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滿清對中國有什麼貢獻?

訪古記


我要說明一下,解答區有一個小勇讀史,他說,不能提“滿清”這個詞彙,他說,“糾正一個錯誤,國家早就明文規定,不得使用“滿清”這種稱呼。”確實有這個文件,但這樣其實是有問題的。文件規定的是官方出版物,官方媒體不得使用,不能禁止民間的使用。

清國是由滿族統治的,滿族在當時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之所以不允許說“滿清”,完全是為了統戰的需要,避免族群“對立”,但其實這是緊張過度了。

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清國覆滅已經超過100年了,過去的仇恨其實已經基本化解了,不可能因為說了幾句“滿清”,就重新激發出仇恨。實際上,滿漢早就融合,現代某些人痛罵滿清,不過是打打嘴炮,君要是不信,看看滿屏幕的清宮戲,什麼《戲說乾坤》《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還珠格格》《甄嬛傳》《宮》《步步驚心》《康熙王朝》,四阿哥和老八天天在電視裡面勾心鬥角,皇帝老兒總是閒著沒事帶著大臣到處微服私訪。。。

歷史已經過去很遙遠,留下的只是書本上的記憶,一味的牢記仇恨意義已經不大,團結進步才是社會發展的主流。

要問滿清的貢獻是什麼,一個是增加了國土面積,一個是增加了人口。明朝疆域最多的時候,有600多萬平方千米,而滿清有1300萬平方千米,增加了1倍。明朝的人口為6000~8000萬,而清朝後期達到4億,增加了5倍。人口基數大,就不容易被外國侵吞,假設1900年的時候,中國只有6000萬人口,恐怕……


懷疑探索者


說實話滿清對中國沒有什麼貢獻,只有讓中國倒退了三百年還多,真的。屠戮漢人,替發易服,大興文獄,跑馬圈地,驕奢淫逸,不思進取,野蠻暴虐,奴化統治,毀滅文明,閉關自守,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中華淪落,華夏坍塌,倒行逆施,罄竹難書!

滿遺清粉常吹幾個貢獻都是胡編亂造,強詞奪理,根本不能成立。一,民族融合~恰恰相反滿清實行的民族隔離政策,把中國分成藏區,回部,東北,漢地等,如東北地區嚴禁漢人進入,其它民族也不能進入,還有漢滿不得通婚,真正民族融合清朝滅亡之後才開始的。

二,人口~明朝人口已經超過一億多人了,主要歸功於明朝引進玉米蕃薯等高產作物,清朝人口三百年才增長了兩億多人,新中國從1949-1980年人口從四億增長到十億,是非功過一目瞭然。

三,版圖~清朝版圖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唐元明版圖比清朝大的多,清朝也沒有開疆拓土,所有土地前朝早已佔有,它只是整合了所有土地。新中國版圖跟滿清沒有一毛錢關係,因為清朝沒有把土地交到新中國成立裡,是解放軍從老蔣手理奪來的,要說繼承也是繼承民國,不能隔代繼承。任何國家土地都是打下來的,沒聽說繼承的,再說清末土地被西方國家瓜分殆盡,其它各省獨立,滿酋溥儀分裂東三省,拿什麼繼承,有什麼資格奠定?土地版圖奠定繼承論誤國誤民,此謬論斷不能再講,有詩為證:

土地本無主,勿談繼承誰。版圖奠定論,誤國又誤民。漢唐元明清,地圖開疆勤。中華五千年,何獨吹後金?



