫合表面又有什麼意義? )。

三稜刺刀

因此,三稜刺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只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斃命,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

磷化處理表面慘白的光代替了烤藍。冶煉時出於金屬性質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在戰場上表面的磷塗層磨損後暴露出含有砷的鋼體,即使只擦傷敵人的皮膚也很難癒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江湖上會流傳出種種“軍刺浸泡過毒素”的傳說。

為避免誤傷,軍中訓練時不開刃,在戰前開刃(刀尖)。開刃花費的時間要不到半小時(大概就5分鐘,軍用刀鞘自帶磨石)。

三稜刺刀

終究留有遺憾!軍刺在現代戰爭中作用不單是隻完成格鬥,刺殺等功能,同時也要求具備其他功能(切斷電路,鐵絲,樹枝,定點,或者固定物品等)。而三稜軍刺攜帶不便、功能單一,在軍中已經逐步淘汰。

解放軍95式刺刀是三稜刺的升級版,新款95式刺刀非常漂亮,具有多功能屬性,與M9刺刀相似的軍迷喜愛品種武器裝備,它們的外觀主要區別是刀柄,95是紡錘型,M9是圓柱形。從這一個微小的細節,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刺刀設計理念。

95式刺刀

從現代刺刀的起源上來看,17世紀的歐洲火槍手為這一軍迷品種武器裝備出力不小。他們將一把刀固定在火槍的頂端,使火槍手在最後一輪齊射後,仍然有基本的自衛手段,防止在重新裝填彈藥時遭到敵方步兵或騎兵的攻擊。1647年,法國貴族馬塞爾·必斯奎在尹培爾(Ypres)戰爭的巴約訥城(bayonet)之戰中,命令士兵把匕首安裝到火槍的槍口上,“刺刀(bayonet)”最終也以這座城市命名。刺刀隨後成為一種獨立的武器,大大削弱了騎兵對火槍手的威脅,使火槍手在遠距離射擊之外,具備了一定的近戰能力,“上刺刀”的口令也漸漸廣為人知。

95式刺刀

當時的匕首都是直接塞入槍口,限制了步槍火力的發揮。1688年,法國工程師塞巴斯蒂安·普雷斯特·沃邦研製出套筒式刺刀,在槍口下方的槍身上設計了專用卡筍,配合刺刀上的卡槽,有效克服了插入式刺刀影響射擊的缺陷,刺刀的固定也更加牢靠,作戰能力得到了成倍提高。這種設計很快就流行起來,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95式刺刀

隨著步兵武器在精確度、射程、射速方面的改進,部隊作戰時分散在整個戰場範圍之內,刺刀的作用逐漸減弱。根據維基百科統計,美南北戰爭期間刺刀造成的人員傷亡所佔比例不到1%。一戰中的塹壕戰使刺刀戰達到了鼎盛時期。在炮兵和機械化技術廣泛應用的戰場,步兵武器火力相對薄弱,然而,炮兵火力雖然可以摧毀敵軍的塹壕線,但是隻有步兵才能真正有效清除戰壕內的敵軍。

95式刺刀

士兵逐漸發現近戰更具優勢,於是刺刀作為一種重要的進攻性戰術突擊武器備受重視,從而衍生出讓人眼花繚亂的變型,並發展演化出的多種刺刀戰戰術、技術和訓練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軍的95式刺刀刃寬 3.5cm,材質是高鉻合金不鏽鋼 ,具有多用途的特點,剪、鋸、銼、砍等多種功能,裝在槍上可進行拼刺。由於刺刀在使用時,要求耐磨、強度好、潮溼氣候不生鏽等,熱處理硬度為HRC53~57,可用於除95短自動步槍外的95槍族其他槍械。別的不說,單說紡錘型的手柄,就體現中國軍工對於人體學的掌握,畢竟,紡錘型比圓柱型的更好握,因此威力也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