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元朝短短90多年就覆滅了?

MiSS文


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好多。

作為元史專業博士,我一直不太想回答此類問題,因為一個王朝滅亡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

然而這個問題下面雖然有很多答案,但我看到大部分答得還不錯的答案,就像看了某本教科書一樣提到了三個原因。也許先後順序不同,但大都提到了:因為皇位繼承不穩定,因為不舉行科舉沒有蒐羅漢人文士進入官僚集團,因為實行四等人制。

這幾個原因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也是不完全的。甚至可以舉出歷史上的反例:


皇位繼承不穩定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遼、金也基本跟元朝類似,早期皇位繼承極不穩定,中後期採用嫡長子繼承製,但也不那麼靠譜兒,經常有人跳出來爭位,為了爭奪皇位相互鬥爭甚至進入小規模戰爭(沒有元朝的文明之爭的戰爭範圍那麼大)。


不舉行科舉這個就有點不好說了,雖然元朝前期沒有舉行科舉,但是知識分子還是有入仕途徑的,以歲貢儒吏為主,吏員入仕為輔。文人進入中央官僚集團的比例雖然可能比金朝差點,但絕對比遼朝高多了。遼代也是從中期才舉行科舉不說,很長一段時間內中科舉的人只有小於五的個位數……


至於四等人制,已經有不少人說過元朝並沒有明文政策規定四等人制。雖然根據征服先後順序的不同,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幾類,但與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相比,分類治理的程度差遠了。即使是以漢化進程快、程度深出名的金朝,對“女真”和“漢人”的統治手段也是有差別的,金世宗時期要籤軍,唐括安禮進言:“猛安人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世宗說:“所謂一家者,皆一類也,女直、漢人,其實則二……可謂一類乎?”是很明白地把女真和漢人分為兩類。


可以看出這三個現象在遼朝基本都存在,但是漢化如此不完全,分類治理如此嚴重,漢人入仕如此困難的遼朝,存在210年。金朝雖然做得比遼和元都好,但只存在120年,也沒有長很多對不對?有沒有感覺顛覆認知呢?


並不是說其他答案中提到的不是元朝持續時間短的原因,而是我覺得答案不應該如此簡單。

因此在贊同其他答案提到的這幾個原因的基礎上,我還要補充幾點。


首先,元朝是1271年才定立的國號,但實際上這個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權是從1206年開始延續下來的。雖然元朝持續時間短,但蒙古人建立的這個政權並不算短,而是持續了165年,雖然還比不上遼、兩宋、明、清,但已經遠遠超過了金朝的120年,與北宋長度持平。


此外,在元朝的98年壽命中,一共有11位皇帝,如果加上前四汗,則有15位皇帝,此外還有拖雷、脫列哥那和海迷失三人各攝政三五年,所以元朝的皇帝數量並不少。比遼(9位皇帝)、金(10位皇帝)、清(10位皇帝)都要多。


朝代的總長度短跟皇帝個人的壽命短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每一次帝位傳承都有危機存在,政策也多半會大幅度改變。

個人覺得元朝與漢地融合不佳,也體現在皇帝本人的身體狀況上。元朝這15位皇帝中有4位是死於非命,英宗在位不到3年被臣下所殺,天順帝在位幾個月戰爭失敗不知所蹤,明宗在位不到幾個月被文宗害死。蒙哥在位8年然後死在戰場上,一種觀點認為是死於痢疾,勉強算非正常死亡。其他大多數都是病死的:窩闊臺在位12年,貴由在位不到3年,成宗在位12年,武宗不到4年,仁宗8年,泰定帝不到5年,文宗13年,寧宗幾個月。這麼些人裡,只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和順帝在位時間超過了15年。

遼太祖在位19年,太宗20年,世宗4年(被殺),穆宗18年(被殺),景宗13年,聖宗49年,興宗24年,道宗46年,天祚帝24年。

你看這能比嗎?

遼朝統治的區域小,所以出問題的可能性較小,元朝區域太大,所以出毛病的地方也就多了,這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呢?