泉城老徐


大清對中國的貢獻良多,疆域、文化方面的我就不多說了,因為我已經說了很多次了,核心就是大清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礎,同時大清也是中國思想解放的前夜。這兩點我在這裡不再贅述,我就說說國籍法和領事保護這兩個方面。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部國籍法是清末制定的《大清國籍條例》,而且,這部國籍法是少有的以血統主義為依據的國籍法,不僅界定了何為中國血統,同時也對中國人出籍和外國人入籍做了嚴格的限制。

這部國籍法誕生的原因是清政府和荷蘭關於荷屬東印度華僑國籍問題的爭端,但是同時,也是中國近代關於塑造中國認同的一部重要法律。由於清末大量的中國人出洋並在國外繁衍生息,雖然理論上第一代華僑沒有加入殖民當局國籍,但是根據歐洲出生地主義國籍法,一代華僑的後人卻普遍要按照出生地主義接受殖民當局的國籍。在與荷蘭以及其他歐美國家的交鋒中,清政府認識到了制定一部國籍法的重要性。

其中規定,“生而父為中國人者”、“生於父死之後,而父為中國人者”、“母為中國人而父國籍無可考者”,不論是否出生於中國,天然具有中國國籍。這部法律的制定,為清政府保障海外華人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也提高了還在華人的中國人認同,使得海外華人大量投身於中國近代化事業的建設中。

《華僑國際問題與中國國籍立法》


而實際上,這個血統主義又是和民族主義掛鉤,血統本身僅僅是指家族血緣,到了近代被民族主義革命分子和民族掛鉤。而清政府卻技高一籌,為了同革命黨對抗,將滿漢蒙回藏之血統統一為“中國之血脈”,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理解,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清政府在中國近代化轉型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

《大清國籍條例與近代中國觀念的重塑》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再瞭解一下清末的領事保護工作。

《學部為諮送南詳荷屬華僑代表田桐詳陳僑民情況致外務部諮文》

由此可見,清政府在倒臺前幾個月還在要求南洋各領事保護華僑。


還有石泉案清政府要求美國賠償華僑損失的電文。



最後美利堅向華僑賠款。


石泉案的索賠成功,是清政府保護華僑工作最大的一次勝利。

到後面的我想就不用我說了,清末為了給華僑討說法,把巡洋艦海圻號開到加勒比海去示威,逼迫墨西哥、古巴等國懲辦殺害華僑的兇手並向華僑道歉、賠償損失。在哈瓦那停泊期間,華僑爭相邀請海軍官兵去家中做客,可見清末華僑保護工作爭取到了海外華僑的民心。







甲午戰爭前北洋海軍去新加坡宣示護僑,當地華文報紙如此評價,不僅以“漢家”來稱呼清朝皇室(話說漢家本來就是指代皇室),還說北洋海軍到新加坡停泊是“中國振丕之徵”,華人“尚不忘故國”。充分說明了清政府保護華人的舉動贏得了海外華僑的認同。截圖來自海軍組織拍攝的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

當然,清代的歷史貢獻還有很多,挨個說根本說不過來,只能挑幾個典型的並且對現代中國影響比較大的來詳細說明。


北洋海軍炮手


大家好,我是戴你看歷史。清朝從1644年入主中原到1912年清朝末帝溥儀退位算起的話,統治中國長達268年,對中國有著重大的影響。

我覺得滿清對中國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民族關係和領土方面。

秦朝以來,我國的疆域不斷擴大,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髮展。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不僅有利於國家政權的鞏固和政局的穩定定,而且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由於中央政權的強大,民族交往常以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開發、設立機構進行管轄為主要形式。這一方面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另一方面有效地促進了中央政權與邊疆各民族友好交往的關係。

興起於東北地區的清朝,在其統治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對少數民族的處境和要求,有比漢族統治者更深刻的體會,更深刻地認識到處理好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係對鞏固其統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奪取全國政權後,民族關係範圍進一步擴大,民族問題複雜性大幅度提高,在中國這樣幅員遼周的多民族國家,能否正確處理好民族關係問題,是關係到這個新王朝能否長治久安的根本問題。在維護統一局面的大前提下,清朝前期統治者一方面採取了比前代更加有效的懷柔政策,另一方面對破壞國家統一的分裂勢力也予以狠狠打擊。這些措施,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及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域版圖。

