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武漢的地鐵建設是不是太超前了?

沙漏遺愛


武漢的地鐵建設是不是太超前了?超不超前要看實際需求,武漢的已運營地鐵客流強度在全國城市裡面算是中上等了,而且截止2020年已開工地鐵比成都少接近100公里,成都的在建地鐵已經有好幾條線,基本大部分通過規劃的新城區,武漢本身就是個多核城市,人流聚集區域分散全市,武漢地鐵的建設相比而言不算超前。

武漢城市建設歷史欠賬過多,地鐵是能解決現存交通問題和滿足近期城市規劃的,只是缺少國家層面的支持,成都僅通過天府新區在建的就超過7-8條,並且近期成都剛修訂了規劃,要達到2450公里,相比成都有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的政策,武漢的規劃處處受制。

另外成都除了前三條線路,後面在建和建成的所有線路都是通過中鐵、中建這些單位3P項目修建,而武漢基本都是政府自己出錢或者自己想辦法融資,財政並不太吃緊,若武漢後期也大量採用3P修建,還可以得到更多融資投入到地鐵建設中,所以武漢從財政方面看在全國範圍內也並非很困難。

前一二十年武漢的發展就是缺少跨越式發展,總是慢別人一拍,所以說武漢的地鐵建設太超前是個謬論!

對此觀點你有異議嗎?


沙漏遺愛


武漢近年的地鐵建設,跟國內其他大城市相比,真不能算是太超前。

前年有位河南的朋友來武漢出差,跟我感慨武漢地鐵長度勝過鄭州,後悔說當初在畢業後應該留在武漢發展,讓我深刻的感覺到地鐵對吸引人才的重要性。

並不是黑鄭州,實話實說而已。武漢在全國其實還談上地鐵發展最快的。

圖中是2015年武漢地鐵搞的“地鐵撕衣快閃”活動,各位不要一直問我了。。。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武漢的軌道交通總運營里程只有251公里,距離上海的731公里還有很遠,在全國來說,只能排到第8名。在這個表上,中國前四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和南京。



而且即使武漢現在在建的線路不少,但別的大城市也沒停下,即使到2020年,武漢的名次甚至還要後退一步,以337公里數的軌道交通長度,排到全國第九位。

而且以我個人的感受是,成都地鐵比武漢起步更晚‘但速度更快,已經超過了武漢。

而2018年武漢的城區常住人口為706萬,是全國第7大城。而地鐵長度名次卻只能排到第8和第9。這說明武漢的地鐵建設,即使在國內其實也是不夠的。


而從國際上的比較來看,武漢的軌道交通建設更是不夠的。

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軌道交通運輸量一般佔公交運量的50%以上,有些甚至達70%以上。

而武漢呢?

截止2017年7月23日,武漢軌道交通線網日均客流量250萬乘次,只佔到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比重達35%,這個數字明顯是偏低的。說明我們地鐵線路還不夠普及,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地鐵站。(至少像答主這樣的武漢人,出門去地鐵站還是需要坐好幾站公交......)


閉家鎖的紅楓


武漢地鐵很不錯,但是仍然有不足之處,北上廣就不比了,稍遜於南京,但是優於全國大多數城市地鐵。

先說說建設超前的事吧。

我在南京讀了四年的本科,即將在武漢讀研,武漢和南京都是歷史文化名城,兩個城市在教育、經濟、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很像,比如:都是強省省會,都是高校雲集,都在長江邊上,網上總有將兩市放在一起比,互相不服,其實寧漢各有優劣,但是就地鐵而言,武漢還真不如南京。

截止到2017年,全國地鐵里程排名中,前十四名分別是:上海(617公里)、北京(574公里)、廣州(308.7公里)、南京(294公里)、深圳(285公里)、武漢(236.65公里)、重慶(213.3公里)、成都(179.4公里)、大連、天津、蘇州、杭州、鄭州、西安。

北上廣三城經濟實力太強,和其他的沒有可比性,除去北上廣,南京排第一,且僅比排第三的廣州少了14.7公里,而截止到2017年南京人口833.5萬,廣州人口2015萬,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南京地鐵的體驗感優於廣州地鐵。要說建設超前,南京才是真正的超前,當然,除去北上廣,武漢排名第三,在全國也是很優秀的。

