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被疑詐捐女童家屬稱將起訴作家陳嵐及造謠者,陳嵐可能在哪些地方有誘導大眾之嫌?

用戶4474589971


陳嵐雖然刪除了自己的帖子,並拿出了幾千塊錢捐贈,但有網友截圖,掩蓋不了其造謠生事,利用道德綁架的事實,還有北青網,還有光明網,以及其它一些不良媒體,以及頭條美食號冰清,都起了不好的作用。

陳嵐的劣跡,包括保姆縱火案中詆譭林爸爸,江歌案中詆譭江媽媽,利用自己的影響錯誤引導輿論走向,故意博眼球。在小鳳雅的事件中的錯誤有三:

1、誇大捐款數目,造謠15萬,實際只有3萬多。15萬的“詐捐”數目,最初公眾就是從陳嵐這個渠道知道的,而陳嵐和冰清目前將責任推到北青網,這三個人應該逃脫不了責任,帖子刪了,但總理都說過“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網友有截圖,證據並不難取得。

2、誣陷小鳳雅母親重男輕女,挪用捐款給兒子治病。小鳳雅媽媽給兒子治兔唇的錢,是嫣然基金負責報銷的,包括手術和兩次複查費用,都是免費的。這些不良自媒體,卻誣陷小鳳雅母親重男輕女,用捐款給兒子治病,不理女兒死活。

3、誣陷小鳳雅母親虐待致死。水滴籌就捐了3萬多,志願者要求小鳳雅母親去北京治病,又違犯自己的保證沒協調好醫院。小鳳雅家裡面,父親有病只能在別人的帶領下打點零工,母親種幾畝地,年收入有限,有四個孩子需要養育,小鳳雅病是中晚期,化療一次2萬多,還不一定有效果,那有母親不疼孩子?可這個母親傾盡所有也支持不了幾次化療,她有選擇嗎?志願者從孩子的一聲嗚咽中能YY出“救命”,也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捐了幾十一百塊錢,就道德綁架別人花幾十萬元,這些人才真的需要化療。

小鳳雅的家人最後將剩下的一千多塊錢在鄉鎮人員的監督下捐了出來,而其母親也受打擊生病。這些陳嵐之流,最終肯定逃不過法律和道德的譴責。熱心公益是好事,但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意想,凌駕到被幫扶者意志之上,更何況利用社會輿論、道德綁架,欺負弱勢群體,並從中獲利,自媒體也要自律,也要講道德和良心。


職言管語


目前小鳳雅事件在公眾討論領域引發極大爭論,構成造謠的兩個重點,第一是詐捐,通過眾籌得款十五萬,但是未對孩子積極進行治療,第二個點是重男輕女,籌款後不給小鳳雅治重病,反而帶兒子去北京治療唇顎裂。也正是因為這兩個重點,導致鳳雅的家人遭受到了嚴重的網絡輿論暴力,那麼這兩個謠言最初是由誰提出來的呢?

當然是陳嵐女士了。

陳嵐女士在2018年4月9日在微博發文,實名報警,雖然她自己已經悄悄刪除了文章,不過感謝互聯網,凡所作為,必留下痕跡。原文中有如下描述

3歲女嬰王鳳雅疑似被親生父母虐待致死。

王鳳雅,被確診患上眼母細胞瘤後,其父母多次利用孩子的慘況,在水滴籌、火山小視頻、快手上公開募款,公開自己微信賬號接受善心人士捐款。籌款數萬以上,後被多方舉報後,被水滴籌中斷疑似騙捐行為。卻從未給孩子進行過正規治療。不給重病的女兒治病,籌款後,卻給兒子送去大醫院治療唇顎裂。

不過陳嵐女士當時造謠的內容,其實不侷限於上述兩點,還包括如下內容

2018年4月6日,在多位愛心人士上門走訪,強烈要求必須送醫後,萬般催促下,王鳳雅才被其母其爺爺送到北京兒童醫院就診,在醫院眼母細胞瘤專家確診並肯定孩子還有救後,其母立即在醫院撒潑大鬧(可以調取監控錄像),隨後將孩子強行抱走消失。請警方積極介入,立即封存孩子屍體!請查明死因,查清疑似涉嫌詐捐的款項!

時至今日,我覺得也可以說點兒內幕消息了,實際上陳嵐4月9日的公開舉報,引起了河南省公安機關的高度重視,太康當地公安機關迅速介入開展調查工作,最初確實是奔著刑事案件的方向走的,但是初步調查之後發現陳嵐所舉報事項與事實不符,本著謹慎負責的態度,經過十餘天的調查之後,才由當地政府接受媒體採訪,發出不構成詐捐,大部分募得款項用於小鳳雅治療的結論,而我當時也非常關注這一事件,鑑於陳嵐在多起社會熱點事件中,如天津無肛女嬰事件、榆林產婦自殺事件中習慣性的煽動行為,我對她的言論始終是保持高度質疑的,果不其然,小鳳雅事件,又只是她的一次“習慣性”操作罷了。我大概是在4月15號左右就瞭解到了小鳳雅事件的有關基礎事實,只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工作較為繁忙,沒有及時站出來揭穿陳嵐的嘴臉,深感自責。