我不是想說元朝皇帝身體不好或者元朝疆域太廣是元朝短命的主要原因,而是想提醒大家,歷史是非常複雜的,要儘量從多方面去思考。


pku小動物


元朝短短90年就覆滅,主要在於元朝統治者起於草原,沒能夠完全適應中原地區的統治方式,而且他們有蒙古大漠作為退路,在遇到漢人抵抗時並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堅決鎮壓,最後回到大漠繼續統治,叫北元。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說元朝的統治失策。

1.中原和草原的生產方式和統治方式不同。

蒙古崛起於大漠之中,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統治方式與中原地區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首先說一下中原和草原治理方式的區別。中原地區以農耕為主,人口眾多,財富也很富足,皇帝能夠比較容易地收稅,養活軍隊,從而維持父死子繼這樣一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所以在中原,皇帝的象徵意義大於領導意義。而且中原地區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完備的官僚體系和科舉制度等一系列的秩序。事實證明,這樣的統治方式是最有利的。

但是草原上的情況就不一樣了,草原上物質財富較為匱乏,草原上不同的部落為了生活就要團結起來,向中原開戰。這樣,草原上的可汗,能力就遠比象徵意義要重要。老可汗死了,如果兒子不能帶領部落聯盟去爭取更多的財富,就有可能被其他人取代。所以無論如何,戰爭對於蒙古人就特別地重要。只有戰爭掠奪的財富才能供養蒙古人的正常生活。


2.元朝漢化的程度不夠

以前的遊牧民族也和蒙古人一樣殘暴。但是他們到了中原之後,有兩種結果,要麼接受漢化被漢族人同化,要麼不漢化被趕走或消滅。但是蒙古人卻像上面情況一樣,有點四不像。原因在於,蒙古人在征服中原之前就已經向西征討了中亞地區,甚至一直到歐洲。看到了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的世界。後來蒙古在征服中原金國之後,也沒意識到中原的文明比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優越多少。再加上他們征服的領土廣大,不會把精力完全集中在中原上面。蒙古人征服了中原之後,一度想把耕地毀掉當成牧場,最後被著稱聽大臣耶律楚材勸諫,沒有執行。

元朝皇帝和蒙古人因為長期在草原上生活,他們看不懂中原地區的官僚系統,也不法組建起官僚系統,更理解不了官僚系統是帝國的公共工具。在元朝皇帝看來,他和別人只有兩種關係,要麼是其他軍事貴族的合夥人關係,要麼是和僕人的奴僕關係。後來到了中原,財富大大增加,貴族對他的制約也逐漸減除,所以皇帝和其他就只剩下主奴關係了。於是元朝皇帝的權力很大,這個權力是在政府內部說了算的權力,但是由於不會組建有效的官僚系統,所以行政效率就非常之低。這就導致一個現象,皇帝作為元朝政府地位最高的人,權力很大,但是整個政府的辦事效率很低。

由於皇帝和蒙古貴族的文化水平低,他們更不會重視人才的選拔,科舉制度也一度荒廢。按照他們在草原上統治方式將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這顯然就是草原上那種物質乏、人口少時實行的較為簡單的分類方式,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且習慣於科舉制的漢人來說,是絕對不能適應的。

皇帝自己不會組建官僚系統,於是就簡單地讓蒙古貴族擔任官僚的上層,然後中下層官吏基本用漢人。這樣的統治是絕對不可能牢固的。

3.元朝有退路

元朝的領土不只有徵服的金國和南宋的領土,還包括他們崛起時的草原和大漠。所以元朝在統治面臨危機時,可以將中原拋棄,直接回到草原。這一點也決定了元朝皇帝在最後不會像崇禎皇帝一樣死磕,而是可以全身而退。

所以,無論從治理方式、選拔制度或是官僚系統,哪個角度來說,元朝的治理水平都與漢人心目中的期望的方式大相徑庭。而且元朝由於效率低下,對社會的掌握能力很弱。而且蒙古貴族在和平環境生活太久,漸漸失去了當年驍武憑凌的戰鬥能力。到最後被朱元璋吊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學思留言”頭條號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很多人都認為成吉思汗特別的厲害,因為他建立起了元朝,可也有人卻覺得元朝並不是那麼的穩固,因為僅僅存在了90年而已,就已經被覆滅了。可後人很少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也讓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元朝存在的時間那麼短?是有以下這些情況的。

