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上海營銷圈女子圖鑑

上海營銷圈女子圖鑑

十里洋場,萬種風情。霓虹閃爍間,盡是不凡事。

對於每個“滬漂”來說,當你拎著行李踏入魔都的那一刻,當初為什麼來已經不重要,“魔幻”生活隨之開始:每天拼命擠地鐵,面試屢屢碰壁,找房子被黑中介坑,工作中被各種打壓......直到百毒不侵,百鍊成鋼

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北京女子圖鑑》後,《上海女子圖鑑》也在千呼萬喚中上線,滬漂女子被推到大眾面前。

上海营销圈女子图鉴

漂難,漂女子更難,在上海營銷圈打拼的女子難上加難。

營銷圈的瞬息萬變、紛繁複雜決定了沉浮其間的女子必須有更強大的內心、睿智敏捷的頭腦和更波瀾起伏的經歷才能一路通關,打怪升級。而這其間,一定有很多不為人知又精彩紛呈的故事。

為此,TOP君發出《上海營銷圈女子圖鑑——說出你的故事》召集令,並精選出5個上海營銷圈小姐姐的故事,講給你們聽。

拿著1500的工資

我每天加班到凌晨3點

姓名:29號

來滬時間

:13年

入行時間:13年

首份工作:創意實習生

當時工資:1500

目前工作:廣告公司CEO

工資漲幅:>20倍

05年,來到上海,目標很明確:進4A。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T字4A實習,工資1500,800交房租,剩下的700除去車費,才是飯錢。

在實習的3個月裡,我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凌晨3點甚至天亮。記得那時公司在蘇州河邊,大半夜一個人顫顫巍巍地在河邊走過,還遇見過一起兇殺案。

當時唯一的信念就是下個月轉正,工資漲到3000,所以每隔一週我都要舔著臉問我當時的老闆,是不是下個月就能轉正了。可事與願違,1500的工資拿了半年,直到離開T字公司都沒能轉成正式員工。

記得有次加班到天亮,剛回家,就接到爸媽電話,忍不住就在電話裡大哭了起來,我爸心疼地說:那就回老家當個美術老師吧。我一邊大哭一邊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上海就是這樣考驗每個新來的外地人。先來一百殺威棒,再討論你有沒有資格留下。

上海营销圈女子图鉴

從T字4A實習離開後,我來到B字4A,一待就是9年。在公司的第3年,工資漲到一萬,當時我憨傻地覺得一輩子都拿這個薪水也夠了。

比起北方的大男子主義,上海這地方是個特別適合女性發展,甚至有點女權的地方。不管你在什麼圈子裡混,我始終覺得,來一個地方要紮根,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關鍵。再怎麼嫁個上海人,也沒20平米的房子來得安心踏實。

所以我從一開始就計劃要買房,07年第一次買房,錢不夠,和兩個上海同事各借了5萬,我爸媽當時還感慨,沒想到上海人這麼有人情味。現在想想,上海能發展得那麼好,與它的接納力密不可分。

後來2014年我離開了4A,出來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乘著這波大潮,四年裡累並滿足。現在想想如果我還在4A,英文不好,又學不會討老闆歡心,加上遭遇升職瓶頸期,老實說我一定很焦慮。所以我覺得我很幸運,能在這波廣告互聯網大潮中找對方向。

來上海的這13年,我在這裡打拼、認識朋友、成家立業、生娃買房,倒是故鄉已有多年沒回去了。經歷這麼多我早覺得自己已不是個外來人,可能上海就特別適合我這種故鄉情不濃又特別想要奮鬥的人。

