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雲朝山寺香爐

雲朝山,位於慈利縣西南方向的金坪鄉雲朝村,春秋早期至唐代.金坪鄉這一帶被稱為“渠庸”,宋.元代時期叫“龍頭坪”,明代後一直延用“叢木坪”這一地名。

雲朝山禪寺建在雲朝山主峰,海拔863.9米,雲朝山寺歷史久遠,距今已有數千年曆史了,數千年來一直都是佛教聖地,廟宇有9層堂81間房,據考證,雲朝山寺始建於漢,再創於唐貞觀中期,隨朝代更替曾幾起幾落,清朝時常住寺僧達200多人,鼎盛時期,香火要盛於五雷山寺。

雲朝山現任主持為:釋智祇法師,是上普下敬法師弟子,臨濟正宗50代傳人,現任住持釋智祇法師在2012年找到臨濟宗古道場雲朝山寺,寺院位於慈利縣高山頂上,佛法尚是一片空白,加之雲朝山地處高山峻嶺,交通不便,千年道場,無水無電,一片殘基。師父毅然上山,修苦行、恪守佛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磚一塊瓦一塊把毀於千年的雲朝山寺一點一點重新修復。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釋智祇法師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藏書閣.聽寺廟主持釋智祇法師傳經頌德,感受寺廟賦予的佛教內涵。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蠟燭山

傳說古時“蠟燭山”四季自然發光,不僅供寺僧誦經照明之用,還光及相距100多公里的常德城,使其晝夜不分。時有人認為乃妖魔擾亂乾坤。常德來一法師,施五雷擊頂法(作者按:應為雷擊),將石燭打斷一隻,現存一隻完整,一隻半截,也不再發光。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萬山朝聖

雲朝山有眾多奇特景觀:如“千層閣”與兩座“蠟燭山”三山均為獨立山峰,凌空三千尺,層巒疊嶂,宛若刀切斧劈。建金頂佛殿的“千層閣”,其孤峰自幽谷拔地而起,與約50米遠的南側兩座獨立的石峰“蠟燭山”相呼應,但比“蠟燭山”高出幾十米,其背面蒼松曲虯,古藤披拂,峰上還有兩棵古樹,一棵是千年古槐,人稱“月老”,另一顆是生長於絕壁罕見的楸樟樹。

站在觀景臺遠眺,梯爾巖、卦子山、三賢寨”、“如來佛祖”、“八大金剛”、“龍頭山”、“一線嶺”、“鐵龍灣”、象徵著愛情的“樵夫山”和“村姑山 ”、“捨身巖”等風景盡收眼底,綠綠群山和形態各異的巖峰相映,霎是壯觀,絕不遜色天子山風光。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聆聽佛的聲音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五指山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卦應山

武當派掌門人張三丰又名張邋遢,雲遊至此隱居數年,伴佛講道。據本寺志碑載:“邋遢仙臥巖塌,常數日體不衣,口不食…。”現存碑文刻有邋遢仙題詩一首:“自從五嶽訪真禪,懶向微塵轉大千,暫寄閻浮憑一宿,安臥隨世不知年。” “文革”時期,“破四舊”,有人曾在寺廟殘牆下面挖出一把青鋒寶劍,劍柄刻有張三丰之名。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雲朝山寺歷來為文化名人所垂青,初步瞭解古今文化人士有:晚清廩貢生、民國《慈利縣誌》編纂者吳恭亨題含山名的對聯:一粒白蹲隔雲寺,四山青護前朝僧。又題聯:雲霄吾能自致,朝市今不昔同。朱貞白題慈利雲朝山寺:老衲近尋雷嶽去,天風遠送靉雲來。 又云:雲氣欲為天下雨,珠光常擁佛前燈

今人賦詩有吳明仁詠:雲朝山紀行(外一首),雲朝仙山聳雲端,神像奕奕銘萬千。豐君借光展書讀,明燭天南越萬千。題缽缽井:山海湧浪缽缽井,映下山影映雲影。躬身採得三分水,洗卻風塵洗凡心。陳輝元詠雲朝山:白鶴鎮寺上天造,萬峰拜山雲亦朝,會當絕頂訪三豐,人間仙境樂逍遙。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進山之路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癢癢樹

外人用手摸樹杆樹皮,其枝動葉搖,呈現一種少女羞澀之狀。

神仙住在張家界 歷史留在雲朝山

雲朝山日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