首先,要說的就是和統治者的能力有關,如果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沒有足夠的能力,那還如何去統治整個國家呢?自然會讓這個國家被滅亡了,當時元朝期間一共有過16次的科舉,能夠高考中的也就有1100出頭罷了。相對於來考試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幾率太低了。而且,那個時候讀書人,都不能夠在朝廷上面說話,只有那些武將才能掌握大權。

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都沒有幾位文臣的話,那怎麼可能會繼續下去呢?一般武將只能打江山罷了。再者,也和皇帝的身體有關。都說元朝時候的皇帝好像沒有幾位是善終的,一共有15個皇帝,其中的四個都算是死的很奇怪吧。像是明宗,他就是被文宗給害死的,那個時候他剛登基沒有多長時間,也就不到幾個月吧。

還有天順帝,他同樣也是登基幾個月,在戰爭失敗之後,有人認為他是投降了其他的國家,也有人認為他已經逃跑了,反正無論如何都找不到他的身影,於是這位皇帝只是參加了一次戰爭,就離開了這個朝廷。還有一位是被臣子給殺的,由此可見,大概只有為數不多的皇帝是正常身亡吧。有的是死在戰場上,而有的是因病而死。

除了以上所說的這兩點之外,還有貪汙腐敗的原因。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一些貪汙的大臣,可元朝的時候,貪汙腐敗的人特別的多,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解決國家內部的資金流動問題。因為在此之前黃河發生了洪災,所以在治理黃河的時候就用了很多的錢,大概得有20萬左右。耗費完這些資金之後,本來國家就週轉不開,還有那麼多的貪汙之人。

為了能夠讓資金得到一定的週轉,竟然開始氾濫的使用紙幣來發展經濟。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根本幫不到經濟的發展,反而是讓國家再一次陷入到了經濟危機裡。因此,元朝才會被滅亡,如果從這些原因來看的話,元朝滅亡絕對不是一個意外,因為這是早晚都發生的事情。


劉大媽說三農


元代無名氏有首《醉太平》是這麼寫的“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哀哉可憐。 ”這首詞寫得很好,以元代普通老百姓的視角寫出了元末的混亂局面,也基本上道出了元朝滅亡的原因。

直接導致元朝滅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黃河改道造成的洪災,一個是至正年間濫發紙幣造成的經濟崩潰,而非民族問題。元末,黃河氾濫成災,給黃河流域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元順帝啟用賈魯治理黃河,工程歷時190天,動用民夫20多萬,耗資無數。雖然元朝最終把黃河治理好了,但期間貪腐問題非常嚴重。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元朝竟然飲鴆止渴濫發紙幣,把經濟徹底搞垮了。最終百萬紅巾軍起義,元朝90多年統治崩潰。



當然,元朝之所以短命還有其他原因。最重要的是蒙古人擅長武力征服,但疏於治理天下。論打仗,當時的蒙古人像開掛一樣。但他們的治國水平就實在不敢恭維。一個是政變頻繁,元朝在中後期的70多年時間內竟然換了十個皇帝,這和他們的民族習慣有很大關係,自然嚴重影響政權穩定性。二是民族政策。四等人,高壓迫,出問題是遲早的。三是沒有融入中華文明。元朝的蒙古族在文化習俗上有很強的獨立性,90多年沒有多少改變,他們就像住旅店的客人一樣。所以退到草原後,很快又像原來一樣騎著駿馬揮舞著套馬杆喝著馬奶酒。清朝的滿族就和他們不一樣了,他們的生活早已經“漢化”了,所以才能維持將近300年的統治。

但如果沒有元末的治理黃河和濫發紙幣,我估計元朝統治還能維持一段時間。但這兩塊石頭把元朝老百姓壓的實在是喘不過氣。


石頭說歷史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版圖比較大的一個朝代,卻存活不足百年,這充分說明,作為一個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更適合打仗,適合打天下,而不適合坐天下,從其滅亡時間來看,算是一個短命王朝。


元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歷代王朝都重視人才,從隋唐開始,科舉制就已經很成熟了,這種先進的人才選拔機制,在元朝便直接荒廢了。元朝存在的90多年裡,一共舉行了16次科舉考試,一共有一千多名文人被錄取,不重視人才,便距離蠻夷更近一步。