懷孕7個月

我靠在牆角十幾通電話搞定客戶

姓名:檸檬雲

來滬時間:7年

入行時間:7年

首份工作:市場調研員

當時工資:2500

目前工作:品牌總監

工資漲幅:>10倍

2011年8月,我離開無錫江陰,隨男朋友來到上海。

上海营销圈女子图鉴

有些“玄幻”。在此之前,我對未來最好的憧憬就是在省城南京找份工作,上海於我而言是活在電視裡的地方,我堅定地認為那裡一定到處是海。

來不及矯情和憧憬,兩天安頓好住的地方我就馬不停蹄去面試,沒辦法,2300一個月的房租不等人,我得養活自己。

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小有名氣營銷公司的市場調研員,很累、工資還不夠交房租,但我堅持了下來,一干就是6年,一路從最基層的調研員升到市場高級經理。

沒有什麼秘訣,就是拼。

兩年後我懷孕了,卻始終沒下一線。有次和客戶討論提案,客戶看不清內容,我一激動,直接抱起電腦、麻溜蹲在客戶旁邊講,倒是客戶有些看不過去,趕緊叫助理搬個椅子過來:你這肚子都那麼大了,可長點心吧。

懷孕快7個月時,我被安排跟進傳說中公司史上最難服務客戶——香奈兒中國的項目。

有次正在等孕檢,客戶因為項目細則的疑惑,一小時連續打了十多通電話。醫院人很多,連個座椅都緊張。我二話沒說,拖著臃腫的身體,靠在牆角逐項跟客戶溝通。放下最後一通電話後,我給領導發了消息:項目差不多能定下來了。

努力終究會被看到。沒多久,公司架構調整,我被提升為項目經理,負責12個人的團隊,完成我進入職場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升職。

上海营销圈女子图鉴

進公司快6年,順風順水時,我提了離職,原因很簡單:我想看更大的世界,探尋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中間我換了幾份工作,每天都充滿變數。但我相信萬變不離其宗,保持時刻學習和創新思維的狀態,是一個營銷人立足營銷圈的唯一方式。

30歲後有天發現

放眼一望都比我年輕

姓名:林小朗

來滬時間:12年

入行時間:9年

首份工作:記者

當時工資:3000+

目前工作:市場傳播總監

工資漲幅:>10倍

12年前,懷著一腔孤勇,我殺到上海。

很快發現,在大城市生活一點都不酷。

起初我住在楊浦的學生公寓,那時還沒有百度地圖,我每天都要在丁丁地圖上查好路線,跨越大半個上海去面試。找到工作,性子也被“調教”好,原來半小時都嫌遠,現在1小時能到就很知足。

因為喜歡寫東西,工作之初我做了三年經濟口的記者。本以為營銷是高來高去的東西,和商業精英們對談後卻發現,所有的產品都是應慾望而生,解決生活中切實存在的問題。越來越覺得這一行好厲害,很希望能融入其中。

至今印象深刻的是,08年採訪一位高管,本是枯燥的產品介紹,卻讓他用“單口相聲”解釋地妙趣橫生、清晰易懂。後來才知道,他是從最基層的工人一步步走上來的。

這件事始終提醒我,很多看似繁瑣、無聊的東西,用心觀察、思考,不斷積累,都會成為你的財富。同時,看似無聊的東西,也可以通過有趣的表達讓人感興趣。

做報道始終有些隔靴搔癢。2009年,我轉到品牌市場部做文案,三年後又轉去做4A的品牌傳播,一做就做到現在。沒上班覺得自己上班十年就很厲害,後來發現是異想天開。

30歲是個分界嶺。此前一直很懵懂,說是工作,好像一直都在玩,能餬口、自己喜歡就好。30歲後有一天突然發現,辦公室裡放眼望去,除了總監和老闆,其他同事年紀都不大。

危機感撲面而來。我開始有意識地接觸一些年紀大一點的營銷人,看看大家在幹嘛;努力拓展社交圈,學習新東西;有意識地保養,每天按時起床、睡覺、吃飯,儘量多走路。

心態越來越腳踏實地,也越來越平和。記得有次和公司CEO聊天,他說人生都是起起伏伏,誰會沒有低谷。遇到事情不要慌,我們畢竟是做營銷的,又不是做醫生,所有事情都有解決辦法的。