而近期的輿論攻擊,實際上是由公眾號有槽和陳嵐共同發起的,因為有槽在陳嵐造謠的基礎上,進一步填充了事實,使謠言更具有迷惑性了

在有槽發佈的《王鳳雅小朋友之死》一文中,有如下描述

目前在小鳳雅救助項目上,已知的到賬款項達到了15萬元2017年12月……


關心著小鳳雅的熱心人們意外地發現,孩子媽媽確實去了北京,確實去了醫院,但帶去治療的不是鳳雅,而是她的哥哥。此次出遠門為的是給這個男孩子治療兔唇。可以看出,一家是打車去的醫院,醫院的環境還相當高大上,貌似高端民營或外資醫院。相比之下,很多捐款人恐怕還要帶孩子去擁擠的公立兒童醫院看病。

當然了,有槽在造謠上也有自己的創新

正在商討方案時,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現了,小鳳雅的奶奶搶走了志願者的手機,並開始毆打志願者,接著,其他家屬也參與了毆打。最終,志願者只能報警後無奈離開。

我和有槽算是“老朋友”了,有槽當年成名的《魏則西,一個被百度殺死的年輕人》一文,邏輯混亂,主次不分,我就曾經對其進行過批評,有槽能寫出這種謠言來,同樣是習慣使然罷了。

實際上陳嵐和有槽的做法,已經不是誘導公眾了,而是赤裸裸的欺騙公眾,煽動情緒,他們要麼虛構不存在的事實,15萬,重男輕女;要麼故意對事實斷章取義,隱瞞部分不利於其煽動的內容,比如在小鳳雅事件中,將家屬與志願者之間發生的衝突,扭曲成家屬監禁志願者,毆打志願者,這樣的自媒體人,大概只能稱之為自媒體,而不能再稱之為“人”了,他們習慣於通過攻擊他人、製造聳人聽聞的新聞去誤導公眾,從中攫取流量,換得名聲和財富。

在今天,僅僅支持家屬起訴陳嵐和有槽是不夠的,我覺得更重要的,司法機關應當全面清查陳嵐及其公益組織,是否在公益事件中騙取公眾捐款,畢竟陳嵐的公益組織的財務問題至今也沒有透明過,陳嵐女士左手女權,右手公益,炒熱點炒得不亦樂乎,背後必然有利益的驅動,這才叫合理質疑,至於有槽,到現在連道歉都還欠奉,結果如何,最終都是咎由自取罷了。

最後我想介紹一下我這些年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個經驗,第一個跳出來指責別人是壞人的人,往往比他們所指責的“壞人”更邪惡,望廣大網友睜大雙眼,不要再被這些雙面人所迷惑。


一笑風雲過


目前很多人認為陳嵐造謠是因為:

1、4月初謠傳孩子的死訊;

2、謊稱父母籌款15萬,並且用於病童兄弟的兔唇;

3、在微博宣佈孩子被父母虐待致死並實名報警。

關於4月9日誌願者以及陳嵐對外錯誤發佈孩子“死訊”,我認為她們並非有意撒謊。根據最早報道此事的《北京青年報》的“病童救命善款去向疑問待解”一文中的求證,

“除了尋醫失敗的理由前後出現出入外,小雅的生死一度也成謎。上海大樹公益工作人員白夢雪介紹,4月9日當天,志願者到小雅家中瞭解情況,發現孩子病情惡化後聯繫救護車將小雅送到了縣人民醫院。但在醫院,小雅母親聲稱“孩子不行了”,於是爺爺通知當地志願者“孩子沒了,你們給我找個車(轉運遺體)吧。”志願者隨後幫忙找了一輛車,司機還詢問爺爺小雅是否真的去世,爺爺稱孩子已經去世。

這一說法也曾得到楊女士的證實。北青報記者4月10日聯繫楊女士時,對方稱小雅“沒有等到用上錢”。楊女士當時說:“孩子都沒有了,說這些也沒啥意義了。”

對外發布孩子死訊的,首先是家屬。後來孩子又活了過來。沒有人蓄意為這個撒謊。其次,這個報道也說明,志願者在家屬身邊給與了適當的協助。

陳嵐非常情緒化地在微博指責病童的父母將孩子虐待致死這件事,是真的。她也就此道歉過。

作為數十萬粉絲的意見領袖,陳嵐指名道姓指責一個家庭,確實不應該。沒有哪個家庭能夠經得起這樣的曝光和輿論攻擊。我認為她確實應該道歉,並且引以為戒。

然而,我在社交媒體上,發現有人評論說,陳嵐憑什麼認為父母不如你一個陌生人愛孩子,志願者憑什麼介入別人家庭的就醫決策。我覺得這種言論很可怕。如果父母的行為自然是百分之百為孩子好,那麼還要反家暴法和防治未成年人性侵四部門文件做什麼呢?