元朝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皇子繼承製度,以前的朝代,皇位繼承者都是嫡長子,而嫡長子從尊卑長幼來看作為最正統的繼承者,往往能夠服眾。而元朝,處於遊牧民族保護幼子的傳統,立幼子為繼承者,這就使皇室內部紛爭不斷,元朝內鬥就沒停過。



而且,元朝把人分為四等,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西域等少數民族、三等為女真各部、四等為漢人。而整個元朝,有百分之八十是漢人。朱元璋給元順帝寫信:“胡無百年之運,能順天道,歸我中國,故上策也。”不得民心,便不能長命,古今皆是如此。


歷史密探


記得宋濂給朱元璋起草的《諭中原檄》時有一句:“古人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這句話說明了異族統治中華的時間如果不接受農耕文明的先進文化,其存在時間不會超過百年,這份檄文更是喊出了那句激勵反清的千古名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

蒙古人進入中原之後,他們的皇帝幾乎依舊保持自己原來的風貌,從蒙古皇帝的畫像就可知道他們絲毫不改蒙古人的風俗,依舊是圈地打獵,重用蒙古人、色目人,歧視漢人和南人。


蒙古的皇帝和皇后們多不解漢語,主要使用蒙古語為語言做日常交際,連漢語都不太會說,自然也就不會重用漢人,下面來看看元代宰相的民族成分,可見漢人幾乎佔很小份額。

另外根據元朝後期的大文人虞集所記載——

“集昔以文史末屬得奉禁林,見廷中奏對,文字、語言皆以國語達。若夫德音之自內出者,皆畫以漢書而下之。詔誥出於代言者之手,又循文而附諸國語。其來尚矣。”

虞集講得很明白,宮廷裡的口頭和文字溝通都是使用蒙古語,基本沒有需要使用漢語的場合。虞集是才子元文宗的寵臣,經常有機會出入宮禁,他的話是比較可信的。

漢人得不到重用,想當官也幾乎無門路,再加上元朝末年吏治腐敗,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貴族搶佔土地,而中原連年災荒,更使得百姓破產流亡,無計為生。

元順帝時黃河氾濫,給沿河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這些災民中普遍流行著一個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於是漢族地區的民眾揭竿而起,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元大起義,最終被趕回了蒙古草原,元朝在漢民族地區的統治不過98年(1271年—1368年),大漢民族重新奪回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改變一下在人們腦海中固化的歷史觀。

按照傳統的中華史觀,以中原王朝為正統,明朝建立了,元朝就覆滅了。這種歷史觀充滿了先入為主的偏見,並不利於後人客觀的認識歷史。事實上明朝建立以後,元朝的統治範圍回縮到了漠北草原,人家在北方活的好好的,奶酒照喝、肉串照擼,甚至在土木堡之變中把明英宗給俘虜了,狠狠的捅了大明一刀。比較可信的元朝最終覆滅時間是1634年,林丹汗在與後金的戰爭中敗亡,蒙元壽終正寢。十年後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清軍入關,入主中原。

所謂元朝短短90多年覆滅,實際上是指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結束。原因也很簡單:

1、元朝蒙族統治階層為保持自己的“優等民族”特性,拒絕與廣大統轄地區的各個民族融合,無法得到人口眾多的其他民族認可,民族矛盾貫穿了元朝統治的始終。

2、氣候影響,14世紀末期災害天氣頻繁,流民驟起,元政府應對不利。

3、元政府國家治理失策,為了救災、鎮壓農民暴動,開支巨大,導致國庫空虛。元政府飲鴆止渴,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民生陷於癱瘓。事實上,不僅是元朝,幾乎所有的王朝崩塌,首先都是財政破產。


惟德動天


今天,我才發現中華民族的通話能力是世界最強,沒有之一,從北魏,元朝,清朝。如果日本侵華戰爭勝利,我覺得日本現在也屬於中國了。返回上面那個話題,之所以大元滅亡如此之快,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

1.蒙古族沒有文化,和漢文化相比,不是差一丁點,那是太多了。在中原地區要想統治,還需要被漢化。用著別人的文化統治別人,就好比一個外國人在講臺上教你漢語,教你語文課。結果一想可知。

2.大元等級制度上,給漢施壓。眾所周知,元將人分為四等,漢人在最低等級,屬於壓迫,朱元璋就是因為吃不上飯反了的。

3.蒙古族的殘暴統治(包括在東征西討過程中屠城給人留下的心理陰影),他北狄憑什麼統治老子。

4.這個很重要,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疆域太大,當時通訊也不發達,很多城池已經被攻陷了,可是元統治者還被矇在鼓裡,過幾個月,看到規模大了,才去鎮壓,是否為時已晚?

