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書畫同源嗎?

藝術家視界


書畫,同源而道殊

書畫同源,在書法界和國畫界一直有這樣一個聲音,一般在書法家和畫家之間套近乎時候經常用到。

書畫同源是怎麼來的?

拋開伏羲畫圖、倉頡造字這些不可考據的傳說不提,早期先民用符號記事的時候,很難說得清楚那些原始符號是文字還是圖畫。

上過《古代漢語》這門課的認清楚,有兩個概念“文字圖畫”和“圖畫文字”,一般只有繞口令功夫過關的古漢語老師才能說得清楚,屬於說起來非常複雜微妙但是古漢語老師自己都懶得劃重點的那種知識點——因為在早期“文字圖畫“和”圖畫文字”大概就是一回事。

比如早期再早期的象形符號,你可以說那是簡單的圖畫,也可以說是象形文字,這大概是書畫同源的源頭。

但是以此為依據說書畫同源的話,那麼同源的東西就太多了。

比如說《易經》這本神奇的著作,成為後來許多領域的理論根源,中醫講易經,太極也講易經,算命的更講易經,甚至有一種漢字造字說也認為漢字從易經卦象中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能說中醫、太極、算命和漢字書法都是同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只是最早的理論系統較少,後來分工越來越明確,也就走得越來越遠了,甚至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而“書畫同源”這個說法一直提到現在,大概是因為書法和畫畫都是造像藝術,都需要筆墨去表現,所以二者走的更近一點。

但是,書法藝術和國畫藝術發展到現在,已經完全是兩個獨立的藝術門類,二者可以說是兄弟藝術,互相之間也有很多互補之處。

一些書畫家動不動喜歡說:“這畫是用書法的技法寫出來的”、“這字是用國畫的技法畫出來的”,並以“書畫同源”作為開頭或結尾,一般是忽悠外行的,畫就是畫出來的,字就是寫出來。

所以書法與國畫,雖同源,也道殊。


書法雅集


最初的象形文字與原始的繪畫相差無幾,都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描寫。

後來,由於職能不同,繪畫要儘可能真實地表現客觀物體,慢慢趨向繁複,而漢字作為語言的記錄符號,為快速便利,漸漸變得簡單。

儘管如此,兩者一直到現在,仍然用相同的筆、墨和紙,只不過在色彩上書法更單純。

再者,繪畫的發展也不同於西方美術那樣,依靠不同的顏色強調明暗對比、立體感覺和透視效果,而是與書法接近,重視線條的變化和佈局的虛實關係。

繪畫與書法的使用工具和藝術本質相通,因此,它們之間在具體的創作和表現方法上有許多相同之處。


一些畫法為了使每根線條富有變化,充滿生機,就以書法訓練作為基本功。有時在處理虛實變化時,會借鑑書法的結體和章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一書畫同源,是業界共識。關於書畫同源的問題上大家有著基本趨於相同的認識,就是書畫是同源的,書法、國畫是從中國象形文字演變而來,象形文字最開始就是摹物象形,這個時候的字還不算是寫出來的,更準確的說,應該是畫出來的,所以在字的出現方面,到底是先畫還是先寫這個是傻傻分不清楚的,也就是說書畫從根上來說是同源的。

二書畫同源,同而存異。雖然是書畫同源的,但是隨著書畫的發展,它已經形成了兩個獨立的門類,直到直到當下,在中國話裡面很多人畫的很好,但是字寫的會很差,有些人字寫的非常好,但他已經不具備了繪畫的能力,或者畫的很很差,由於分類的越來越細化,人們掌握的技術技能越來越專一,越來越專業,就造成了和而不同,雖然書法和國畫是同源的,但是發展到現在他已經在走著分道揚鑣的道路,很少出現書法和繪畫都很精妙的大師,當然這只是目前的狀況,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普及,我相信大師正在成長中。

三書畫同源,互補共生。書法國畫分頭髮展是好事嗎?我認為國畫和書法分開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究的是詩書畫印,四種能力的集合,現在如果人們掌握了單方面的技能,他只算一個工匠,而不能夠稱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家,他需要具備這四樣能力,只是書法要寫得好,畫要畫得好,詩可以作,印可以刻,這都是基本的能力,只有這詩書畫印齊了,他才算一個完整的大家,並且書法和繪畫是具有互補性的,經常在繪畫的時候,感覺線條綿軟沒有彈力,老師會建議你去臨摹一下字帖,學習一下書法,因為書法的線條與國畫中的線條是一脈相承的,雖然現在分為兩個門類,但是他在本源上是沒有辦法分割開來的,所以我建議在國畫和書法兩方面來說,不應該將他們生生的分開,而是要找到共同發展的路子互補共生。


國畫雅集


“書畫同源”嗎?我是千千千里馬。我的回答是: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中國美術史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頗受爭議的。

一方面,從嚴格科學發展來看,書法和繪畫根本沒有同源的任何基礎。

而另一方面,至少從宋代以來的繪畫實踐卻出現了“書畫同源”的情況。

所以說,“書畫同源”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學術問題。

繪畫與書法該不該“同源”?無論從文字發現史來看,還是從繪畫發展史來看,都沒有“同源”的基礎。


但是,中國的書法是一種早熟的藝術。它在中國畫還非常不成熟的三國時期,就已經有行書和草書了,魏晉時期,楷書,行書,草書已經形成新的書法發展潮流。唐代,基礎上就是楷書行書和草書,而且還創造了“狂草”,其他書法篆書、隸書基本上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這一時期,畫家和美術理論家都注意到書法給繪畫可以帶來幫助。

因為,晚唐時代已經出現了寫意畫和水墨畫。

書法的用筆,具有一定的形象表現力,書法用筆的“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四個環節,對於繪畫的線條和墨法的表現力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畫家也體會到了這種關係的直接性。


元代畫家書法家趙孟頫,在一幅畫上的題字裡寫到: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字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回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後來,畫家和書法家都自覺地把書法和繪畫結合起來了。所以,清代畫家桂馥乾脆提出一個“書畫同源”的書法,一直流傳到今天。


千千千里馬


書畫同源,姜子龍中國畫墨竹是書法寫竹,你能看懂嗎?











中國傳統文化錦集


說真,差點就要舉報了。真不懂就應該問,為什麼說書畫同源。


他說139298


書畫同源,是指中國畫和中國書法源於一處,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真誠部分,書法與國畫,是同質而不同體,都是線條的組合,只是用筆的筆法不同意!



西北之子書畫工作室


我試這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書畫同源的說法具體產生於何時何人,沒有確切記載。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元代趙孟頫 在一幅流傳至直的名畫上題詩道:"石如飛白木如籀, 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 須知書畫本來同。"



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故文字學家認為最早的漢字是按照實物的外形摹畫出來的,如:魚鳥馬等字還能看出這一特徵。因此從起源上說書畫同源有其合理性。

從藝術手法上,由於工具都是毛筆,筆法有相同之處,國畫創作者也長題為某某寫,故也有一定依據。

書畫雖為同源但是畢竟是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獨特還是遠遠多於相同。無論學字還是學畫都需要掌握技法。


預備律師


寫意畫是“寫”出來的,是傳統的書法用筆(沒骨除外)。



騰模國畫藏獒




同源的,親!帶按鈕的毛筆研發成功了,一個小小的按鈕給古老的毛筆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擠壓下墨,枯潤結合,隨身攜帶,時時書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