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長虹辯證法”:轉型升級 製造還是服務?

轉型升級,對長虹而言,從不陌生。從軍工立業、彩電興業,到相關多元拓展,再到近年來實施的智能戰略,長虹60年曆經多次轉型,如今再次邁出高質量發展步伐。

五年前,長虹著眼新時代、新技術,基於互聯網面向物聯網的轉型,啟動智能戰略新引擎。產業層面,則重點啟動了面向服務的製造和麵向製造的服務的“兩個轉型” ——向服務的製造轉型,著力實現從單純產品盈利向“產品+服務”的生態運營模式轉換;面向製造的服務轉型,使能力平臺化、商品化,實現圍繞產品、服務、平臺運營一體化的服務型製造企業轉型。

轉型的成效,已逐漸顯現:2016年,長虹營收破千億;2017年營收達到 1170.21 億元,今年預計仍將持續跨百億增長,經營性利潤有望持續攀升。

“ 如今的長虹,在鞏固原有優勢產業的同時,正加快自身能力的外化,向企業級用戶提供一攬子服務。”近期,來自全國各地的36位製造業企業家走進長虹“深度遊”。 再次進入發展快車道的長虹,讓他們驚歎不已。撥開紛繁表象,長虹充滿辯證色彩的“兩個轉型”備受關注和熱議。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長虹辯證法”:轉型升級 製造還是服務?

面向服務的製造——

“產品+服務”,智能長虹“讓想象發生”

“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是長虹的新機遇。”長虹相關負責人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長虹新一輪轉型升級的背景考量。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家庭在消費電子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長虹立足家庭體驗環境,以“人為中心”重新定義電視、冰箱、空調等多終端的結構、形態和關係,並通過完整的技術架構和生態系統實現多終端協同、便捷交互、廣泛連接。

去年10月,長虹推出全球首款聲紋識別人工智能電視CHiQ電視新品Q5K。不用遙控器,5米之內對著電視“亂喊”,電視竟然也能準確識別,同時,每一臺Q5K還能識別不同人的聲音,為每一位家庭成員推薦專屬個性節目。

互聯互通的長虹CHiQ系列產品,力圖給消費者提供基於生活場景的解決方案,為消費者提供越來越聰明、越來越便捷的產品與服務,創造“懂你”的智慧生活。CHiQ的智能冰箱其保鮮層內置了攝像頭,可以識別冰箱內的食物,同時將數據上傳到雲端。冰箱裡的食物種類、放進冰箱的日期以及是否過期等信息都會同步到手機上。此外,還內置了 GPS,可以搜索附近的菜市場,告訴你最新的菜價。

基於用戶場景化消費需要,長虹推出了行業首款集圖像、位置、手勢、語音識別四合一體的人工智能空調Q3Ts,將人工智能的應用向全家電品類延伸。

在家庭消費基礎上,長虹還試圖對企業進行系統性改造。把“產品智能化+服務個性化”作為發展重點,用終端給服務賦能,用服務定義終端。

目前,包括CHiQ智能產品在內的終端,已遠遠超過5000萬臺,且都被聯接,成為一個個“終端傳感器”。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強化數據能力,長虹成立了子公司愛聯,發展物聯網模塊。2017年全年生產規模接近6000萬隻,今年預計達到1億隻。

龐大的產品量及用戶規模基礎,結合線下資源,從 2013 年長虹開始拓展“智慧社區下的智慧家庭”,長虹圍繞用戶的“醫、食、住、行、學”等領域,以電視、冰箱、空調等為核心載體,佈局了智慧家居、智慧娛樂等業務,為用戶創造更舒適、更便捷、更輕鬆的社區生活體驗。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長虹辯證法”:轉型升級 製造還是服務?

面向製造的服務——

端雲一體+能力外化,智能長虹催生“雲服務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共享經濟”是新時代的產物,也是如今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義之一。對長虹而言,面向製造的服務,更多瞄準的是利用自身原有優勢產業積累了數十年的能力,這些極具競爭力的比較優勢和能力,為其他更多需要的企業服務,實現共贏。

這種服務是全方面的,涵蓋從創意孵化、產品設計、供應鏈服務到信息化管理、金融支持等各個環節。而支撐這一轉型的基礎,是長虹打造的端雲一體的服務型製造能力體系。

目前,長虹所有的業務活動都在“雲”上。這些雲代表的工業數據為公司智能化業務提供包括計算、存儲、網絡及安全等在內的多方面服務,提高了基礎設施的安全性、穩定性和靈活性,降低了單位基礎設施資源成本,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而與“雲”對應的是,長虹在線下同樣擁有強大的資源支持,如開發人員、供應鏈管理人員,還有工廠、車輛等。

在長虹智能製造生產線,每5.5秒鐘就會下線一臺電視,在無人工廠多款產品在同一條生產線有條不紊的被下線……這樣的製造效率和速度,吸引了海內外知名企業。其中,小米與長虹的合作,已成為小米津津樂道案例,雙方的合作並非簡單的OEM或者ODM,而是聯合開發,共同組建聯合實驗室,從研發到生產,再到服務達成合作。“長虹的精密製造能力,不比另一家世界級工廠差。”談及合作,雷軍盛讚不已。

長虹面向製造的服務,更大的志向不在於此。 面向製造的服務轉型,長虹已經打造了五個平臺,包括供應鏈能力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財務服務平臺、研發服務平臺、製造服務平臺。通過這些平臺,長虹將面向製造的服務能力產品化。

供應鏈能力平臺,主要提供物資交易、物流服務、倉儲服務等方面服務,通過端雲一體的供應鏈資源,降低創業企業運營成本。目前,長虹已對外向138個公司提供的供應鏈服務。2017年,長虹外部客戶採購的交易額度超過了100億元。

研發服務平臺,長虹有一套針對電子製造行業的,基於雲,包括硬件和軟件在內的研發系統。著力解決第三方在智能決策、協同產品開發、產品管理、項目管理、檢測認證和產品數據管理、數據安全等業務痛點,可實現全球24小時不間斷協同研發。

投融資服務平臺,主要提供股權投資、投後管理、併購諮詢、孵化增值等服務。針對高成長性初創期和早中期創新型企業、成長期的科技型企業、還有重大產業併購項目,與申萬宏源、富海、硅谷天堂等專業投資機構成立規模超100億元產業併購基金。

開放財稅服務平臺,長虹在全國首創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新模式、搭建全國首創的財稅資綜合智能服務平臺—“稅鑫融”平臺、開發“互聯網+精準扶貧代理記賬”平臺等金融服務,規範了財稅管理,讓大量缺少足夠信用資源的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更容易獲得融資機會,同時也沒有增加銀行的貸款風險,獲得廣泛推薦。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家電/IT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長虹基於工業數據的製造轉型,不僅為客戶提供智能服務,也能為自身實現效益增值。一方面,第三方的新需求會幫助長虹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持續優化企業的組織運行能力;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平臺型企業,這種服務一旦形成規模,就會對原有的經營模式做加強,並打開增長新空間,使長虹成為面向行業的“雲服務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