截止到2018年,全國各城市地鐵里程排名又變了,前十五分別是:上海(673)、北京(608)、廣州(391)、南京(378)、重慶(301.5)、深圳(285)、香港(264)、武漢(237)、成都(196)、天津(185)、大連(159)、蘇州(121)、杭州(118)、青島(105)、鄭州(94)。可以看到各市都在修地鐵,武漢排名反倒退步了,更談不上超前建設,但是即使如此,武漢的地鐵在國內也是足夠優秀的。

我在南京讀了4年的本科,出行什麼的都是坐地鐵,南京的地鐵是真的方便,地鐵基本上覆蓋所有重要地方。南京地鐵總里程全國第四,世界第六,是中國第一個區縣全部開通地鐵的城市。區縣開通地鐵是什麼意思呢,一般城市地鐵主要服務於主城區人口密集的地方,對於南京而言,讓溧水、高淳、六合等遠離市中心的居民也能享受地鐵的便利,南京是第一個。

很多人對南京地鐵總里程排名世界第六表示質疑,截止到2018年南京地鐵里程達到378公里,僅次於上海、北京、倫敦、廣州、紐約。雖然資本主義國家很早就修地鐵了,但是我們國家建設速度快啊,沒毛病。

武漢地鐵里程不如南京,但是人口(1091.4萬)卻多於南京,因此武漢地鐵的體驗感自然稍遜於南京地鐵。武漢的地鐵2號線簡直擠得讓人沒脾氣,我每次從南京來武漢看女朋友,漢口火車站到街道口這一段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更別說能坐下來,到光谷廣場方向的人更多。但是南京地鐵除了一號線二號線在新街口附近人特別多之外,南京南站、南京站等地客流量還能接受,其他地方根本感覺不到擁擠。

我和女票去過很多城市,坐過的最舒服的地鐵就是南京地鐵,其次是武漢地鐵。坐過地鐵的人都知道,地鐵的體驗感主要取決於客流量,人越多體驗感越差。我沒去過重慶和廈門,兩市的軌道交通多為輕軌,與地鐵的區別主要是車型不同,編組較小,所承載的客流量較小,但是我做過蘇州的地鐵,蘇州地鐵的編組明顯小於南京,但是體驗感區別不大。

南京、蘇州、武漢以及其他城市的地鐵價格都很親民,就是不知道體驗感相似的情況下為什麼杭州的地鐵那麼貴!

關於超前規劃

我本科學的是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多少涉及到一些規劃類的東西,毫無疑問的是,地鐵規劃必須要超前,因為地下空間不具備可再生性。地面以上的建築,如果修得不好或者想重建更好的,大不了炸了重新修,比如武漢大學的變形金剛。地面建築重建成本已經非常高了,地下建築重建的成本遠遠高於地上建築重建成本,可以說地下建築沒有重建的餘地,因此地下空間也就沒有再生的空間。

為了滿足千百年後的需要,地鐵建設必須要進行超前規劃。所謂的超前規劃指的是地鐵的功能要滿足將來的需求,主要是做好承載更多客流量的準備。2017年武漢人口有1091.4萬,預計2050年將突破2000萬,人口數量大是一個問題,分佈不均也是一個問題,這將導致部分線路過於擁擠,比如2號線。

別看成都地鐵里程僅排名第八,但是人家規劃非常超前,因為人家的7號線是個環線。武漢、南京的地鐵主要考慮客流量,可以理解為哪裡人多修到哪,成都地鐵則為輻射狀,再來一個環線方便換乘,從長遠的角度看,成都地鐵更具有超前性。


考古班二愣子


我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看到滿屏的幼稚園鍵盤俠,我還是要說一下,我所知道的事情。

自中國各城市有名字以來,敢情能在自己城市前加上一個“大”字的,全中國只有兩個城市,一個是武漢,一個就是上海,這個稱呼不僅是國人的認可,也是全世界的認可,現在中國也就兩個城市有世界級的外灘,一個就是武漢,一個就是上海。

“得上海者,可破中國門戶;拿武漢者,可挾中華神州”,這就是當時世界列強對拿下中國的共同認識,武漢的戰略核心地位可顯一般,“東方芝加哥“並非浪得虛名。

開放的世界,給了武漢人開放的思想,全中國的人、全世界的人,在那個年代,都在武漢交集,比起上海、廣州富人聚集,洋風更盛的資本主義化的思想,武漢人則大多是窮人、碼頭工人和普通中國百姓,無產階級意識更為濃厚,對人民也更有感情。