我認為這種把公共事件轉變為個人恩怨,甚至指責兒童福利機構“吃人血饅頭”的輿論方向很有問題。我本來覺得外界對這個家庭過於苛責,但現在變成譴責兒童福利機構,太詭異了。我認為應該討論的,首先是要細化互聯網籌款使用規則和承諾,籌款者選擇承諾在什麼級別的醫院積極診治,或有醫生指引的保守治療,甚至可以僅僅是家庭困難籌集營養費交通費,雙方有明確的知情同意,對捐助者比較公平,否則只會加強不信任,讓人們對慈善捐助望而止步。

固然不應該苛責貧窮家庭的決定,尤其是王鳳雅的母親,作為跟一個智力障礙人士結婚、不得不生育五個孩子的母親,她很難擁有科學理解醫囑的能力,她也完全不能想象來自城市裡的志願者說的治療之後可以繼續幫忙籌款的承諾。在殘障人士社會照顧很少,又備受歧視的農村,有一個可能活下來又失明的孩子,是非常可怕的。她的環境限制了她的想象力。

然而,我想說的是,我理解王鳳雅家人的困境,不等於盲目認同他們的決定。他們家是精準扶貧對象,志願者曬出的單據上,王鳳雅的一些醫療項目可以報銷高達90%,這意味著即便籌款只有兩三萬也可以進行很多治療。第二次籌款既然是志願者通過自己的社群動員的,那麼作為一個關注病童福利的機構,要求積極治療也無可厚非。

在社會工作領域,有一個原則是案主自決,因此有些人認為應該尊重王家的選擇——即便是錯的。然而,這裡案主是誰?是家長,還是孩子?兒童福利工作者守望兒童權利,為不能說話、沒有任何決定權的孩子進行社會守望,怎麼成了不能饒恕的罪過?

我國“反家暴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應當對報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孩子在生病和危險時被忽視,也是虐待;陳嵐在懷疑孩子被放棄治療、不清楚詳情的情況下報案,沒有問題。有能力也有責任調查清楚,回應社會關切的,是政府職能部門。

如果公民質疑和報案有問題,那麼將來我們聽到鄰居女人孩子慘叫,看到不良於行的老人被棄置在樓道里,打110是不是“吃人血饅頭”?

要知道父母不是天生地會替孩子做出最好的選擇,選擇需要知識與信息,需要他們自覺知曉什麼可以做和不能做,這需要一個對兒童權利友善的社會文化氛圍培養他們,告訴他們做對的事。

而王家,儘管值得同情與理解,未必做了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根據丁香園公眾號“偶爾治癒”的調查報道,早期診治王鳳雅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中心主任醫師陳悅表示孩子能夠“救得活”,但王鳳雅的家屬沒有聽醫生的。而根據北京青年報報道,王鳳雅家屬的理解是:

4月10日,北青報記者電話聯繫了小雅的母親楊女士。對於網上的質疑,楊女士表示已經看到,但她否認自己拖延了女兒的治療,“發現患病後就去求診了,在縣人民醫院確診後,轉到了鄭州。”楊女士稱,眼底檢查結果顯示小雅雙眼均有腫瘤,鄭州醫院的專家說孩子無法做手術,“已經晚期了,說只能做保守治療,建議化療。”因此,自己才帶著孩子從鄭州回了家,在太康縣裡接受保守治療。

對於在北京的經歷,楊女士承認自己在沒看成病的情況下帶著小雅回了家,但她認為造成這個結果的責任在志願者一方。因為在北京兒童醫院掛的是急診,無法立刻安排住院,她認為等不了,就走了。

我看了王志安的視頻採訪,在其中,王鳳雅母親抱怨志願者玩手機、拍照(為了幫助她家進一步成功籌款),抱怨沒有在北京一攬子搞定診治與住院,甚至包車逃走。也許她們對於志願者的期待,是安排好一切,否則就是騙子;但在就醫其實非常繁難的北京,從小地方來的人,恐怕很難理解這個過程需要的等待。很顯然,志願者與家屬雙方,處於兩個不同的知識體系和生活環境,她們不僅無法溝通,還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陳嵐的機構的志願者多為經濟條件不錯的城市“愛心媽媽”,據說此事讓很多媽媽退出公益群,認為很寒心。

我覺得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一線去幹預的人很多事志願者身份,志願者如果培訓不足,很多時候會投入太多情感和道德判斷,也不容易對工作中要接觸的不同類型與階層的人有同理心,溝通上沒有經驗和準備。

另一方面,是王鳳雅家這樣的普通農村家庭,沒有機會日常接觸與瞭解公益機構,而公益機構也無法蓬勃發展到即時響應基層需求。就算幸運得到志願者幫助,這更像一場偶遇,建立信任與作出正確決定都很難。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很複雜。

陳嵐和志願者們出於兒童權利最大化的考慮,與家屬發生矛盾的時候,沒有采取合乎比例的處理方式,這是需要批評的。

但理解家屬的處境,不等於不需要發出任何別的聲音。在有外部捐助的情況下,為女孩花的藥費也就相當於為男孩養傷買的空調,這不是一個公平與明智的決定。發生這件事,不僅應該細化捐助規則,也應該提供更多信息增加公眾對疾病和兒童權利的認識,而不是變成一種個人之爭。

媒體更不應該主動捲入這個把公共議程私人化的過程。我希望目前紛至沓來的媒體,能夠充當王家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讓兒童福利組織與案主之間的矛盾能夠合理解決,而不是去放大其中的裂痕。

畢竟,還有千萬個病童家庭,期待不灰心的公益行動者,為她們灰暗的生活帶來一縷光亮。


李思磐


陳嵐, 請你出來解釋一下!

