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清明上河圖3.0》妙在何處?

激動人心的時刻就要到了!由鳳凰衛視與故宮博物院雙方聯合研發的《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就要和大家見面啦!展演將在故宮箭亭廣場上演,想知道這幅長卷妙在何處?還不趕緊聽館長開講!

《清明上河圖》有多“火”?

來,簡單回顧下。

上次畫卷展出要追溯到2015年故宮“石渠寶笈特展”,為了這次等待了十年的邂逅,無數人摩拳擦掌,起了個大早,然而……

誰能想到看個展覽,變成了全民參與的大場面,大家目標空前一致,故宮開門後紛紛衝刺,創造了新詞“故宮跑”。

《清明上河图3.0》妙在何处?

眾人的熱情讓館長也很訝異,由於展覽太過火爆,展出《清明上河圖》的武英殿,日參觀人數達到8500人,出於控制展廳內瞬時人數的考慮,工作人員不得不催促著一個個沉迷畫卷的心儀者,也就是說,等候 6小時觀展5分鐘。

《清明上河图3.0》妙在何处?

撤展當天,最早的“粉絲”凌晨3點到位,而最久的等候時長也飆升到12小時。

於是,“粉絲”們都和館長吐槽看展難,要麼是人太多、等候時間太久以至於看不到畫卷,要麼是短短几分鐘的時間沒看過癮,只看了個熱鬧,並沒有真正領略到畫卷的細節及價值。

為什麼《清明上河圖》難以多次展出?

並不是說《清明上河圖》故意忽視“粉絲”們的熱情,畢竟,卷軸是最佳收藏形式,但每次展覽都需要將畫卷展開,對900多歲的它而言考驗不小。

《清明上河图3.0》妙在何处?

雖然庫房與展出的環境,都是恆溫恆溼的,然而轉移過程中,光照、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的些許變化會不可逆地減損畫卷壽命,造成畫卷變脆掉渣等後果。同時,由於古畫用的顏料多為自制,不同於國外的油畫,一次次光粒子的“攻擊”,會導致顏色脫落及損傷。

館長在這裡提醒一句,看展時絕不要使用閃光燈,也算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

人人都想看的《清明上河圖》好在哪?

展出難,看展也不容易,卻還有一大堆忠實“粉絲”的《清明上河圖》到底好在哪裡,館長能說上三天三夜,這裡簡單解釋幾句。

作為大名鼎鼎的市井風俗畫,它稱得上是“前無古人”。

除了以界畫的手法繪製建築,還以傳統水墨手法描繪樹木山石,二者結合的花式畫法兼顧了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難怪皇帝宋徽宗被輕易圈粉,後幾代畫師也爭相模仿。

《清明上河图3.0》妙在何处?

《清明上河圖》·局部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技巧滿分,構圖及故事節奏也是五顆星!

整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依據實際比例勾畫山石、樓宇、人物等內容,更令館長驚歎的是,細節到位!每個宋人的表情各異,生動形象。

於是,畫卷宛如一張會說話的長照片,將古代場景具象化。看著畫卷,就好似回到了古代。

換個簡單的說法,從它誕生到今天,一直是各個朝代眾人追捧的“網紅”。

在流傳的900多年裡,它歷經坎坷,曾數次被收入各朝宮內,又因覬覦被幾度盜出,在不同收藏者手中流轉,甚至差點夭折於大火和搶掠。

直到上世紀50年代被移交至故宮博物院,才算是找到安穩歸宿,自此它被妥帖收藏,並不輕易展示。

《清明上河圖3.0》到底有多炫?

關於科技是怎麼讓神秘的國寶“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3.0》到底炫在哪?別心急,館長這就開講。

《清明上河图3.0》妙在何处?

展演效果圖

剛一進入《清明上河圖3.0》的世界,世界最大的104寸液晶顯示八連屏襲來!

代表未來的最新技術展示出雙8K畫面,面板分辨力、像素構造都有質的提升,《清明上河圖》及活動宣傳片無比清晰地呈現眼前,這是場景的再現!

16倍高清還原色彩,畫面鮮明,真實的臨場感營造更優的觀展體驗。最佳銳度觀賞距離,不止是視覺的享受,而是穿越的體驗。

動態的畫面裡,你完全可以仔細地觀賞品味,還可以看清每個宋人的表情,或者是樓宇舟船的精妙結構,甚至能和900年前的他們合個影!

科技與文物的結合,不止於畫卷的清晰再現,《清明上河圖3.0》的世界還有更多亮點,後幾期館長會為你一步步揭開。

等待許久的國寶展又要來了,這次,體驗升級,確認過眼神的你,將回到千年之前!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網站頁面設計、版式編排、軟件等,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email protected]。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