所以,也只有武漢人民在那個時代,有真正覺醒的現代民族意識,有對封建政權的革命思想,所以廣州沒成功,上海都不願意搞起來,卻只有武漢人民以卓越的覺悟與犧牲精神,打贏了革命的第一槍。

是的,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新中國,也可以說,沒有武漢人民,就沒有新中國。

後來,在抗日戰爭時期,武漢人民對於新中國的貢獻,也是一脈相承。“武漢會戰“是中華民族在最落後的時候,打的最艱苦的一戰,其中“武漢空戰”則是中日交戰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戰鬥,英國人後來知道這個事情後,拿與世界馳名的“倫敦空戰”比較時也說:“和武漢空戰比較起來,倫敦空戰真不值一提”。當時的武漢人民,已經處於水深火熱之際,但為了民族的未來,和部隊戰鬥在一起,傷亡巨大。

說個故事,當時戰鬥非常慘厲,一線擔架不足,很多戰士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在戰場,武漢人民就把自己的門板拆下來,赤手空拳衝到戰場上把戰士門抬下來。美國人拍過一部電影叫“血戰鋼鋸嶺”,有些中國人傻不拉幾的歌頌得不得了,而對武漢人來說,可能每多人的家族裡都有一個已經犧牲在戰場的“鋼鋸嶺戰士”,英雄之血早已入骨,與外人國那種少有的大義比起來,中華大義在武漢人血中,早已司空見慣,不值一提。

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廢侍新,所有城市都亟需發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那些曾經輝煌的大城市,就必須要放慢腳步,不僅要把有限的政治支持與資源讓給其它兄弟城市,有時候還要親力親為,為其它兄弟城市提供支持。

武漢,作為老牌重工業城市,在那個時代無論是軍工,還是鋼鐵,都屬於中國中西南地區的扛霸子,大量的資源、技術與人才無償流向了周邊城市,為中國的發展作貢獻 。

很長一段時間,看著中國兄弟們都慢慢好起來了,武漢則毫無變化,這不是因為武漢人懶惰或者無能,而是作為全國知識份子的搖籃,高校匯聚地,武漢人的思想覺悟,發展了中國,卻拖了自己的後腿。

“這個政策,XX城市需要,武漢老牌大城市了,拖一拖扛得住!”

“這個優勢,XX城市需要,武漢老牌大城市了,讓一讓扛得住!”

……

是的,為了中國的發展,武漢這座城市,是以“自殺”式的發展方式,完成了民族交付的發展任務。就像哥哥為了弟弟,把最後一口饅頭塞到了弟弟口中,最後弟弟活了過來,哥哥卻只有骨瘦如柴。

那個時候,另一個“大”城市上海是怎麼做的呢?想想上海人“又摳又佔”的城市性格,再想想武漢人“江湖式”的“講胃口”,例我都不想舉。你若不傻,自然明白!

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性格。上海之“大”,是財富之大,是城市之大,武漢之“大”,是格局之大,是民族之大,中國人稱“大上海”,話中之意是老大;中國人稱“大武漢”,話中之意則是大哥。

直到有一天,有一個人來到武漢說:“武漢是我見過全國最大的農村!”,這個“大”就變了味道。

是的,大哥,你是我見過的所有人裡面,皮膚最差、衣服最破、臉老得最快的那個人。

難到我會震驚,我會慚愧,我會羞恥曾與你為伍嘛?

我,是否經忘記了在那一窮二白的年代,大哥塞到嘴裡的那塊白饅頭?

這句“大農村”,是說給當權者聽的,是說給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聽的。

“做人,不要忘本,知恩不圖報,無止境的索取,老大哥是不卡不要,不爭不失,但我們非要待到老大哥倒下了,才追悔莫及嘛?這才是那個人,說這句話的本意。

回到問題。武漢的地鐵發展過於超前嘛?

或者問,武漢的城市發展很快嘛?