王志安

4月13號中午一點半,陳嵐發了一條微博:

事發當天,陳嵐的私人助理,大樹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白夢雪,正在太康縣張集鎮衛生院和王家協商帶孩子出來看病的事情。陳嵐微博描述的狀態非常緊急,白夢雪被小鳳雅的父母“暴打”,“失聯”,而且還專門艾特了當地警方。

三個小時後,白夢雪自己發了一條微博,“一切安好”。

白夢雪的這條微博的語義比較含混,她並沒有解釋自己到底是根本就沒有被毆打,還是,她雖然經歷了一場人身侵害,但目前的狀態是“安好”。白夢雪微博的粉絲只有六千多,不到陳嵐的百分之一,即便這樣一條語焉不詳的微博,陳嵐也並沒有轉發。很多從陳嵐微博獲知白夢雪被毆打的人,並不知道白夢雪“一切安好”。而此後,無論是陳嵐還是白夢雪,均沒有再對這場小鳳雅家人“毆打”白夢雪事件進行過澄清和解釋。於是,白夢雪被小鳳雅家人毆打,就這樣被固定在許多人的腦海裡。

這就是白夢雪在“太康被打事件”。

但是,從陳嵐發微博到白夢雪發微博報平安的三個小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白夢雪究竟有沒有被小鳳雅的父母暴打呢?

白夢雪是4月12號夜裡十點多趕到河南太康,她來之前先給當地政府打了電話,鎮政府文化站的負責人在縣城等候她。見面之後,當地政府給白夢雪安排了住宿。第二天一早,他們又陪同白夢雪一起趕往小風雅住院的張集鎮衛生院。白夢雪在太康期間的所有活動,他們一直陪在身邊。也是整個“白夢雪被打事件”的見證者。

4月13號上午,白夢雪和小鳳雅的爺爺討論把孩子送出去治病,起初家人比較猶豫,說前一天剛剛從鄭州回來,住不上醫院。白夢雪不太相信,並表示已經聯繫好鄭州市人民醫院,保證沒問題。王家人隨即提出幾項條件,讓陳嵐刪掉不實信息的微博,恢復名譽,再就是要求在醫院旁邊給家人租個房子,可以隨時陪護。白夢雪全都答應了。

就在雙方要簽字之前,白夢雪打了一個電話,放下電話白夢雪說不去鄭州了,要去北京或者上海。這個方案王家人很牴觸,八天前志願者帶他們到北京,並沒有得到治療,反而孩子還飽受折騰。他們擔心孩子的身體狀況根本堅持不到北京。

這之後,鄉幹部帶白夢雪出去吃飯,吃完飯回到衛生院,在辦公室裡聊天。就在這時,小鳳雅的奶奶衝了進來。

按照王家人的解釋,小鳳雅的爺爺接到一個電話,說白夢雪在網上發微博罵家人不配合治療,王家人聽到非常氣憤,奶奶就下樓找白夢雪,要看看白夢雪是不是用手機發了信息。她伸手搶過白夢雪的手機,白夢雪立即搶了回來,。在場的鎮幹部一看,連忙上去阻止。按照他們的說法,兩個人圍繞著手機搶來搶去,但很快老人倒地,並有短暫休克,被人抬到隔壁房間的床上。

就在此時,白夢雪打電話報警,說自己被襲擊。估計就是這時候,白夢雪給陳嵐打了電話,陳嵐立即發了文章開頭那篇微博。

我問全程在現場的文化站站長,小鳳雅的父母有打過白夢雪麼?他說,沒有,當時他們都不在場,爺爺也不在場。那孩子奶奶毆打過白夢雪麼?他說,也沒有。我又問,那白夢雪推倒過奶奶麼?文化站站長說的很小心,就是搶來搶去的時候倒地的。

警察很快趕到現場,並將白夢雪和現場的人員全都帶到派出所做了筆錄。一個多小時後,白夢雪從派出所出來,再次回到衛生院。

這,就是白夢雪被“暴打”和“失聯”的全部過程。陳嵐在微博上說的,白夢雪被毆打,被暴打,全都是謠言。

客觀地講,白夢雪報警,陳嵐心情緊張,出於關心白夢雪的安危,在緊急情境下輕信白夢雪的陳述發微博求助,不是不能理解,畢竟當時陳嵐團隊和王家人已經積累了足夠的不信任。但事後白夢雪從派出所出來,陳嵐應該很快就知道了白夢雪並沒有被暴打,失聯,她為什麼不澄清呢?

事實上,從派出所出來的白夢雪,又回到衛生院,和小鳳雅的爺爺繼續協商帶孩子出去治病的事情。這個細節也可以佐證,白夢雪和小鳳雅奶奶的“衝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否則雙方也不太可能繼續坐下來討論小鳳雅的治療方案。

這天下午,白夢雪重新提出帶小鳳雅去鄭州治療,聯繫的醫院依然是鄭州市人民醫院,去了之後孩子進ICU,所有費用都由大樹基金負責。

據王鳳雅的爺爺講,當時在場的還有紅星新聞的記者,他們有人立即和人民醫院的醫生聯繫,對方醫生表示沒有這回事。有些起疑的王家人於是提出在協議中加上一條,只能到鄭州治療,他們擔心白夢雪把孩子帶到鄭州僅僅是個藉口,目的還是要把孩子帶到北京和上海。雙方因為這個條件無法達成一致,最終,白夢雪於當晚離開太康。