滿清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

清朝創新西藏管理模式,實現了對西藏的有效管轄。第一,確立冊封制度。清常兵入關後,西藏宗教首領五世達賴親自入京朝賀,順治帝隆重接見並正式賜予他“達賴喇嘛”的封號。後來,康熙帝又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並賜以冊印。從此,”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稱號正式固定下來,並且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從而加強了清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第二,設駐藏大臣。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明確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駐藏大臣的設置,標誌著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達到制度化的程度,有效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第三,建立金瓶掣籤制度。這制度保證了轉世靈童選定的公正性,既能有效防止分裂局面,又能加強清朝中央政府對選定達賴、班禪繼承人的監督,更重要的是保證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保證了西藏的穩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滿清鞏固西北邊疆

清政府通過平定叛亂和設立特別軍事行政管理機構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穩定了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康熙平定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和伊犁將軍設立。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紮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清朝對臺灣的管理

1683年,清軍打敗鄭軍,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了同祖國內地的聯繫,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位於中國臺灣島的東北部,是臺灣島的附屬島嶼。目前所見最早記載釣魚島、赤尾嶼等地名的史籍,是始撰於1403年(明永元年)的《順風相送》。這表明,早在14、15世紀中國就己經發現並命名了釣魚島。明朝初期,為防種東南沿海的倭寇,中國將釣魚島列入防區。清朝不僅沿襲了明朝的做法,還明確將釣魚島置於臺灣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清初沿襲明朝的制度,在海南設立地方行政管理機構瓊州府,將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島劃歸瓊州府管轄。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皇帝也在這裡接見外國使節和邊少數民族政教首領。在避暑山莊之外,建有12座宏偉的廟宇。這些廟宇融合了漢、藏、滿、回等各民族的建築風格。清朝每年指定蒙古王公輪流到避暑山莊,陪同皇帝打獵習武,並給子賞賜。維吾爾、藏、苗、高山等少數民族首領都曾到避暑山莊見過皇帝。當時,避暑山莊對於加強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的聯繫發揮了重要作用。

你覺得呢?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戴你看歷史


先說說清和滿清的問題,其實二者是一個說法,有些人上來就說了,不能稱滿清,其實沒必要,滿人建立的清朝說它是滿清,那沒什麼不對的,比如人說明朝可以說朱明,說宋朝是趙宋,說唐朝是李唐,也沒見誰說不對,難道你們想說滿清是愛清嗎?

如果按照清粉們的說法,那貢獻就多了

比如,開疆擴土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沒有清朝中國的國土就只有三百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清朝給中國帶來了東北,蒙古,新疆,西藏,臺灣等約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嫁妝”

其次,清朝無昏君,一水兒的明君,所以才有了滿清盛世,康乾盛世,中國人口暴增到四億人,大家都活的很滋潤,滿清採取了善待百姓,扶助民生的政策,大家都吃的飽穿的暖也從來都不造反,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

最後就是清朝科技發達,文風鼎盛,和世界交流頻繁,從來都沒有過什麼閉關鎖國,清朝的軍事專業也很發達,總之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人間天堂。

到了最後,皇帝順應天下大勢,把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留”給了人民,避免了內戰,我大清聖皇聖後,心懷天下,實在是可嘆可敬啊!

真實的清朝之貢獻

清朝的貢獻,不管如何,我們是不能否定的,但要像清粉們一樣狂吹亂捧,編造歷史的話,我們就很稀罕了,這樣幸福的王朝,這樣先進的時代,怎麼就成了半殖民地,怎麼就亡了?莫非這也要怪明朝?