我覺得,已經可以不用回答了。

武漢這座城,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與人口的匯聚地,這裡的人是來自中華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民的後代,他們的世代交合,血脈裡早已有了中華每一個民族的基因,就像他們創造的“武漢話”,不那麼好聽,卻是能夠讓全中國人一聽就懂的“碼頭語系方言”,是充滿傳統意味的“普通話”。

對於本來是一個可以當作首都的城市,從來不要政策,從來不爭搶什麼,從來不哭喊什麼,默默著注視的中國的發展,自強不息,緊緊的勒緊褲腰帶擠出慈善的面容的“村裡大哥哥”來說。\t

武漢之發展,已經不是這座城的事情,\t而已經已經是中國之發展的根本。

並不是武漢之經濟對於中國來說舉足輕重,而是中國對待武漢之方式,對於民族之舉足輕重。\t

知恩圖報、協胞共進,是中華民族之良心,這大半個世紀,武漢人已經做過了許多中國富有資本階級不願意做的事情,哪怕筋脈盡碎,油盡燈枯也再所不辭。

\t如今,武漢的發展不僅僅是見證著這個城市,而是見證中華之良心。\t

你還覺得武漢的發展,很快嘛?\t

(尾記:武漢,是全國人民的交匯地,雖說有“本地人”這一說,但追根溯源,這裡的人自古以來就來自五湖四海,若是有心查一查族譜,無論你來自何方,只要你家族人丁興旺,大多可以在本族譜裡發現定居或旅居過武漢的人!所以罵自己的族人,毫不口軟,黑得心安理得的那些鍵盤們,日常黑們。我只想和你們說一句,但凡是個中國人,還是要講究一點“根”這東西的,因為是人與牲口不同,人是不可以忘本的。)


悟空145999363


落後還差不多,服務設施不齊全!武漢輕軌一號線一期通車運營到現在十多年了,但是很多隻有單向扶梯、連個垂直電梯都沒有,就是要麼進站有手扶梯、出站就只能爬樓梯。其中一號線宗關站可以換乘三號線,但是你只能走樓梯,沒有手扶梯或垂直電梯,那麼對於老年人、孕婦、帶幼兒的、帶行李的乘客,是極其不方便的。另外其他幾號線的站口也不是每個都有垂直電梯,官方解釋只能保證同一個站:四個出入口中僅有一個出入站口有垂直電梯。站內工作人員及外包的安檢員,工作也是馬馬虎虎,態度也不好(至少我是沒遇到過好的)有的甚至可以用惡劣至極來形容。另外很多站經過下雨或下雪後,就開始漏水了,想想6號線才通車1、2年就各種漏水。所以呢,一個服務設施不齊全、服務態度又不好的“doufuzha”地鐵能有多好,站內及列車內廣告倒是不少,這個招商倒是挺超前的!


厷紸玲玲齊


但凡,外建築需要能保持至少100年,我國更是想能用個200年。這就需要建築師們對未來趨勢有充分的把握了。

把新落地的建築外觀,定格在什麼樣的超前預知上較為合理呢?恐怕只能預計,不能斷言了吧!那,是否該讓它通俗易懂呢?是不是也不太願意呀?

這些原本就是審美矛盾。依我從事相關工作20多年以來,我非常認可這種做法,因為,等到20年後甚至是50年後回過頭來看,可能就說感謝這種超前。對於武漢人來說會引發自豪感。

另外,所有好大尚的建築,能推進文明。還記的過去隨地吐痰的習慣嗎?這種現象是不是少了非常多?是不是在越落後的地方越容易見到?總不至於在頂級賓館內見到吧?超前的地鐵站,不也是如此嗎?

好事吧!也是武漢人民的恩德和福祉啊!知足吧!


章聖228


光谷去過兩次,站小,出進口條件差點,人多還是平常非上下班時間。應該多修到光谷地鐵。而不是僅一條線路。至少三大火車站有去光谷的。不能光靠4號線中轉。光谷不比有些省會小。還在發展。武漢是特大城市,地鐵發展還不夠。


獨上蘭舟40


武漢地鐵建設一點兒都不超前,反而武漢的軌道交通網絡的現狀,和武漢的城市地位和城市規模嚴重不符。還有就是,一些區域覆蓋還是很不合理也很不足。比如,漢口區域的地鐵網絡稍微完善一些,但是漢陽和武昌,還有就是一些遠郊區,地鐵覆蓋還十分薄弱。

和國內同檔次的城市相比,北京地鐵線網已經有近600公里,而上海地鐵則超過600公里,而和京滬齊名的,京武滬三大一線城市的武漢,地鐵線網規模僅僅200多公里,這和武漢作為國內三大一線核心城市的定位,嚴重不符。