上海营销圈女子图鉴

依然每天都焦慮,只是已經習慣了這種焦慮。關於未來,為了錢,也會繼續奮戰下去吧。

很少陪家人

寶貝有時會錯叫我“奶奶”

姓名: Lavender

來滬時間:12年

入行時間:8年

首份工作:市場策劃

當時工資:2000+

目前工作:品牌負責人

工資漲幅:10倍

10年畢業時覺得市場營銷能將我的工作和興趣結合起來,就果斷入了行,一直做到現在,從沒後悔過。

踏進上海,對它的印象才變得立體。小時候看電視,上海都是高樓大廈,出入都是商務精英。來了後才發現上海並不是一元化的城市,它更加包容豐富,既有石庫門、老弄堂,又有現代化高樓;既有市井生活,又有商務活動。

上海营销圈女子图鉴

一路走來,我還是蠻幸運的。畢業就進了家大集團公司,有系統化的培訓,還有帶教老師,而且實幹的機會特別多。進入沒多久,我就開始獨立帶項目,從策劃、設計到媒介、地推,整個都跑了一遍。那時候最大的感受是,

年輕就是資本,而且學習起來特別有衝勁,哪有什麼會與不會,邊幹邊學,邊學邊改。

慢慢,我開始獨立負責部門,薪資也有了較大提升,心態上還是保持原來的初心,興趣在,心就在。每天也都戰戰兢兢,需要對社會熱點保持關注,對年輕用戶保持理解,生怕跟年輕人沒有共同語言。

因為熱愛,工作上我從沒覺得有什麼苦。從畢業到現在,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規劃走,進入了理想的公司,跟一幫志同道合的人,做著自己喜歡又能服務大眾的工作,還是蠻開心的。

上海营销圈女子图鉴

真正虧欠的是家人,尤其是我的寶貝。每天一頭扎進工作中,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孩子也一直是奶奶在帶。有時回家,寶貝會口誤把我叫錯為“奶奶”,多少有些小心酸,希望以後能多平衡工作和生活吧。

殺入魔都

我天生熱血統

姓名:Kelly

來滬時間:5年

入行時間:5年

首份工作:市場部助理

當時工資:4000

目前工作:公關主管

工資漲幅

:保密

心夠大也夠野,13年,我只身殺到上海。

上海营销圈女子图鉴

進入這一行全憑興趣,我並不是專業出身,最開始的志向是當名記者,後來誤打誤撞進了營銷傳播領域,參與了多次新品上市、品牌重塑、IP跨界、整合營銷項目,讓消費者對一個品牌從不知道到喜歡,從喜歡到沉迷,我覺得這很酷。

上海教我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自處。魔都很大,大家都很忙,工作之餘,要學會給自己找樂子。

好在,我本身就是個熱愛生活的人。興致來了下廚做一桌美味,請朋友來家裡做客;週末約上三五好友,去看喜歡的展覽;下班後去舞房揮汗如雨,盡情享受街舞帶來的快樂。我對一切潮流藝術文化都很敏感,也會把沉浸其中產生的靈感和創意帶入到工作中。

比起安穩,我更喜歡挑戰,五年間我換了三份工作,只為拓寬自己的眼界和知識面,體驗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五年是一個時間節點,意味著你必須有點什麼成績證明你這五年沒有白費。從今年開始,我的危機感陡增。化解危機感的方式嘛,給自己設定年度目標,一個個實現嘍。

從最初初生牛犢般地闖入,到如今越來越懂得成年人的遊戲規則,認清自己的優勢和短板,感謝自己的熱血和不服,喜歡一件事就堅持到底,雖然辛苦,但是很酷

關於未來,最大的動力就是想看看自己能有多大潛能吧,生命很貴,不要浪費!

知乎上有個熱門帖子“有哪些年輕人最好要接觸的東西?”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我覺得可以作為結尾:

1.控制享受慾望的能力

2.持續開啟新通道的的能力

3.不在別人身上謀求安全感的能力

4.打開高強度學習的能力

5.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的能力

以上,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