清朝的建立,其實就是屬於明朝的少數民族反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殺戮,甚至還帶來了文明的破滅,比較著名的是文字獄和剃髮易服以及後來的《四庫全書》這種從根本思想上奴化中國人的行為被一些人形容成促進民族融合的過程,對此我想這不能算是貢獻,只能算是倒退。

清的貢獻,在於其從被動上開始了對新疆的收復(之所以說收復,是因為這塊地區早就被中國統有,並不是清朝開疆擴土而來,只能算是丟失,所以清朝是收復)並且維護和加強了對蒙古和西藏的統治,還有對臺灣的征服(這裡說不是收復,因為此時的臺灣也是中國,康熙純粹是因為為了要滅絕漢人的最後一點希望而打下臺灣,不存在什麼為了祖國統一)但無論懷著怎樣的目的,這些行為促成了中國疆域的近一步鞏固,為後來民國和共和國正式的版圖打下了基礎。

貢獻背後的謬誤

看到有人說羈索屬於是沒有列入版圖,這是不對的,羈索是一個國家從古到今對邊疆區域統治力加強的一個過程,邊疆少數民族並不是只需要上貢,而是要接受中央任命的官職(有些還要接受中央委派的官員)參加中央的軍事行動,聽從中央的軍事調動等。在這個羈索過程中,其實已經代表這片區域被列入版圖了,只是因為古代的交通和科學技術原因,才會存在允許他們自治的現象,不僅是漢唐明,就連清朝對邊疆的管理也是如此(例如西藏,駐藏大臣只負責對西藏自治政府的監督,駐軍的2000人也只是他的衛隊而已)如果就此就說是完全集權統治了西藏,那純粹是瞎吹了。如果說其他時代都是羈索,而滿清是完全控制了,那又何來在清政府衰敗時期,西藏就不聽召喚,蒙古乾脆獨立的事情呢?

所以嫁妝論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些人鼓吹嫁妝,實際上是在說中國的江山是由少數民族貢獻的,大家各人有各人的土地,比如滿人是東北,維人是新疆,藏人是西藏,漢人是漢地十八省,這其實是一種分裂言論,不值一提。他們刻意的抹去了歷史上各個時期對這些區域的統有而將貢獻歸於滿清,這絕對是有用心的,比如按他們的說法,那麼當時的滿洲國就更有所謂的法理去接管這些“嫁妝”了。

正確的看待歷史

對於歷史,我們不能憑著感情去看待,比如我是某族我就拼命的抨擊滿清,說它十惡不赦,我是某族我就拼命的讚揚滿清,說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那是不對的,滿清有自己的貢獻,更多的是卻是帶來了錯誤,人們能吃飽穿暖就不會在紫禁城的牌匾上留下弓箭的痕跡,更不會爆發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了,希望大家

理性看待歷史吧。


關河南望


很多人會問,滿清對中國有貢獻嗎?畢竟滿清賣國求榮,把中國帶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然而,我們把視角放在整個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下、用宏觀的眼光看待滿清的話,恐怕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沒有滿清,難道中國真的會更好嗎?



我們知道,當人類進入了工業時代,伴隨興起的是近代的民族主義和近代國家觀念,也就是說,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往往會對這個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不但中國如此,其他國家也如此。現在我們就摒棄滿清的負面作用(哪個朝代沒有呢),看看滿清都帶給中國哪些好處。

一、滿清實現了對西域的控制

中國曆代實際掌控西域的王朝,只有漢朝和唐朝,而且實際控制程度也並不很強烈,尤其是唐朝,基本上是羈縻統治,即使如此,李唐實際控制西域的時間也不超過半個世紀,然後就被吐蕃勢力據有(包括隴西河右)。唐朝滅亡後,中原王朝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裡,再也沒有將勢力深入到西域。這期間的西域先後經歷了喀喇汗國、西遼帝國、高昌回鶻、察合臺汗國、吐魯番汗國、葉爾羌汗國、準格爾汗國的統治,直到乾隆最終納土歸新,新疆才再時隔一千年後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儘管滿清後期國力衰敗,但憑藉著滿清有限的國力,左宗棠再次收復新疆,新疆今天是中國的一部分,滿清可謂功勞最大。