而和更低層次的城市相比,南京,深圳,廣州,甚至重慶成都,這些二線城市的地鐵線網都曾經或者現在仍然領先於武漢!特別是城市規模只有武漢幾分之一的南京和廣州,地鐵通車裡程都遠遠領先於武漢,所以武漢還有太多的短板需要填補了。

還有一點,更為重要的,其實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其地鐵不僅僅為武漢服務,更是為1+8的武漢城市圈服務,更大的範圍來說,就是為整個中國中部服務。武漢軌道交通網絡,應該覆蓋更廣,更有效率地集散服務於以武漢為中心的生活圈的人口。

總的來說,武漢的地鐵規劃建設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而不是


武大東湖


都說“湖北佬九頭鳥”,我想湖北人聰明是公認的吧,我在武漢十幾年了,說真的這幾年真的是見證了武漢“追求卓越,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和“每天都不一樣”的城市口號,回答這個問題突然想到武漢一個超前發展規劃的例子,就是武漢市解放大道的規劃和建設,1953年就規劃建設了一條60米寬,10幾公里長的解放大道,當時大部分專家都覺得建30米寬足夠了,頂多35米,建60米簡直是浪費地皮,現在看的話沒有解放大道,武漢得尼瑪堵成什麼鬼樣子,放眼全國,53年有幾個城市建60米寬10公里長8車道的馬路,這足以這明武漢人對城市發展超前的遠見卓識。順便提一下武漢的橋,很多人可能就知道武漢有個長江大橋,實際上武漢已經建成9座橋,還有兩座正在建,建這麼多橋勞民傷財嗎?我覺得一點也不,這絕對是超前的規劃,是對未來武漢經濟騰飛打基礎。高鐵的話,武漢作為中部超大城市簡直佔盡優勢,高鐵縱橫輻射開來,武漢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一個城市光火車站就四五個,真心是大到可怕,建這麼多車站我同樣覺得是一件超前規劃的政策。再說說機場和武漢綠地中心的事兒,2014年批准建設的綠地中心636米全國第一高樓,2017年給停了,現在給砍了100多米去,為什麼?因為隨著武漢市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天河機場迅速發展擴大,機場跑道數量增加,航運吞吐量大幅提高,淨空管控區域範圍也隨之擴大,城市建設發展與機場淨空保護之間出現的矛盾了,這個事兒被武漢人吐槽的不行,也是大家覺得沒規劃好的事兒,以此為反例,我覺得武漢市城市規劃一定會舉一反三的,引以為戒的,因為發展真的是太快了,多麼超前都不為過。大家稱武漢為大武漢,說真的我一外地人來武漢,開始真心不明覺厲,後來坐公交車坐明白了,真的是一個小時車程都不會覺得不正常,坐兩個小時都當是日常鍛鍊了,而且坐兩個小時,僅僅是從青山區到漢陽區而已。再說說地鐵,武漢屬於百湖之市,地鐵規劃又過湖又跨江又穿隧道的,建設難度絕對大,而且武漢地鐵好幾條都是在原基礎線路上搞延長線,線路沒增加,但是里程截止2018年10月已經288公里,這速度很快了,有同學說2號線光谷堵的,幾十所大學扎堆,你不被人擠趴下,也得被荷爾蒙燻倒吧,堵目前來說是正常的,但是以後我想一定會好的,因為光谷的地鐵佈局目前來看一定是超前的,僅光谷廣場的建造就絕對是世界級的規劃了,三條地鐵線兩條市政交匯,從這來說我認為武漢地鐵規劃一定是超前的。生活在武漢說武漢好沒毛病,香菸瓜子,礦泉水準備好,鍵盤俠誰先噴5塊錢兒的?



奔跑滴居樓


武漢地鐵的需求很大,因為兩江三岸地位地理特點註定公交需求龐大,需要更多的橋樑來支撐,地鐵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武漢起步晚但是規劃還是有前瞻和魄力的,目前還在解決基本佈局,初期集中在市區中心範圍,里程數偏短,中期完成佈局面的完善和部分線路的延長,後期完成附近市郊的全覆蓋,說超前是看到規劃很龐大,建設速度也算快的緣故,但其實還處於因起步晚在追趕北上廣等城市中。哪裡談得上超前,想當年廣州建地鐵還是向來廣州的旅客遊客徵收地鐵建設費做的,我們武漢靠自己力量建地鐵還是挺自豪的。(圖片是剛開通的7號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