陳嵐在小鳳雅事件中散佈虛假信息,並不是僅此一件。事實上,早在陳嵐剛剛介入小鳳雅事件的4月11號,陳嵐在微博上發帖說,小鳳雅的家人在北京兒童醫院“撒潑大鬧”,後來後現場的志願者在評論中澄清並無此事,但直到5月24號,陳嵐在文章中依然這麼寫。4月9號,第二批志願者到王家,陳嵐在微博上說志願者再次遭遇重大人身威脅,“王家人衝上來喊打喊殺”。以上這些信息,均沒有事實依據。但由於微博上缺乏受助者一方的聲音,陳嵐這些信息反覆疊加,小鳳雅一家人野蠻撒潑蠻不講理動輒動粗的形象,已經在許多人心目中形成心證。

在小鳳雅事件的眾多不實傳言,追根溯源,基本都可以看到陳嵐的影子。

小鳳雅事件輿論爆發時,大致有三個傳聞觸動公眾的神經:

1. 募捐十五萬,但拒不公佈,詐捐;

2. 挪用捐款給唇顎裂的兒子看病;

3. 虐待孩子,不給吃飯喝水。

這三個傳聞時候證明都是假的,而輿論當初之所以憤怒,也是因為這幾個極不合情理的戲劇性情節,點燃了公眾的情緒。這些信息的起點,基本都來自於陳嵐團隊。


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情節是,陳嵐在發佈信息時,會加上一些看起來比較謹慎的詞彙:“微信紅包……可能5萬”、“很可能……錢……治療唇顎裂”“我懷疑……不給吃喝……凍餓而死。”然後她的粉絲們轉發的時候,就把“可能”“懷疑”去掉了。


於是,家屬災難開始了。

小鳳雅死後,白夢雪等人還專門拉了一個媒體群,提供各種不實消息。早期報道的媒體,有數家受到誤導,發表了虛假報道,並最終釀成5月下旬的輿論風暴。

一家號稱救助兒童的基金會,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太康縣結束採訪,我們聯繫陳嵐,準備對她進行專訪。就一些關鍵信息進行核實。我們認為,公益基金會的錢來自於公眾,這些錢花的是否合適,他們在工作中的行為是否合救助倫理,他們有義務面對媒體和公眾的監督。

但是,所有信息陳嵐均不回覆。這位為了中國兒童救助事業嘔心瀝血,在電視臺鏡頭裡哭成淚人的陳嵐,失聯了! 做慈善的人不都是心懷善意麼?不都比普通人更高尚麼?我不太明白,當救助被註解成高尚,瀰漫著道德光環,陳嵐那麼熱心上媒體,一年錄製將近百場節目,收入幾十萬錄製費。可當自己散佈虛假信息,給本就不幸的家庭造成巨大傷害時,卻瞬間跑路消失。這算是高尚麼?這叫沒有私利?這叫普世價值?這叫暗夜裡給別人光?這叫對霸凌說不?

近些年來,陳嵐團隊打著慈善的外衣,不斷攻擊抹黑受助者,這是他們一貫的套路。因為只有把家長塑造成“惡魔”,他們才能成為“天使”,才能最大限度地動員圍觀者的情緒,從而募集到足夠的資金。小風雅事件,不過使他們眾多常規操作之一,沒想到意外失手。

有人說這是陳嵐的救助理念更多地強調受助者的權利,難免和困境兒童的家長髮生衝突。並不是,這背後其實是強大利益驅動,而不是觀念極端。類似這樣的民間慈善組織還有不少,他們的操作手法都非常相似,利益鏈條也大同小異,這是中國慈善界最黑暗的角落。

各位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北京兒童醫院的急診室前,擠著眾多來自全國各地沒錢看病但卻抱著一線希望來京看病的家庭,如果這些慈善組織真只是想救孩子,為什麼不去那裡救助?反而要千里迢迢到很遠的外地,到特定的人家裡把孩子“搶”出來?哪怕像王鳳雅這種癌症終末期的病人。

那是因為,前面那些孩子沒有炒作價值,無法募集到足夠的款項,不能給許多慈善組織牟利。而有新聞關注的孩子,才能順利搞到足夠的捐款。

之後,這些組織會將病童送到北京上海自己合作的私利醫院。慈善,在很多人眼裡,早就是一門生意,而被救助者,不過是他們的搖錢樹而已。

陳嵐團隊在小希望被註銷之後,借殼大樹基金繼續炒作和募款,目前已經一年半,但沒有一份財務公示,甚至連年度報告都沒有。

這才是他們不願意面對媒體的原因麼?


