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一個超越民族意義的一個藝術國家,如今卻鮮為人知

我們知道奧匈帝國是一個超越民族意義的一個藝術國家。在這個曾經強大的帝國誕生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例如卡夫卡 ,埃爾溫·薛定諤,卡爾·門格爾,斯蒂芬·茨威格等等。奧匈帝國滅亡還不到100年,為什麼在它曾經的領土上除了幾座孤零零的帝國時期的建築之外,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德語民族的影響和痕跡幾乎蕩然無存,這個帝國彷彿在滅亡的同時被連根剷除了。但原因何在呢?

一.並非奧匈帝國是個農業國。

即便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還在殖民地,究其原因,大抵上是帝國穩定的海岸僅限於達爾馬提亞(威尼西亞易手),港口也只是蒂裡雅斯特。帝國是農業國也是原因。但是,沒有海外殖民地(不包括租界)的一個陸權稍弱的國家是不至於留不下印象的。

一個超越民族意義的一個藝術國家,如今卻鮮為人知

首先,1913年奧匈工業產值佔世界4.4%,另七大列強世界佔比分別為美35.8%、德15.7%、英13.6%、法6.1%、俄8.2%、意2.4%、日2.0%,奧匈帝國位居世界第六。從1870年到1913年,國家每人平均生產率每年約提高1.45%。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英國1.00%,法國1.06%,德國1.51%),這個速度也是很高的。而且帝國的機械製造以及鋼鐵工業僅次於美英德三國為第四。到1854年為止整個帝國內的鐵路網長度達2000千米。 這體現了奧匈帝國並非一個農業國。

二.解體也不是主要原因

弗朗茨皇帝算不上聰明但足夠勤奮。他的失誤在某種意義上促使了帝國解體,但是帝國的解體本身不是必然的事件奧雷爾 波波維奇在1906年對斐迪南提出的Ereinigte Staaten von Gross-Österreich是有實現可能性的。其次解體之後,卡爾皇帝甚至希望在匈牙利復位可見,各國尚存德意志民族和帝國記憶。

而且,各國在解體後的德意志人口也都不少,為什麼現在一方面德意志族減少,另一方面對奧匈認同感下降。

In Romania, census of 1930 recorded 745,421 Germans; Hungarian Census of 1933 recorded 477,153; and Yugoslavian Census of 1921, 513,472.(在羅馬尼亞,30年的人口普查統計得到745421名德意志人,在匈牙利的33年人口普查中統計得到477153名德意志人,而在南斯拉夫的1921年的人口普查中統計得到513472名德意志人。)

一個超越民族意義的一個藝術國家,如今卻鮮為人知

一個超越民族意義的一個藝術國家,如今卻鮮為人知

一個超越民族意義的一個藝術國家,如今卻鮮為人知

三.真正導致帝國印象喪失的是普通的日耳曼大眾

奧匈帝國作為古典帝國向來沒有鼓吹過泛日耳曼主義的東西(官方層面),德二作為一個古典帝國也是。相反,天主教的奧匈帝國在柏林會議後被認為是奧斯曼帝國境內基督徒的解放者。但是無論是帝國境內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也好還是希特勒在征服巴爾幹的過程中,大肆得使用當地的德意志族勢力(德意志人在那個時候也是智障,彈劾了施特雷澤曼)也好。德意志人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之後,下等人始終希望建立的是一個民族國家而上等人始終建立的是一個封建國家。

在1945年戰爭結束後的反攻倒算和蘇聯勢力滲透的去德意志化和發明民族過程中,這種認同和記憶才被徹底消滅。但是在蘇聯解體後,這些巴爾幹國家有一些仍然會公開紀念帝國一些偉大的皇帝。

一個超越民族意義的一個藝術國家,如今卻鮮為人知

至於,奧匈帝國在中國的教科書上的存在感低,顯然和帝國本身分裂出來的民族國家們不去提及這個歷史繼承有關,尤其是巴爾幹諸國在社會主義統治時期。另一方面,奧匈帝國除了參加八國聯軍侵華,租借了天津的一塊,以及斐迪南遇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外,跟中國的近代歷史的關係確實是微乎其微的。

這種存在感低也就是自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