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森林帝國》在山西發佈 閻崇年讚美晉山晉水

6日,閻崇年《森林帝國》新書發佈會在山西省沁源縣舉行。這位因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清朝十二帝而廣為人知的歷史學家,此次提出了森林文化的概念,首次論述中華文明具有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種文化形態。這部從起意到成書歷經20年的著作,選擇在沁源發佈,是閻崇年與山西森林的一次“相約”。

首次提出森林文化

《森林帝國》是4月出的還帶著墨香的新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本書是一部原創性史學著作,首次論述中華文明具有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種文化形態。其中,森林文化孕育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滿洲,文脈之承續,三千年不絕。以森林文化為紐帶,統合農耕、草原、高原、海洋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統的中華文明帝國。

探討東北地區的歷史,是《森林帝國》的一大特點。在《森林帝國》裡,閻崇年首次提出東北地區的文化類型是森林文化。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的歷史主要是農業區和牧區之間相互交融、相互矛盾的歷史。閻崇年發現,東北大部分地區是森林,大興安嶺以東一直到山海關應被稱為“森林文化”。中華民族有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沿海的島嶼海洋文化,這五種文化組成了中華民族5000年經濟文化類型。

接受採訪時,閻崇年表示,學者的使命就是創新。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學者就得有這個使命,“傳統文化的學問要繼承。”

回答“赫圖阿拉之問”

“我是研究明清這一段歷史的,其史料窮畢生精力也看不完,但要把基本材料看了,才可以選擇問題,解決問題。”森林文化就是閻崇年選中的問題。

赫圖阿拉是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努爾哈赤當年以赫圖阿拉為基地,統一女真各部,創建滿文和八旗,奠定了清朝的基業。然而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民族,怎麼會打敗約有一億人口、一百多萬軍隊的明朝?且統治長達268年,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這個問題史學界稱為“赫圖阿拉之問”。20年前,閻崇年提出這個問題,看書的時候,他見到有關材料就摘錄下來,累積不斷產生思考,5年前開始動手寫,又不斷推翻,反反覆覆,停停寫寫,集中創作了一年多,終於成書。閻崇年對“赫圖阿拉之問”有了自己的解答:從森林文化走出來的滿洲統治集團,逐漸統合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使得各種文化類型既能合而不同、自身得到發展,又能夠互通有無、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展,最終匯聚成為中華文明,各文化類型的族群最終凝聚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統。

閻崇年把中華文明的特點概括為:原生性,悠久性,連續性,多樣性,統合性,國際性和日新性,“五種文化形態合而不同,中華文明不是停滯僵化的,而是每天都在發展進步。”

森林文化、森林帝國、中華文化五種形態概念的提出,有助於澄清兩個認識誤區:第一,認為中華文明帝國只有一種文化形態;第二,認為文化統合就是文化征服或文化同化。中華文明之博大,在於其文化多元;中華文明之綿延,在於其文化統合。

鍾情於晉山晉水

閻崇年和山西有過幾面之緣。此次,他把新書發佈會放在沁源,緣於北京的一次相見。4月28日,沁源在京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會,帶著前一天剛剛拿到手的《森林帝國》樣書的閻崇年在場。沁源方面一看,這本書的森林文化概念與沁源太契合了,沁源森林面積220萬畝,天然牧坡113萬畝,森林覆蓋率56.7%,全省第一,其森林之文化與閻崇年《森林帝國》中論述的核心文化高度統一。

閻崇年說,出了幾十本書,發佈會在故宮、北京都舉辦過,在一個縣裡辦還是第一次,“這裡天好,藍天白雲;地好,原生態綠色無汙染;山好水好,水綠山青;空氣好,文物好。”

山西的好,閻崇年感觸頗深。1981年,中國地方誌學術研討會在太原開,那是閻崇年第一次來山西,住在晉祠賓館,“在晉祠看碑、看雕像,印象太好了。”第二次遊山西,是隨北京市文物局長,“沾了人家的光,看到了好多文物,山西地上文物全國第一,名不虛傳。”去平順的那次,閻崇年記憶深刻,“申紀蘭陪著,去到了她的家。她至始至終保持著農民的本色不變,這種典型很難得,她身上樸素的勞動人民本質讓我念念不忘。”

今年84歲的閻崇年,是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出版《閻崇年集》(25卷),專著《努爾哈赤傳》、《清朝開國史》、《康熙帝大傳》、《古都北京》(中、英、法、德文版)、《森林帝國》等,論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滿學論集》《清史論集》《閻崇年自選集》,在中央電視臺主講並出版《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宮》《御窯千年》,在國內外產生廣泛而強烈的社會影響。(記者 陳辛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