用戶6414576536


這不單單是誘導大眾,是嚴重的造謠和汙衊。

以下兩個女人是該事件主要的推手和罪魁禍首。

陳嵐微博上說家屬籌款15萬,但15萬是眾籌目標,實際完成數目是3萬8千多。

隨意宣佈小鳳雅死亡

煞有介事的在微博向警方實名舉報小鳳雅被虐待致死。

造謠說15萬花在了給鳳雅哥哥治療唇顎裂

作為一個作家,公眾人物,利用自己在互聯網的影響力,歪曲事實,惡意操作,天理難容。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也是同流合汙,一丘之貉。

現在跑出來道歉,刪帖就算了,作為家屬怎麼能接受,一定要對造謠者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真相浮出,媒體開始反轉

我的看法

1、自從媒體和自媒體爆出羅爾事件以後,大家對網絡的捐助已經很謹慎了,一方面更加小心鑑別,但另一方面確實對捐助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可以說是很壞的影響。

當然,我並不是說羅爾做得對,也不是為他翻案,而是覺得,一個家庭面臨著小孩子測絕境,心理是恐懼和絕望的,可能是一種用力過猛。

2、從這個事件看,不管這38000元多少用於救治,多少用於小鳳雅的衣物和奶粉,不是很重要,因為農村的消費,不可能什麼都有發票,只要用在孩子身上就夠了。

對於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庭來說,要治療好這個病,38000元可能嗎,一味的要求人家住院,一天1萬多的醫療費用,誰來支付,38000元能治療幾天,不用吃飯了嗎?

3、想起錢穆在《國史大綱》的話:但凡一國之國民,對自己國家的歷史需要有一種“溫情與敬意”。

4、人需要善意和良知。回到錢穆大師的溫情與敬意。當一個人碰到天災人禍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對他更加寬容一些,多一些善意、鼓勵,少一些陰謀論。


5、每個人都會碰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不是強制別人捐款,而是隨你的意,這有何不可。

6、不要再去苛責一個小孩身患重疾、全家陷入悲涼的家庭,對此,我們應該抱有溫情與敬意。

觀點:深知精準營銷 創始人 CEO 蔣軍

2018,深知精準營銷將推出客戶戰略合作、深度服務計劃,我們將在全國甄選5家優質客戶(符合基本要求的企業),用一年時間實現1個億的銷售,2年時間對接資本,3年左右實現準IPO,深知負責全程整體策劃、互聯網商業模式設計,營銷運營和資源導入,快速落地和達成業績目標。


蔣軍


4月9日,作家陳嵐在微博上實名舉報,聲稱一名女童被親生父母虐待致死。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網友紛紛轉發,讓這家人頃刻之間被亂入輿論漩渦。



但是,前幾天事情出現反轉,事情真相根本就不是作家陳嵐說得那樣,很多網友得知真相以後也紛紛向女童家人致歉。



那麼,作家陳嵐作出了哪些誤導性言論呢?我來簡單梳理一下。

一、女童死亡時間有誤

作家陳嵐在4月9日發微博聲稱女童已經被虐待致死,但其實當時女童並沒有死亡,事實上女童是在5月4日那天離開人世的。

作家陳嵐聲稱,女童家屬一直對其放棄治療,甚至直言不諱說他們直接拖死了女童。但實際上,從女童患病以後,家屬就從未放棄過對她的治療,該女童的主治醫生出面證實了這件事。

女童王鳳雅的主治醫生、張集鎮衛生院副院長楊榮光表示,王鳳雅的家人從未放棄過治療。

三、女童家屬並不存在騙捐行為

作家陳嵐聲稱,女童家屬通過水滴籌等籌款平臺為女童籌集善款數萬元,但並沒有將其用於女童的治療費用,而是用來治療兒子的唇顎裂。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兒子治療唇顎裂是2017年的事,而女童是在2018年被確診患病的,怎麼可能用2018年籌到的錢去2017年給兒子治療唇顎裂呢?況且兒子治療唇顎裂的錢是嫣然天使基金全額支付的,更談不上挪用女童治病的錢了。

女童家屬通過水滴籌等平臺籌集到的善款一共有3萬多元,大部分用於女童的治療費用上,有相關票據為證。剩下的1000餘元,他們家也已經上交有關部門。

作家陳嵐在沒有事實根據的基礎上,動用了“虐待”、“騙捐”等博取眼球的詞彙,讓眾多網友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出離憤怒,給女童一家造成難以言喻的痛苦,可以說是嚴重不負責任。近日,作家陳嵐發表了疑似“致歉聲明”的言論,但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開脫,並沒有多大誠意。


以後再遇上這種博取眼球的不負責言論,大家還是理性對待吧,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製造網絡暴力。


冰焰


作為吃瓜群眾而言,說實話,很多時候並不是網民很暴力,而是網絡上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從最初的詐捐,棄醫,毆打志願者等“志願者組織”現身說法,到目前的官方闢謠,真的是驚人的翻轉。咳咳,不好,我的下巴都驚掉了😭。這是現實版的宮鬥戲麼?

網對於該事件,作為吃瓜群眾的我不知道該如何評說。但是作為某些地方“重男輕女”的思想是確實存在的,否則也不會家庭條件不好有那麼多孩子還要生,多子多福的時代已經過去。

作家陳嵐某些方面是確實沒有經過查證的:

1.水滴籌等眾籌平臺的實際籌款金額,沒有進行確切的調查,僅僅是用目標金額來說事,確實是以偏概全,誤導大眾。

2.對於小鳳雅哥哥的治療情況沒有能實事求是的反應情況,有利用另一件悲劇增強自己說服力的誘導。實際上,孩子哥哥在此之前已經出院,而且用的嫣然天使基金。

3.對於孩子死亡的信息,沒有經過官方的核實,隨意發佈,彰顯自己的正義化身。這就有點過了。

4.雖然作家陳嵐是愛心組織的志願者,可是畢竟不是眾籌平臺負責人,而且自己也沒有單獨籌得很多的醫療費用,卻對所有的眾籌款項進行了想像式統籌管理。有越權行為。

5.不考慮孩子家庭的現實情況,指定的醫院,眾籌的費用根本不足以救治孩子。強迫孩子家人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治療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6.孩子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百姓的家庭,不可能把這一個孩子當做全部,只能說是盡力,對於沒有把握性的治療機會,當然有權力選擇保守治療。不可能因為一個孩子而讓其他的家庭成員吃不上飯。