5.個人認為元朝統治的80年裡,除了前幾個統治者還可以外,後頭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昏暈。重八還沒打過來,就把空北京城留給大明,自己逃去大漠了,這不扯淡麼?


與太陽肩並肩DR


第一,蒙古人善於打江山,不善於坐江山。蒙古帝國打下巨大的國土靠的是空前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主要是強大的騎兵戰隊。而當他們建立元朝後,竟然將全國人民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作為統治階級的蒙古人最高貴,色目人次之,原南宋地區的南人最沒地位。朝廷規定:“每十戶漢人只能合用一把菜刀,還要供養一個監視他們的蒙古兵。誰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須送給蒙古人。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蒙古族是一個人口不足100萬的一個遊牧民族,用這種暴政統治幾千萬人口,其難度可想而知。

第二、蒙古沒有足夠的文化基礎,建立元朝後表面學習漢族的先進文明,但骨子裡還是遊牧民族那一套,沒有學習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故不能以華治華,一直到滅亡都沒有取得漢民的認同感,將他們稱之為虜,這麼大的國家,官民不同心,早晚點燃反抗的怒火。

第三,皇位頻繁更迭,上層勾心鬥角,沒有象其他王朝一樣走上正常的政治軌道,元朝末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又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黃河氾濫又加重徭役, 使天下百姓內憂外患,飢寒交迫,食不裹腹,衣不遮體,處於生與死的掙扎邊緣。最後導致1351年爆發元末民變,不幾年元朝滅亡。


歷史春秋網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蒙元起勢時,部落氏族還處於十分落後的時代。而當時中國的封建制度早就確立並發展成熟。

玩過文明系列的都知道,這是差了整整一個時代啊。

這個時候,遊牧民族天生的驍勇善戰,使得他能夠肆無忌憚的劫掠而且一搶一個準。

設想一下,你窮的叮噹響,而周圍的人都富得流油,但是你又打得過他,而且國家層面的殺人越貨,叫什麼?戰爭。

於是劫匪們越搶積極性越高,越搶越富有。最後就有了所謂的蒙古帝國。

當他們把能搶的都搶完以後,下面就是分贓了。問題的關鍵在於,劫匪不多,而且隨著搶劫行動人越來越少,財富隨著搶劫越來越多,最後每一個參與者都過上了非常富有的生活。

而且,出於劫匪的簡單思維,他們沒有考慮怎麼維持這筆財富,而是一味的消耗,他們把社會上的人分成四等,覺著這樣就能讓自己一直高高在上。

最後,時間長了,剛開始的那一代人死光之後,他們的下一代,即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而是還是很廢柴的官富二代。

但是,他們唯一從父輩學來的,或者說,他們習慣的,就是自己高高在上。並認為這理所應當。

而這個時候,社會最底層的南人(漢人),飽經欺辱後開始奮起反擊,對於這個時候的蒙古軍隊,一支靠昔日輝煌活著的軍隊,打仗簡直不要太簡單。

總結起來,蒙元先祖奪得了天下大面積的土地和財富,卻並不知道怎麼利用。就好像一個劫匪搶了銀行,他能做的,也只是花錢,而不會賺錢。不需要太久,必然有花完的一天。

講考研英語的朱偉說過一句話:物質屌絲一夜逆襲,精神屌絲永不翻身。

我覺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是為什麼蒙古佔地那麼廣,卻在其曾經佔領過的地區留不下哪怕一絲印記。中國任何一個朝代領土都比它小得多,但卻在整個歐亞無處不可見中國的影子。

昔日蒙古越海打個小日本都能兩次翻船,而明朝在短時間內,在其統治過的土地上,憑藉其奴役過的最低等的南人,卻可以創造下西洋的壯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