二、對蒙古的控制

先說明朝。明朝雖然號稱帝國,但只能說是一個幸運的孱弱兒,終明朝二百多年也沒能把西域之地納入版圖,甚至對西域一無所知,把西域的政權錯誤地標識為亦力把裡、別失八里和吐魯番(實際上這三個政權都屬於察合臺汗國),可見明朝是一個非常保守的帝國。尤其是對於蒙古韃靼,元朝滅亡後,蒙古人早就不復當年之勇,儘管如此,明朝也還是奈何蒙古不得,瓦剌縱橫幽雲,甚至還土木之變。最終,滿清統一中國後,迅速收拾了蒙古人,並通過宗教、聯姻、武力等方式將外蒙古牢牢地掌控在手中,但是外蒙古最終沒能保住,不過這也是國民政府的罪責了。



三、政權相對平穩、避免了分裂割據

雖然說滿清入關,剃髮易服,閹割了漢民族的文化意識,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中國歷史上哪次王朝更替不是屍山血海?封建統治者為爭權奪利所爆發的戰爭不絕史冊,所導致的災難罄竹難書。從這個角度來說,誰也不比誰更高尚。清朝雖然制度落後,但總的來說政權尚算平穩,清朝皇帝少有像明朝那樣的昏君、庸君暴君,多比較勤勉,這對中國的政權穩定尤其重要。

很多人之所以對滿清不屑,是因為覺得如果不是滿清,中國就不會有近代之恥。其實這是對歷史的無知。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即使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不是清朝,中國也不會免於鴉片戰爭,更不會主動融入近代資本主義體系。中國的衰敗是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惡性循環,每個王朝在末期都會陷入衰落的深淵,中國歷史頻繁的改朝換代其實就是這一惡性循環的說明。


訪古記


關於這個問題,靜夜史想說的一點就是:沒有清朝,就沒有今天的我們在此談論這個問題!

關於清朝對我國曆史發展的作用,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做過大量分析,簡單說來:清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我國曆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巨大作用。

那麼清朝對我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1、維持了中原地區的穩定

在史學界有一個形容明清歷史傳承的成語叫做“清承明制”,也就是說清朝繼承了很多明朝的既定製度,併發揚光大。

這一點對於我國的歷史發展尤為重要。因為自秦漢確立大一統制度以來,但凡時間較長的大一統王朝,例如漢朝,唐朝滅亡之後,由於地方勢力強悍,軍閥割據,所以中原大地極易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

事實上在崇禎自縊後。明朝故地兩京一十三省確實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李自成、張獻忠、左良玉、南明各政權等分別佔據這一省或多省的範圍,中原大地四分五裂。

一般而言,國家陷入分裂是最容易被外敵趁虛而入的。此時的西班牙,荷蘭,英國、沙俄等殖民者紛至沓來,若中原地區長期無法實現統一,勢必會被外敵各個擊破,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不過很可惜,此時的中原,無論李自成、張獻忠還是南明政權,都無法實現兩京一十三省的重新統一。所以清朝統一中原,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清朝的一大功績。

正是因為清朝實現了中原地區的迅速統一,才使得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國的企圖紛紛歸於失敗。

2、極大的穩定了實控版圖

清朝對於今日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奠定並鞏固了大一統版圖。

由於清朝發源於東北,自北向南統一中國,因此清朝對於北疆的重視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這使得清朝具備了有效徹底解決北方邊境問題的可能。

清朝時期,通過對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及漠西蒙古的招撫並用,使得清朝逐步解決了蒙古問題。

1635年,後金征服漠南蒙古;1691年康熙主持多倫會盟,將漠北蒙古納入版圖;1716年,康熙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1724年雍正收復青海。隨著1757年乾隆消滅準噶爾汗國,宣告了清朝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也標誌著清朝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

和以往古典王朝不同,清朝作為一個近代化王朝,在領土控制上更加有效。其簽訂的邊境條約等,確保了清朝將領土控制保持了至少200年。

這是後繼的民國政府能夠繼承高達110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法理基礎,也是今日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重要來源。