其實本來這是別人的家事,但是因為眾籌的行為,卻成了公共事件。希望這樣的悲劇越來越少,相關的法制建設也能同步跟上,不讓愛心被誤解,也不讓普通家庭受傷害。


如果認同作者觀點請贊並關注,我們會有更多的共鳴。


說天評地鹽城哥


作家陳嵐這個人,印象中似乎已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問題了。羅列三部分逐一而述,內容較多,估計沒太多人會看吧……


中國魚龍混雜地“志願者”們。

2017年4月時,北京曾爆出“北京西站志願者詐騙”一事。當時提到內容是詐騙人員假稱志願者服務後,向購票旅客收取一定金額。顯而易見,這種詐騙是極其粗淺的,除少數不明真相的人,很難出現大量的受害者,這也是該問題在當時成為頑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更進一步的,則是“一志願者自稱首長女兒行騙 被藍天救援隊除名”這種報道。其志願者身份看似合法合理,但其實禁不起推敲。而往年也有“中國反傳銷志願者聯盟”或“扶幫入學新生志願者詐騙”的事件,甚至還有“百色助學網”這種“助學達人誘姦案”。這些事情都說明,志願者這一群體在中國不斷擴大的同時,匱乏增強、跟進對平臺項目、資金流轉等各方面的公共監管力度。


甚至於說,今日地各種民辦“救助基金”最匱乏的就是項目和金額上的各種數據公開。這裡我不乏陰暗的假設一下:

  1. 先創辦一家“救助基金”,但需要資金來源;

  2. 捐助者只會因救助對象的情況選擇捐款;

  3. 為了捐助者關注,需要尋找更能吸引眼球,比其他基金更慘的救助對象。

  4. 不夠慘的,要麼放棄後再尋找,要麼就編造炒作,博取捐助者關注。

這不就是《唐伯虎點秋香》裡,周星馳和人比慘的那個情節嗎?“誰還比我慘”的結果就是,對方比慘比死之後,周星馳還能借由對方已死的名義,多要了五兩銀子給他添口薄棺材(其實明清時期,薄棺不過二錢銀子,而且無名死者大多會被草蓆一裹,丟到亂墳崗子喂野狗)。

我無從推斷作家陳嵐的真實動機。但從“小希望”到“風雅”……每一個她關注的對象,都真的好‘慘’!不過將她較之唐伯虎,卻更像是在往“誰敢比我慘”仁兄發展。而且她參與的這些事件中,雖然有人做了‘石榴姐’,卻遲遲未見‘秋香’和‘夫人’的出現。

說到石榴姐,也就是這些捐助者,我唯有兩句話想反問他們:“給了錢就能救活,是否太金錢至上理論了?你們究竟是因為單純地善良,還是因金錢力量的可怕而被迷惑其中?”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14, "file_sign": "ec6ebd77fbf172ac32ce93d1c5a4aff9\


毅而三思吳六奇


當事人家庭因為自身經濟情況,選擇保守治療,無可厚非,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這無關重男輕女,無關虐待。

我相信,在這樣的家庭裡,即使男孩得了這種病,面對幾十萬的醫療費用,他們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網友們先入為主的觀念認定了保守治療就是因為重男輕女而非其他,忽略了這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即使他們傾家蕩產也拿不出手術費用的一半,並且在腫瘤已經擴散到腦部的情況下,強行舉債治病的後果,只會是病治不好,又欠下鉅額債務,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滑入更黑暗的深淵。

他們選擇的保守治療其實更類似於臨終關懷,在提倡人性化的今天,這個不幸的三歲孩子已經嚐到了這個世界的痛苦,那麼在她有限的生命裡再讓她感受一下這個世界有限的快樂,我想這本身應該並不違背慈善的本意。

而陳嵐以及其身後的慈善機構,以慈善的名義,以關愛病童的名義,不顧受助人感受,不看受助人實際情況,以自身意志為準繩,強行要求受助人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這是慈善嗎?這近乎強盜了吧!

我認為,慈善有一個非常重要而經常被人忽略的要點,那就是尊重受助人的意願。(當然,這個尊重是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框架下,這一點不說清楚,一定會被鍵盤俠噴死)不管捐了多少錢,這是捐助人愛心的體現,而不是他們可以指責別人生活的資本。如果想不明白這一點,還是遠離慈善吧!這樣的慈善只能造成傷害


老特媽平局聯隊


女童王鳳雅的事件風波,已經隨著真相的水落石出逐漸平息,然而在整個鬧劇發酵中扮演了一個“不光彩”推手的陳嵐,也終於尷尬地品嚐到了自己一手釀造的苦酒——不僅向所有在這場風波中受到傷害的人們道歉,而且刪除所有帶有情緒衝動時的表達,但“亡羊補牢”的被動此舉在某種程度上也讓其聲譽形象“受了傷”。