3、極大的增殖了人口數量

清朝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人口數量的迅速擴張。

由於清朝有效的保持了中原地區的統一和穩定,使得我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得以在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實現人口的增殖。

今天的很多人將康乾盛世形容為紅薯盛世,以批判康乾盛世時百姓吃不飽,只能以紅薯充飢的現實。然而這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由於清朝時期人口的大量增長,導致人地矛盾異常激烈,才會出現人口普遍吃不飽的情況。

清朝的人口膨脹,帶來了以下幾個歷史作用:首先,由於人地矛盾的空前激烈,使得清朝不得不大量種植紅薯等高產作物。這些自明朝傳入我國的高產作物,終於得以大面積推廣,耕地面積也隨之增長,達到了歷史最高峰。

其次由於人地矛盾的空前激烈,清朝時期出現了“走西口”、“闖關東”等大規模的移民現象,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清朝的民族融合,對於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4、開啟了近代化的先河

從某種程度上說,開啟近代化是清朝不得已而為之的政策。

鴉片戰爭後,列強再次打了進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不得不放下身段向西方學習,進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雖然最後歸於失敗,但是其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創舉,開創了我國近代化的先河。洋務運動後期,清朝已經掌握了很多近代化技術。例如漢陽造步槍成為我國抗擊外敵的重要步兵武器,極大的影響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

另外清朝的近代化還開啟了我國對外學習的先河,其中赴美留學幼童,很多成為我國近代化的各領域的大師和專家,加速了我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貢獻一:開疆拓土,中國歷史上首次實際控制了新疆、西藏、蒙古、臺灣、西南、東北等邊疆地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


貢獻二:實行攤丁入畝,取消了人頭稅,將丁稅攤入田畝中。

貢獻三:廢除賤籍,並將其開豁為民,編入正戶。


貢獻四:中國人口從1億上下激增至4億上下。

概言之,清朝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突破了中國疆域和人口的極限。


疆域上,突破了自秦以來奠定的框架;人口上,突破了此前1億上下的人口壁壘,影響深遠。


達摩說


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是有功有過的,清朝同樣也不例外。

清朝近300年的歷史,對中華的整體影響可謂非常之大。誠然,清朝在入主中原以後,犯下了很多不可饒恕的錯誤,且在後續的200多年裡,也一直存在各種為人詬病的大問題。但是如果單單說清朝的功績的話,清朝還是有的,只是相對較少而已。

明朝的時候,明朝掌控的區域是漢地以及滿藏等地,而蒙疆等北方和西北的大片區域並不在明朝的直接控制之下。清朝入關以後,前期通過大規模的對外擴張,直接控制了蒙古各部以及西域,奠定了現在的版圖基礎,這是清朝入關以後最大的貢獻。

其次,由於漢地的外圍在清朝的時候已經全部處於了朝廷的直接管轄之中,因此,自秦朝以來,持續兩千多年的漢地被遊牧民族長期威脅的局面,再也不存在了。在這個基礎上,中華又一次在唐朝以後,實現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其結果影響至今。

再則,清朝前期成功遏制了歐洲列強向東進一步擴張的態勢。尤其是沙俄,如果沒有清朝在強盛時期對沙俄形成的威懾,沙俄的“黃俄計劃”可能會提前到來。也正是因為對於清朝的顧忌,鴉片戰爭前,沙俄並沒有再次向南方的外蒙古一帶繼續擴張推進。

此外,清朝時期在內地實行的“攤丁入畝”和“改土歸流”,也是歷史上的大事件。“攤丁入畝”是使中華人丁大增的因素之一,而“改土歸流”,最終奠定了朝廷對“邊少地區”的絕對控制能力。當然,“攤丁入畝”和“改土歸流”是沿襲的明朝國策,並加以改進而成,但兩項國策的最終成功在清朝,是毋庸置疑的。

清朝的主要功績,大多主要是這些吧。清朝由於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史沒有給他多少緩衝的機會,這也是清朝的影響,在功績之外,普遍較為消極的因素之一吧。


蘇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