一、 在沒有認真調查、徹底搞清真相之前,信口開河,歪曲事實,誤導大眾,推波助瀾蹭熱度。

網絡自媒體時代靠什麼吸粉絲、聚流量、博眼球?除了講究文筆、尊重真相的文章質量之外,傳播思想導向上還必須樹立正直向善,有社會責任擔當。而不斷聲明自己是兒童婦女權益保護者的陳嵐,卻恰恰言不由衷,遊走在事實和真相的邊緣。

陳嵐寫道:她(備註小鳳雅媽媽)直播的過程,就是鳳雅慢慢被腫瘤耗死的過程。

而為了榨取更多捐款,她不止一次,透過視頻,讓鳳雅對鏡頭求求大家,孩子稚嫩的哀求:“救救我、我想活”。

她通過展示鳳雅的苦難,瞬間錢財潮水般湧來,她獲得了從未想象過的鉅款(事實上,前後收到善款只有區區3.8萬餘元,而非網傳的“15萬元”驚人鉅款)。

而這些錢,她沒有花費一分錢在鳳雅的治療身上。

唯一的“治療”是在鄉衛生院掛生理鹽水,醫保報銷的,免費(從鄭大一附院、北京市兒童醫院出示的診斷證明等單據來看,善款已經用在小鳳雅疾病救治上)。



二、不吝用惡毒語言,冷嘲熱諷殘疾家庭的現實痛苦(以下全部來自陳嵐的自媒體發聲摘錄)。

陳嵐寫道:“他們家在當地,算是奇葩。鳳雅媽生了 5 個孩子,但其父親精神異常。5 個孩子裡,鳳雅是老 4,最小的一個是男孩。患有唇顎裂。”

也許覺得這樣輕描淡寫,不足以排遣心中的怨恨和憤怒,於是陳嵐又追加道:“唇顎裂、眼母細胞瘤都可能遺傳基因方面的疾病,這個家族,基因壞了。人心,也不忍直視。”

且不說事實緣由經過如何,愛心募捐花去多少,單單是對本該社會關愛、呵護對象的殘疾家庭和成員而言,任何冷嘲熱諷的毒辣語言,都會像一把無形的刀子,讓他們受到不可忽視的莫大傷害。

正如現在受到輿論譴責、好像良心突然發現的陳嵐在圍脖上反省感慨的那樣:“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為何我憤怒起來就忘記寫在桌面上的話?把自己變成了一把利刃?”

三、利用自己的網絡知名度,不停臆想捏造子虛烏有的“爆料”,一次次將小鳳雅家人(尤其她媽媽)捲入輿論漩渦,折磨得“遍體鱗傷、痛苦不堪”。

王鳳雅爺爺稱,“兒媳婦現在不能看手機,看到網上彌天的謾罵受不了。之前已經接受了精神治療,今天又在當地衛生院接受了檢查,拍了片子,不能再受刺激了。”

陳嵐寫道,今天互聯網上掀起前所未有的風浪——為小鳳雅討說法。

而根據最新的官方消息,鳳雅家庭拒絕透露所得善款數額,也拒絕公佈花銷明細,也拒絕退回餘款(事實上,王鳳雅爺爺表示,給王鳳雅使用的醫藥費、尋醫差旅費、生活費、喪葬費等支出後,善款剩餘金額為1301元,已於5月25日交至相關政府部門)。

她一邊把錢塞進腰包,一邊罵著志願者,一邊看著女兒痛苦地死去,一邊在用她的苦難壓榨大家最後一點鈔票(呵呵,不得不佩服這種臆想加揣測的寫法,就像在橫店拍電影錄大戲,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陳嵐接著寫道,悲傷+憤怒壓倒了一切。我是一邊哭一邊敲手機寫了一條微博,表示不信、但竟然是真!

我吐槽了當時為了送醫的各種努力,及對方家庭的不配合。以及最讓我憤怒的“幾次死而復生”。

並決定,我要舉報及查明死因。

正是她這種一次次無中生有的文字情緒升級,把一起小概率的普通善款救助女童事件,炒作的沸沸揚揚,波詭雲譎,而通過不斷髮聲陳嵐又一次受到了社會普遍關注,彷彿又出了一次名似的。



四、事實真相出來後,無奈道歉,但並未認真反省,只是勉強地擠出了一句“但我確有不當”貌似反悔的話(出自陳嵐圍脖)。

陳嵐回顧了自己表達情緒的過程並表示,她逐漸從憤怒中冷靜下來。“鳳雅已逝,說什麼都沒意義了。向在所有在這場風波中受到傷害的人們道歉。向鳳雅的家人,向努力奔波的民政和公安及村鎮幹部,以及曾為孩子一起傷心難過的人們,在圍觀中被我的憤怒情緒傷害到的每一位網友道歉,並刪除所有帶有情緒衝動時的表達。

在道歉中,陳嵐感慨道:唯有愛和忍耐、智慧能彌合分歧。爭吵只能加劇撕裂和痛苦。這是我學到的悲傷的一課。

霍小姐以為,在事實真相沒有弄清的情況下,憑空指責,推波助瀾,誇大渲染,無疑會加大隔閡與誤解,間接把一場普通捐贈演繹成了慈善鬧劇,無端傷害了小風雅家人、公眾的慈善熱情,這個教訓的確值得人們汲取和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